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西南聯大歷時九年,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出大批棟梁之才,書寫了一個時代的傳奇,深入挖掘西南聯大歷史文化資源、傳承和弘揚聯大精神一直是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科技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影像時代,也使影像成為21世紀人類歷史記載的主要方式之一,影視史學已經進入歷史學研究的前沿,用影像書寫西南聯大歷史將成為受眾了解西南聯大歷史最常用的渠道。
一、影視史學的誕生與發展
(一)影視史學的誕生
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西方一些歷史學家開始關注影像作品的史學價值,法國歷史學家馬克·費羅指出,有些影視作品本身就很有學術研究價值,這樣的對照研究是很科學、很有價值的。在他編著的《電影和歷史》中,圍繞史學方法論和認知論,指出影視作品存在的一些缺陷,雖然客觀性不足,但是驗證了這樣一個事實:影視作品能夠為歷史發展提供佐證,這是一種“社會與歷史角度的詮釋方式”,有助于擺脫社會權威的固有限制,為思想獨立提供一種新的思考和指引。
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歷史研究機構創設了“歷史電影委員會”,并創辦了以研究電影和歷史為主的名為《電影和歷史》的刊物,其目的在于“探討好萊塢和歐洲的制片人怎樣去描述歷史并報道這些(歷史)電影的真實與錯誤”①。美國歷史學家羅伯特·A.羅森斯通將自己撰寫的兩部歷史著作拍攝成為電影,他認為,電影這一現代媒體不僅能表現歷史、傳遞過去,還可以挽留住廣大觀眾。他認為,今天大多數民眾是通過視覺媒體獲得歷史知識。而電影這一現代媒體既能傳遞過去,又能挽留住廣大觀眾。②戈達爾·勒納也曾說過:“電影和電視深刻影響了人們與歷史的關系,這一點在近幾十年里最為明顯。”③
1988年12月,《美國歷史評論》開設了“影視史學討論”專欄,邀請羅森斯通、海登·懷特、赫希利、陶普林、約翰·伊歐·科勒針,對歷史學與影視形象的關系、歷史學與影視的結合問題展開深入討論。美國歷史學家海登·懷特在他發表的《書寫史學和影視史學》一文中創造了“historiophoty”一詞,與傳統的“書寫史學”(historiography)相區分。他認為,書寫史學是“利用口傳的意象以及書寫的敘述所傳達的歷史”,影視史學是“通過視覺影像和影片的方式,來傳達歷史以及我們對歷史的觀念”④。這是西方學術界最初對影視史學這一概念下的一個明確定義。
(二)影視史學進入中國
周梁楷教授最早將“影視史學”這一概念引入中國,在他的《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一文中,首次把海登·懷特的“historiophoty”譯為“影視史學”,并提出“‘史學這個名詞來強調‘historiophoty是門學問,它也有(或應有)自己的知識理論基礎”⑤。之后,周梁楷教授開始了對影視史學的專門性研究,并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如《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影像中的人物與歷史——以〈白宮風暴〉為討論對象》等,除此之外,周梁楷還開設了影視史學課程,試圖建立起真正的學術類別,涵蓋的內容也逐漸廣泛和清晰。
1996年,復旦大學歷史系張廣智教授首次向內地學界介紹了這一新概念,在其論文《影視史學:歷史學的新領域》中,他將“影視史學”的定義翻譯為“以影視的方式傳達歷史以及我們對歷史的見解”,并指出“影視史學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是歷史學與現代影視,特別是現代影視技術結合而產生的一門新學科”①。之后,在其著作《影視史學》中,剖析了影視史學興起的時代環境,探討了影視史學的歷史意義和功能,在《重現歷史——再談影視史學》《影視史學與書寫史學之異同——三論影視史學》兩篇文章中,對這一學科進行了較為系統、完善的研究。
(三)影視史學在我國學術界的發展
1.關于“影視史學”定義的爭議
學者蔣保指出,目前國內外在影視史學研究領域里存在一個誤區,即“以現存的歷史影視作為影視史學研究的對象”,并認為“歷史影視都不能稱為影視史學,影視史學是指歷史學家‘以視覺影像和電影話語表現歷史和我們對歷史的見解的一門學問”②。陸旭在研讀了海登·懷特原文的基礎上,對周梁楷翻譯的影視史學定義提出異議,并從自己的研究出發將其翻譯為“以視覺構圖和膠片話語表現歷史及我們對歷史的見解”③。孫遜在肯定了周梁楷所下定義的嚴密性后,認為“還是應該回歸懷特的定義,不追求將影視史學當成如同計量史學或口述史之類的研究方法,而單純當作一種歷史敘事的表現手段。從定義范圍上將不適宜的靜態視覺材料全部舍棄,只保留電影等動態資料”④。吳瓊在其專著中將“historiophoty”譯為“影像史學”,并定義為“是以影像史料即視聽覺史料為主要對象研究歷史問題的學科方向”⑤。
2.關于影視史學與影視體裁及其實踐的研究
有的紀錄片導演將影視史學的觀念和方法注入影像創作中,較著名的影視史學理論的實踐者是美國當代歷史學家塔莉·澤蒙·戴維斯,她在影片《馬丁·蓋爾歸來》中擔任歷史顧問,為了進一步交代影片故事的歷史背景以及呈現當時法國農村的實際狀況甚至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她還出版了《馬丁·蓋爾歸來》一書,該書被認為是影視史學實踐的一個成功范例。2000年,戴維斯又出版了關于歷史上奴隸問題的著作《奴隸、電影、歷史:還原歷史真相的影像實驗》。在我國,導演任學安曾撰文談其創作紀錄片《大國崛起》和《復興之路》時就借用了影視史學理論作為指導:“我們不僅希望用電視來表現歷史,更希望明確傳遞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和觀點。兩片所對應的500年世界近代史和167年的中國近現代史,過去一直以歷史教科書的形態植根于人們腦海之中。那么,如何才能以電視紀錄片的語言方式來表達抽象的思想呢?……我們正是試圖在創作中找到使用視覺影像來傳達歷史和觀點的‘詞匯‘語法‘句法。”⑥
有的學者則將歷史類紀錄片和歷史題材影視劇放在影視史學的視域進行關注。謝勤亮通過對紀錄片文本的分析,著重探討了影像如何表現和闡釋歷史以及其給歷史學帶來的革命性變革。常仕本也認為:“對于紀錄片創作者的創作實踐而言,在創作中引入影視史學的理念,對于紀錄片創作的一些觀念會形成一定的沖擊,這無疑會擴大紀錄片創作的空間。此外,將紀錄片、影視史學以及史學研究結合起來,也必將會拓展影視史學研究的空間和內涵,并且衍生出新的史學研究空間及方法。”⑦張有平將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放到影視史學理論框架中研究,指出這一類電視劇“給大眾提供了一種認同的空間,也會構建或重新喚起觀眾對某一歷史時期的共同記憶,是培養和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國家認同感的有效方式”,“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作為一種新的史學范式,正在更多地參與構建和還原中國革命歷史的原貌中去,顯示出了影視史學的獨特魅力”⑧。黃樸民在反思歷史影視作品創作時也指出:“必須有一種科學理性的觀念與方法,來規范與引導歷史影視作品的創作及其發揮影響,這就是影視史學。”⑨
3.關于影視史學與歷史教育的研究
隨著影視媒體影響力的擴大和影視史學研究的推廣,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識到影視史學在歷史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張廣智在其著作《影視史學》中用一章的篇幅論述了影視與歷史教育的關系。1990年,影視史學課程在我國臺灣各大學歷史系開設起來。各位學者在教學實踐中認為歷史系開設這門課程是必要的,“電影可以給一線教師提供用影像建立起歷史教學的素養導向模式。使學生更深度地思考電影不只是娛樂,而且是一種可以被檢視、質疑與討論的歷史描述與歷史理解”①。北京師范大學建立了影像史學實驗室,其主任吳瓊長期開設影視史學相關課程,并在實踐中對影視史學的基本問題、意義、功能、實踐及未來發展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學者馮李媛②、喬敬③則從影視史學與高中歷史教學相結合的角度,探討了提高歷史教學實效性的措施。
通過上述文獻的梳理,學界雖然認識到了影視史學的前沿性及其對當代歷史學發展的重要性,但在研究上仍更多糾結于影視史學定義和內涵的界定,引入中國后,學者在爭議其定義的同時將其發展向前推進了一步,開始將其作為一門學科深入知識論層次進行研究。本文認為,影視史學是研究影像話語表現歷史以及我們對歷史見解的學科方向,以視聽覺影像材料和影像完成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包括影像材料、影視劇、視頻流媒體等多種視覺文化產品。
二、西南聯大影像研究概述
目前,西南聯大影視作品有紀錄片《西南聯大啟示錄》(2003)、《西南聯大八年記》(2008)、《滿江紅:西南聯大75周年再回眸》(2012)、《西南聯大》(2018),紀錄電影《九零后》和拍攝完畢還未播出的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除上述以西南聯大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外,還有部分作品是將西南聯大作為歷史人物或者歷史時期敘述中的一段經歷或部分階段講述,如紀錄片《大后方》第九集“流動的課桌”,《大師》《先生》中介紹的西南聯大作為人物生命歷程中的一段經歷,電影《無問西東》則是將西南聯大作為發生在20世紀40年代的一個故事的背景,電視劇《我親愛的祖國》中西南聯大是主人公從抗戰爆發到1949年這一時間段中的一段人生經歷。
(一)關于西南聯大系列紀錄片的研究
由于以西南聯大為題材的紀錄片創作較多,因此學術界對西南聯大題材紀錄片的研究也較多。何啟治觀看《西南聯大啟示錄》后發表觀后感,這部紀錄片“就是對這所中外聞名的戰時大學所做的,頗有深度而又生動形象、感人至深的歷史記錄”④。康鑫、郭智超從敘事結構、影像史料運用與人文關懷三個方面分析了紀錄片《西南聯大》的創作,并認為“民族性、時代性、人文性,是紀錄片《西南聯大》所具有的內在品質。當代大眾關心的社會問題和面臨的自身選擇,影片都用歷史的聲音給予了很好的回應,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對歷史命題的審視、對人文發展的走向都是這部影片帶給觀眾的思考”⑤。康銳以紀錄片《西南聯大》為例,從其選題、創作手法和審美三個角度探討影像如何“作為傳遞時代精神、尋找民族自信之根源、重塑國家信仰的有力手段”⑥。
(二)關于西南聯大影視劇的研究
針對紀錄電影《九零后》的討論,學者們的關注點大多集中在如何通過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的交融互構表現那個年代的歷史記憶與家國認同。張早早認為:“紀錄片《九零后》通過口述歷史的敘事主導、歷史影像的創新表達、極富寓意的視聽美學建構手法,完成了歷史記憶的美學復現和個體與集體的情感表達,激活了深藏在國人記憶里家國認同的精神共識。”⑦張蕓指出:“《九零后》對西南聯大進行了歷史與記憶的雙重追尋,體現了對聯大時代青春往事和精神傳承的銘記。”⑧劉暢在探究影片民族記憶敘事的同時,更探討了影片“在‘弦歌壯古今的希冀中進一步豐富中華民族文化框架下的特色社會建構,發揮民族記憶敘事于時代發展的重要作用”①。李政對《西南聯大》與《九零后》從視聽語言、微觀敘事和傳播策略方面進行分析后,認為:“歷史題材紀錄片意在傳達的不僅僅是對動蕩年代的歷史追憶,更是對西南聯大學子及其理想精神的傳揚與傳遞。”“‘西南聯大系列作品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答卷。而以‘西南聯大這一宏大歷史主題所打造的影視文化矩陣,也為國產紀錄片行業的探索與傳播積攢了寶貴經驗。”②
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還未開播就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對其進行研究的論文已有兩篇見刊,其一是王永利講述了電視劇的選題背景、創作過程和故事內容,并高度評價了該劇:“精準傳達正能量、大情懷,首度呈現中國現代史上波瀾壯闊的文化抗戰史詩,是一曲炮火硝煙下的青春之歌,是知識分子錚錚鐵骨的傳記,是民族精神的豐碑。”③其二是可可通過對電視劇內容和敘事手法的分析,認為該劇“呈現著中國現代史上波瀾壯闊文化抗戰史,藝術表達了個體價值與國家命運之間的共鳴”④。
關于西南聯大紀錄片及其影視劇的研究,學界持有贊揚的基調,研究從影視藝術的視角出發,圍繞作品的主題、視聽語言運用和敘事策略三方面,大多流于對作品創作的探討,未能運用跨學科知識進行深挖。在影視作品的創作方面,雖然有新的突破,但是不足之處也較明顯,如紀錄片的創作仍跳不出其固有的創作模式、吸引力不強、傳播效果弱、影視劇作品較少、如何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創作之間的問題等。若能將影視史學理論引入西南聯大影像研究和指導作品創作中,將會為西南聯大影像作品的創作打開新的視野,為西南聯大影像歷史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三、西南聯大影像研究總結
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界關于西南聯大的研究已經碩果累累,研究成果覆蓋歷史學、教育學、文學等領域,近年來,學界在西南聯大史料整理、挖掘及跨學科視角研究方面有了更大的發展,關于西南聯大的研究仍有著較大的探索空間。
(一)影視史學還需在實踐中構建理論體系
影視史學雖然在國外的研究成果較多,但在國內發展的時間還較短,研究還集中在對其定義、研究對象和功能等基本問題的探討方面,且較為零散。雖然有的學者運用影視史學理論分析歷史類紀錄片和歷史題材影視劇,但由于缺乏系統的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很難深入和鮮有創新。因此,影視史學還需在實踐中建構起系統的、可行的理論框架體系。
(二)西南聯大影像還未受到重視
作為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西南聯大一直被社會各界所關注,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就出現了對其進行研究的成果。近四十年來,學界對西南聯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熱點問題:聯大精神、聯大人物、聯大師生活動、歷史貢獻、教育教學實踐、史料、相關文學作品等。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不再局限于從紙張和音頻中了解歷史,而是轉向有圖像和色彩的影像,由于影像具有逼真性、現場感等特征,必將成為歷史的常態書寫方式。通過上文梳理我們可以看到,已有紀錄片導演對健在的西南聯大學者進行搶救式采訪記錄,保存下了許多珍貴的影像,也有導演為了再現那段崢嶸歲月,拍攝了電影和電視劇,當前以及今后用影像再現西南聯大歷史的作品會越來越多,因此學界對西南聯大影像的關注仍需加強。
(三)可對西南聯大影像進行系統的、跨學科的深入研究
當前學界針對西南聯大影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紀錄片《西南聯大》和紀錄電影《九零后》如何運用視聽手段真實地再現西南聯大歷史,這類研究只是基于戲劇與影視藝術學科對影視作品創作方面的探討,研究分散、視角單一。另外,學界關于西南聯大題材文學作品的研究成果已較為豐富,但對西南聯大題材故事片和電視劇的研究卻鳳毛麟角,若能將西南聯大題材紀錄片、影視劇放在影視史學理論框架下對其的歷史呈現和藝術創作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將會在西南聯大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
云南大學文學院
注釋:
①[法]喬治·薩杜爾:《電影通史》(第二卷),忠培譯,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
②Robert A·Rosenstone:History in Images History in Words: Reflections on the Possibility of Really Putting History onto Film.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 93, No. 5,1988.
③④Hayden White: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93, No.5,1988.
⑤周梁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999年第6期。
注釋:
①張廣智:《影視史學:歷史學的新領域》,《學習與探索》1996年第6期,第116-122頁。
②蔣保:《影視史學芻議》《安徽史學》2004年第5期,第5-9頁。
③陸旭:《影視史學再探討》,《蘭州學刊》2006年第2期,第49-52頁。
④孫遜:《雜談影視史學》,《學理論》2010年第33期,第157-158頁。
⑤吳瓊:《影像史學概論》,華夏出版社,2021。
⑥任學安:《用紀錄片的語法重現歷史——兼談影視史學在〈大國崛起〉、〈復興之路〉中的實踐》,《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年第8期,第22-24、29頁。
⑦常仕本:《影視史學對紀錄片創作的影響》,《現代傳播》2009年第2期,第69-70頁。
⑧張有平:《歷史、再現與認同——影視史學視閾中的中國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中國電視》2015年第7期,第73-77頁。
⑨黃樸民:《依違于歷史與藝術之間——為中國影視史學號脈》,《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第23-27頁。
注釋:
①蔣竹山:《影像、歷史教育與公共史學——透過電影建構當代世界公民的歷史意識》,《中國公共史學集刊》2019年第00期,第132-158頁。
②馮李媛、高峰:《影視史學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1期,第178-179頁。
③喬敬:《影視史學與高中歷史教學》,《高考》(綜合版)2013年第10期,第37頁。
④何啟治:《文獻片〈西南聯大〉觀后》,《傳媒》2003年第5期。
⑤康鑫、郭智超:《紀錄片〈西南聯大〉:歷史敘述與記憶建構》,《電影評介》2018年第24期,第58-60頁。
⑥康銳:《用影像展現文化的力量——以紀錄片〈西南聯大〉為例》,《傳媒》2019年第14期,第56-57頁。
⑦張早早:《文化記憶與國家認同:紀錄片〈九零后〉的影像表達》,《電視研究》2022年第7期。
⑧張蕓:《〈九零后〉:青春記憶與歷史抒寫的影像互涉》,《電影評介》2021年第23期,第44-47頁。
注釋:
①劉暢:《口述歷史紀錄片〈九零后〉民族記憶敘事》,《電影文學》2022年第5期,第80-82頁。
②李政:《從〈西南聯大〉到〈九零后〉——試論歷史題材紀錄片的創新表達與精神傳承》,《電視研究》2021年第9期,第49-51頁。
③王永利:《〈我們的西南聯大〉:震撼呈現知識分子救亡愛國的苦難風流》,《中國廣播影視》2020年第13期,第58-61頁。
④可可:《烽火中的青春故事狼煙里的不屈靈魂——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青春期健康》2020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