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政 彭青青
摘? ? 要: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既是現代化的目的和目標,又是現代化所依托的動力與基礎。中國式現代化蘊含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現代化思想理論精髓,以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充分發揮為力量源泉,以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斗實踐為內在動力,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本質追求,致力于對人的現代化內涵的價值重塑。從其主體性的建構邏輯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人民至上”對“資本至上”的理念超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對貧富兩極分化的格局躍升,人的全面發展對以物為中心的關系重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品質再造以及人的群體性發展對排他式擴張的路徑轉換,彰顯出人的現代化的多重面向。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人的現代化;主體性;自由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D2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009-5128(2024)06-0009-08
收稿日期:2024-04-06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習近平治國理政新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WK2111070004)
作者簡介:葉政,男,安徽廬江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彭青青,女,安徽安慶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在整個國家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人是一個基本的因素?!保?]8人既是推進現代化的實踐主體,又是現代化的最終目的所在?,F代化的歷史進程,即是一定的社會主體追求自己目的的活動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保?]401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3]23–24。這一論斷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人的現代化為主線,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突出了主體性建構在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诖耍疚囊匀说默F代化為考察中心,結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現代化理論,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主體性問題進行探究,以期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相關議題的研究內容。
一、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
現代化的理論闡釋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馬克思從實踐出發,立足批判資本對人的異化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目標設定,對現代化進程中人的命運走向進行了多層面的闡發。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中,人的現代化的理論內涵具體體現在:人的現代化是在實踐中的現代化,即人在處理人與物的關系的實踐中,擺脫物的支配,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人在普遍化的社會交往實踐中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成為世界歷史性的人;人在處理與自然相關的實踐活動中能力的不斷增長與發展。
(一)人與物關系的界定:在擺脫物的支配中實現人的現代化
人的發展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馬克思終生所關注的焦點課題。馬克思指出,人類社會是由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在前資本主義社會時期,生產力發展十分落后,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能力有限,且人類為了生存需要所進行的物質生產活動對自然的依賴性強,人們無法自主選擇自己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生產力的發展開啟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一方面給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帶來了私有制與社會分工。這一時期生產資料被少數資本家占有,工人只能依靠出賣勞動力來獲取生活資料,這使得勞動不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4]162,而成為個體謀生的手段。工人局限在狹隘的分工之中,“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4]156。在私有制主導下的資本主義物質生產中,個體的勞動產品只有轉化為商品進行交換,個人才能生存下去。因而商品成為最終的目的,人卻成為生產商品的工具,人喪失了自身的價值和尊嚴。人格化的資本即資本家在利益的驅使下,通過購買勞動力并以榨取其剩余價值的方式盲目追求資本的增殖。無論是資本家還是勞動者,都陷入對商品、貨幣、資本這些物的崇拜。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自由只是資本在追求自身增殖和擴張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自由。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喪失了自身的主體性,成為被物支配的產物。
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為人的現代化提供了物質基礎,但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是異化的、畸形的人。馬克思認為,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最終會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在這一階段中,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一方面,任何個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產勞動這個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中所應承擔的部分推給別人;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的全部能力即體能和智能的機會,這樣,生產勞動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5]310–311。人實現了對自己本質的全面占有,勞動生產不再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而成為發掘自身的潛能、實現自身價值的手段。人擺脫了物的支配性,成為物的主人,真正走向了現代化。
(二)人與社會關系的辨析:在普遍化社會交往實踐中促進人的現代化
人與人之間社會交往的普遍化是人的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人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人的現代化必須在普遍化的社會交往中形成。馬克思立足人的發展,把社會發展過程劃分為三大形式,指出:“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這種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6]52在人類社會的最初階段,生產力低下,人與人之間只能采取相互依賴的形式才能生存下去。人在自然面前無能為力,在狹小孤立的范圍內從事單調重復的勞動。這一階段的人無法把自己作為社會歷史的主體,不具備獨立性。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使生產成為世界性的生產,狹隘孤立的個人也被世界性的人所代替,人的社會關系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豐富性。資本主義創造了豐富的物質財富,更新了人的觀念,推動了科學技術的進步,激發了人的廣泛的需要。資本主義的發展開啟了世界性的交往,促使人的主體能力的覺醒,對人的現代化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人的這種獨立性是建立在對物的依賴基礎之上的。由于社會分工和私有制造成的普遍聯系并非全面的聯系,人們在生存與發展的迫使下出于利益的需要與其他人進行交往,這種交往關系是冷漠的、不信任的。[7]16
為此,馬克思認為,只有到達“自由個性”階段,人才能獲得自身的獨立性。共產主義消除了分工造成的勞動的固定化,每個人可以自由全面發展自身,能擺脫地域、職業和身份的限制,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獲得真正的解放?!盁o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4]539,而“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歷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歷史的程度一致的”[4]541。人向現代人的轉變必須在社會進程中實現,這并非取決于個人意志,而是由社會的發展程度和世界歷史的進程所決定的。人們需要在社會普遍交往中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最終實現符合現代文明發展要求的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
(三)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在人與自然的和解中重構人的現代化
現實的個人的存在是人類歷史的首要條件,而人的生命的延續要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資料。由此可以看出,如何處理人自身與自然的關系問題,自人類誕生之日起就存在。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的關系受生產方式和所有制形式決定。在前資本主義時代,生產方式是小范圍內的個體生產,主要依賴人力和簡單工具,自然資源的開發相對局限,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更趨向于一種相互依存和相對平衡狀態。然而,資本主義的發展導致對自然的嚴重破壞。在資本主義時代,生產方式發生巨大變革,機器和工廠生產成為主導,這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耗竭;同時,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決定了資本家只追求資本的增殖,忽視對環境的影響,這導致大規模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資本主義擴張的需求也催生了對自然無限制的開發與掠奪。質言之,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加劇了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環境破壞?!拔覀儾灰^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5]559–560西方現代化催生出一系列違背自然、戕害自然的“文明的疾病”,導致人與自然矛盾加深、人的生存環境惡化。
馬克思指出,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統一的,“我們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相反,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5]560。人類處理與自然的關系的過程是一個實踐的過程,在這一實踐過程中人的能力得到運用和發揮,人將自己的本質力量對象化到自然界,不斷地利用自己的意識和創造力,改造和利用自然資源,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新的條件。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僅是被動地適應自然,更是賦予自然新的可能性,從而也賦予自身新的可能性。但是人類在勞動實踐中不能脫離自然規律,需要遵循自然的法則進行活動。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過程中實現人的現代化。在勞動實踐中,人的本質與自然的本質的統一得到了實現。人只有在對自然規律進行把握的基礎上,與自然和諧相處,最終才能逐步成為現代化的人。
二、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之維
中國共產黨繼承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現代化的思想理論,在結合中國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推進中國的現代化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8]594人是建設現代化的主體力量,現代化的終極意義也是為了人,中國式現代化是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現代化?,F代化本身不是目的,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不斷實現人民的幸福感、獲得人民的認同感,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是現代化建設的最終目標。
(一)人的主體性和能動性的充分發揮:中國式現代化的力量源泉
人類走向現代化的進程,與人的自主性、創造性、豐富性的實現密切關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不是以資本為中心借助殖民擴張來完成的西方現代化道路,也不是依靠外部力量,依附于少數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路徑,而是一條充分激發人民力量,堅持獨立自主,實現內生性發展的現代化道路。這一發展過程,是人民充分發揮主體性和能動性,在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相統一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將實現美好生活的理想轉化為現實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在紛繁的目標中,最為核心的是以人的發展為基礎不斷推動人類社會文明,它體現著人類實踐的價值取向”[9]13。
回望近代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各種救國方案和革命運動的失敗,迫使中國人民積極探索新的救國之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深刻改變了我國的前途命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國,開啟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發展道路,為中華民族錨定了新的前進方向。中國共產黨是來自人民、扎根人民、代表人民的先進政黨,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踐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在探索現代化道路的進程中,不斷激發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的主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發展有其規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極被動的”[2]419,只要“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2]441,最終就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證明,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是人民主體性和能動性不斷轉化為民族生存實踐的歷史。人民主體性和能動性的發揮,貫穿于“民族獨立”到“民族復興”的全過程。人民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力量,只有充分確立人民的主體地位,激發人民的能動性,才能推動現代化事業持續發展。
(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斗實踐:中國式現代化的內生動力
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其內部力量的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內生動力來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般而言,人類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向前發展的,而社會主要矛盾在社會矛盾運動中居于主導地位。社會主要矛盾是指在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矛盾。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0]341。為此,黨領導人民集中力量推進國家工業化建設。改革開放后,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成為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同時,人民群眾對物質生活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一時期我們黨著力解決落后的社會生產問題,以此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由人民群眾對物質層面的需求轉變為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我們黨在這一時期內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縱觀歷史發展進程,人民群眾的需求從先進工業國到物質文化需求再到美好生活需要,需求之內涵漸次提升,但最終指向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這一迭代更新的過程正是中國逐步走向現代化的過程。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力,是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和目的。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中,廣大人民群眾是積極參與社會變革、推動國家不斷前進的主體力量。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又能激發出國家和社會進行改革和創新的內生動力,篤行中國式現代化宏偉目標的實現之途。中國共產黨代表的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始終錨定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斗目標,創造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新道路,最大限度讓全體人民共享現代化建設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保?]46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所在。為此,必須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唯有讓現代化建設更好地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方能凸顯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性,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匯聚起磅礴力量。
(三)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追求
馬克思針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狀態,提出在未來社會中,人是自由的、全面發展的人。在馬克思的視野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指“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4]189。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一方面需要堅實的物質基礎給予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充裕的自由時間發展自身。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少數人占有極大的社會財富,而工人越生產,自身就越貧窮,資本家甚至壓榨工人的自由時間。勞動遂成為單純謀生的需要,工人在勞動中不是獲得自身,而是喪失自身?;诖?,馬克思指出時間是人的發展的重要指標,只有“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6]197。
不同于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本質追求的新型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從“物的依賴性”走向“自由個性”的發展提供了路徑選擇。其現實指向是為“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2]10。相比較西方式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實踐結果是使人從資本束縛的現代化困境中解放出來,實現人的本質的真正復歸。它既是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和人的需要的全面滿足,又體現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全面豐富。中國式現代化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體現了實現現代化與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有機統一。進入新時代,我國堅持新發展理念,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豐厚的物質基礎,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這使人追求自我個性的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成為可能。中國式現代化通過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來滿足人的多維需求,人們能夠同時追求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富足,以促進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總之,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其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既內蘊了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本質追求,又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方面的基礎和條件。
三、中國式現代化主體性的建構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道路。西方的現代化大多走的是資本邏輯主宰下的以物為中心、排他性的現代化道路,人的現代化變成了一個抽象的命題。中國式現代化以人的主體性建構為價值理念,其實踐邏輯集中表現在堅持“人民至上”,實現了對“資本至上”的理念超越;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了對貧富兩極分化的格局躍升;堅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了對以物為中心的關系重構;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了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品質再造;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推動人的群體性發展的最大化,則實現了對排他式擴張的路徑轉換。
(一)“人民至上”對“資本至上”的理念超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保?]19“人民至上”彰顯了以人民為主體的唯物史觀立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足中國國情,始終以人民的利益為導向,與西方“資本至上”為核心理念的現代化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西方現代化遵循“資本至上”的理念,是建立在對人民的瘋狂掠奪之上的現代化。資本主義的發展建立在資本的原始積累之上,通過剝奪農民的土地、對工人進行壓榨,迫使勞動者與勞動資料分離,從而使資本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斷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這必然會“引起工人的過度勞動。他們越想多掙幾個錢,他們就越不得不犧牲自己的時間,并且完全放棄一切自由,在掙錢欲望的驅使下從事奴隸勞動”[4]119。在這樣的發展模式之下,人成為抽象的人,勞動不再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人在勞動中不是獲得自身,而是喪失自身。雖然這種發展模式在原始資本積累完成之后改變了自身的形式,但是其本質仍然是追求資本至上,固化社會階層,服務于特殊階級的利益。人們并未完全實現自由和獨立,資本主義的資本因素和人民因素之間形成了互相否定的關系,人成為抽象的人。
與此相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民群眾自主選擇的道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強調增進人民福祉,致力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F代化的發展不僅是國家現代化,更是人民的現代化。人民通過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發展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的現代化發展。人民群眾是現代化建設的參與者、享有者,自然也應當是現代化建設的評判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8]698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的評判主體地位,堅持人民監督和制約權力的運行,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檢驗?!艾F代化道路最終能否走得通、行得穩,關鍵要看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11]2,只有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對貧富兩極分化的格局躍升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3]27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不同于西方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兩極分化的現代化。
資本主義社會,少數資本家占有絕大多數生產資料,大多數勞動者只能依靠出賣勞動力來獲取生活資料。這種所有制關系使得資本家依靠占有的生產資料,通過對勞動者剩余價值的攫取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資本家與勞動者之間始終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必然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隨著生產的發展,資本家雖然采取了諸如職工參股等措施緩和勞資矛盾,但是并未改變勞動者被剝削的實質。在西方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一方面是少數人財富的不斷積累,另一方面是多數人貧困的不斷增加,資產階級與勞動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各種社會問題也日益顯現。社會貧富分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極端不平衡性是西方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自身始終無法解決的痼疾。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模式的一種顛覆,打破了資本的壟斷局面,實現了全體人民在生產資料上的權利均等,為人的現代化發展創造了制度和資源方面的條件。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吧鐣髁x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保?2]364中國式現代化在發展的過程中,致力于克服資本主義現代化所帶來的貧富分化的困境。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兼顧效率與公平。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利用資本要素來積累財富和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以基本經濟制度和多次分配制度來抑制資本的劣性,以此保證讓現代化建設的紅利最終能惠及全體人民。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成功消除了絕對貧困,實現了首個百年奮斗目標,不僅為新時代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人的現代化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人的全面發展對以物為中心的關系重構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保?]22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自身特征的現代化,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并重,致力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摒棄了西方以物為中心的對人的主體性的束縛。
西方的現代化是支配人、物化人、分裂人的現代化,把人理解為片面的占有性的物化個體。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增殖被視為一種神秘的力量,即資本拜物教。在這種情況下,人的勞動力也淪為商品。資本家表面上通過支付對應工資的方式購買勞動力進行生產,但是實際上工人生產的價值遠不止資本家支付的工資。為了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資本家一方面通過支付少量的工資獲得工人創造的價值,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延長絕對勞動時間對工人進一步進行剝削。無限度剝奪工人的時間,損害工人的身體,資本主義世界是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世界”[13]936。人喪失了主體性,屬于自身的自由發展時間被用來創造剩余價值。因為生存的需要,人成為追求物質的片面的人。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拜物教已經發展到新的形式,但是只要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商品交換仍然存在,拜物教的現象也將會一直存在,而這種對物質的過分追求也將導致人的片面化發展。
相比于西方物質主義膨脹的“單向度”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注重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在肯定人基本的物質需求、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和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的同時,著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新時代新征程,我國不僅追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而且更加關注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提高社會的文明程度、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為促進全體人民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在現代化進程中,注重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的協調發展,表明人的發展是全方面的發展,是將人作為總體的、具有全面需求的人來對待的。
(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品質再造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現代化的發展不是以人對自然的絕對主宰為目標,這種模式下人無法得到長遠的發展。與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傳統發展模式不同,中國式現代化追求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在西方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之下,自然被人類視為一種與自己相對立的異己力量,只有征服自然、掠奪自然資源,才能創造財富、促進經濟的增長、滿足人類生存的需求。這實際上是一種“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在這種思維模式的引導下,人過度依賴科技,盲目崇拜技術的力量,不斷地開發和掠奪自然資源。西方人類中心主義僅僅從主客體相對立的角度看待自然界,未能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且在資本的中介作用之下,人逐漸走向了自身的反面。人被工具理性支配,喪失了自身的主體維度、價值維度,淪為機器的附庸。人利用自然資源進行生產的這一過程,成為在資本支配下,利用機器無限制掠奪自然資源擴大生產的過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一方面勞動不再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人異化為機器的附庸,人對自然的改造并非自主的、有意識進行的;另一方面自然處于絕對的被支配地位,各種生態問題日益凸顯,對人類的生存造成了極大的威脅。
中國式現代化是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時代的現代化,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時代使命,洞悉客觀發展規律,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視為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形成指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14]18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們積極應對環境問題,貫徹執行新發展理念,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品質追求,以人與自然命運共同體取代西方對自然的無限制掠奪,為人的現代化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五)人的群體性發展對排他式擴張的路徑轉換
馬克思認為個體的生存離不開群體,人基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聯結成一定的共同體,但并非所有的共同體都能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早期資本主義通過殖民掠奪進行原始資本積累,借助工業革命的契機,走上現代化的道路。殖民掠奪破壞了殖民地的社會結構、文化傳統和生態環境,大量的財富被轉移出殖民地,加劇了殖民地與殖民者之間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差距。這種現代化的發展模式是在“最卑鄙和最可惡的貪欲的驅使下完成的”[15]873,是人的主體地位的喪失的現代化,損害了整個人類的健康發展,給別國人民的現代化造成阻礙,最終將走向文明的對立面。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人的發展不僅僅局限于某一國家,人逐漸由地域性的存在變成世界性的存在,人的發展與共同體的建構密切相關?!爸袊鴪远ú灰谱吆推桨l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16]116,希冀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推動整個人類的群體性發展,使全人類能夠共享發展成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實現了人自身命運與共同體命運的價值統一。人類是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超越了西方建立在殖民掠奪基礎上的排他式擴張的現代化發展路徑。中國式現代化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摒棄和超越了西方現代化的“叢林法則”及所謂的“普世價值”,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共同進步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保?]48中國始終是和平發展的實踐者,是共同發展的推動者。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發展自身、兼顧天下、造福世界的理念,積極倡導全球發展的公平、有效和包容,努力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將中國式現代化理念推廣到全球的進步事業中,為實現人的群體性發展的最大化探索出全新道路。通過合作、包容和共享,開創一個更加繁榮、和諧可持續的未來,這既是人類共同的責任,也是人的現代化應有的世界圖景。
參考文獻:
[1]? 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心理 思想 態度 行為[M].殷陸君,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 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洪巧英.馬克思社會交往理論的歷史維度[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9):14-19.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9]? 吳丹.戈兆君.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認知維度、價值向度與實踐路徑[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10):11-15.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9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11]? 習近平.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2]?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黃承梁.中國共產黨百年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邏輯和理論品格[J].哲學研究,2022(4):15-23.
[1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 習近平.習近平外交演講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責任編輯? ? 王? ?萍】
An Analysis on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Taking Human Modernization as the Focus of Investigation
YE Zheng,PENG Qingqing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230026,China)
Abstract:The essence of modernization is human modernization. Human beings are not only the purpose and goal of modernization, but also the driving force and foundation on which modernization relie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Marxist modernization theory about people, for it is committed to reshaping the value of the connotation of human modernization by taking the full play of human subjectivity and initiative as the source of strength, taking the peoples struggle for a better life as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and promoting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s the fundamental pursu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t has a unique logic, highlighting the multiple aspects of human modernization, namely, Chinese modernization insists on the transcendence of “people first” over “capital first”, on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instead of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rich and the poor, 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under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object-centered relationship, on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instead of the ideology of anthropocentrism, and on the path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exclusive expansion of people to the group development of people.
Key words: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uman modernization; the subjectivity; free and all-arou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