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豪
【摘要】先例現象是語言思維活動的產物,為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每個成員所熟知,在交際過程中借助于文本中相關的話語多次復現。文學作品是先例現象的重要來源,與契訶夫作品相關的先例現象數量頗多,這其中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歷史與民族文化意義。本文通過探究成為先例現象的契訶夫作品標題來源,分析其在不同語篇中的復現形式,闡釋了其獨特的語義和語用價值。
【關鍵詞】先例現象;契訶夫;作品標題
【中圖分類號】H35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4)23-012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3.039
一、引言
先例現象由先例名、先例語句、先例文本和先例情景四部分組成。作為語言意識單位,它在構建語言世界圖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俄羅斯文學作品是先例現象的重要來源,契訶夫很多文學作品都成了先例現象,通過它們能夠幫助讀者評估現實中的各種情形和問題。俄羅斯人熟知的先例現象對中國人來說可能是完全陌生的,本文通過列舉源自契訶夫作品標題的先例現象,把握原文中涉及的先例現象及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能夠分析其對民族個性研究的特殊意義,減少讀者對先例現象的不解和誤讀。
二、先例現象概述
俄語中прецедент一詞源自拉丁語praecedens,表示“先例,前例”之義。俄羅斯學者對先例現象的研究最早源于卡拉烏洛夫,他在《俄語和語言個性》中首次提出先例文本的概念。其后科斯托馬羅夫、布爾維科娃、普羅霍洛夫等學者從不同方面開展了對先例現象的研究,先后提出了先例名、先例語句、先例情景等概念,先例現象的內涵得以豐富[1]。克拉斯內赫等人在卡拉烏洛夫的先例文本理論基礎上將先例名、先例語句、先例文本和先例情景劃分為先例現象:1)該現象為該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成員所熟知;2)該現象在認知層面存在;3)在該民族語言文化共同體成員的言語交際中經常復現[2]。其概括在學界得到了基本認同。
先例名、先例文本、先例語句和先例情景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他們一同組成的先例現象具有一定的體系,該體系構成了民族認知基體的核心部分。先例現象不是個體的言語特征,而是民族認知層面的內容。“先例現象的意義和價值就體現在它在一個民族認知世界、發展情感意識、建立評價標準等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盵3]文學作品、報紙雜志、民間創作等都是先例現象的來源?!跋壤F象眾人皆知的原因在于該語言文化共同體成員對該現象有共同的、至少是最小化的知識儲備,在接受和理解過程中,就會激活與之相適應的接受常量。”[4]在交際中,人們對先例現象的訴求不是為了復現先例現象本身,而是為了激活與之相適應的接受常量。
隨著俄語語篇的發展,文本的互文性增強,即當前文本所征引、召喚、暗示、仿效、改造、重寫的各種先前文本增多。這種文本中的“他人言語”在先例現象理論中表現為文本中先例名、先例語句的使用[5]。正是對“他人言語”不斷復現這種現象,能夠引起語言文化共同體成員的聯想,從而形成一種思維定式,不需要任何附加說明就能被理解?!跋壤F象在一個民族認知世界和發展情感意識、建立價值標準方面起到核心作用。作為民族意識的穩定因素,先例現象在被使用的過程中也不斷獲得新的活力。”[6]
三、源自契訶夫作品標題的先例現象舉例
契訶夫的創作十分具有個人特色,他的許多作品都是截取日常生活中某一典型片段,通過這一典型化情節去揭示俄羅斯現代社會的陋習,用簡潔的言語表達出深刻的意義。與其文學作品相關的先例現象數量多且使用相當頻繁,本文僅分析成為先例現象的契訶夫作品標題在語篇中的運用。
(一)套中人(человек в футляре)
“套中人”出自契訶夫同名短篇小說《套中人》,小說講述了中學老師別里科夫的故事。為了不受外界影響,別里科夫將自己藏于套子中,在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把自己包裹住。他是專制制度的維護者,通過告密來加害身邊追求自由的人,危害了小鎮人民的自由,使整個小鎮變得死氣沉沉。他想結婚,因害怕出事一直不敢向女方表達愛意,看到女方在街上騎車,認為此舉極不體面,因此與她哥哥發生爭執被推下樓梯,不久便郁郁而終。套子包裹的不僅是別里科夫的生活,還有他的思想。“套中人”成了先例現象,代表的是不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思想固化,害怕任何形式的創新,因循守舊的人。
(1)正如他所預料,在此他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把這個時代的罪惡當成了是一種普遍現象。他把語氣的不自然、以及官僚主義帶來的緊張歸咎于他自己,歸結于他在此案件中的怪誕及平庸,怨恨自己是個“套中人”。
這里帕斯捷爾納克直接使用了先例現象человек в футляре(套中人),以此體現出巴沙·安季波夫的人物性格。當《套中人》的名稱出現時,不需要指明文本的出處就能激起民族文化共同體成員對該先例現象內容的聯想與回憶,通過“套中人”所蘊含的“封閉”“落后”等文化伴隨意義,讓讀者感受巴沙·安季波夫性格中“擰巴”的一面。
(2)是的,他克服了自己的消極經歷,成功地適應了資本主義社會。是的,他仍然被幻想出來的恐懼所折磨。他臉上掛著禮貌的笑容,從容地訴說著這一切,仿佛一切從未發生過。在交談中康是個“套中人”,他表現得冷漠且內斂。
在社交方面,作者將康比喻為человек в футляре(套中人),借用套中人“拘謹”“沉默不語”的形象來凸顯出康的不善言辭。通過“套中人”這一生動的比喻,受話者很輕易就了解到康的性格,從而回想到他之前有關營地的負面經歷。經過這樣的聯想過程,讀者受到一定的感染,心疼康的遭遇并對該角色產生憐憫之情。
(二)活商品(живой товар)
《活商品》講述了一個丈夫將妻子賣給妻子情人的故事。妻子麗扎被物化,成為丈夫布格羅夫和妻子的情人葛羅赫斯基之間買賣的工具。“活商品”作為先例現象指的是奴隸的買賣。
(3)來自越南、印度、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的“活商品”經我國轉運至歐洲。歐洲的繁榮國家紛紛參與到奴隸貿易中來。
這是報紙中一則有關俄羅斯奴隸貿易新聞的片段,歐洲在越南、印度等國家購買大量的奴隸。живой товар(活商品)已成為一個象征符號,在復現時發揮了象征功能,使讀者聯想到買賣奴隸。如果受話者并不了解該先例現象,僅僅將其理解為“有生命的商品”,“活商品”的區分性特征無法得以顯現。
(4)“活商品”貿易在俄羅斯各地普遍存在,其中有很多來自北卡累利阿村莊的孩子,他們樸實且充滿智慧,因此總是成為“搶手貨”。
在現代社會,該先例現象在大眾傳播媒介中有了不同的語義。俄羅斯現在仍存在兒童買賣的犯罪行為,人販子將周邊地區大量的兒童賣到莫斯科。此處, живой товар(活商品)被賦予新的內涵,不再是奴隸貿易,而是指被販賣的兒童,其中暗示了這些兒童的悲慘命運,以此開篇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三)天鵝之歌(лебединая песня)
在契訶夫的劇本《天鵝之歌》中,曾經輝煌但已年邁的喜劇演員史威特洛維奇,在無人的后臺向提詞員伊萬尼奇奉獻了一場無與倫比的演出。天鵝臨死前都會唱起哀婉的歌曲,由此“天鵝之歌”作為先例現象經常被用來描述一個人的收官之作。
(5)1971年的“雨”荷蘭大獎賽,F-1四驅車的“天鵝之歌”在贊德沃特響起。
該片段選自一篇賽車科普的文章,四輪驅動汽車自推出后未在賽車比賽中流行,僅在1971年荷蘭的比賽中拔得頭籌。通過лебединая песня(天鵝之歌)這一先例現象把讀者直接引入到文章的氛圍之中,使人聯想到這次比賽是四輪驅動汽車最后的輝煌,該車型的汽車將退出賽車比賽的舞臺。
(6)此時羅馬里奧之星已在巴西閃耀光芒,但尤里·薩維切夫的進球依然金光閃閃。粉絲們度過了一個多么美好的假期?。〉@是蘇聯足球的“天鵝之歌”。
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蘇聯隊2比1戰勝巴西隊奪得冠軍。作者此處借助лебединая песня(天鵝之歌)來形容巔峰時期的蘇聯男足,巧妙地陳述了歷史事實。讀者對先例現象“天鵝之歌”有共同的聯想內容從而順利獲取作者想傳遞的信息和情感,使人懷念起蘇聯足球過往榮耀的同時感到惋惜。
(四)櫻桃園(вишневый сад)
“櫻桃園”源于契訶夫的同名戲劇,該戲劇講述的是加耶夫、朗涅夫斯卡婭兄妹被迫拍賣祖傳櫻桃園的故事。商人羅巴辛提議將櫻桃園改造為別墅進行出租,但朗涅夫斯卡婭不能接受這一做法,櫻桃園是她過去所有的美好回憶。但兄妹倆沒有任何辦法去解決問題,最終櫻桃園易主,櫻桃樹隨之倒下。櫻桃園是烏托邦,象征著過去的美好家園,它經常作為先例現象在語篇中使用。
(7)主人會不會更換呢?整個俄羅斯都是我們的地盤!老鳥飛走亦或滅絕,巢穴被毀!響亮的斧聲響起,“櫻桃園”被砍倒——剩下一片狼藉,再也沒有人能喝到美味的櫻桃醬茶了。
文中的вишневый сад(櫻桃園)不僅指過去的美好,更是俄羅斯的象征。櫻桃園被鏟平,“新時代”即將到來——不知道它會比舊時代更好還是更壞。通過使用上述先例現象,作者實現了表達的意圖,引發了讀者思考,含意深邃且耐人尋味。
(8)像任何有遠大抱負的導演一樣,米哈爾科夫創造了自己的故事,即使與現實不符也沒關系。那什么發生了改變呢?同時,為了蘇聯人民的英勇過去,以及知識分子的“櫻桃園”,但最重要的是——為了洛杉磯,為了下一屆奧斯卡頒獎典禮。
作者用вишневый сад(櫻桃園)來比作蘇聯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使得讀者聯想到蘇聯知識分子對美好理想的崇高追求。如果不了解“櫻桃園”作為先例現象的含義,則不能真正領會文中這一比喻的深層意味,更不會理解米哈爾科夫導演在其作品中想表達的主旨和意圖。
(五)掛在脖子上的安娜(Анна на шее)
小說《掛在脖子上的安娜》講述的是女主人公安娜受生活所迫嫁給了一位年老丑陋的俄國官吏。婚姻初期她受到丈夫的欺壓,生活誠惶誠恐。后來她受到高官的垂憐成功擠入上流社會的社交圈。丈夫任其與其他高官富商交往,通過她出賣色相來獲取勛章和官位。成功進入上流社會的安娜被金錢腐蝕內心,忘卻了貧苦的父親和弟弟,拋棄了自己的家。小說中的圣安娜勛章是一個王朝獎項,共分為四個級別,保羅一世將其引入沙皇俄國的獎勵制度,旨在區分廣大的政府官員和軍隊。二級圣安娜勛章戴在脖子上,由此得名《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即意味著一個人被授予圣安娜勛章。
(9)總督不胖也不瘦,“脖子上還掛著安娜勛章”。
作家果戈理使用了契訶夫小說Анна на шее(掛在脖子上的安娜)的作品名稱,揭示了總督的身份地位。讀者只有充分地了解該先例現象,引發文本聯想,將小說文本與作品標題聯系起來,才能理解語篇中蘊含著的人物介紹,懂得作者的巧思。
(10)而“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很可能是市政府文化、體育和青年政策部門的負責人,安娜·捷列什科娃。
此處文本與原小說的聯系只有政府負責人的名字叫安娜,并無相關的伴隨意義。在大眾傳媒的語篇中,經常出現與文學相關的先例現象,但其語義與原文本無關,主要起到了吸引讀者注意的作用。
(六)帶小狗的女人(Дамассобачкой)
小說講的是銀行職員古羅夫去雅爾塔度假,在海濱遇到了一位遛狗的女士安娜。兩個人在搭訕后相處,慢慢產生了情感,最終發生了一段婚外戀。假期結束后兩人各奔東西,古羅夫回到莫斯科后始終忘不掉安娜,于是他做出了一件驚人之舉,去另外一個城市找安娜。見到古羅夫后安娜大為驚詫。小地方人多嘴雜,安娜決定去莫斯科看古羅夫,兩人在旅館里定期幽會。由此,Дама с собачкой(帶小狗的女人)常常用來指兩個人之間產生了愛情。
(11)瑪麗亞·帕夫洛夫娜來了,開始談論列維坦,敘述著自己對他的愛意,說著說著,如同小姑娘一般羞紅了臉。我也不知道為什么,但聽了瑪麗亞·帕夫洛夫娜的話后,我說道:每個人都一定有過自己的“帶小狗的女人”。反之亦然。瑪麗亞·帕夫洛夫娜笑了笑,繼而沉默。
在此片段中,Дамассобачкой(帶小狗的女人)象征著美好的、令人向往的愛情。讀者的語言意識中有關“愛情”的文化觀念在此處被激發,讓讀者準確獲取作者想表達的含義。如果讀者并不了解該先例現象,“愛情”這一區分性特征無法被激活,讀者就不能理解“我”對瑪莉亞的所言之意。
(12)“沒有小狗的女人”:一個馬加丹女人想買約克犬,結果被騙子騙了。
此處作者將с改為без,其后собачка改為對應的接格關系,變成了“沒有小狗的女人”。在媒體文本中經常用上述所涉及的先例現象變體形式來描寫狗被盜或丟失的情況。這里將原有的先例現象加以改造,利用廣為熟知的先例現象來達到表達新穎、奇特的效果[7]。
四、結語
研究先例現象是我們了解一個民族文化和思維活動的重要方式。在民族文化觀念形成的過程中,源于文學作品的先例現象使用頻率極高。很多文學作品標題都成了先例現象,契訶夫的作品也不例外。本文的研究從其來源入手,分析了源自契訶夫作品標題的先例現象,簡單地介紹了幾個常見先例現象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涵,舉例論證其在不同語篇中發揮的一系列作用。要準確解讀帶有這類先例現象的語篇,僅有語言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契訶夫的原作和豐厚的文化知識。在對外教學過程中,還需介紹與經典文學作品相關的先例現象,從而使學生對俄羅斯民族文化觀念有一定的聯想,使得跨文化交際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劉宏.外語教學中的先例名現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1):23.
[2]Красных В.В.?Свой? среди ?чужих?:миф или реальность?[M].М.ИТДГК ?Гнозис?,2003:44.
[3]李向東,趙葳.當代俄羅斯廣告中的先例名[J].外語研究,2009,(3):42.
[4]彭文釗,趙亮.語言文化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244.
[5]李向東.論先例現象與互文本[J].中國俄語教學, 2009,(1):42.
[6]劉宏.跨文化交際中的先例現象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2):27.
[7]Лимарева.Т.Ф.,Багдасарян Т.О.Творчество А.П.Чехова как сфера-источник прецедентных феноменов в современных российских СМИ[J].Известия Волгоградского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го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2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