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近日,廣西南寧桂雅路小學發布了一則“關于作業熔斷制度的通知”規定指出,每晚9:30后,學生要停止作業安心休息,即使未能完成作業,第二天也不會受到老師的批評。“作業熔斷機制”的舉措并非首例,山東、安徽、江蘇等多地多所學校都曾嘗試實施“作業熔斷機制”,目的是保障學生充足的睡眠時間,管控學生作業壓力與身心健康的風險,不少家長認為這項舉措雖然初衷很好,但是在現實中很容易陷入形式主義的尷尬境地。調控作業數量,確保學生充足的睡眠時間,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創新作業的內涵與形式,督促學生完成好作業,是作業改革的題中之義。
從某校教師布置“在家數一億粒米并帶回學校”的作業到昆明家長“滿城找桑葉”,關于“作業”的爭議,家長有心酸,教師有無奈。在作業設計的形式創新上,部分學校過于追求作業的“特色”,作業形式花樣百出,而忽視了作業的實際效果,形式主義傾向愈加明顯;在作業的“因材施教”方面,少數學校能夠采用分層作業,為不同的學生布置個性化作業,大部分學校還是采用標準化的形式,其中不乏一些機械重復的作業;在作業數量上,超量的“題海戰術”現象依然存在,同時,即使“雙減”政策要求減輕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作業負擔,但是一些學校校內作業“減量”的同時卻沒有同步“增質”,導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業水平……
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作業是重要一環,關鍵是作業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怎么落地?
2023年5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的通知中強調,“指導各地各校用好教育部委托研制的基礎性作業,引導教師提高教學設計和作業設計水平,鼓勵科學設計探究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探索設計跨學科綜合性作業;推動各地廣泛開展優質作業設計展示交流,加強作業設計培訓。”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不少學校在以作業“小切口”撬動教與學“大變革”方面,積極探索,有效促進了學生作業方式的變革。基于此,《教育家》本期專題擬圍繞“作業改革,解放學生學習力”展開報道,從理論依據和教學實踐等方面,探討作業改革的策略和方向,以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推動學校作業改革向更高質量發展,助力學生身心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