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偉男 代夢然
中圖分類號:G853/857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24.14.000
基金項目:內江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2023QN24)。
備注:只刊登代偉男、代夢然兩位作者
作者簡介:代偉男(1994—),男,碩士研究生,初級-助教; 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
普通作者:代夢然(1994—),女,大學本科,中級-小學二級; 研究方向為教育學。
辛坤宗(1993—),男,碩士研究生,中級-講師; 研究方向為體能訓練。
基金項目:內江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易地扶貧搬遷背景下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傳統體育文化變遷與發展研究——以布拖縣為例》(項目號:2023QN24)
作者簡介:代偉男(1994-),男,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為:體育教學;
代夢然(1994-),女,本科(學士)學士,小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教育學。
[【作者簡介】代偉男(1994-),男,漢族,碩士,助教,內江師范學院。],代夢然[代夢然(1994-),女,漢族,學士,小學二級教師,彭州市致和小學。
【基金項目】內江師范學院校級科研項目《易地扶貧搬遷背景下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傳統體育文化變遷與發展研究——以布拖縣為例》(項目號:2023QN24)]
摘要:在易地扶貧搬遷過程中彝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彝族傳統體育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沖擊。本研究以涼山州布拖縣異地扶貧搬遷社區為調研點,通過文獻資料法、實地調查法、訪談法等方法,結合對異地扶貧搬遷居民開展的調查和走訪,從文化的物質、制度、精神三個層面分析了易地扶貧搬遷背景下涼山州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結構變遷和導致變遷的原因,為新時期涼山州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易地扶貧搬遷;涼山州;彝族傳統體育;文化變遷
Research on the changes of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Yi people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loc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Take Butuo County as an example
Dai Weinan,Dai Mengran
(1.School of P.E.,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Sichuan Neijiang 641000;2.Pengzhou Zhihe Primary School,Sichuan Pengzhou 611900)
Abstract:During the process of reloc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of the Yi people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and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the Yi people has been greatly impacted. This study takes the relocation community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Butuo County, Liangshan Prefecture as the research point.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ethod,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and other methods, combined with the survey and interviews of the relocated resident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t analyzes the material, institution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of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uctural changes and causes of changes in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the Yi people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eloc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at three levels,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of the Yi people in Liangshan Prefecture in the new era.
Keywords:Reloc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Liangshan Yi Autonomous Prefecture;Yi? people's? traditional sports;cultural changes
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其蘊含的萬物共生生態思想、家庭倫理道德思想、民族和國家共同體意識形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思想基礎[1]。彝族傳統體育文化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彝族人民展示自我的窗口之一,也是彝族人民人文、社會與文化凝聚力的體現。
在全面脫貧攻堅中,易地扶貧搬遷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改善了涼山州彝族群眾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顯著提升了涼山州彝族群眾的生活質量,讓彝族群眾擺脫了貧困的“枷鎖”。在涼山州彝族群眾們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發生巨大改變以及各種文化交流加深的同時,也使得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彝族傳統體育文化原有的文化結構以及外部生態環境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和改變,同時還逐漸出現了繼承主體意識減弱、出現繼承鏈斷裂、部分體育項目消亡,社會發展中邊緣化等一系列不可忽視的問題。
1.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物質層面變遷
1.1生產方式從原始到全面現代化
彝族傳統體育與彝族群眾的生產方式密不可分,許多彝族傳統體育項目來源于彝族群眾的日常生產方式。在涼山州的高寒山區,自然條件惡劣,為了生存,大部分彝族群眾還遵循著祖先的生產方式,多年以來按著最傳統樸素的耕種模式導致發展非常緩慢,都被限制在土地里。除了種植土豆、玉米等易于生長的農作物以外,一般還養有一些牛羊等牲畜,只有在喪事和喜事以及重大的節日慶典中才會宰殺,一些偏遠山區甚至還存在著打獵的習俗。這樣的生產方式僅能勉強維持生計,填飽家人的肚子,幾乎沒有經濟收入。
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遷群眾變單一的小農業方式為多元化、深層次的大產業結構,填補村集體經濟,增長貧困群眾收入,則更體現了易地扶貧搬遷的核心。在過去居住在高寒山區的群眾對產業的發展既缺技術又缺規劃,易地扶貧搬遷及后續脫貧攻堅行動啟動以來,布拖縣政府結合當地獨特的資源,開發出了多元化的產業結構,不僅建立了產業扶貧車間,提供了眾多工作崗位,布拖縣政府還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發展新型種養業,扶持發展特色農業產業,農業規模化發展,同時還鼓勵居民外出務工,搬遷居民從農業人員變成了工人、個體戶等。
1.2生活方式從單一到多樣化
生產方式的變遷也使得搬遷居民的消費、出行、勞動等生活領域發生了變化,可以說生活方式的變化是隨著生產方式的變遷而發生變化的。
搬遷前,彝族群眾們主要的生活就是在田間地頭勞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循環往復。每年的時間也主要以農閑和農忙來劃分。而隨著易地扶貧搬遷的實施,現在彝族群眾們已經告別了從前與田地相伴的日子。人們的收入有了質的提升,告別了貧困的生活,人們收入的增加讓他們有了多余的資金可以支配,得以用于各種生活上的消費。例如,在飲食方面,彝族群眾們不用在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可以在鄉鎮買到自己想要的食材;在日常出行方面,從前的山路出行只能依靠步行,部分有條件的家庭可以騎馬出行,而現如今,新村、新社區都實現了公路的全覆蓋,汽車、摩托車和電動車已成為主流,出行更加方便;通信方面,新媒體的接入,讓彝族群眾們足不出戶便能知道各地發生的大事,獲得更多信息的同時,也能學習到許多他們從前不了解的知識,彌補知識的空白。許多彝族群眾開始關注自身健康,特別是中老年群體,平時會選擇進行一些彝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健身,如達體舞、陀螺等。相對于彝族傳統體育項目,一些彝族青年人平時更樂于進行籃球、足球等現代體育項目。現代電子設備的普及使得彝族群眾的日常娛樂選擇變多,同時獲取信息途徑的增加使得一些彝族群眾意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不愿自己的孩子去學習彝族傳統體育項目吃苦頭,更愿意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學習文化知識上。
1.3器具規則:從傳統到標準
現代體育對競賽器和競賽規則具有著標準化、規范化的要求,這也是彝族傳統體育現代發展的必然趨勢。現在政府、社區、少數民族體育協會等舉辦的彝族傳統體育活動,都有比較完善的比賽規則和標準。
搬遷前居民開展彝族傳統體育活動主要依靠自發組織,保持著較為原始的家族、村落組織體系,缺乏政府等官方機構的組織,器具的制作方法,如:彝族傳統箭、彝族傳統弩,都是村落或家族技藝傳承,缺乏統一的標準,材質。具有一定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傳統的弓箭,箭桿多為木質和鐵質的,箭頭有鐵、銅和骨質的,弓用小樹桿和牛皮筋制成[2]。隨著傳統體育賽事的發展,彝族射箭、射弩都有了統一的標準和規則。當前城鎮的主要彝族傳統體育賽事與活動多由政府主導組織開展,采用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統一的標準和規則,居民為了參與比賽必須遵照比賽的規則和標準,弓箭、弩箭也不用再自己制作,而是由統一組織在專門生產的廠家進行統一采購。
1.4活動場所變遷:從自然場所到“文化空間”
文化空間是一個涉及時間與空間的物理場所,從其文化屬性而言,文化空間則表現為一定的紀念日、節日等文化交流場所[3]。從公共自然場所到文化空間的變遷是易地扶貧搬遷背景下彝族傳統體育活動場所變遷的主要特征。
彝族火把節作為彝族人民重大的節慶日,是彝族傳統體育開展的重要時機,而彝族火把節舉辦的地點的變遷是彝族傳統體育文化活動場所從自然場所向文化空間轉變的重要表現。搬遷前村民生活條件差,生活環境惡劣,交通不便,某些村寨住宅分散,有甚者同村兩家之家有幾個小時的路程,大部分村寨火把節的集會和活動一般就是村前的一處空地,或者一個寬敞的院壩,同時也是平時村寨集會的場所。
布拖縣于2004年7月、12月先后被涼山州文化局、四川省文化廳授予“彝族火把文化之鄉”的稱號,成為四川省首批省級民間藝術(特色文化之鄉)之一。以此為契機,近年來布拖縣以城鎮文化背景為基礎,大力發展旅游業,為了打造“火把文化”之鄉旅游品牌,更好地舉辦火把節,布拖縣政府斥資在縣城中心修建了火把場作為火把節期間舉行民族文化活動的場地。布拖縣火把場目前是布拖縣舉辦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節以及平時開展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和其他文化娛布樂活動的重要場所,可容納5000人左右,火把場入口處建有布拖縣火把文化廣場,廣場上分布著各種彝族文化元素和彝族火把節相關介紹,是附近居民舉辦彝族傳統體育活動和平時的健身場所。火把場附近新建有布拖縣文化館和布拖縣圖書館,文化館內設有介紹布拖縣特色的文化展,包括阿都文化、銀飾、火把節、朵洛荷等,該區域目前已經成為了布拖縣的彝族文化中心。布拖縣近年來已經在5個中心鄉鎮建立了以開展傳統民族體育活動為中心的全民健身體育場所(火把場),共建有30余處農民健身場所,完成34個鄉鎮的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與此同時,搬遷社區也積極建設有村活動中心、社區文化中心、社區文化廣場等活動場所,如依撒社區新建的社區文化廣場能同時容納一千人左右,滿足搬遷居民的日常健身和舉行體育活動的場所需求。如今搬遷居民不僅告別了高寒山區的惡劣環境,還有了專門的體育活動場所,從搬遷前的泥巴地變成了如今的展現彝族文化的現代文化空間。
2.彝族傳統體育文化制度層面變遷
2.1組織體系變遷:從民間主導到官方主導、民間協作
集體活動的有序進行離不開一個完整的組織體系。新中國成立后,彝族社會也進入到社會主義階段,涼山彝族傳統體育階級性消失,其組織特性演變為自發性、節慶性和宗教性[4]。搬遷前居民生活在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中,缺乏政府扶植與組織,依然保持著村落、宗族的自發組織體系。搬遷后,原有的村落體系被打亂,傳統民間組織體系遭到弱化。因此彝族傳統體育組織體系發生了變化:由從民間自主到官方主導、民間協作。
在搬遷前,彝族群眾地方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依靠的是個人和村落長者、宗族。而在搬遷后,隨著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等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前的民間個人和宗族組織體系早已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隨著經濟、文化和教育的飛躍提升,彝族傳統體育的需求降低,越來越多的彝族群眾選擇現代化的娛樂和體育項目,這就導致傳統的民間自主組織的傳統體育活動時間減少,活動頻度降低[4]。
布拖縣作為彝族火把節的發源地,每年都會在節日期間舉行大型慶祝活動,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來到布托,不僅帶動了當地的旅游業發展,經濟水平得到了提升,更是宣傳了彝族傳統體育,讓更多的能夠深入了解彝族傳統體育文化,愛上彝族傳統文化。除了縣政府在重大節日舉辦活動以外,搬遷社區也注重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實現‘搬人也搬文化,在把貧困地區的彝族群眾搬出大山切斷他們的“窮根”的同時,也要把彝族族傳統文化搬進縣城,從而留住“文化的根”。
2.2傳承方式的變遷:從家族傳承、村落傳承到多種方式并行
搬遷前,村落居民居住在相對封閉的自然環境中,彝族傳統體育依然遵循著傳統的民間傳承方式,彝族傳統體育民間傳承包括家族傳承、村落傳承、節慶傳承。彝族村落傳統體育活動開展長期受到家族或宗教勢力的影響。隨著易地扶貧搬遷的實施,原有的村落體系被打破。而年輕勞動力的外流,彝族傳統體育的核心傳承人群變少,導致了彝族傳統體育民間傳承機制逐漸失效。
在少數民族地區大量青壯年離鄉打工必然會導致社會結構混亂,造成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結構的不合理,傳承人缺失等問題[5]。目前社區許多彝族青年也響應政府的號召,外出務工學習,年輕人的流失對彝族傳統體育的傳承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同時一些家庭也不愿自己的孩子再從事相關的傳統體育項目,導致當前彝族傳統體育出現后繼乏人的局面。同時搬遷導致原有的村落體系被打亂,不再是以前的熟人社會,不同村落的居民居住在一起,依撒社區便涵蓋了26個鄉鎮100個行政村,這也導致原有的村落傳承體系不能很好地開展。因此,對于當前易地扶貧搬遷背景下的彝族傳統體育,家族傳承與村落傳承的方式已經很難再維持下去了,在新的環境以及政府的推動下,彝族傳統體育傳承方式,由以前的家族傳承、村落傳承,變遷為自然傳承、公共空間傳承、學校傳承等多種傳承方式并行的局面。
3.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精神層面變遷
3.1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內涵:宗教信仰的淡化
作為具體文化形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會伴隨著現代社會生產、生活方式和環境的變化而適應新的環境[6]。宗教信仰是彝族信仰世界里的一個重要組成內容,在彝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中,祭祀活動是必不可少的,祭祀活動中又產生了祭祀體育,而后逐漸演變為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彝族傳統體育項目,如祭典活動中,由彝族畢摩主持祈福活動后,來自不同村寨的彝族小伙們齊聚在一起進行摔跤比賽,摔跤作為祭祀活動上開展的體育活動,本身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其他還有如射箭、秋千、模仿動物的各種舞蹈等都和彝族宗教信仰有著緊密的關系。許多彝族傳統體育項目就是由一些祭祀的動作演變而來,彝族豐富多彩的宗教文化促使形成了彝族民族體育文化的雛形。
新中國成立后,涼山彝族人民從奴隸社會一下邁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大部分搬遷居民世代生活在大山中,交通閉塞,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原始宗教信仰。然而隨著易地扶貧搬遷的實施,村民搬遷到了相對較為發達的鄉鎮中心附近,搬遷村民的教育的到了長足發展,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加深,對神靈的崇拜被逐步弱化,外地務工人員的增加以及現代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彝族青年受到了現代文化的影響,逐漸弱化了本族的宗教信仰。現在,搬遷居民接觸到了現代進步的科技,慢慢適應了現代化的生活,彝族傳統體育漸漸失去了原本祈福和祭祀的作用。在彝族年期間,依撒社區只有部分群眾在單元樓前擺放火盆等道具進行簡單的祭祖儀式,沒有了從前復雜的儀式,而社區在此期間組織的彝族傳統體育活動的目的更多的是在節日中組織居民開展文化娛樂活動,傳承傳統文化。
3.2搬遷群眾價值觀念的變遷
價值觀念是一種思想體系,反映出人們對周圍的人、事、物的一種評價和看法,對人們的行為活動起到了指導的作用。基本價值的信念、信仰和理想構成了價值觀念,價值觀念衡量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標準和原則。
易地扶貧搬遷的實施也使得彝族群眾接觸到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價值觀念開始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價值觀念的轉變漸漸改變了彝族群眾的行為規范以及思維習慣。伴隨著傳統價值觀念的改變,同時社會環境的變化也導致彝族群眾原來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不復存在,生活成本的增加和生活壓力的增長等因素使得彝族群眾對待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觀念也產生了變化,人們發現彝族傳統體育帶來的經濟價值,現在一些彝族群眾更多地希望通過彝族傳統體育帶來的經濟收益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3.3彝族傳統體育價值功能的轉變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導致的彝族居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變遷,使得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功能隨著社會環境需求的變化而轉變。
3.3.1健身娛樂價值的提升
搬遷后社區依托彝族傳統體育積極鼓勵和組織開展各種健身娛樂活動,在依撒社區的文化廣場每天傍晚都有社區黨委和群眾自發組織跳達體舞活動。彝族的傳統體育項目已從原來的主要服務于宗教祭祀、慶祝活動逐漸轉變為大眾健身。
3.3.2學校教育功能的實現
以前搬遷居民住在大山中,交通不便,子女讀書教育的問題也成為了村民們最大的難題,新的社區、村莊通了水泥路,交通問題得到了解決,可以在就近鄉鎮學校就讀,依撒社區這樣的大型集中安置點,還專門新修建了學校,解決了搬遷居民子女的讀書問題。近兩年,布拖縣民族小學、特木里鎮中心校、布托中學開展達體舞、射箭、摔跤、朵洛荷等彝族傳統體育項目活動,使彝族傳統體育項目能更好的傳承,同時也能發揮民族傳統體育的教育功能,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能鍛煉自身的靈敏、協調等素質,另一方面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彝族的傳統文化。
3.3.3經濟價值的提升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產業近年來的“崛起”。布拖縣政府發揮地理區位優勢和自然人文資源優勢,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和地理資源,大力進行招商引資,利用民俗節慶,將“體育+旅游”、“體育+文化”等有機結合,打造“火把文化”之鄉旅游品牌,提升布拖縣脫貧攻堅成色,打造布拖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轉換的標桿,不僅讓搬遷居民的經濟水平得到了提高,還推動彝族傳統體育文化與旅游的共同發展。
4.結語
易地扶貧搬遷的實施導致了彝族群眾生活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搬遷群眾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由此而引發彝族傳統體育活動出現的一系列改變。當前易地扶貧搬遷的實施導致的生活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是涼山州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發生結構變遷的主要原因。彝族傳統體育文化需要順應時代發展需求,從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結構的變遷進行分析。通過對物質、制度、精神價值三個層面的具體分析,做到分層面針對性解決問題,尋求屬于彝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機遇,建立新的生存理念,正視挑戰,才能使彝族傳統體育文化在新的社會環境中得到更好的傳承、保護、發展。
參考文獻
[1].侯志濤,周宇軒,韋曉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場域變遷和實踐選擇[J].體育文化導刊,2021(10):51-57.
[2].劉慧.彝族射箭文化符號闡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3].劉芝庭.湖南龍舟文化變遷與發展研究[J].傳媒論壇,2021,4(13):116-117.
[4].余明榮.精準扶貧背景下涼山彝族傳統體育傳承困境與出路[J].四川體育科學.2020,39(03):92-95
[5].方潤.元江縣哈尼族傳統體育文化變遷與傳承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0
[6].洪邦輝,胡慶山.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發展的現代尋繹--傳統變遷的敘事線索[J].廣西社會科學.2022(05):14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