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君
新課標將“整本書閱讀”列為任務群之一,這意味著閱讀不再是過去課標中“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的定位,而是要有系統的教學設計。因此,我嘗試通過優化閱讀作業設計,有效推進整本書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增長思維能力與文學素養,逐漸愛上閱讀。
以激發閱讀興趣為導向的作業
作業設計之“我能給父母講繪本”。對于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閱讀興趣的培養至關重要。我會在每周一次的閱讀課后,布置一個“回家當當小老師,與大人分享閱讀課堂”的作業,讓學生在家學著教師的樣子給家長講述繪本故事,家長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學生的角色與“小老師”互動。“小老師課堂”結束后,家長根據孩子的分享情況,結合自身體驗,從表達時的姿態、聲音等維度進行評價。此作業不僅能讓家長及時了解學校里師生共讀的情況,還能讓學生在分享過程中提升表達能力,更能因家長的正向反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作業設計之“我將書里書外作聯結”。《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對智能很高又充滿好奇心的人來說,光接收資訊與知識是不夠的,他們知道自己還得閱讀,而且真的身體力行。所以,我鼓勵學生在閱讀書本內容后,打開五感走進自然去真實地感知。如在上完“遇見春天”主題的繪本課后,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走出家門去尋找春天。這樣,將閱讀的意義再一次放大。孩子們分享自己找到的代表春天的事物,如綻放的鮮花、被綠草包圍的石頭、太陽帽、放飛的風箏、最愛的春天里特有的美食……學生們的積極性被調動,感覺自己和一群伙伴一起遇見了春天。閱讀與生活完美融合,更加具有現實意義。
作業設計之“我能自主閱讀”。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識字量,也能借助拼音認字,我便嘗試給他們布置自主閱讀作業。為了鼓勵孩子們參與閱讀任務,我在教室內張貼了一張閱讀挑戰賽的海報,海報上有每個學生的名字,學生每讀完一本書,就在名字對應的軌道上張貼一本書的書名,遠遠看過去形成一本本書疊加的“書塔”視覺效果,我們將其稱為“書塔挑戰”。班內由此形成競相閱讀的氛圍,自主閱讀作業在“書塔挑戰”的推動下進入持續化、自動化狀態。
以培養閱讀能力為目標的作業
研究表明,要想幫助學生沉浸在書的海洋里、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就必須讓他們真正理解書里的內容。小學三年級開始,需要關注學生認知和整體閱讀能力的提升。我嘗試通過以下幾個維度的作業設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梳理故事情節。《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讀者的閱讀效果取決于他在閱讀上花了多少努力與技巧。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具有分析閱讀能力甚至是主題閱讀能力的學生,并非止于消遣。比如,學生們閱讀完整本書后,我給他們布置了一個小組任務:借助目錄回顧、思考每個故事情節的大致特征。待他們整理完畢后,我再向他們介紹可用的情節梳理可視化工具,然后讓他們作出篩選并與全班學生進行交流,達成一致后執筆梳理。如情節特征為“一波三折”的故事,學生會選用“情節山”來梳理;“線性結構”的故事,學生會選用“情節串”來梳理;“層層遞進”的故事,學生會選用“情節梯”來梳理……還有適用于梳理“首尾相連”故事的“情節環”、“起承轉合”故事的“情節格”等。學生利用每一種工具進行情節梳理的過程,就是一次內化方法、不斷拓展思維的過程,經由此過程,學生對文本的解讀自然也有了更深、更好的把握。
作出人物評價。文學創作中,作者通常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情感傾向和時代精神。因此,在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時,人物評價是不可或缺的。于是,我通過布置畫人物名片、提供頒獎詞、畫人物性格軸等作業,提升學生對人物的分析與解讀能力。如畫人物名片時,學生可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發揮自身所長,將人物名片進行完善,名片中可包含人物言行與畫像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通過生生間的交流和互動,實現對人物評價的取長補短,讓書中的人物形象在孩子們心中更加立體化。
思考故事主題。《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及:“閱讀一本書是一種對話,在真實的閱讀過程中,讀者才算最后一個說話的人。一本書的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應該跟平常的對話沒有兩樣。”我要求學生在梳理信息的過程中再次深入文本,對整本書作一個回顧和關聯,旨在讓學生盡可能地關聯文本信息,思考故事主題,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的內核。這一環節是在培養學生對閱讀的整體理解能力以及抓重點的能力。
以解決實際問題為驅動的作業
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目標是讓孩子能夠通過閱讀學會自主學習、適應社會變化、奠基未來發展,支撐孩子走得更快、走得更遠,最終實現個人目標,更好地參與社會。所以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我則鼓勵學生利用閱讀去解決實際問題。
主題性閱讀作業。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思辨力更強,探索世界“為什么”的意愿也隨之增強。比如,有五年級學生在讀完《小王子》后,對“獨一無二”提出自己的質疑和看法;還有六年級學生提出:生活中哪些現象是屬于“碳中和”呢?這時,教師就可布置主題性閱讀作業,引導學生進一步大量、深入閱讀,圍繞疑問和主題,從書本或網絡中查閱相關資料來尋找答案。通過主題性閱讀作業設計,學生也實現了閱讀與寫作能力的“無痛增長”。
校外實踐作業。我校每年寒暑假作業中都設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板塊,我便根據該主題為學生提供系列書籍和走訪地點。如五年級的暑假作業是“甬古建筑”。我告訴學生,面對這樣的作業要先學會提問,進而篩選有價值的問題,然后通過可用的書籍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最后通過實地走訪,將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整理成文,并在學校舞臺上作主旨報告。整個作業鏈,對學生的閱讀能力與信息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綜合性的鍛煉和發展。
英國作家艾登·錢伯斯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里講到,兒童在閱讀過程中,需要“有協助能力的大人”來協助他們選書,引導孩子學會閱讀、享受閱讀。教師無疑應該承擔起此責任,基于學生自我學習的需要,搭建以工具使用為基礎、以閱讀理解為本真的交流平臺,凸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創新性變革閱讀方式與作業設計,激發學生閱讀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在整本書的閱讀中實現自我成長。
專家點評
新課標和統編教材都對“整本書閱讀”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其要求在現實教學中的落實還存在一些難點。
第一,如何在低年級階段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曹老師的作業設計在這方面體現出實用價值,如讓孩子扮演“小老師”將課上閱讀內容講給父母聽、走進生活尋找書中內容、伙伴賽讀……都很好地遵循了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讓“興趣”這個較寬泛的概念有了很多支撐點。第二,如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曹老師從故事情節、人物評價、故事主題三環節層層深入,幫助學生精準抓住了文學類作品閱讀的關鍵。第三,如何為學生提供“施展”閱讀能力的機會?曹老師以閱讀為載體,通過融合學校活動、寒暑假作業等教學日常,拓寬展示平臺,讓孩子走到舞臺正中央。
作業的價值在于培養“完整的人”,作者設計的多樣化閱讀作業,能夠幫助孩子由點及面,鏈接到一個立體的世界。
——趙培敏 寧波市鄞州區小學語文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