【摘要】《蔣氏游藝祕錄》為清代書畫學論著叢輯,收編清代金壇蔣氏一門三代蔣衡、蔣驥、蔣和書畫論著共九種,乾隆五十九年潘浚書,前有天津趙琳夢倩氏作序。目前學界研究多集中在對蔣氏某個人或某篇論著上,對《蔣氏游藝祕錄》的整體研究幾近于無。通過《蔣氏游藝祕錄》刊刻背景、蔣和與序者趙夢倩及其書者潘浚之間關系、蔣氏家學傳承等多方面的考證,有助于我們對清代書畫論著進行進一步挖掘,同時也為研究金壇蔣氏家族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蔣氏游藝祕錄》;金壇蔣氏;蔣衡;蔣驥;蔣和
【中圖分類號】J29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23-008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3.027
《蔣氏游藝祕錄》包括書法、繪畫兩方面,為初學者可用,頗具書畫教育意義。同時,蔣氏一門風雅,從宋代蔣猷,到清代蔣和,數代家學傳承歷史,實為家學傳承之典范。
一、《蔣氏游藝祕錄》刊刻背景
《蔣氏游藝祕錄》僅有兩版,即乾隆甲寅年精刊本,也是此書初版,于癸丑冬由吳興潘浚手錄,天津趙琳夢倩氏甲寅春作序。另為《續修四庫全書》本。文章以乾隆甲寅年本為底本。
《蔣氏游藝祕錄》收錄蔣氏一門三代著作九則,由該本序言“歲癸丑夏五,余轉輸都門,訪孝廉于邸舍,既握手,歡若平生。因出《蔣氏游藝祕錄》,類皆祖父遺著,而附以已撰,匯為一編……爰亟任付梓,以公海內……”及后記“夢倩披誦索解,慫恿付梓……夢倩復道,予主其幕,為嗜古之士,兼工六書,乃不遠數千里,以什襲者屬夢倩,致校讎而手錄焉,余必以不敏謝,則瞥然未悉蔣氏之苦心也,奚可哉……”可以見得,該書刊刻緣起于癸丑夏趙夢倩訪蔣和,蔣和將蔣氏三代著作給趙夢倩閱覽,趙夢倩視如珍寶,于是勸說蔣和進行刊刻,蔣和答應。趙夢倩返道后即將此托付給潘浚,潘浚進行手錄并寫后記,于乾隆甲寅年春完成。
二、序者趙夢倩、書者潘浚與蔣和關系考證
據《匯沮潘氏世譜》卷九《小傳三》中載:“浚(經邃,秋水)……太學生,生乾隆庚午八月十一日未時,卒嘉慶丁丑八月初十日。”《東臺縣志》載趙夢倩:“趙琳,字冰匏,直隸天津縣人,監生,乾隆五十三年任安豐場……”《天津縣新志27卷》:“趙琳,字冰匏,號夢倩,官兩淮安豐場鹽課大使……”潘浚僅是太學生,趙夢倩作為鹽課大使較潘浚的地位更高,且序言往往由德高位重的人所寫。再結合《蔣氏游藝祕錄》潘浚后記“夢倩復道,予主其幕……以什襲者屬夢倩,致校讎而手錄焉,余必以不敏謝,則瞥然未悉蔣氏之苦心也,奚可哉……”故得知趙夢倩與潘浚是幕主與幕僚的關系。
趙夢倩與蔣和的關系可在《蔣氏游藝祕錄》序言、后記中找到線索,趙夢倩序言云:“歲癸丑夏五,余轉輸都門,訪孝廉于邸舍,既握手,歡若平生。”潘浚后記云:“癸丑夏,趙夢倩明府以公入都,得交醉峰于書畫舫,問奇載酒,朝夕過從,投合之緣,有如針芥。”二者相互印證,趙夢倩與蔣和相交于癸丑夏,兩人初次見面相談甚歡,極為投緣。另《存素堂詩二集九卷續集》載:“蔣和,字醉峰,善隸,工指畫,寫予詠物詩,廿四幅,兩淮鹽宮以重價易之……”蔣和作品曾被兩淮鹽宮重價易之,而趙夢倩曾任兩淮安豐場鹽課大使,是否是趙夢倩易其作品,暫不可知,但可見蔣和聲名遠播兩淮,夢倩氏或早對其才能有所仰慕。
潘浚與蔣和是神交關系,潘浚《蔣氏游藝祕錄》后記云:“余僑居江南,醉峰客冀北,神交已舊……”由于地理位置,至甲寅年春,二人都沒見過面,但彼此精神相通,通過手錄《蔣氏游藝祕錄》二人有了更近的聯系。
三、《蔣氏游藝祕錄》內容提要
《蔣氏游藝祕錄》為書畫學論著叢輯,乾隆五十九年潘浚書,前有趙琳序。收錄蔣衡、蔣驥、蔣和有關書畫的著作共九種,分上下二卷,卷上為蔣衡《書法論》、蔣驥《續書法論》《九宮新式》《讀畫紀聞》《傳神秘要》共五種。卷下為蔣和所著《說文字原表》《漢碑隸體舉要》《學書雜論》《學畫雜論》共四種。
《書法論》書法學論著,蔣衡所著。后附有論書雜記十六條,《書法論》主要寫學習書法的法則,多為初學者而發。乾隆癸丑小雪后烏程后學生潘浚校并書。蔣衡對從廣義的結體入手,指出結體分為兩種情況:“從無筆墨處求之者”“從有筆墨處求之者”,并提出“中、正、靈、靜”的標準,要求以“讀書立品”為根底,在此基礎上蔣衡肯定了虞世南、歐陽詢和蔡襄書法書風,同時也對臨帖做出自己的看法,認為要通過臨帖探究原作之神,再以自己的“意”“氣”發揮之,進而確立自己的風格面貌。
《續書法論》書法學論著,蔣驥著,為續其父蔣衡《書法論》而作。共十九則:臨古、墨跡、楷法、執筆、用筆、兩轉字最要、頓挫、頓與駐別、轉折、用墨、筆鋒字鋒、中鋒、藏鋒、偏鋒、筆畫、筆意、向背、力量、章法。論述簡明扼要,每則多不過八九行,少則一二行。
《九宮新式》書法學論著,蔣驥著。該論著為初學書法者而設,簡單易懂,切實可行。蔣驥為讓初學者更好學習書法,在舊式“九宮格”每宮之中界以十字,成三十六格,并附圖加以說明。圖共有四種:九宮新格式、分三層線式、長形字用式、短形字用式。后附“初學要論”,指出初學應當注意的問題。
《讀畫紀聞》畫論著作,蔣驥著。多為總結前人畫法理論,較少創新。包括總論、用筆用墨、皴法、章法、布置樹竹、濃淡、松、枯樹、人物屋宇、風雨、雪月、苔、神女論、品格論、衣紋、寫照布景等,共十六則。提出了對人物畫、神女畫、山水畫等不同的要求。此外他強調畫家主觀情思的表現,筆墨技巧應表現“書卷氣”,同時把畫家“膽識”與“布置章法,胸中以有膽識為主”聯系起來。
《傳神秘要》畫論著作,蔣驥著,曾編入《四庫全書》,原序程嗣立作。共二十七則:傳神以遠取神法、點睛取神法、眼珠上下分寸、笑容部位不同、取笑法、神情、閃光、氣色、用全面顏色法、籠墨、用筆總論、用筆四要、砌染虛實不同、起手訣、用筆層次、鼻準與鼻相參核法、起稿算全面分寸法、礬紙畫法、生紙畫法、全局、設色層次、用粉、補綴、火氣、氣韻、白描、臨摹。此二十七則大致可概括為布局、取勢、運筆、設色四類。古人寫真以顧愷之堪稱精妙,然而畫論以花鳥山水為多,其以寫真之法成一書者,除王繹《寫像秘訣》之外,其他關于寫真畫法多用口訣相傳,蔣驥《傳神秘要》可謂研析精微﹑標舉格例,是王繹《寫像秘訣》之后的又一系統的寫真畫法論著。
《說文字原表》書法論著,蔣和著,前有蔣和自序。該著述以表譜形式說明文字形體的相互關系,這一做法實際是在戴侗《六書故》基礎之上對文字關系的進一步探討。清王筠十分欣賞這一點將此文收錄于《說文句讀》第四冊卷三十附錄。
《漢碑隸體舉要》亦作《漢隸異體舉要》書法論著,蔣和著,前有蔣和自序。蔣和從多本漢隸書籍中整理出漢碑隸書中與楷書寫法不同的字,分四聲進行編排,并注明其為借用、通用、異體、或體、本字、俗字等,便于學隸者使用。
《學書雜論》書法論著,蔣和著,后有蔣和自跋。全篇分為二十三則,所錄皆為學篆、隸、真草法則,乃作者臨墨心得。其中學書當先識篆隸,學隸當知所通,劙筆帖體不可描取形狀,作書當有精神興會諸條最為精備。自跋云:“古今論書者幾數萬言,無一相同,要于法中求精,法外取勝”,可謂至理妙言,當為學書者鑒。
《學畫雜論》中國畫論著,蔣和著。為蔣和學畫時的心得筆記,主要是山水畫法,頗有見地,亦得其要領。書凡十六則:立意、章法、剪裁、收放、意到理到、分別土石、用稿、日影、云、石、取勝、樹石虛實、名目、水村圖、畫有不可用意者、林木窠石。
四、蔣氏家學傳承
蔣姓雖不是明清金壇大姓,但蔣氏一族在金壇生根立足,也有千年的家族史,而且金壇蔣氏家族,以儒雅傳家,聚集了一大批學識淵博、才華橫溢的杰出人才,名播一方。
宋時金壇蔣氏家族即有所發跡,其中突出的是蔣猷。蔣猷字仲遠,宋代官員,據清徐兆昺著《四明談助》:“神宗元豐八年進士,徽宗政和四年擢御史中丞兼侍讀,有直聲。疏駁內外事,帝皆嘉納;然言東南應罷花石器用之類,帝則多不從。宣和四年以祠官起知明州,七年,召為刑部尚書。欽宗靖康初,奉表起居太上皇于淮陰,宣詔趣童貫赴貶所,遂奉太上還京。移兵部尚書,引疾奉祠。高宗建炎三年,避居明州;次年卒,特贈顯謨閣直學士。”
蔣鳴玉,蔣衡之祖父,字楚珍,號中完,明崇禎丁丑進士,為臺州府推官。精研理學,曾著有《怡曝堂集》、四書講義曰《舌存》、五經講義曰《圭約》,現《圭約》尚存。
蔣超,蔣鳴玉之子,蔣衡之伯,據《金壇縣志》:“蔣超,字虎臣,鳴玉子,年十四冠童子科,順治乙酉舉于鄉,丁亥成進士,殿試一甲第三人,授弘文院編修,辛卯主浙江試,所識拔多知名士……超性廉靜,澹名利……至蜀之峨嵋結茅而終焉,生平博學強記,晚研釋典,手錄書數百卷,所著有《綏菴集》年五十卒。”王士禛《池北偶談》:“翰林修撰蔣虎臣先生,金壇人,自號華陽山人。幼耽禪寂,不茹葷酒……晚自史館以病請告,不歸江南,附楚舟上峽,入峨眉山,以癸丑正月卒于峨嵋之伏虎寺……”可以見得,蔣超天性聰慧,少年即有成,順治丁亥四年一甲第三名進士即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去官后于康熙十一年春在四川峨眉山伏虎寺披剃為僧,后卒于此地。蔣超寫有大量詩文,但保存下來的不多,乾隆時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話》中說:“國初沈繹堂、蔣虎臣齊名,沈書傳者多,而蔣不多見。”今有《綏庵集》傳世。性寬厚好施,與清初著名詩人王士禛等為友。
蔣進,蔣超之弟,蔣衡之父,字度臣,號退庵。蔣進行俠好義,結交皆為當代名士,善古體詩,曾輯經史百家事類,名曰“墨農”。與梅文鼎、萬斯同、王源、姜宸英等友善。著有《退庵稿》四卷,其中《退庵選稿》二卷、《詩稿》一卷、《詞稿》一卷。
蔣衡,蔣進之子,后改名振生,字湘帆,一字拙存,晚年號江南拙叟,又號函潭老布衣。蔣衡是康熙年間貢生,擅長古文,師承大興王源(直隸大興人,清初思想家,“顏李學派”學者,明亡后,長期活動于江淮地區)。蔣衡尤工行楷,曾用楷書繕寫十三經,共八十余萬字,經十二年而成。雍正四年,欽授英山教諭,但他為了完成《十三經》力辭不赴,雍正十二年,諭旨嚴令赴任,蔣衡再次不受。乾隆二年,蔣衡手書《十三經》被收藏于大成懋勤殿,次年蔣衡列于國子監學正。乾隆五十六年諭旨以蔣衡手術《十三經》為底本,刻石太學,定名《乾隆石經》,乾隆五十九年,以墨拓本頒行各省。此外,蔣衡還著有《拙存堂詩文集》《拙存堂臨帖》《易卦私箋》等書。
蔣驥,蔣衡之子,字赤霄,號勉齋。書法承父教,尤精分隸,但不及其父,著有《續書法論》,蔣驥以寫真聞名,著有《傳神秘要》一卷。據《傳神秘要》程嗣立序言、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中《金壇蔣氏三世合傳》一節,蔣驥三歲失去母親,稍長之后,為追母遺像開始潛心畫學,終得神似。
蔣和,蔣衡之孫,蔣驥之子,《墨林今話》云:“蔣醉峰,字仲叔,金壇拙老人孫,移家梁溪。書學承其祖法,自稱江南小拙。由四庫館議敘得舉人,官學正。著《說文集解《書法正宗》等書。善山水人物、寫照、尤長墨竹。曾寓吾郡,乞畫者甚多。輒自題云:‘興之所至,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或畫竹既就,以指補石,尤有別趣。刻有《竹譜》一冊,曰《寫竹簡明法》。考前人竹譜,自攢三聚五,至叢九疊十,以下即無分筆之先后。學者無從著筆。醉峰特明布葉變法,及疊綴結頂垂稍各法,為圖十有七章,并集前人名論及自著《寫竹雜記》數十則附于后。開卷了然,洵可稱藝苑金針矣。”蔣和自稱江南小拙,乾隆時以太學生充四庫篆隸校錄,乾隆欽賜舉人,又賜國子監學正。書法承家學,還善畫山水人物、花卉。其墨竹參以草隸奇字之法,頗見情趣。兼工寫指畫,以指補石,尤為別致。他總結出畫竹理論,把用筆方法、落筆順序、拘屬章法一一圖示。有《寫竹簡明法》《書學正宗》《漢碑隸體舉要》《說文集解》等著作。蔣和任四庫書篆總校期間,在朱林縣蔣氏祠堂西設立了松山義學,欲使家鄉成為教育發達、人才輩出之地。
綜上,金壇蔣氏數輩風雅流傳,至蔣和一代仍以書法畫學聞名,蔣氏家族各代能有如此造詣,與其濃厚的家學淵源緊密相關。
五、《蔣氏游藝祕錄》的價值
《蔣氏游藝祕錄》包括了書法、繪畫兩方面的內容,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一,編纂體例上,在清代畫史獨樹一幟,清代雖不乏書畫論著合輯,但將一門之論著勒為一書者少之又少,《蔣氏游藝祕錄》為金壇蔣氏一門三代書畫論著合輯,不僅體現了蔣氏家族的風雅流傳,也為后世研究金壇蔣氏家學傳承、清代大家族家風提供了重要素材。其二,書畫實踐方面,《蔣氏游藝祕錄》涉及書法學習方法、寫真要法、漢字異體等等多個方面,能夠給書畫學習者提供好的學習方法,如蔣驥《九宮新式》在舊式“九宮格”基礎之上加以更新,使九格變化為三十六格,能夠讓初學者在書寫過程中書寫的更加準確。其三,書畫理論方面,《蔣氏游藝祕錄》雖有部分總結前人觀點,但也給后人提供了系統的書畫理論,如蔣驥《傳神秘要》是繼王繹《寫像秘訣》又一研析精微﹑標舉格例的寫真畫法論著。
總而言之,《蔣氏游藝祕錄》含有多方面的價值,應對其進行更深入的挖掘與研究,以豐富中國書法畫學論著之內容。
參考文獻:
[1](清)蔣衡,蔣驥,蔣和.蔣氏游藝祕錄:卷上[O].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
[2](清)蔣衡,蔣驥,蔣和.蔣氏游藝祕錄:卷下[O].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
[3](清)潘炯,潘云.吳興純孝里潘氏世譜[O].清同治十年刻本.
[4](清)周古,蔡復午.東臺縣志:卷二十[O].清嘉慶二十二年刻本.
[5]王守恂,高凌雯.天津縣新志:卷二十七[O].民國二十七年刻本.
[6](清)法式善.存素堂詩二集:九卷續集[O].清嘉慶年間刻本.
[7](清)徐兆昺.四明談助:上卷[M].寧波:寧波出版社, 2003:282.
[8](清)乾隆官修.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百五十七[O].清乾隆文淵閣四庫全書抄本.
[9](清)郭毓秀.金壇縣志[O].清康熙年間刻本.
[10](清)王士禛.池北偶談:卷八[M].上海:中華書局, 1982.
[11](清)阮葵生.茶余客話:卷十七[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
[12](清)蔣驥.傳神秘要[O].清乾隆五十九年刻本.
[13](清)翁方綱.復初齋文集:卷十三[O].清李彥章校刻本.
[14](清)蔣寶齡,蔣茝生.墨林今話:卷七[M].上海:中華書局,1923.
作者簡介:
張冬曉,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美術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