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耀
2024年1月15日,第八屆黃炎培職業教育獎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入選“優秀學校獎”,陳正振教授榮獲“杰出教師獎”。榮膺“黃炎培職業教育獎”——這份代表我國職業教育界的最高榮譽,學校全體師生為之振奮。近年來,學校堅持以黨建引領事業高質量發展,勇擔教育強國、交通強國建設新使命,聚力“雙高”建設,通過深化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以及職教出海,在職業教育創新發展中先行先試,為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和新時代壯美廣西建設貢獻“交院力量”。
產教融合,成就互惠共贏的雙向奔赴
當得知斬獲2024年廣西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數字化產品設計與開發”賽項一等獎時,學校動漫設計專業2023級學生吳浩宇平靜地說:“用汗水織就實力,用實力成就夢想。備賽這段時間有辛苦有困難,但我都堅持了下來。感謝學校和老師的指導。”
指導教師姚恒睿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學生成長成才,是老師的驕傲。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之處,老師要根據他們的特點和需求,提供個性化指導。技能的培養離不開大量的實踐操作,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才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年來,學校積極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主動對接交通運輸行業,探索打造廣西交通運輸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推動交通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搭臺破局,推動產教集聚融合發展。學校主動對接交通運輸行業,編制《廣西交通運輸行業人才供需調研報告》《促進交通運輸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指導意見》,深入了解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運輸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模、層次、質量的需求。學校還依托“國家級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培育項目,通過政策、資金、技術、人才等“組合拳”吸引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廣西汽車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共同建立了路橋科技、智能汽車等11個產業學院,共同開展“1+X”標準制定、技能鑒定、技術培訓、資質考評、應用技術研發等,推進產教融合。
打造“海陸空”交通運輸類專業群。為服務廣西現代綜合交通全領域建設,校企積極構建專業群協同發展新格局,以路橋、汽車等高水平專業群為引領,帶動道路運管、城軌工程等優勢專業群和特色專業群協同發展,全面服務“鐵、公、水、空”四位一體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根據交通運輸行業新要求,學校增設了土木工程檢測技術、智能交通技術、智能網聯汽車技術等新專業,更加精準地對接和服務廣西現代綜合交通全領域建設。
科教融匯,匯聚智慧交通的發展動能
“充分利用學校多學科、多專業人才匯聚的優勢,對接行業細分領域中小企業,集聚細分領域技術難題,是我們有效提升科教服務行業、企業能力的渠道。”榮獲“2023年度全國交通技術能手”稱號的覃峰教授,從交通基礎設施施工單位到學校任教,工作25年以來,一直從事公路工程試驗檢測技術工作。他利用自己的路面試驗檢測技術,帶領校企團隊在國內首創了橡膠粉改性水泥混凝土路面鋪筑技術、水泥路面雙層攤料整體成型建造關鍵技術等,推動了國內水泥混凝土路面鋪筑技術的發展。覃峰教授及團隊的成功實踐,詮釋了學校倡導科教融匯的基本做法。
聚焦行業細分領域技術,助力行業技術發展。學校利用多學科多專業人才匯聚的優勢,對接行業細分領域中小企業,集聚細分領域技術難題,開展技術研究,并在水下破巖、移動護欄等8個細分領域與企業聯合開展28項細分領域專項技術攻關。
構建“省—廳—校”三級科創平臺,提升服務地方重點發展產業。學校堅持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引導專業群對應服務相關產業,與地方骨干企業牽頭組建廣西石化產業高端瀝青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精準服務廣西重點發展的汽車、綠色高端石化、建筑材料、電子信息、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裝備等產業和平陸運河等重大工程建設。
依托高水平教育培訓平臺,推動社會服務提質增效。學校依托中國—東盟(廣西)交通運輸教育培訓等省級培訓平臺,與廣西綜合交通科普基地等省級科普研究基地,組建交通行業企業廣泛參與的理事會,推動資源整合,做大做強社會培訓,促進交通技術、行業標準、新時代交通精神等技術和人文交流,提升服務質效。
職教出海,拓展國際產教合作
“通過參觀學習,我了解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也基本掌握了新能源汽車相關知識和技能,希望能把這些技能用于泰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為產業作貢獻。”2024年3月29日,來自泰國民武里技術學院的老師素團·孔鑫圖,與一同來自泰國有關高校的20余名學員,在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結束新能源汽車技術泰國師資培訓班的學習后,對學校東盟國際學院的老師依依不舍,感慨而發。
近年來,學校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堅持“開放、合作、共享、雙贏”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理念,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形成規模、凝練模式、鍛造品牌。
服務“一帶一路”,擦亮服務東盟金字名片。學校作為中國—東盟交通職教聯盟副理事長單位、陸海新通道職業教育國際合作聯盟副理事長單位,跟隨企業“走出去”,教隨產出、產教同行,職教出海幫助企業拓展海外業務,構建海外培訓體系。先后為中建八局、廣西新港灣等公司在越南、泰國等地的海外項目培訓本土化技術技能人才共1500余人,創新服務國際產業合作模式。
打造“西引—中融—東輸”合作模式,助推中國職業教育標準與行業技術標準走向世界。實施“西引”計劃,與德國柏林職教集團合作建立中德汽車機電職業技能培訓中心等機構,引進職業教育標準與行業技術標準;實施 “中融”計劃,與廣西交通投資集團等行業大型國企共同編制行業技術標準,建立健全標準體系;實施 “東輸”計劃,與印尼國立技術大學、中國國際教育研究院在印尼萬隆共建“一帶一路”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等海外培訓基地,開發《道路與橋梁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標準》《混合動力汽車技術》等課程標準。2024年5月,學校與越南同安高科學院攜手共建中國—越南新能源汽車現代工匠學院,助推中越命運共同體建設。
為暢通國際化交通技術技能人才培育體系,共享職業教育發展成果,整合資源創新聯合辦學模式,學校在校內建立了國際實訓活動中心,近年來開展中外人文、技術雙向交流達402人次,加快了產教融合國際化步伐。
未來,學校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解放思想,創新求變,向海圖強,開放發展,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擔當交通強國神圣使命,用心用情用力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朝著“進國家雙高、創職業本科”不懈前行,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壯美“廣西篇章”貢獻“交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