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專業閱讀,關涉學校管理者的精神發育。只有進行專業閱讀,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教育的內涵,明白學校戰略、管理、制度、流程,成為卓越的管理者。在與管理相關的專業閱讀中,總結出六個管理“心法”:學校變革的邏輯是“使命驅動”、學校戰略的關鍵在“優良執行”、戰略改進突破口在“差距識別”、最高層次的管理是“走動起來”、制度改進應該指向“學生中心”、管理流程的作用是“路徑指引”。
關鍵詞:專業閱讀;學校管理;管理者
新教育實驗關于專業發展有“三專”的提法,即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交往。其中的專業閱讀,關涉學校管理者的精神發育。只有進行專業閱讀,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教育的內涵,明白學校戰略、管理、制度、流程,成為卓越的學校管理者。有人說,校長的書柜里藏著學校的未來。一年多以來,我與學校各位同仁共讀了一些與管理相關的書籍,收獲頗豐。感謝優秀的思想家們,他們將自己的智慧凝結成文字,讓深度沉浸的閱讀者感受到醍醐灌頂的幸福。最大的幸福莫過于辦學過程中的實踐“連接”,在此過程中我總結出了六個管理“心法”。
一、學校變革的邏輯是“使命驅動”
讀沈祖蕓的《變革的方法》,一開始我以為是旁觀一個成功的組織變革案例,至多是了解“來自一所中國學校的建議”而已,沒想到它讓我深深沉浸其中。有人說,這本書不僅有一個兼具理論和方法的完整案例,還有“保姆級別”的講解、誤區提示、參考表格與工具,讓讀者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到這場變革的每一個關鍵環節。
這本書給我們最重要的啟發是什么呢?我想,有兩點。一是與關鍵人物建立聯系。找到那些能在變革中起重要作用的人,與之建立良好的關系,讓他們成為推動變革的核心力量,進而讓更多人參與進來。二是要用更高的使命和愿景團結更多的人。這需要我們以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問題,不僅要在一個具體的領域做好本職工作,更要從國家發展的大局出發,從服務對象的需求角度來思考和行動,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價值,獲得更為強烈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二、學校戰略的關鍵在“優良執行”
胡榮豐的《華為閉環戰略管理》一書提到了一種“SDBE領先模型”。此模型包含差距分析、標桿管理、領導力、價值觀、戰略規劃(S)、戰略解碼(D)、經營計劃(B)、執行管理(E)等八個要素,是從戰略到執行的高效閉環管理框架。
學校戰略管理的實現直接取決于校長。借鑒領先的企業管理模型會讓學校更加自信,更能平穩發展。結合華為閉環管理戰略,我們實踐了一種新模型——學校版“SDBE領先模型”,姑且稱為“SSDBE戰略模型”。具體實施步驟如下:
第一步,在戰略規劃(S)中,我們先分析本校與標桿的差距,以及本校的戰略目標,審慎地進行價值、使命愿景、戰略重點等的設計。
第二步,戰略解碼(D),將短期戰略與中期戰略逐一分解,打通各個關鍵點,解碼成可執行、可衡量的階段性措施和目標。
第三步,確定學年計劃(B),明確關鍵績效指標和關鍵舉措。開發可有效衡量階段性措施和目標的指標體系,明確能夠實現階段性目標的關鍵舉措。
第四步,由各部門去執行(E),包含組織設計、流程制度、人才管理、績效管理等。
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盧志文點評說,SSDBE戰略模型里包含了“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和“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它是新教育價值體系里行動價值案例化的生動再現。
經過進一步地閱讀與思考,我再次系統性地審視這一模型。沒有重置的系統,就有可能被系統重置;沒有價值認同的組織,終究是一盤散沙;沒有模型的建構,活動就是碎片化的;沒有五育的并融,就很難有未來的發展;沒有關系的融洽,每個人就成了無望的孤島;沒有評價的跟隨,教學就失去了動力與方向。戰略的全部意義在于優良地執行。SSDBE戰略模型有沒有最重要的部分?有,那就是“執行(E)”。
三、戰略改進突破口在“差距識別”
第八屆“校長初拾越讀會”的主辦方蘇州新教育研究院曾征求我的意見,推薦一本實踐性強的書。我推薦了蒲公英教育智庫主編的《重置系統:高水平育人模式的學校選擇》。這本書圍繞“更高水平育人模式”,提出了重置三大系統——價值系統、課程系統、治理系統的理念,呈現了五所學校的樣本。
樣本里有敢于挑戰的公辦高中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有堅持素質教育的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重慶謝家灣學校,有彎道超車的銀川市興慶區實驗第二小學教育集團,有在堅守與創新中探尋的上海民辦平和學校,有探索未來教育和素質教育系統的杭州云谷學校。五所學校,起點不同,樣態各異,但都行駛在自己的軌道上,潛心研究面向未來高質量辦學的頂層設計、戰略安排與實踐路徑。
推薦這本書也是因為我們在辦學過程中的一種經驗——差距識別?!白R別”完成后再找“標桿學校”。所謂“標桿”,可以是“現實標桿”也可以是“理想標桿”。尋找標桿總體看來有“四大要領”:
其一,標桿不是一所學校。我們應著眼多所學校單點對標。學校需要進行像素級差距分析,找出自身不足。書中的五所學校,像是五面鏡子。閱讀完此書,我們一定會發現自身與他們之間的“差距”。當我們習慣于將某一所學校作為對標分析的藍本,比如在課堂改革方面,傾向于復制某所學校的模式,最終卻往往難以復制成功經驗或生成新模式。所以,合理的做法不是全面復制而是單點“對標”學習,比如學習錫山高級中學的課程規劃、謝家灣學校的時間管理、實驗第二小學的美育、平和學校的學生自主、云谷學校的數字化評價。
其二,多所學校的單點對標在同一時期,每個點認準一個標桿校,學到精髓。比如,錫山高級中學的課程改革有二十幾年的積淀與反復迭代,我們不是拿到幾張課程圖譜就能學到精髓的。我們需要深入現場、反復研討、認真實踐才有可能略知一二。要特別提醒的是,對標學校的“單點”是在這所學校系統里生長出來的,“深入學習”必須首先深入系統。
其三,態度要謙虛,秉承“先僵化,再固化,后優化”的理念。通用電器推行管理法“六西格瑪”時,杰克·韋爾奇就提出了著名的“流程貫徹三部驟”,即先僵化、再優化、后固化。這是一個過程,一開始就想“跨越”,甚至“彎道超車”,極有可能“車毀人亡”。
其四,要認識到向標桿學習,縮小綜合差距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沒有“包治百病”的良藥,只有通過“積跬步”的堅持,才可能實現目標。尤其是在育人這一核心任務上,環境與主體都在不斷變化,標桿學校自己也在不斷升級。這意味著我們不能指望找到一種完美的模式一勞永逸,而需要持續學習、適應和調整。這一過程中,定力、耐力和灰度思維是不可或缺的。
四、最高層次的管理是“走動起來”
讀完《在學校,我們怎樣做中層》這本書,我的腦海里蹦出四個字——走動管理。教師“全批全改”作業是為了“以學定教”,管理者“走動管理”是為了發現真實問題并解決問題。好的中層往往是日行萬步的運動達人。很多學校都有“行政值班”制度,這個制度的弊端在于導向非值班人員“今天不關我事”的心理。優秀的管理者總會去發現問題,發現一些“非標”的問題,快速歸因并從根本上解決。什么是管理?只不過是比別人多走了一萬步而已。
中層管理者決定了學校發展的力量。我認為,中層管理有四個層次:一是發現不了問題,只能“按章操作”;二是發現了問題,卻不愿意解決,口頭禪是“這事我早就知道”;三是發現問題后,能及時解決;四是發現問題背后的邏輯,從“根”上解決。
如何“走動管理”呢?我概括為七點:一要腿勤。中層是執行層,要“走動管理”,而不能“坐而論道”,更不能做指手畫腳的評論家。二要嘴勤。注意不是“婆婆嘴”“碎碎念”。教師是知識分子,大都講情面、要面子,中層管理者要點到即止,但一定要“點”,不“點”不透。三要眼尖。校園里走一圈,教學常規檢查一遍,及時發現問題,這是真本領。但不要帶著“釘錘”,而要能發現“真問題”,找到真辦法。四要腦活。沒有天生的專家,腦活是在學習實踐的累積中,不斷反思的結果。五要耳靈。因為值得信賴,能聽到大家的意見,更要能聽取大家的意見。六要面和。不要“裝”,少一點命令,多一點協商。被管理者不是敵人,沒必要橫眉冷對,講“理”更能直擊人心。七要心善。這是基礎,“霹靂手段”的前提是“菩薩心腸”,也是工作失誤時能獲得諒解的根本。
這本書是蒲公英教育智庫策劃和執行的,這是一個具有教育良心的民間智庫,每年都在為基礎教育提供前沿的“大餐”,從雜志到微信公眾號,從創新年會到各種主題會議。詩人般的浪漫、哲學家般的深刻和教育家般的行走,翩翩起舞,落地生根。
五、制度改進應該指向“學生中心”
學校是制度化的產物。李希貴校長著的《學校制度改進》一書,基礎邏輯是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所有的制度都是因為需要調節外部行為而產生的?!毙枰{節的行為由“利己、利他、損己、損他”構成四個象限。第一象限利己利他的要鼓勵,第二象限利己損他的要限制,第三象限損己損他的要禁止,第四象限損己利他的要給予補償。
具體來說,對于越位的制度,要進行結構重組;對于錯位的制度,要改變認知錯位;對于缺位的制度,要克服人性弱點;對于不完整的制度,要從客戶評價的角度,重新組織診斷,進行完善。
在閱讀此書的過程中,我有一個思考:為什么各部門無論遇到大事還是小事都要請示校長?可能是校長好“事”好“權”,也可能是學校制度不健全,各部門“無章可循”,更多情況是制度本身“只有一半”,只有“規則”,而沒有“監督”的部分,只能靠管理者“手工操作”,于是就有了不斷的請示。
結構化程度高的制度能促成工作的自動化運行,如此,管理者才有更多精力去操心結構化程度低、不確定、沒遇到過的事情。所以,當校長發現自己很忙,并且都是被動地忙的時候,就得考慮是不是學校的制度出了問題。
李希貴校長的作品是從泥土里生長出來的,也受到了現代管理理念的澆灌,影響了很多學校。其實,學校制度的改進只有一個核心,那就是“學生中心”。教育行為的出發點源于此,作為引領學校更好發展的制度,也一定是符合這一底層邏輯的。
六、管理流程的作用是“路徑指引”
我一直在糾結學校管理是“制度管理”還是“流程管理”,直到閱讀了章義伍的《流程密碼》一書,再留意學校發展中的種種,最后選擇了遵循管理的“二八法則”。
有人比喻能人型的領導喜歡“報時”,執行型的領導懂得“造鐘”。章義伍在書中解釋道:“造鐘就是建立一套系統化的流程,讓員工有規范可循;報時就是依靠能人的經驗,指揮下屬做什么、何時做、怎么做?!?sup>[1]能人型領導在企業初創期會開創一片天地,但需要適時調整。因為他會帶來很多“后遺癥”,比如掩蓋其他人的能力,扼殺他們的發展空間,把自己變成團隊“天花板”,從而使整個團隊的發展停滯不前。
學校不是靠一兩次考試的勝利來獲取未來發展的,而是靠一套系統的戰略流程來引領發展的。學校管理也不能靠“點子思維”“雕蟲小技”,而要尋求一套穩定的運營流程,尋找發展的根本出路。我們應當建立一個不依賴于能人的執行體系,讓每一位教師都能“按導航走”,讓年輕的學校也有自動化的管理模式,讓每一個員工都有流程的思維。
學校的改革為什么往往一開始就失敗了?究其原因,是平衡個性與標準化流程時的失衡。在需要“僵化”,即嚴格遵循流程的階段,過于寬容地允許個性化的發揮,導致流程的整體執行變得混亂無序,最終流產。當改革被強力推行時,一線執行者卻缺乏對“為何”的深入理解和修為,高層也無“何為”追問。如此,流程失去了生產力和效能,自然消亡。如果說“僵化”階段要求“閉嘴”來嚴格執行既定流程,那么“優化”階段就應該鼓勵“張嘴”,即允許并鼓勵對流程進行反饋和建議。如果進行了優化,但沒有形成固定的文本和支撐性的實踐材料,改革的成果就會如橡皮筋一樣,一旦失去背后的支撐力量,就會迅速恢復原態,遑論復制與推廣了。
我們學校的流程管理早已開始,“流程教練”萃取流程后形成了四個領域,即德育、教學、管理和安全,并形成了相關《流程手冊》,由此,流程思維開始深入人心。其實,將優秀的企業管理方法植入學校管理之中,并使之具有教育的屬性,這不僅是對“教而優則仕”這一邏輯的自然延伸,更是面對教育變革的挑戰時的一種自我革新與修復。
參考文獻:
[1]章義伍.流程密碼[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23:7.
(王益民,福建省廈門市新教育學校校長,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