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回到學術的學習,是回到學問本身的學習,是正本清源、回到根本的學習,具有嚴謹性和客觀性。回到學術的學習能讓實踐充滿理性的智慧,為創新夯實理論的根基,促追求趨向理想的境界。要以更系統的規劃、以更充分的準備、以更專業的方法回到學術的學習。作為“蘇教名家”培養工程的培養對象,應扎根江蘇教育大地,自覺擔當起推動江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任,融入名家培養團隊,通過卓越的教育實踐和成果,增強團隊的辨識度和社會認可度。
關鍵詞:“蘇教名家”;學術學習;教師發展
2023年暑期,我參加了“蘇教名家”培養工程為期12天的集中研修。正如當時報告廳懸掛的標語“走進學術殿堂,感受學術前沿”所示,我認為這是一次回到學術的學習。在學習日益淺表化、碎片化和泛在化的今天,能夠深入學術的殿堂,感受那份純粹與厚重,無疑是一次寶貴的經歷。我的收獲主要表現在:視野的打開,尤其是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式;內在的豐盈,更加明確了終生的事業追求;問題意識的增強,學會審慎、辯證地看教育;自覺貫通學段和學校教育的類別,站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全局上看問題。收獲之余,我也在思考:我們為何要回到學術的學習中去?我們如何讓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走向學術化?抑或更有學術涵養?我們又應當以怎樣的身份和角色認同迎接并開拓更大范圍的學術學習?
一、價值追求:我們為何要回到學術的學習
回到學術的學習,是回到學問本身的學習,是正本清源、回到根本的學習中去,具有嚴謹性和客觀性。回到學術的學習,要求我們跳出現象看本質,跳出結果找原理,尤其是要通過個別案例去找尋普遍規律,因而更具研究性和發現性。回到學術的學習,在方法上強調“做中學”“用中學”“研中學”“創中學”,強調視野的開闊、思路的貫通、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一) 回到學術的學習讓實踐充滿理性的智慧
實踐出真知。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告訴我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我們要警惕在埋頭趕路中迷失方向,甚至南轅北轍。教育的實踐,其核心在于面向人、培養人、發展人。真正的教育,是一種心心相印的活動,唯有從內心深處發出的關懷和引導,才能真正觸及學生的靈魂,到達他們的心靈深處。讓教育的實踐充滿理性的智慧,關鍵在于避免盲目性、隨意性,避免出現“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或者“深一腳,淺一腳”的現象。我們應當在實踐之初有明確的方向和整體的構想,在實踐之中有具體的步驟、路徑、策略和方法,在實踐之后有及時的反饋評價與調整改進。這樣理性的實踐智慧是需要我們在回到學術的學習中不斷積淀和提升的。
(二) 回到學術的學習為創新夯實理論的根基
創新不是簡單的靈機一動、靈光一閃,更不是隨意的另起爐灶。真正的學術研究會堅持守正與創新的統一,這就意味著創新是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論支撐的。如此,創新才更具深度和廣度。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我們有些時候還習慣“跟著感覺走”“跟著慣性走”“跟著潮流走”,這樣的“創新”往往缺乏生命力,就像水中的浮萍,隨波逐流,難以持久。真正的創新,其背后必然有鮮明而深刻的思想主張和實踐建構,而這些都源于具體的教育教學理論。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古今中外關于教育的基本原理、規律和本質,正是創新所需要的理論基礎。我們需要通過回到學術的學習在創新中彰顯和落實這些理論。盡管這個過程可能會顯得漫長和艱辛,但正是這樣的學習,才能讓我們在創新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穩健、更加自信。
(三) 回到學術的學習促追求趨向理想的境界
回到學術的學習,是有格局、有境界的,飽含著對美好理想的終身追求,正如北宋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始終認為,唯有回到學術的學習,才能讓我們在過于浮躁、功利和現實的世界中獲得內在的充盈,實現做事、治學和為人的高度統一。回到學術的學習,至少需要三個向度的積極努力:一是“只爭朝夕”(旨在個人的成長),在通往名家的道路上如饑似渴地精進教學技藝;二是“不爭朝夕”(旨在學生的成長),在成為名家的道路上更加平和地持續關注學生的成長;三是“共爭朝夕”(旨在團隊的成長),在努力邁向名家的道路上引領更多同仁奮發有為、向前向上。
二、實踐探索:我們如何開展回到學術的學習
回到學術的學習,因其理論的高深,甚至有些枯燥,因其視域的開闊,甚至有些宏大,更因其與教育實踐本身的關聯不夠緊密,甚至有些隔閡或偏離,往往開始的時候讓人望而卻步,較難快速進入,而進入以后常常又難以持久,出現半途而廢的情況。在實踐層面,我們該如何推進和落實回到學術的學習?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 以更系統的規劃回到學術的學習
真正的學習是需要規劃的,回到學術的學習更需要系統的規劃。我們要善于建構一個立體、開放、多維的學習清單,對學習的內容、目標、方式、結構和評價等進行整體規劃。同時,為了推動整個團隊或學校的學術進步,我們還需要具備更為寬廣的教育視野,為不同層級的教師群體精心設計學習清單。我們要做好本校、本學科、本區域團隊教師的學情分析,尤其要明晰目前所處的方位,找到未來發展的方向,建構現時學習的方法,精準定位學術學習的起點、終點以及勾連彼此的節點。
(二) 以更充分的準備回到學術的學習
這里的準備不同于前面所說的規劃。規劃側重宏觀層面,而準備則需要關注具體的事項。回到學術的學習,如何做好更充分的準備呢?從本次研修來看,全國高校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南京大學桑新民教授的安排是非常耐人尋味的。培訓的前一天晚上,桑教授在餐廳和部分學員做了交流,給大家發送了電子課件;桑教授還仔細研究了學員名單,確立了學習小組,明確了每個學習小組的召集人和報告人;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桑教授呈現了自己設計的現場互動問卷……桑教授精心、精細、精到的準備成就了一場學術的學習,這樣的準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三) 以更專業的方法回到學術的學習
什么是學術的學習?從學習的方法上可見一斑。回到學術的學習,在方式方法上不應該局限于封閉的時空,我們要善于圍繞學習的主題,呈現更為豐富多元的學習素材,創造更為生動的學習現場,生成更為卓越的學習智慧。這就要求我們參與學習活動的每一個人,都要能夠運用更加專業的學術學習和研究的方法,如問題的深度剖析、理論的多維討論、觀點的辯證碰撞、任務的分組驅動、團隊的異質互動、組織的建構解構……在這樣一個回到學術的學習現場,人人都被充分喚醒和激發,同時大家又是彼此點燃、相互照耀的。
三、身份厘定:我們以何進行回到學術的學習
作為“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如何準確厘定身份,并朝向教育名家的“彼岸”不斷前進?這里有兩個關鍵:第一,作為立足江蘇教育大地的教育工作者,應自覺擔當起推動江蘇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任,積極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走在前、做示范”的指示;第二,“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組成了一個不斷發展壯大的團隊,團隊需要通過卓越的教育實踐和成果,增強辨識度和社會認可度。
(一) 扎根江蘇教育大地,我們該如何學習
我們要以江蘇教育主人翁的角色認知,助力推進江蘇成為全國一流教育人才高地。我們的學術學習要更多地聚焦名校和名師,充分彰顯教育的地域資源和文化優勢,在一座座高峰上,探尋新的生長點,讓“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的研究視角既能“仰望星空”,追求教育的理想狀態,又能“腳踏實地”,深入教育實踐,解決實際問題。我們還迫切需要增強問題導向、策略探尋和范式建構的學習,要不斷開辟江蘇教育享譽全國甚至影響世界的新領域、新賽道,積極擁抱新時代、走上新征程。
(二) 融入名家培養團隊,我們該如何學習
“蘇教名家”培養工程是江蘇省最高規格的基礎教育人才培養工程,其建設目標是加快培養和造就一批有創造力、有影響力的教育家型名校長、名專家。顯然,我們在回到學術學習的路上,還要有一個身份認同,那就是我們是一群人,是一個團隊。當我們作為一支代表江蘇風格、體現江蘇特質的團隊,我們對學習中的質疑精神、對話意識和創造活力自然就應該有更高的要求。我們要集地域、學科、學段的優勢,強強聯手,集體攻關,通過項目、機制,讓團隊成為真正的團隊。
(曹海永,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小學黨總支書記,特級教師。“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全國小學語文“十大青年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