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娟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教育根本問題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充分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價值追求,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把握優質均衡時代內涵,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我們需要全局性謀劃、前瞻性思考、整體性推進,認清優質均衡的意義,把握優質均衡的要義,領悟優質均衡的大義,切實增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關鍵詞:二十大報告;優質均衡;教育改革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重大課題“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戰略研究”(批準號:A/2021/12)和2022年度江蘇省前瞻性教學改革三類重大項目“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的內涵、重點與實現路徑研究”、2023年度江蘇省前瞻性教學改革三類重大項目“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教育根本問題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既整體適應了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教育提出的緊迫要求,又完全順應了新征程上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更高期盼,也充分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價值追求,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報告指出,要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新時代如何實現高質量的教育公平,滿足人民群眾“上好學”的美好期盼?把握優質均衡時代內涵,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
一、全局性謀劃:認清優質均衡的意義,切實增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政治自覺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這一時代命題,既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強國崛起規律、對當今時代特征、對未來發展大勢的深刻洞察與把握,又體現了黨一以貫之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思想,也是對新時代新征程義務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的強調與期待。“治國有常,利民為本。”黨的教育事業歷經百年,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為人民辦教育一直是黨的根本宗旨,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黨的初心所在。總體來看,教育為民的思想大體經歷了教育為工農服務、教育為人民服務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三個階段。追溯這一思想的百年流變,伴隨著我國不同歷史階段的主要任務,黨的教育為民思想,體現出三個方面的發展演變:教育對象經歷了從“工農”到“人民”的轉變;教育功能經歷了從“為政治服務”到“為經濟服務”,從“文化建設”到“民生工程”的轉變;教育內涵經歷了從“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到“德智體美等方面”再到“德智體美勞”的轉變。可見,不同時期無論教育的價值使命如何,始終不變的是堅守人民立場。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實現我國人民群眾對多樣、特色、優質教育需求的主要制約因素。人民群眾越來越把享受優質教育看作是改變個人命運、關乎家庭未來的迫切需要。面對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縮小教育內部的差距,在全面解決“有學上”的基礎上加快解決“上好學”的問題,積極主動地適應人口結構的變化,超前布局教育資源,把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必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思想,讓人民享有教育改革發展的成果,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這既是人民的權利,也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價值追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要讓每個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包括享有入學機會的公平、過程優質資源的公平與全面充分發展的教育結果的公平。
二、前瞻性思考:把握優質均衡的要義,切實增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思想自覺
把握優質均衡的要義,需要更好地統籌優質與均衡兩方面的核心訴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必須更好地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始終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大力增強質量意識,視質量為生命,以高質量為追求。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經濟發展中質和量的關系,為推動現階段義務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方法論。當前,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多樣化需求與義務教育優質資源供給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我們必須堅持在提質的基礎上擴優,推進優質資源總量的合理增長。優質是義務教育發展的本質訴求;均衡是義務教育發展的規范性訴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就是以均衡的樣態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過程。優質均衡就是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保證優質教育需求與優質教育供給的相對平衡。這意味著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能夠體現個性特色以高質量為前提的均衡發展。
把握優質均衡的要義,需要兼顧全體與個體兩方面的充分發展。一是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二是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這也意味著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既要著眼于關注社會現實需要與個人終身發展需要的結合,著眼于全體學生的發展,確保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質量要求,這是第一要求,也是底線要求;還要著眼于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結合學生的自主發展需要促進個性發展,追求人的全面而充分發展的理想。要讓全體學生都能接受高質量的義務教育,意味著現階段要特別關注特殊兒童的教育機會和天賦異稟的超常兒童的教育機會,要著眼于所有學生個體的充分發展。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的目標。因此,需要更加注重義務教育特色差異發展,重視全體性、全面性、全過程、全要素的差異性發展。優質均衡發展的重心,在于推動義務教育實現優質發展和特色發展。
三、整體性推進:領悟優質均衡的大義,切實增強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行動自覺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總體要求和戰略部署,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強國和作為“國之大者”的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殷切期待,為基礎教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城鄉間、區域間、校際間、群體間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已然擺在亟須解決的突出位置。如何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義務教育的需求,提升人們對義務教育的滿意度,關乎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關乎教育現代化的充分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和政府的奮斗目標,教育不僅要保障資源供給的質量,還要努力實現優質均衡以“讓人民滿意”,更要服務于中華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實現。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黨和政府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這需要我們領悟優質均衡的深刻含義,有推進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行動自覺。
把握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時代內涵,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就是要著力補短板、促公平、提質量、增特色,多管齊下,整體推進,更好地滿足人民對優質均衡義務教育的期待。優質均衡需要兼顧教育起點、過程與結果的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力爭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全面而個性發展這一教育結果的公平。這是最高層次的公平,是更為本質的公平。我們必須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推動優質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特殊群體傾斜,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真正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要通過深化教育領域改革、創新教育發展模式、激活教育發展活力來提高教育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教育資源,解決區域、城鄉、校際、群體教育差距問題,促進教師配備、教學資源、教育設施等方面的平衡發展,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優質資源公平配置的基礎上,通過構建制度型開放發展新格局,加強學校與家庭、社區的聯系,形成“校家社”協同育人機制,改善學校教育生態,使教育相關主體能夠充分協同發展。同時,加強數字戰略支撐,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豐富的數字化教育資源,提供更加高效、靈活的教育服務,為義務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提供動力,實現教育強國與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完美統一。
(倪 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博士,二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