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源
我校作為縣域普通高中,隨著學校規模的不斷擴大,逐漸暴露出管理和教學上的一些短板:干部隊伍建設滯后,作風不扎實,沒有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校區功能定位不明,難以整合教育資源進行統籌管理,造成教學力量分散,一些學科無法配齊教師;教育教學理念落后,教師們代課過多,教學負擔過重,沒有更多精力開展教研活動;教師發展缺乏前進方向與必勝信心,自我發展路徑規劃不清晰。對此,我校開展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讓縣域高中發展跑出“加速度”。
管理層面:緊跟時代步伐,推動“六制”改革
我校在管理上,從六個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
校區年級制。集中力量辦大事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學校管理亦如此。我校有三個高中校區,原來每個校區均設有高一、高二、高三,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年級組的教學力量。經過調研,現調整為一個校區只設一個年級,校區統籌教學資源,統一管理,科學施教,提升教學質量,爭取辦學效益的最大化。
校長負責制。我校放權賦責,給予校區校長三項權力。一是“人”權,由校區校長負責年級主任、年級學科組長、年級班主任及各科教師的聘任工作。二是“事”權,校區校長全權管理校區教育教學和安全管理工作,并對質量負責。三是“財”權,校區校長享有校區獎勵分配權及財物支配權。責任與權力相統一,便于校區校長更有效地組織開展工作。
全員聘任制。為發揮“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政策的激勵導向作用,我校落實全員競爭上崗制度。教師、職員選領導,領導組班子、選教師,實行雙向選聘,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動態管理機制,達到“穩定骨干,觸動一般,末位待崗”的效果。這樣,人人都有危機感,人人都能爭上游。
目標責任制。定質量目標,責任人對過程負責、對結果負責、對質量負責;定管理目標,向校區放權賦責,讓管理全面落地,以一流的執行力高效完成管理工作;定安全目標,對安全事故零容忍、堅決杜絕。由此,我校把質量目標、管理目標、安全目標層層分解到校區、級部、班級、教師個人,做到人人有目標、個個有方向。
集團督導制。實施集團化辦學,在集團層面設置黨建、督導、教研、人力資源、宣傳等科室,由辦公室統一領導。各科室主要負責引領學校發展,服務日常管理,協調外部關系,平衡校區關系,并對各校區教學管理的日常、過程、結果、辦學質量等進行督導和量化。同時,堅持結果導向,注重過程管理,做到人人有積分、時時有評價。
學科貫通制。級部管理的深層次問題是:強化行政管理,弱化學科建設;強化近期目標,弱化長遠規劃;強化教學管理,弱化課程研究;強化教師使用,弱化專業培育。一所學校如果長期依賴行政化體制運行,而學術地位式微、學科建設薄弱,其結果就是學校后續發展乏力。為了消除年級管理壁壘,我校大力抓好學科建設,制訂《單縣第一中學教學資源庫建設方案》,組建學科資料庫建設負責人團隊,合理開發、適當整合校內教學資源,充分發掘教師自身的課程資源價值。我校還跨年級成立學科研究室,設置專項經費,選聘學科主任,制訂《學科三年質量提升方案》,編制《單縣一中學科建設三年規劃》專刊,進行三年一體化的學科貫通建設,以一流學科建設助推教學質量跨越式發展。
教學層面:強師資抓教研,提升教學質量
我校以“343”教學管理理論(30%教研、40%課堂、30%幫扶)為依據,建強教師隊伍,深耕課堂變革,提升教學質量。
教研先行促進發展。我校對教師的要求是:研究一個課題、發表一篇論文、結交一位名師、拜訪一位導師、獲得一項榮譽、參與一項競賽、閱讀一本專著、上一堂優質課。在此基礎上,我校致力建設學習型校園,完善學習制度,開展全員讀書交流活動、師生共做高考模擬試題活動;改革評價制度,完善績效激勵方案,注重過程管理,最大限度利用評價機制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優選骨干教師,成立干部教師發展、英才、德育、教學、高考、中考、藝體等七大研究院,推進教育教學研究工作;積極推動課題研究,鼓勵課題申報立項,邀請省市課題專家來校講座和現場指導。
課堂建設創新求實。將教學常規校本化、精細化、可操作化,打造高效課堂,堅定不移地貫徹“問題驅動+合作交流”的教育教學思想。我校總結提煉多年來的教育教學方法和理念,最終形成了“明標—研學—展學—導學—練學—悟學”六步教學模式,以便對新授、講評、復習等課型進行針對性指導和規范。其中,“明標”是指提示學生學習目標、學習內容、考點、重難點、易錯易混點,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研學”是指讓學生獨立研學、小組合作研學;“展學”即小組代表展示研學成果,呈現小組學習尚未解決的疑難問題,分享自學中存在的疑點、誤點、盲點,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導學”指教師通過問題精講、方法思路點撥、規律模型總結、知識體系構建、知識遷移發散,使學生學懂、學通、學活;“練學”要求學生學后即用,通過一題一練實現“當堂清”,組長當堂驗收,教師總結提升;“悟學”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考點、重難點、易混易錯點進行梳理建構、內化感悟、記憶鞏固。
“三生”工程提質增量。“三生”(“雙一流”學校邊緣生、重點本科邊緣生、本科邊緣生)的培養提升,是我校品牌建設的第一戰略,也是我校質量建設的第一工程。為此,我校建立了“三生”弱科弱項輔導提升機制,通過三生輔導工程的落地全面提高辦學質量;各年級抓規范夯基礎,建立“三生”幫扶機制,嚴格落實“11351”工程——1次糾正練習、1次提升訓練、3次作業面批、5次課堂提問、1次學情調查,抓好“三生”幫扶;開設弱科生補弱班,提升學生薄弱學科的成績,促進學生總體成績的進步。
貫通培養多元發展。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我校積極探索初高中貫通培養、與高校聯合培養、國際化合作等多種培養途徑。在這一過程中,我校發揮一貫制辦學優勢,整體設計育人模式,小學突出全面發展、初中突出優質發展、高中突出卓越發展,在課程、課時、進度、訓練、評價、教研六方面進行穩妥而積極的創造性實踐,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長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同時,構建初高一體化德育鏈,實現德育內容序列化、德育活動序列化;構建初高一體化課程與教學鏈,形成序列化、一貫式的課程和教學體系;構建初高一體化培養學科特長生的管理機制;構建初高一體化培養特優生的體制;落實從初中開始的“3+4特優生”培養體系。
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背景下,縣域高中更要應時而動、順勢而為,勇于改革、大膽求變。我校立足實際,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因地制宜走出一條內生發展道路。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與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帶動,我校的教學質量和社會美譽度逐漸攀升,促使師生不斷向上生長、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