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關鍵詞:學前教育;職業能力培養
引言:學前教育專業教育的核心問題和關鍵問題在于培育學生的職業能力,而當前高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卻容易忽視此部分內容,影響學生的專業成長和未來職業發展。因此探究如何有效培養和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十分必要。
根據幼兒園工作性質及內容,結合《職業標準》可以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專業能力概括為“三大品性”“八大技能”和“五大能力”。“三大品性”是指學生要具備一定的職業道德及素養、文化素養以及科學的教育理念;“八大技能”是指學生要掌握包括樂器演奏、寫作、唱歌、口語、舞蹈、繪畫、手工制作和使用技能在內的基本技能;“五大能力”是指學生要具備溝通和合作能力、創設與利用環境、制定和撰寫教育計劃、觀察和分析幼兒行為、組織一日生活和教育活動的五大能力[1]。
隨著教育事業的高速發展,社會開始更為關注幼兒教育問題,對于幼兒教育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需要幼兒園教師具備更高的綜合素養和教學水準。學前教育專業作為孕育幼兒園教師的主要陣地,其學生的職業能力將直接影響并決定畢業后的入職適應情況以及之后的教學質量,而通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學前教育的本質,以更為飽滿積極的態度和熱情投身于兒童教育事業。同時,還可以使學生擁有較強的抗壓能力和職業心理準備,從而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競爭壓力,并在實踐教學中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進而全面提高學前教育質量。
學前階段充當著“人生第一顆紐扣”的作用,是人生之中最為關鍵的階段,需要學前教師擁有較強的師德、教育素養及技能以確保幼兒得以接受高質量的教育,因此對于教師的專業技能要求較高。同時,學前教育專業建設及課程改革始終伴隨社會發展及人們教育理念的革新,因此需要學前教師與幼兒園的實際發展步調保持一致,對接幼兒發展需要,因此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是學前教育對教師專業技能的必然要求,是符合其專業發展的現實需要。
高校要結合社會需求和幼兒園崗位需求等因素,做好專業發展定位,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一是要重視學前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訓與發展,將專業課程具象化和詳細化,合理設置及調整公共課程和專業課程兩者比例,構建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二是要不斷引入前沿教學理念,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融入人才培養方案中,以便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具針對性的職業培訓方案和輔助教學,進而在因材施教中促使學生的職業能力獲得實質性提升[2];三是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職業規劃及就業指導。職業規劃是學生對未來就業工作的愿景,關系著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的發展。為此,教師不僅要將職業認知和職業素養教育貫穿于教育全過程和課程體系之中,還應當協助學生完成職業規劃任務,充當好學生職業發展之路的引導者和帶路人。
學校要積極組織和開展技能大賽,并圍繞“童心童趣”等主題開設如鋼琴彈唱、手工創作、舞蹈創編和故事大王等活動,這些緊貼幼兒教師崗位需求的活動可以有力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3]。另外,開展以幼兒教育為主題的辯論賽、主題演講等知識競賽,并在活動中加固學生對于學科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以豐富學前專業學生理論知識的儲備量。
深化產教融合,為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平臺與機會,可以使學生近距離地接觸幼兒園學生,了解其發展狀態并獲取最新的教育理念,進而使其能夠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下獲得實踐教學經驗,從而為其真正走入講堂奠定良好基礎。為此,高校需要加強與當地幼兒園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形成“校—園”協同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既可以為學生提供實習實訓的機會,也可以為其提供就業保障,縮短學生的崗位適應時間,從而實現“知行并進”,并實現校與園的雙贏與共同發展。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是一個復雜和長期的過程,需要聯合多方主體,協同搭建學生學習及發展的實踐平臺,從而使學生得以獲得充分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成為具有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及職業素養的專業人才。
[1]孫靜.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的探討與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2,5(17):151-153.
[2]晏波,龍維舉.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2022(09):149-151.
[3]李曉靖.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0(02):80-83+99.
(作者單位:云南開放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