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敏
新課標要求小學教師要打破原有教育格局,從淺層學習框架中走出來,要注重語文知識的實踐應用,在邏輯思維能力上做強化教育,實現素養與能力的雙向提升。為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積極探索深度教學模式,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在深度教學理論中,不再以“知識輸出”為教學核心,若是對教學促進對象——學生,給予高度重視,而教學活動也由單純知識結構過渡到學科素養發展上。這樣來看,當深度教學銜接小學語文教學活動,就能夠為學科素養的塑造做好鋪墊。
針對深度教學,教師需要有理念上的轉變,切實認識到深度教學的意義,實現對教材內容的創新加工,從學生方面來看是語文思維的培養,從教師自身來看是實踐能力的優化。同時,教師要走出“拔高”誤區,深度教學與難度拔高并不是一個意思,深度教學是結合教材對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點、語文技能進行二次的深度加工,從而為構建多樣化的語文學習途徑。
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局限于課文框架,僅注重單篇文章的知識點講解,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也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而無法對文本更深層次的意義進行探索。基于這種情況,教師仍然需要從文本著手,但要在課文講解的基礎上,圍繞文本主題進行知識拓展,與課外、課內相關知識要素保持緊密連接。在文本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主題構建相對應的閱讀文化情境,讓學生對本文結構、寫作思想、行文技巧都更加深刻的認知,為其語文知識體系的構建提供助力。
思考能力始終是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目標,機械化的知識輸出無法幫助學生建立語文思維。因此,深度教學的實施應從“問題”角度出發,對課堂問題進行合理設計,為學生布置問題任務,讓學生在學習中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和潛力,使其語文思維能力培養,逐漸具備自主思考、主動探究的能力。教師需要根據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特點,找出符合其心理特征的激勵形式,從而對其語文思維的塑造起到促進作用。另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組間深度思考活動,當不同的想法發生碰撞,思維的活躍性就會不斷提升,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方式,如果學生遇到的問題難度較大,那么可以讓學生嘗試換一種思維方式,從側面、反面切入,或許能夠探索出更深層的意義。
綜上,深度教學是優化學生學科素養積極的助力,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結合多類型的教輔資源,使得學生更愿意接受直觀、動態的教學元素。教師還可以觀察生活中有關語文學科教輔資源,深度挖掘并拓展其教育價值,為深度教學提供多元化的知識儲備。
(作者單位:山東菏澤單縣人民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