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名師之所以為名師,必然有著屬于自己的成長密碼。閱讀名師的成長故事,讓名師的心路歷程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有助于提升內驅力,激發前行的動力,實現專業的持續精進。《成長之道——20位名師的生命敘事》一書中有20位名師生動鮮活、感人至深的生命敘事,這些名師的成長經歷具有普遍的指導性和參考價值。他們的專業發展具有激勵性,成長方式具有示范性,教育情懷具有引領性;在發展中都注重夯實教學本領,主動強化學習和寫作,善于探索、表達教育主張和思想。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成長之道;專業閱讀;生命敘事
名師之所以為名師,必然有著屬于自己的成長密碼。閱讀名師的成長故事,讓名師的心路歷程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有助于提升內驅力,激發前行的動力,實現專業的持續精進。在專業發展的迷茫期,我有幸遇到了《成長之道——20位名師的生命敘事》一書。在本書中,我讀到了20位名師生動鮮活、感人至深的生命敘事,悟到了走出迷茫的專業發展之路,激發了勇于追夢的教育信念。這些名師的成長經歷為一線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方法,指明了方向,具有普遍的指導性和參考價值。
一、名師的成長敘事有顯著的價值性
各位名師通過成長敘事的手法,在書中回顧了自己的教育生涯,有按照職業發展階段進行描述的,有以關鍵事件作為主題的,都寫出了自己的真實故事,更是寫自己的成長故事。“成長之道”,顧名思義,通過研究來獲得教師成長的規律性闡釋,進而促進更多的教師明確努力的方向。每位名師的成長敘事都有著極強的示范性、引領性和價值性。
(一) 專業發展具有激勵性
若僅看某一位名師的成長,對個人而言可能沒有多大的參考價值,因為個體的成長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閱讀20位來自不同學科、學段、崗位的名師的專業成長,就具有個性基礎上的共性,能夠激勵一線教師關注專業發展與自我成長。
書中的20位名師,起點大多不高,學歷起點有中師、專科等,職業起點也多從鄉村中小學起步。但是他們都沒有沉淪或甘愿平庸,而是很快就明確了人生目標,并在自己的課堂中積極進行改革和實驗,把目標落實在日常工作中,以較低的起點作出了大成就。這樣的成長故事,對所有的一線教師都有激勵作用。
比如,不斷“逃離”的馮淵老師,從初中化學教師到初中語文教師,再到高中語文教師、期刊編輯,一直到高中語文教研員;工作地點也從安慶市望江縣的鄉鎮中學到阜陽一中,到東南大學附屬中學,最后到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事實上,他人生中的每一步跨越都是一種傳奇。為什么一名普通教師可以發生如此大的巨變?正如書中點評所說,馮淵老師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奮斗史,背后一定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付出和對語文學科的強烈熱愛。馮淵老師描述的感人經歷,必定對青年教師的成長具有激勵作用。
(二) 成長方式具有示范性
教師的成長,一方面取決于內驅力,另一方面需要受到名師成長方式的示范。本書中名師的成長敘事,重點記錄了他們從職業初期持續到現在的教育故事,敘述時間長達三四十年。從工作初期的青澀和困苦,到發展中期的成長與突圍,一直寫到生涯后期的個人追求與教育理想。可以說,他們的整個職業生涯得以非常完整地呈現。名師教育生涯的階段,是工作階段的自然劃分,也是人生階段的描畫,其中反映了名師自己的成長方式。其成長方式對一線教師有著示范性。
比如,書中余穎老師的成長,其實就是身邊優秀榜樣的示范性,一步步激發她的發展積極性。從教育家李吉林老師到后來的成尚榮老師,都是她成長的榜樣。對于一線教師來說,心中早早定下一個榜樣或目標,對未來的專業成長或教育生涯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 教育情懷具有引領性
做教師需要有教育情懷,要想成為名師,則更需要有深厚的教育情懷來支撐。這種精神支撐對一線教師成長有著極大的引領性。
書中的王崧舟老師就是這樣一位有著極強教育情懷的名師。他非常喜歡聽課,愛琢磨,愛問究竟。憑著和自己較勁、和自己過不去的態度,他的語文教學藝術不斷超越,不斷出新,不斷出彩。王崧舟老師給出了自己對語文的莊重承諾:“我平庸的生命,因語文而精彩。”用他自己的話說,在上虞教了17年的書,理想是做一個“好老師”;在杭州拱墅區拱宸橋小學待了15年,理想是做一個“好校長”;當這兩者都實現時,他又去了杭州師范大學,理想是做一個“好學者”。這是一名優秀教師的教育情懷與境界。他還常拿出語文大家出身于小學教師的例子(如蔡元培、錢穆等)來激勵、啟示和喚醒自己,以他們作為自己人生的標桿,擁抱更多的生命。這是名師的格局和情懷,也是永遠激勵和引領每一位教師成長的精神指引。
二、名師的成長過程有一定的相似性
研究教師成長個案有利于獲得個性的成長特點,而閱讀本書20位名師的成長敘事,更有利于發現一些名師成長中的共性做法,更容易提煉出教師成長的一些規律,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指導性更強,更具參考性和引領性。梳理分析本書20位名師成長過程中的相似性,可以為青年教師發展提供一點借鑒。
(一) 注重夯實教學本領
每一位名師的成長都有著精進的過程,從新手教師到成熟教師再到名師,最后成為教育家型的教師、校長或高校學者。實際上,這一過程中都表現出一個共同特點:在模仿中成長,在創新中發展。
初到工作崗位時,教師大多以模仿其他教師的上課方式為主;隨著教學經驗的增加,對教學理解的加深,逐漸開始慢慢摸索自己的課堂。書中的名師在渡過工作初期的模仿后,更注重創新和優化課堂教學。比如,華應龍老師會把運動中打籃球的道理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在書中他特別提到,打籃球憑手感,所以上課就要憑課感,教師要聽自己的課,練課感,提升自己的教學藝術。另外,他把球場上的尊重對手、尊重教練、尊重裁判、尊重觀眾,乃至球場上要帶頭鼓掌的做法運用到教學中,希望教師能夠欣賞、夸獎和鼓勵學生,甚至還創造了“成長需要噓聲”“接球也傳球”等教學方式。這些借用總能恰如其分,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不難看出,注重夯實教學本領,是每一位教師的立身之本,是成為“好教師”的關鍵,也是通向教育家型教師的必由之路。
(二) 主動強化學習和寫作
教師的專業成長,一方面需要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來不斷地錘煉和提升,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學習和寫作,把自己的教學實踐與思考寫成論文,積淀成果,傳播教育智慧,促進自我的不斷學習與實踐。管建剛老師就是這樣一位不斷地通過學習與寫作促進自己成長和發展的典型代表。用他自己的話說,教學前期,畢業了7年和剛畢業的學生沒什么區別,所以他通過對比分析,選擇了寫文章這條路,最終找到了自己專業發展的廣闊天地,也通過引領學生一起探索作文寫作和閱讀教學,不斷地打造出自己的教學特色。在教師的成長之路上,學習和寫作是永恒的話題,也是成長過程中豐盈自己、照亮他人的有益舉措。
(三) 善于探索、表達教育主張和思想
名師成長的另一大共性是: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做研究,從研究中總結、探索,尋找自己的教育主張,表達教育思想。如孫四周老師經歷了從知識教學、問題教學、情境教學到現象教學的過程,自己也在這個過程成長、成名,越來越關注教育的基本問題,從中慢慢明確了自己的教學主張;隨著對教育思想理解的不斷深刻,現在又開始關注“潛教育”。這一過程,是真正由實踐上升到理論的過程。
作為一名教師,在讀別人的生命敘事時,也在反思自己的成長,明晰成長中所經歷的任務和挑戰,明確成為名師還需要增強的內功和提升的素養。希望有一天能寫出自己的生命故事;當然在這之前,肯定還需要做很多努力,用心走很長的路。
(王世朋,安徽省合肥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