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夏蕓
隨著單元整體教學在課堂中的實施,作業的設計也要基于單元視域,抓住核心概念,串聯學習內容,促使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在探究中提高學生的觀察、思考、交流、合作、表達等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在整個數學教學的過程中都理應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應用意識很好的載體。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下的大單元教學,重視知識間的聯系與遷移,教師應通過實踐性、探究性的作業設計,讓學生的思維過程顯性化、思維結果深刻化。
在小學數學《多邊形的面積》單元教學中,我以“玩轉面積”為主題,抓住多邊形面積的前聯后延,設計情境化實踐作業,培養學生的量感,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構建單元實踐作業的整體序列
以大單元“面積”為主,依托“秋天的校園”這一載體,我設計了一系列實踐作業,形成了作業實施路徑。
創設真實情境 自主探究問題。學生是實踐作業的主體,從實踐作業的設計到實施再到成果展示,需要學生始終保持著探究的學習狀態。因此,教師可利用學生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真實的、感興趣的問題出發,為學生留下充足的探究空間。
校園是學生最熟悉的地方,秋天的校園里,片片落葉引起了學生們的關注:一片葉子有多大呢?多少片葉子可以鋪滿學校的包干區?哪片區域的落葉最難清掃?每個班的包干區有多大?
設計實施方案 規劃核心任務。明確主題后,我結合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學習需求及認知偏好等因素,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頭腦風暴”,在合作與交流中碰撞思維、發散思維,衍生新問題、新想法,建立問題智庫:多少葉子產生的氧氣能夠滿足一個成年人的需要?為什么冬天要給樹木涂上白顏料?葉子下落的速度一樣嗎?如何測量葉子的周長、厚度、重量等,這些問題可以實現跨學科聯動。
基于學生的自主探討情況和問題選擇,我初步確定了三個主問題以及一系列子問題。
問題1:如何測量葉子的面積?
問題2:學校包干區劃分合理嗎?
問題3:樹木刷石灰部分的面積是多少?
確定研究方向并規劃核心任務后,小組可以著手設計切實可行的研究方案。
拓寬單元實踐作業的實施路徑
根據活動方案的設計,小組開展實踐活動。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聚焦實踐過程中數學知識“面積”的本質,彌補書面作業的不足,逐步積累感官體驗,進一步提升量感。
階段活動一:怎么測量不規則葉子的面積?
在經歷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探究之后,學生能通過數格子或者轉化的辦法求出以上圖形的面積,其本質是將不完整的面積單位變成完整的。在探究一片葉子的面積時,學生通過數格子、估成規則圖形等方法,得出了一片葉子的面積,深化了對“面積”本質的認識。此外,學生還可進行葉片重量、周長等拓展研究。
階段活動二:學校包干區劃分合理嗎?
首先,學生需要對學校的包干區分布有整體認識,但現有包干區分布圖并不完善,缺少兩個班級標注。為了更好地實施調研,我帶領學生進一步對五年級包干區進行走訪,并繪制了包干區的草圖。
包干區的形狀各有不同,活動小組可自行選擇工具進行測量。相對規則的區域,學生可以借助直尺、卷尺、米尺等工具進行測量,也可以借助身體尺(如一步、一臂、一庹),測量后再進行計算。相對不規則的區域,比如兩側樓梯的打掃面積、花壇內部的面積等,可以采用估測等方法。
測算出各包干區的面積后,我組織學生進行包干區劃分合理性的探究。五年級包干區主要是依據各班所在區域樹木的多少以及落葉情況進行劃分,7班和4班所在區域因為樹木較少,平時落葉較少,因此分到的區域面積偏大;而3班和5班的區域中落葉是最多的,所以分到的區域面積偏小。盡管如此,依然有人認為包干區劃分不合理。
為了清楚了解各班包干區每天早上需要清掃的落葉數量,我讓各小組分工合作,以5天為觀察周期,估測、記錄落葉的數量,并完成表格,形成更加直觀的統計圖。
制作全新的包干區設計圖。測算結果表明,3班、5班的包干區打掃最累,所花時間最長。結合探究結果,各小組為五年級包干區設計調整方案,并向學校提出了建議。
階段活動三:樹木刷石灰的面積是多少?
學校開展的“為樹木穿新衣”活動引發了學生們的思考:給樹木刷石灰,那么石灰部分所在的面積是多少呢?樹干近似于一個圓柱體,而刷石灰的部分其實可以近似看成是圓柱的側面積,為后續圓柱表面積的學習奠定活動經驗。通過前兩次的方案設計和實施,學生可以自主討論、評價并形成最終方案,從而有序地開展具體活動。
實踐過程中,學生的目光不只放在樹木上,周邊環境也引發了他們新的思考:學校樹木所在的花壇為什么是方形的?改成圓形花壇要怎么設計?所占面積是多少?對此,我們與美術教師聯動,上了一節設計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草圖實地測量并應用于實際。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關注到了圓的面積,主動思考圓的面積是否也能像多邊形的面積一樣利用割補法去探究,該實踐作業又與六年級《圓》的單位知識互聯,實現概念本質的整體呈現。
圍繞多元評價展示實踐成果。從選題到方案設計再到具體實施并獲得成果,這是一次創造性學習活動。因此,要對學生的整個實踐過程進行綜合評價,通過過程性評價與成果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全面考量。一方面,關注學生的實踐過程,通過活動觀察、活動報告、活動日志、活動訪談、活動評價量表等進行過程性評價;另一方面,關注學生的成果作品,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實踐成果,以發布會、小視頻、社交媒體等途徑分享實踐成果,并在成果評比中設置多個獎項,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優化單元實踐作業的實施策略
從獨立到關聯,打破學科邊界。單元實踐作業中的內容是有連續性的,教師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不僅要完善本單元的知識內容,更要注重關聯相關領域的知識內容,將多個單元的學習內容串聯起來,形成一個作業序列。例如:從長度到面積再到體積,以一個主題貫穿在不同學習階段開設具有連續性的實踐活動。單元實踐作業還要具備綜合性,在立足本學科、關聯學科內知識的同時,突破固有的學科邊界,多方面、多維度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注重拓寬思維,實現跨學科學習。
從傳統到新式,創新分享機制。傳統的紙筆作業通常以表達、展示的方式呈現好的作業,缺少對作業過程的分享。而學生自主確定主題、制定方案、組建戰隊、實地操作的單元實踐作業,可以讓單一的知識以更豐富多元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在展示實踐思路與成果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作業展示環節可以保留原有的作品展、分享會、小報等呈現方式,也可以緊跟時代,開設直播、公眾號等潮流方式,實時分享實踐過程和成果。
從單向到多維,發展綜合素養。原有的作業形式,重復、枯燥、單一,局限于本單元、本課時,而單元實踐作業在將不同課時、單元、學科的散裝知識進行整合的同時,改造作業情境,學生不僅要掌握特定單元的數學知識,還要經歷探索、交流、合作、分享的過程,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統整,明確思維軌跡,激活思維層級,發展核心素養。
從實施到評價,達成以評促學。單元實踐作業完成之后,教師要充分發揮評價對作業的改良與提升作用,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做到評價方式豐富、評價維度多元、評價主體多樣;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作用,實現以評促學、以評促教,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單元實踐作業為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多學科整合的情境任務,提出了聚焦問題解決的學習方式要求,讓學生在應用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與現實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思考、判斷、合作、交流等方式,實現理解與應用的雙向奔赴。
專家點評
“玩轉面積”是一份高質量的主題實踐作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第一,體現了素養目標的進階性。教師抓住單元核心概念,細化學科素養目標,架構主題作業進階目標;第二,體現了主題內容的結構性。教師根據學生個性化學習差異和需求,結構化地梳理甄選序列問題,構建切實可行的活動方案,探索實施解決真實問題的實踐作業,培養學生結構化思維能力;第三,體現了多學科的融合性。“玩轉面積”主題實踐關注不同學段,打破學科邊界,運用并整合美術、科學等課程的相關知識和方法,開展綜合性實踐研究,豐富教育教學形式,真正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楊明嵐?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小學數學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