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生,是我國一種廣泛種植的農作物,其擁有著很高的經濟價值。首先,花生仁富含油量,可以用于榨油。這使得花生在食用油行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滿足了人們對植物油的需求,還為榨油廠提供了原材料。其次,花生的莖葉富含營養,可以作為畜牧業養殖的重要原料。花生莖葉中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可作為飼料,提高畜禽的生長速度和品質。
關鍵詞:花生;高產優質栽培;病蟲害;防治技術
花生又稱“長生果”,屬豆科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種優質的食用油油料作物。花生適應性強、生長周期短,因此栽培規模逐年擴大。為提高花生產量,增加種植戶收入,通過在栽培過程中引進新的栽培技術,提高花生的產量及品質,以滿足當前市場需求。
1花生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1.1品種選擇
我國花生種植對花生品種的選擇有著嚴格的要求。在選擇花生品種時,需要考慮多個因素,包括氣候條件、土壤類型、市場需求以及品種的綜合抗性等。首先,氣候條件是選擇花生品種的重要因素。在選擇花生品種時,需要選擇耐熱的品種。其次,土壤類型,部分地區土壤類型主要是黃壤土和沙壤土。對于黃壤土,應選擇耐肥、耐濕的品種;而對于沙壤土,則應選擇抗風、耐旱的品種。再次,市場需求也是選擇花生品種的重要因素之一。花生主要用于榨油和食品加工。在選擇花生品種時,需要考慮花生的出油率和口感。對于榨油用時,應選擇出油率較高的品種;對于食品加工用時,則需要選擇口感較好的品種。最后,品種的抗性也是選擇花生品種的重要因素之一。抗性是指花生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在選擇花生品種時,需要選擇抗病性較強、適應性較廣的品種,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和損失[1]。適合遼寧地區種植的高產品種有花育21號、花育22號、花育23號、阜花8號、阜花12號、連花6號、連花8號等。
1.2翻地
花生適宜在土壤深厚、肥沃、排水性良好、弱酸性(pH為6.5~7.0)的沙土地或輕壤土中生長。翻地深度在20 cm以上,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利于有益微生物活動,分解上茬小麥的根系和秸稈,為后期花生生長提供養分和水分,利于土壤深層的微量元素從固態氧化為游離態,增加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還可以降低花生重茬對產量的影響。疏松的土壤,有利于播下的種子能充分吸收水分和呼吸,能健康地萌動、出苗。深翻地在夏季下暴雨時,雨水可下滲到底層,對花生根系和坐果影響較少,減少爛果。重茬地塊可少施氮肥或不施氮肥,但要多施生物有機肥和花生專用肥,生物有機肥1200~1800 kg/hm2和花生專用肥600~750 kg/hm2,既可為花生生長提供充分的營養,又可防治重茬、死棵的發生。
1.3播種技術
1.3.1合理密植
花生的播種密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土壤肥力、品種特性、氣候條件和管理水平等因素。在確定播種密度時,需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一般來說,中早熟大花生適宜的種植密度9000~10000穴/667m2,每穴2粒種子;中熟小花生適宜的種植密度為10000~12000穴/667m2,每穴2粒種子。播種密度過大,會導致植株之間競爭過強,影響光合作用和果實形成及發育。相反,播種密度過小,則會造成土地利用率低,降低單位面積產量。因此,在確定播種密度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密植。
1.3.2播種期
播種期對花生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影響。花生是喜溫作物,溫度是影響播期的一個重要因素。播種時如果遇到低溫高濕,很容易出現種子霉變、爛籽現象,造成花生出苗率低。因此,過早播種不但不增產反而減產。一般來說,花生在播種層地溫穩定在15℃以上時才能播種。覆膜栽培可提高土溫,因此,覆膜栽培播種期應比當地露地栽培提早10d左右。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露地花生最佳的播種期為5月中下旬~6月上旬。
1.3.3播種深度與土壤墑情
花生播種深度要掌握“地干不種淺,地濕不種深,適宜播深一寸半”及土質粘的地塊要淺、沙土地或沙性大的地塊要深的原則。一般花生的播種深度以5cm左右為宜,露地栽培,播種深度不能超過7cm,淺不能少于3cm。土壤墑情是播種的一個關鍵因素。花生播種時土壤相對含水量以65%~70%為宜。足墑播種的春花生和夏花生,幼苗期一般不需澆水,適當干旱有利于根系發育,提高植株抗旱能力,也有利于縮短果枝的第一、二節間,便于果針下扎,提高產量。
2 田間管理
2.1放苗
如果選擇地膜覆蓋技術,要做好出苗期的檢查工作,一旦發現幼苗頂開土層并呈現綠色,應讓葉子充分展現,將播種行的上部土壤撒到壟溝內。如果發現幼苗不能自行頂開土層和地膜,要采取人工方式將苗挖出來。
2.2 補種
播種后10~15d出苗,應及時檢查花生幼苗出苗情況,一旦缺苗及時補種。可選擇同一個花生品種催芽處理之后補種,或者選擇比原有種植的花生成熟期早和生長周期短的品種,便于后期的田間管理,保證花期和成熟采收期一致[2]。
2.3 蹲苗
花生出苗后做好清棵和控旺工作,苗期清棵是指在花生出苗后翻開苗基部的土壤,保證葉子能夠露出土壤表面,讓花生側芽更好地生長。注意動作要輕、幅度要小,避免傷害植株根部。
2.4水肥管理
在出花期如果花生苗小、苗弱、苗黃,要進行土壤追肥。如果出現葉色發暗、生長緩慢、中午葉片發生萎蔫的狀況,應及時澆水,一般追肥結合澆水進行,一般畝追施尿素5~6 kg或復合肥10 kg左右、石灰10~20 kg。花生中后期要進行葉面噴肥,葉面噴肥料利用率高、節肥增產效果顯著,還能防止脫肥早衰。每畝用磷酸二氫鉀150~200g,兌水50 kg葉面噴施,最好連噴2~3次,間隔7~10d噴1次。
2.5花生培土迎針
花生培土迎針是指花生開花下針期對花生基部進行培土,其主要目的是縮短花生下扎時果針與土壤的距離,使果針早扎入土壤結實,增加結果率和飽果率,還有清除雜草、疏松土壤、加厚土層、增加養分、增強植株抗旱能力、促進花生生長等多種作用。培土分2次進行,第1次在始花前4~5d,即第1對側枝上的一二果針入土,第2側枝果針長出時深鋤培窩,幫助側枝多結果。第2次是在盛花后期進行,采取高培土,培土高度以3cm為宜。
2.6生長期管理
花生屬于耐旱性較強的農作物,若育苗期及成活期間苗田墑情良好,則無需澆水。若此時雨水過多而沒有及時排水,則土壤缺氧,容易引發根系腐爛、莖葉枯萎,從而造成爛果,飽果率降低。因此,雨季時需格外注意田間積水情況,及時疏通溝渠排水,避免發生漬害。花生在開花期后所需的養分會大量提升,植株需要的氮量占總量的15%~17%,磷占20%~23%,鉀占20%~23%。花生需磷的高峰期在結莢期以前,磷肥充足不僅可以顯著地促進花生植株的生長,更能有效地加強根瘤菌的固氮能力,進而改善花生品質,因此應在結莢前期施足磷肥。如想更好的提高地下果吸收營養能力,可配合葉面噴施地果壯蒂靈,能更好地促進莢果發育。在結莢過程中應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如雜草較多,可選擇噴施藥劑進行處理,每畝施用50%乙草胺200ml可以有效防控[3]。
2.7莢果膨大期、飽果成熟期管理
花生莢果膨大期至飽果成熟期(8~9月)是指田間有50%植株結莢到50%植株出現飽果再到大部分莢果飽滿成熟收獲的時期,此期管理的關鍵措施是調肥控水。花生莢果膨大期—飽果成熟期每隔7~10d滴1次水,每次667m2滴水25~30m3,共滴水4~5次,禁止大水漫灌。采收前20d停水,停水時間一般在9月初。花生進入結莢后期,667m2用磷酸二氫鉀120~150g、尿素350~400g、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70~80g,對水45~50kg葉面噴施,每隔10~15d噴1次,連噴2次,可以促進莢果膨大,增加產量,增進著色,預防褐斑病、黑斑病等病害的發生。花生飽果期,667m2用葉面肥飽果豐40g,對水20~30kg葉面噴施,間隔7天噴施1次,連續噴施2~3次,有促進果飽粒重的效果。噴施葉面肥后即可停肥,時間一般在8月底~9月初[4]。
3病蟲害防治
3.1褐斑病
褐斑病主要為害花生的葉片,此病對花生植株危害較大。褐斑病在花生生長前中期比較多見。褐斑病初發時,植株葉片會出現褪綠色的圓形小斑,后期逐漸擴大或形成不規則形狀的黃褐色斑點,在病斑周邊會出現淡黃色暈圈,嚴重時對花生的莖稈和葉柄產生危害。當葉柄或者根莖染病之后,病斑會呈現暗褐色,背面也為褐色或黃褐色,形狀大多為橢圓形。
雨季開始后花生長勢逐漸旺盛,這時也是防治褐斑病最關鍵的時期。病斑產生初期,選擇50%多菌靈5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粉劑進行噴霧防治,每7 d噴施1次,連續3次即可。但如果單純依靠化學藥劑來防治,防治效果會逐漸降低,防治成本會逐漸增加,效果越來越不好。這種情況下,通過輪作倒茬種植其它作物,持續3年以上,地況通常會得到很大好轉,比如和玉米、紅薯等作物輪作。
3.2黑斑病
黑斑病病斑呈圓形,黑褐色,病斑周圍無黃色暈圈,比褐斑病的病斑小。防治花生黑斑病的措施與防治褐斑病的措施相同。
3.3蚜蟲
蚜蟲吸食花生葉片汁液,傳播病毒病。在蚜蟲發生期,用0.3%苦參堿水劑100倍液,或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2500倍液,每隔5~7d莖葉噴灑1次,連噴2~3次。有翅成蚜對黃色、橙黃色有較強的趨性,生產中可制作15cm×20cm大小的黃色紙板,并在紙板上涂一層10號機油,將黃板插或掛在花生行間,底部與花生頂端持平,667m2需懸掛25~30塊黃板。黃板誘滿蚜蟲后及時更換。
3.4紅蜘蛛
花生田紅蜘蛛主要以成、若螨聚集在花生葉片背面吸食汁液危害。最初葉片正面出現黃白色小點,嚴重時易造成葉片干枯。在紅蜘蛛發生初期找到中心株,對中心株進行藥劑防治,當田間有蟲株率達到20%時,及時全田噴藥防治,藥劑可選用25g/L聯苯菊酯乳油500~800倍液,或73%螨特乳油100倍液,或1%阿維菌素乳油300倍液,每隔5~7d莖葉噴灑1次,連噴2~3次[5]。
3.5棉鈴蟲
棉鈴蟲幼蟲從葉邊咬食,使花生葉片形成缺刻,受害嚴重的花生田,葉片被害蟲全部吃光,形成光稈,嚴重影響花生光合作用、授粉和果針入土,可造成花生大幅減產。每百穴花生累計棉鈴蟲蟲卵量達20粒,或有幼蟲3頭以上時,及時用1.8%阿維菌素乳油2000~3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噴施防治,每隔5~7d莖葉噴灑1次,連噴2~3次。利用棉鈴蟲的趨黃性,花生苗期在田間懸掛規格為25cm×30cm的黃板,間距3~5m,呈“W”形懸掛,667m2懸掛20~30塊。當黃板因受風吹日曬及雨水沖刷而失去粘著力,或當害蟲布滿黃板無法再粘害蟲時,及時更換。誘蟲黃板可與頻振式殺蟲燈配合使用,每3公頃地安裝1盞頻振式殺蟲燈,安裝高度1.5~2.0m。
3.6青枯病
青枯病是一種維管束病害,在生長期開花后至結莢前期發病最盛,主要為害花生的根部。發病時葉片會在正午時有失水枯萎現象,嚴重時植株可在3d內急劇凋枯,青枯死亡,慢則在7~20d內枯死。青枯病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播種前在農田中施入石灰對土壤進行預處理,防止病菌侵害植株;建議選擇品質優良的抗病品種,如生長期內發現有染病植株,應及時拔除病株燒毀;發病率高時,每畝可選用20%懸浮劑150~200 ml,或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100~200g均勻噴灑,畝噴藥液50~60kg;或澆灌花生根部,每穴澆灌藥液0.2~0.3kg,7~10d噴灌1次,連防2~3次;青枯病為土傳病害,合理進行輪作是經濟有效的防病措施,建議選擇與禾谷類植物輪作。
4提高花生種植效益的措施
4.1 提升種植水平
種植水平對花生的產量與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為進一步提高花生種植效益,種植人員要積極采用國家推廣的優良種植技術,結合種植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種植,實現提高花生產量、提升經濟效益的目的。需要對種植人員進行花生種植技術的培訓,提高種植技術水平。
4.2合理規劃種植布局
種植密度對花生產量與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合理的種植布局有利于花生的生長。花生種植布局需要種植人員根據當地的地理、氣候、光照等因素進行合理規劃。一般是通過穴播的方法進行種植,根據土壤肥力、光照、品種等因素確定穴間距、穴數、株數,通常花生種植間距在60~80cm,一壟植株間距為10~20 cm,穴坑深度在4cm左右,1個穴坑播種2粒。若是肥力低的地塊,需要采用等行穴播種。合理的種植間距,能有效避免種植過密導致花生生長空間過小,影響花生生長、汲取營養等情況,保證花生果實大小、果莢飽滿,提高花生的質量和產量;能避免種植間距過大浪費種植地空間,保證整體種植收益。同時,合理的種植布局既保證了光照的效果,又為種植工作提供良好的條件,方便田間排灌,有助于提升田間的通風效果,保證植株之間的透氣性,使每株花生都可以獲得充足的養分,進一步保證花生的產量與質量,實現花生種植效益的提高。利用有限的空間種植出產量更高、質量更優秀的花生,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增加經濟效益,提高農民收入,實現優質的市場供應循環,促進市場經濟發展。
花生作為一種多功能的農作物,不僅為人們提供了食用、榨油的原材料,也為畜牧業提供了養殖原料,同時還擁有廣泛的用途,通過不同的加工方式可以制作成肥料和食用菌栽培等產品。而隨著對花生需求的增加,其在市場上的地位也逐漸提升。
參考文獻:
[1]任曉紅,張少豪,陳少風,等.寶豐縣花生高質高效種植技術[J].鄉村科技,2022,14(8):78-80.
[2]李月紅.花生高產種植技術及應用推廣[J].特種經濟動植物,2022,26(5):117-119.
[3]袁玉峰,高月根.花生高產栽培技術及其應用推廣策略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7):208-210.
[4]魏萍,陳香艷,崔曉梅.臨沂花生根結線蟲病的發生與防治[J].農業科技通訊,2021(6):193-194.
[5]張效花,陶艷.無公害花生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2(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