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西瀅 洪艷
[摘 要] 以杭州金朝暉江南絲竹社作為觀察對象,通過對活態樂社的個案研究,在數字化建設的語境下探討江南絲竹的保存策略,提出“建設江南絲竹特色數據庫”和“加強與數字媒體平臺合作”的兩點對策,進而從樂社出發來觀瞻和探索數字化傳統音樂保護工作的實踐與思考。
[關 鍵 詞] 數字化;金朝暉江南絲竹社;保存策略
基金項目:浙江音樂學院統戰理論研究課題“數字化傳統音樂保護在音樂院校統戰工作中的體現——以杭州金朝暉江南絲竹社活動實踐為例”(項目編號:TZ2022001)研究成果。
“江南絲竹”是歷史悠久的絲竹合奏樂種,近百年在環太湖流域派生而來。20世紀50年代正式定名,以其“小”“輕”“細”“雅”的音樂風格而為人熟知,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杭州金朝暉江南絲竹社于20世紀80年代初在杭州建社,樂社凝聚著一群浙江省資深的江南絲竹樂人,是杭州市僅有的幾個江南絲竹樂社之一。核心成員有浙江省江南絲竹代表性傳承人顧駿和杭州市江南絲竹代表性傳承人沈惠民、王宗祥,絲竹樂人齊碧君、賈培源、許培源等。江南絲竹的傳承活動主要依托于樂社,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以及娛樂方式、審美取向和多元文化的沖擊,再加上這群絲竹藝人都已經走入耄耋之年,江南絲竹的發展和傳承面臨著多重挑戰。
一、數字化江南絲竹傳統音樂保存背景
“數字化傳統音樂保存”即利用“數字采集、數字儲存、數字處理、數字展示、數字傳播”[1]等技術記錄傳統音樂,具有完善、長久、安全、共享等特征。數字技術作為一種人文與技術的跨學科研究,具有賦能傳統、激活傳統的作用。“數字人文的技術體系主要包括數字化技術、數據管理技術和數據分析技術、可視化技術、VR/AR技術、機器學習技術等,理論結構涉及結構化或再造人文、數據化或計算人文、可視化或形象人文、擬實化或增強人文、智慧化或擴展人文”[2]。20世紀90年代,數字技術廣泛運用于文化遺產領域,斯坦福大學開展的Digital Michelangelo Project項目對米開朗基羅的雕塑和建筑進行了數字化保存,Forma Urbis Romae項目中計算機科學家和考古學家使用數字技術重建了一千多塊大理石碎片構成的地圖。這些項目展現了數字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前景。
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力爭建成“非遺強省”,2035年力爭全面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新格局。在日前政策支持的紅利時期,江南絲竹及其他非遺音樂類種如何運用數字化保存,是國家數字化戰略全面推進的落腳點之一。
二、杭州金朝暉江南絲竹社數字化保存現狀
據筆者在2019—2023年的田野調查資料,可以清晰看到金朝暉江南絲竹社至少依靠以下三種形式進行了數字化保存。
(一)依托主流媒體進行音頻數字化保存
自1980年始,樂人顧駿、沈惠民有意識地將樂譜手抄記寫,供樂社中使用。隨著江南絲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顧駿、沈惠民被評選為非遺傳承人,樂譜也被進一步收集整理成冊并轉化為可傳輸的電子版本。2020年,顧駿、沈惠民、王宗祥、王紀儀等樂人自發聯系浙江電視臺,希望對該團隊的樂曲演奏做保存。9月29日在浙江電視臺錄音棚錄制了江南絲竹代表曲7首,并制成光盤《絲竹情懷》,曲目包括《采茶舞曲》《春江花月夜》《行街》《歡樂歌》《霓裳曲》《三六》《紫竹調》。
(二)依托高校學術活動進行數字化保存
2021年,浙江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與國科大杭高院公共課教學中心聯合開展特色課程《中國傳統音樂鑒賞》,洪艷教授組織來自多所高校的師生通過線上與線下結合講課與非遺展演。廖西瀅以題為《表演空間與文化符號——聚焦于杭州金朝暉江南絲竹社樂人演奏實踐》和《一曲清音話江南——杭州金朝暉江南絲竹樂社、樂人、樂事》進行分享,邀請了金朝暉江南絲竹社的四位傳承人參與展演,分享了江南絲竹歷史、譜本、照片、傳承人口述材料等文獻資料,講座全程錄像并做了詳細的數字化保存,這次活動得到了《人民日報》《錢江晚報》等有影響力的媒體關注并刊發。杭州金朝暉江南絲竹社的學術展演活動,依托高校通過數字化開展媒體傳播,拓寬了保存和傳播的渠道,使更多人了解到江南絲竹的當下樣態。
(三)依托個人、樂社、社區等自媒體進行數字化保存
自媒體平臺包括個人、樂社、社區的公眾號及抖音平臺等數字化平臺。如樂社公眾號發布了2012年樂社的三位樂人參加杭州市圖書館的端午節活動;2017年樂社作為朝暉街道群眾文化團隊的介紹;2022年參與杭高院學術講座的三則報道。2024年“浙江省非遺文獻館”公眾號發布的金朝暉江南絲竹社參與的拱墅區新春傳統音樂類非遺傳承人展演活動。此外,杭州市拱墅區街道融媒體中心的工作人員對金朝暉江南絲竹社進行了錄音錄像,其中包括對八首代表性樂曲的錄制以及對樂社活動情況、樂社歷史和傳承人的專訪。后以“‘非遺江南絲竹八大曲和‘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傳承弘揚非遺文化”的標題發布在“學習強國”平臺和朝暉社區的“你好朝暉”公眾號上。另外,樂社成員分別以抖音賬號“綠葉和根”發布了5則樂社作品;微信視頻號“大提琴教母和朋友們”發布了2則相關作品。
三、數字化保存策略
“館藏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數字化開發利用”“跨行業、跨部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共享機制”以及“區域聯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協同戰略”是非物質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的主要路徑。[3]在后非遺時代、數字人文等背景的交織下,在江南絲竹材料已有一定數字化保存量的基礎上,如何使其煥發新的活力,使數字化真正賦能傳統,筆者分別從保存和應用兩個角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建立數據庫用于儲存、歸檔、整理與研究
當前并未有專門的、完善的江南絲竹數據庫,未將海量的歷史、樂人、樂事、樂社、樂器、樂譜、樂曲、圖書、期刊等數據進行存量管理。因此,江南絲竹數據庫的建設能全面梳理、深度解析江南絲竹的留存情況,并動態推動江南絲竹的多樣化傳播和傳承。具體而言,建立收集標準并建立導航與搜索功能是其關鍵步驟。
1.制定統一的存儲和收集數字化標準
數字化標準是規范存儲數據、收集與整理數據的標準,是規范化、系統化地分類和歸檔的前提,也是后續深層挖掘的基礎。江南絲竹數據庫的建立可以依托高校建立,可通過互聯網訪問公開共享的資源。建立數據庫需要專業技術人員和傳統音樂及江南絲竹研究者的參與以及相關政策、項目、資金的支持,并與其他傳統音樂數據庫達成共享機制,確保數據庫的全面性和貫通性。
在收集標準方面,音響、譜本的收集,需要備注相關信息,清晰版權歸屬。要標明數據來源、編號、來源類型(保存方式:音頻、視頻、圖片;錄制工具:唱片、磁帶、CD等)、文檔類型(原稿、復制)、日期、樂譜類型(工尺譜、手抄簡譜、簡譜、五線譜)、樂器類型、文件類型的簡介(如地區、樂社樂團名稱、收集者)等數據都應明確標注和分類。
此外,還應尊重江南絲竹歷史原真性并可形成可視化地圖。例如,江南絲竹常出現在婚喪、節慶等禮俗儀式,也出現在雅集賞玩的樂社中。[4]可在不同演奏場景中形成可視化地圖,清晰地反映地理坐標和時間坐標。另外,樂曲內容的收集不應只偏重“八大曲”這類名曲,江南絲竹在于“玩”[5],一首樂曲由不同人、不同樂器組合能玩出很多不同的花樣,還有許多地方特色曲目和樂社特色曲目有待增補。還需將樂人收藏的老樂譜、手抄譜進行數字化保存,并注明來源和特點,最終進行整合。此外,還有一些新創作的江南絲竹樂曲,如顧冠仁、張曉峰等作曲家創作和編配的樂曲,也應進行細致采集,厘清其傳承譜系。
2.建立開放式的導航平臺與搜索系統
通過計算系統可以捕獲、發布、訪問和解釋分散在網絡中的數據,也可以使用現有的網絡技術和體系將信息作為結構化數據在線發布,然后將這些數據集相互鏈接,創建一個互連的信息網絡。[6]通過機器讀取的數字化檔案即可對20世紀30年代音樂家的職業生涯流動進行探索。[7]
因此,建立開放式的數據庫平臺后,用戶可自行上傳和分享自己的資料,使數據庫不斷更新和完善,也可吸納更多熱愛江南絲竹的愛好者參與搭建平臺和即時反饋,設計對用戶友好的界面和檢索功能,提高用戶的體驗感和便利性,不斷優化數據庫的功能和服務。還可通過開放API接口,與其他相關平臺進行數據共享和交流,如對“樂人”“樂社”“地區”“樂曲”等關鍵詞的抓取,與網絡上已有數據以及跨數據庫中已經發布的數字檔案合并生成所有條目集合。例如檢索樂人“顧駿”,即可鏈接到相關信息的詞條和網頁,并進一步生成樂人的活動時間圖,勾畫出絲竹樂人的流動軌跡,進而理解和佐證地區間絲竹音樂的交流歷史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探索數字文化平臺,打造文化品牌
與數字文化平臺的合作,是通過數字化技術擴大音樂的張力,使表演類的非遺在展陳上立體地呈現和傳達文化價值、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等,從而創造出文化品牌,實現經濟和文化的雙重價值。
1.虛擬現實(VR)技術體驗沉浸觀演
表演類的非遺不同于傳統工藝類項目,展陳應更注重視聽體驗。伴隨VR作品的發布,新的觀演方式為觀眾帶來了沉浸式體驗。在2018年的音樂競演節目《國樂大典》中, VR技術的加入,使線下的觀眾通過移動屏幕就能自由選擇觀察同臺齊演的任一樂人。
數字技術的使用不在于資料的簡單轉錄,而是讓數字技術賦能傳統。區塊鏈、AI等技術,賦予了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元素和意義。元宇宙概念和NFT數字藏品的開發吸引了大批年輕人,這也因此成為非遺數字化領域的熱點,江南絲竹發展的新形式也可進行相應的拓展和開創。
VR拍攝突破了傳統固定視角的觀看模式,通過賦權觀眾的鏡頭視野,可以讓觀眾自由掌控切換畫面。VR拍攝場景可還原江南絲竹歷史場景,借助“互動裝置”“AR增強現實”等多媒體交互技術,可以讓觀者“穿越”到動態的 “家宅”“婚禮”“茶館”等場景,感受不同歷史時期的表演空間,獲得“在場”的多元體驗,也可通過VR形式嘗試演奏各種傳統樂器,獲得接近真實的聽覺體驗和深度互動。
2.數字平臺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江南絲竹作為杭州市的文化名片,可尋求與宋韻文化體驗館、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中國數字音樂基地及非遺館等數字展廳合作,挖掘樂社故事,創作相關紀錄片、攝影作品、動畫作品、主題旅游、發行江南絲竹NFT數字唱片等,與杭州風景名勝同步宣傳,形成標簽式的品牌效應,打造具有科普性、欣賞性和體驗性,且傳承人認可、學者可使用、大眾可接受的數字化實踐。
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抖音、小紅書等,可以分享江南絲竹的音視頻,吸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促進杭州江南絲竹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吸引和發展喜歡金朝暉樂人的年輕粉絲,使樂社品牌化、樂人明星化。
江南絲竹數字化保存不僅需要傳承人、學者的加入,還需要數字藝術人才通過專業技能制作宣傳江南絲竹音樂文化的視頻,為音樂選配匹配當代審美的畫面,促使數字化文化品牌受到當下年輕人的喜歡和追捧。
四、結束語
立足金朝暉江南絲竹社的實踐,可以了解在江南絲竹流布范圍內的所有樂社情況,對所涵蓋的樂社歷史、傳承人、活動、事件等事象都做好記錄,推動相對完善的江南絲竹數據庫的建成,這對樂種資料的系統留存、高校學術資源的交流互通以及拓寬渠道傳承傳播江南絲竹都有著積極的意義。在應用角度,數字化技術在交互性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江南絲竹表演形式也可以進一步利用數字技術打造本土文化品牌,讓年輕一代接受、理解和喜愛。數字技術可以讓江南絲竹煥發新的生機,這是保存江南絲竹行之有效的方式。傳統音樂數字化讓學者的研究和受益者們能反哺傳統、激活傳統和煥活傳統,使江南絲竹及傳統樂種得到更加長足的發展,并煥發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王耀希.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2]劉煒,葉鷹.數字人文的技術體系與理論結構探討[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7,43(5):32-41.
[3]必勇,張瑩.中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1(4):7-11.
[4]齊琨.歷史地闡釋:上海南匯絲竹樂清音的傳承與變遷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5]李亞.上海地區“江南絲竹”表演民族志[D].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17.
[6]Nurmikko-Fuller T. Linked Open Data for Digital Humanities[M]. Taylor & Francis,2023.
作者單位:浙江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