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佑振 劉悅淼
[摘 要] 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縮小城鄉差距,鄉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得到了重新界定。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鑄魂工程,鄉村紀錄片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基于以上背景,為探索其未來發展潛力,尋找當下鄉村紀錄片的最優發展路徑,從而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新鄉村對外宣傳的窗口作用。本研究基于臨沂市馬牧池鎮鄉村紀錄片所進行的調研和實地走訪,結合文化循環理論展開分析,從前、中、后三端提出鄉村紀錄片的發展建議,以期為鄉村紀錄片的進一步發展明確潛力定位,并提供有益參考。
[關 鍵 詞] 文化循環理論;鄉村紀錄片;發展措施
基金項目:2023年臨沂大學大學生校級創新創業項目“共護詩畫萬丈湖,同筑百年鄉村夢——IP時代趨勢下鄉村紀錄片現狀及發展潛力調研”(項目編號:X202310452118);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基于國際中文教材編寫的齊魯文化資源庫建設及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2CYYJ06);2021年山東省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應用型高校漢語言類課程‘一二三五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Z2021292)。
文化循環理論最早是由霍爾等人在其著作《表征》中提出的。霍爾在文中將索尼品牌的隨身聽作為案例進行研究和分析,最終確定了文化產品的五個環節:表征(representation)、認同(identity)、生產(production)、消費(consumption)和規則(regulation),這五個環節在文化研究的過程中被“接合”在一起。[1]與先前單方向傳播中單純地以制作方為核心或者以消費者為核心不同,這種“接合”并不是簡單的線性循環,而是像環扣一樣拆開并進行重新接合,實現制作方和消費者之間的雙向互動,以此來共同構建文化產品的整體意義。
隨著當前全國城鄉的均衡發展, 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鄉村紀錄片這一領域。王芳第一次將文化循環理論應用于中國傳統手藝文物旅行活化途徑的研究中,并根據約翰遜和霍爾的文化循環理論,就中國傳統手藝與文物旅行活性流程中主體的意義循環和客體的資本循環展開深度融合探討。從創作角度看, 當前國內的鄉村紀錄片依然以紀實創作為主,以記錄鄉村生活的不斷變遷和鄉村日常生活為重點內容。臨沂市馬牧池鎮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旅游資源豐富且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擁有極具特色的紅色文化,故本研究選取《記住鄉愁》的拍攝對象馬牧池鎮作為典型研究對象。通過在當地進行問卷調查,真實且深入地了解現在鄉村紀錄片的傳播狀況,結合文化循環理論和多中心治理理論,發展鄉村紀錄片市場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從而提出相關措施。
一、馬牧池鎮實地調查結果分析
(一)信度與效度檢驗
本研究在前期調查中選取《記住鄉愁》中馬牧池鎮紀錄片作為典型調查對象,并前往山東省臨沂市馬牧池鎮進行實地走訪與體驗。本次調查主要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原始數據,隨機正式發放問卷400份,統計回收有效問卷310份,有效率為77.5%。問卷整體和鄉村紀錄片文化循環的五個方面滿意度分別為:視聽元素滿意度、文化價值滿意度、故事內容及其創作滿意度、行為及行動意向滿意度、資源支持及管理規范滿意度。通過SPSS軟件進行信度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問卷的整體及鄉村紀錄片文化循環五個因素的系數均大于0.7,說明問卷題目設計可以接受。
由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系數表(見表2)可以看出,各變量最大提取值均大于0.7,即各變量能被公因子表達得很合理,且同一因素對應題項的最大提取值在同一因子上,與預期保持一致,各題項設置合理,該問卷的量表效度良好。
(二)基本信息分析
從年齡分布來看,18歲以下的樣本占總樣本的比例為0.97%;18~35歲的樣本占總樣本的比例為50.32%;35~50歲的樣本占總樣本的比例為31.94%;51~60歲的樣本占總樣本的比例為14.19%;60歲以上的樣本占總樣本比例為2.58%。其中,位于18~35歲和35~50歲這兩個年齡段的樣本占比較大,由于本次問卷采取網上問卷的形式發放,根據以往的數據調查顯示,觀看紀錄片等影視作品的人群主要是青中年人群,本次問卷調查的年齡分布基本符合我國觀看紀錄片人群的年齡分布。
從受教育程度分布來看,初中及以下學歷的樣本數為14,占總樣本比例為4.52%;高中、職高、中專、技校學歷的樣本數為79,占總樣本比例為25.48%;大專、高職學歷的樣本數為121,占總樣本比例為39.03%;本科學歷的樣本數為88,占總樣本比例為28.39%;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樣本數為8,占總樣本數比例為2.58%。從中可以看出,觀看過鄉村紀錄片的樣本學歷分布與中國學歷比例分布基本一致,其中高中及以上學歷較多。對于鄉村紀錄片這類題材的紀錄片,接觸門檻較低,各學歷人群均能看懂,因此各學歷分布均接近中國整體學歷比例分布。
由表3可以看出,《記住鄉愁》紀錄片在其構成的各個維度上均有較高的滿意度,其中滿意度最高的是其資源支持及管理規范方面的滿意度,平均值達到4.33。這表明《記住鄉愁》作為一部大型鄉村紀錄片,其資源支持充裕,由多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合力制作,因此在資源支持和管理規范方面取得了較高滿意度,而在其他方面并無明顯差異,滿意度均呈現較高水平。就該部分,本研究將以該問卷的資源支持及管理規范方面為代表進行深入探究,研究其對紀錄片產出質量的影響。


根據表4中P值(假定 a=0.05 的水平下),本文可以得出文化價值滿意度在不同的人口統計學變量上均存在較大差異,不同年齡段對各維度滿意度也存在較大差異。故事內容滿意度在年齡因素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行為及行為意向滿意度在性別和年齡段上存在顯著差異,資源支持及管理規范的滿意度對于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的人來說存在顯著差異。
二、主要調查結論及發展建議探究
(一)主要調查結論
根據前期對馬牧池鎮的實地走訪發現,小鎮因有著濃厚的文化特色,資源充裕,政府對于當地非遺文化保護意愿很高,多措并舉。但由于旅游繁榮、居民保護意識不足等原因,造成當下總體成果收效甚微;盡管近年來我國鄉村紀錄片領域依然存在著優質紀錄片缺乏,且絕大多數作品不能與觀眾建立有效連結的問題,但通過深入調查后筆者發現:鄉村紀錄片從資源支持到制作再到傳播的各個方面均存在較大潛力。
根據霍爾提出的文化循環理論,本文初步提出鄉村紀錄片文化傳播循環模型。其中,將鄉村紀錄片各個結構中的微觀組成方面對觀眾在鄉村紀錄片或以其為媒介的各種正向行為及行動意向中的影響作用作為主要探究的對象。故事內容的選取和拍攝對象的選擇作為影響觀眾行為的首要因素,在鄉村題材的紀錄片創作中顯得尤為重要。鄉村紀錄片作為一類特殊的紀錄片,其內容涵蓋地理、政治、人文等多個方面,雖然存在一定的創作難度,但同時也為創作者提供了廣闊的創作空間。而要充分發掘創作空間中的潛力,創作者對拍攝對象的嚴謹選擇和深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根據前文對《記住鄉愁》拍攝對象馬牧池鎮的問卷調查可以發現:《記住鄉愁》在很大程度上展現了馬牧池鎮的特色,并為觀眾傳達了較為深刻的內涵。需要注意的是,當前我國鄉村紀錄片對于深層次根源性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引導依然極度有限,缺少時尚感的陳述,通常需要當地特色的趣味性文化來填補。放眼未來,如何將鄉村根源性傳統文化賦予時尚性,從而提升鄉村紀錄片的收視率,或許會成為該類紀錄片發展的又一重點。
(二)鄉村題材紀錄片發展建議
結合上述調查分析與研究結論筆者發現,當前我國鄉村紀錄片存在產業帶動能力弱、生命力周期較短等諸多問題,但該類紀錄片總體、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與廣闊的發展空間。基于此,本研究將依次從鄉村紀錄片發展的前端、中端和終端對未來我國鄉村紀錄片的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
1.前端:關于鄉村紀錄片的制作層面建議
(1)注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掘
鄉村建設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人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正如鄉村紀錄片《記住鄉愁》中所說:記住鄉愁,就是要記住本來,延續根脈,傳承幾千年來深藏于中華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家風祖訓、傳統美德和家國情懷。據調查,中國現有村莊約60萬個,其中古村落約有5000個,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界定為傳統村落的有1561個。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時期,有的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部分村落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這些村落深厚的家族歷史、祖訓族約、民間風俗,延續了中國悠久的文化底蘊和根源流脈,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價值觀和鄉土情懷,也更加豐富了中國人獨特的內在精神世界以及對外的形象展示。《記住鄉愁》善于從歷史的視角講述當代人的故事,將鏡頭直接對準現代人身上傳統文化基因的烙印,把歷史留下來的古風遺訓和現代人的生活故事相結合,實現傳統歷史文化與當代主流價值觀的融合。如《培田村——敬畏之心不可無》中開頭和結尾都表現了象征做人“既挺且直”的村口雷公子樹下,吳美熙老人為孩子們講授培田村歷史淵源的場景,延續數百年的歷史傳統由一個現代事例帶至眼前。同樣的講述方式從吳有春修繕家譜講起,引出培田村的祖訓家規已成為村民的行為準則,成為培田村生生不息的精神所在。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鄉村紀錄片作為以鄉村題材為核心,以鄉村、農業和農民為內容主體的紀錄片,只有緊密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其在當代社會的價值體現,方能實現制作層面的一大跨越,從而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軟實力。
(2)制作中應當恰當把握鄉村紀錄片的節奏
作為紀錄片,鄉村紀錄片本身就具有娛樂功能。在制作鄉村紀錄片的過程中,為了緩解觀眾的疲憊感,讓觀眾的身心得到暫時解放,必須嚴格把控紀錄片的節奏。比如在《鄉村里的中國》這部紀錄片中,制作者以一個平緩的速度將山東淄博沂源縣中莊鎮杓峪村的一年四季展現在人們眼前,簡單講述著這個村莊中的生活瑣事。雖然沒有激烈、緊張的情節,卻在從容淡定中展示了鄉村的精神文化之美。觀眾們可以通過紀錄片中平淡美好的鄉村生活深切地感受生活本身的美。
(3)以平民的敘事視角展現宏大的時代主題
在鄉村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無論是宏大的制作,還是微觀紀錄,都要堅持以人為中心的創作原則,讓中國故事的話語權回歸普通人的視角、個體化的敘事路徑,通過深挖個體的人生經歷和心路變化,以小切口表現大情懷,把鄉村振興這一重大主題進行具象化呈現,如被業內稱為首部聚焦鄉村振興戰略的系列紀錄片《瓜熟蒂落》。該片記錄了梁學軍、強強等幾個家庭在發展西瓜產業過程中的喜怒哀樂。[4]影片中呈現了這樣一個場景:一場突如其來的八級大風,刮壞了西瓜大棚,為了盡可能減小損失,瓜農們立刻進行搶修。在勞動中,“人生哲理”脫口而出。如瓜農梁學軍說“人生就像補窟窿,窟窿補完了,人也就閉眼了”等,表現出瓜農們追求美好生活的人生態度,展現了擺脫貧困后農民嶄新的精神風貌。通過個體化的敘事視角講述農村故事,有利于讓原本宏大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時代主題變得近在咫尺和通俗易懂,從而改觀人們對于時代主題型鄉村紀錄片的刻板印象,更好地吸引觀者興趣。
(4)融入更多時尚化元素
從本次調查的觀者角度看,18~35歲人群是主要的觀看群體,很大一部分18歲以下的青少年由于鄉村紀錄片缺少時尚化因素而對鄉村紀錄片關注較少。同時,本研究認為時尚化元素作為一個時期的產物,更迭速度極快,如果能在其生命力存在的期間準確捕捉并融入鄉村紀錄片中,就可以在一定時間內大幅提升鄉村紀錄片的知名度與收視率。
(5)注重解說詞的撰寫和使用
希拉柯倫伯納德在《紀錄片也要講故事》一書中曾明確提出:“解說能夠引導和帶領觀眾進入故事,是推動故事發展最佳、最有效的途徑之一。”由于紀錄片中的圖像具有復雜性和多重含義的特點,如果沒有解說詞的引導,不同的人對于相同的影像所解讀的含義以及關注的興趣點可能完全不同,此時就需要利用解說對畫面的信息進行引導和補充。通過解說詞讓觀眾了解這個場景是在做什么,從而一步一步揭開紀錄片的主題與內涵。
2.中端:關于鄉村紀錄片的傳播層面建議
(1)深度立體化傳播:融合發展拓展傳播空間
在媒體融合趨勢的推動下,從大屏到小屏,從網絡傳播到自媒體,形成了“多屏多網多介質”的融媒體傳播矩陣,為鄉村紀錄片的推介和傳播提供了多種可能和創新空間。[4]如《記住鄉愁》等重量級鄉村主題紀錄片除央視頻道黃金時間播出外,在優酷、愛奇藝、騰訊等視頻網站均接有播放端口。此外,B站視頻彈幕的雙向化傳播模式完成了與更多觀眾的互動交流。短視頻、微紀錄等碎片化呈現的小而美的紀實作品在傳播中產生的疊加效應,使鄉村紀錄片的傳播范圍實現了最大化。
(2)堅守敘事情感內核,推進“共情”到“共進”的市場化融合傳播路徑
鄉村題材紀錄片一方面應當突破傳統敘事邊界規限,從媒介融合視角進行全局展望,將新媒體、新技術、新理念引入節目創作中,深耕情感敘事,以達成與觀者的“共情”。如可以通過增強臺網互動,增加幕后故事、拍攝現場花絮等紀實性素材,直接展現創作者“在場”的情感表達以及豐富敘事空間的立體感,達到從共情的角度促進鄉村紀錄片傳播的目的。
3.終端:關于未來鄉村紀錄片制作后的影響導向層面建議
鄉村紀錄片有助于引導鄉村根源性文化的傳承意愿。從文化角度來看,鄉村紀錄片本身具有推動鄉村文化傳承的屬性。但就當前發展現狀來看,其主要針對的依舊是趣味性鄉村延伸文化內容,而對于鄉村根源性文化傳承宣傳略顯不足。筆者認為:未來一個時期,鄉村紀錄片的主要發展導向依然是要引導并提升公眾對于鄉村根源性文化的傳承意愿。在未來的發展中,引導公眾對文字、歷史等鄉村根源性文化進行傳承,有利于鄉村紀錄片自身形成良好的文化循環,從根源上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三、總結
面對當前形勢下的激烈競爭,鄉村紀錄片對于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發揮著巨大作用。結合筆者在關于馬牧池鎮紀錄片的調研中發現的問題,本研究基于文化循環理論和多中心治理理論,從前端鄉村紀錄片的制作層面提出牢牢把握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等創作層面的發展潛力建議;從中端鄉村紀錄片的傳播層面提出堅守敘事情感內核;推進“共情”到“共進”的市場化融合傳播路徑等傳播層面的發展潛力建議,最后從終端鄉村紀錄片的影響導向層面提出引導鄉村根源性文化的傳承意愿這一紀錄片影響導向層面的發展潛力建議。力求通過對未來鄉村紀錄片發展潛力及當下現狀的分析,探索加快推動鄉村紀錄片轉型發展的新途徑,破除發展瓶頸,優化觀者體驗,更好地促進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同時對外展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風貌,為我國鄉村文化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斯圖爾特·霍爾(Stuart Hall).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M].徐亮,陸興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李振宇.《記住鄉愁》:紀錄片參與建構文化認同的有效路徑[J].傳媒,2022(3):71-72.
[3]幸小利.參與式文化視野下紀錄片的互聯網創作思維與敘事策略[J].中國電視,2022,432(2):91-96.
[4]孫樹群,孫翔.鄉村振興題材電視紀錄片傳播的困境與突破[J].阜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29-133.
作者單位:臨沂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