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采用文獻與網絡調研法,以山東省16所市級公共圖書館的4大類24小項空間服務為調研對象,分析了空間服務發展的掣肘因素,提出建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公共服務網絡;構建老年讀者畫像,加強老年創意空間服務;利用智能技術驅動新閱讀,推動空間服務智慧化;加強網絡虛擬空間服務運營團隊建設等創新策略,助力市級公共圖書館創新空間服務。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空間服務;地市級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十四五”規劃時期,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圖書館事業迎來高質量發展,而服務轉型與創新是圖書館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市級公共圖書館作為城市信息服務、公民終身教育及公眾文化休閑的重要支撐機構[1],必須打造出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間適應這一發展[2]。因此,國內公共圖書館在空間服務的模式及理念等方面進行了創新研究,如:董紅麗等[3]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公共圖書館移動創客空間服務內部優勢與劣勢、外部機遇與威脅,探討了我國公共圖書館移動創客空間服務策略;鐘偉[4]研究了廣州圖書館、芬蘭赫爾辛基中央圖書館等國內外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理念的經典案例,提出了空間再造策略。鑒于此,本文對山東省16所市級公共圖書館的空間服務現狀進行了調研,分析其目前存在的掣肘因素,提出服務創新策略,助力市級公共圖書館空間服務的發展。
1 調研對象與方法
1.1 調研對象
山東省16所市級公共圖書館的空間服務現狀反映了目前山東省各地市公共文化空間服務的發展水平。因此,筆者以山東省16所市級的公共圖書館作為調研對象。
1.2 調研方法
2023年9月1—28日,筆者分別登錄了16所市級公共圖書館網站與微信公眾號,詳細瀏覽圖書館概況、館內布局、服務指南、新聞報道、發展規劃等欄目,對市級公共圖書館的空間服務現狀進行了調研。在調研過程中,對于名稱不同但實質服務內容是相同的,均以統一名稱表示。如網站上的移動圖書館App、微信公眾號超星閱讀、微信讀書等,均以“移動圖書館”表示;電腦培訓室、電子閱覽室、無線服務、數字資源閱讀區等,均以“數字資源閱讀區”表示。在調研結果中,未開展相應空間服務的圖書館并不說明它們沒有開展此項服務,可能是選擇了其他途徑宣傳,只是在主頁或微信公眾號未體現。
2 調研結果與分析
通過調研,山東省16所市級公共圖書館開展了24項空間服務內容。為具體分析空間服務現狀,筆者將服務內容概括為4大類24小項。4大類分別為學習交流空間、特殊人群空間、體驗感知空間、網絡虛擬空間。其中,學習交流空間包括圖書報刊閱讀空間、地方文獻閱讀空間、數字資源閱讀空間、尼山書院、報告廳、自習空間、培訓空間、研究空間及新型公共閱讀空間9小項;特殊人群閱讀空間包括低幼、少年兒童、老年人及視障閱讀空間4小項;體驗感知空間包括文化展示空間、多媒體影音空間、智慧閱讀體驗空間 、自助借還、24小時自助圖書館、語音自助6小項;網絡虛擬空間包括移動圖書館、數字閱讀平臺、虛擬朗讀空間、智能機器人客服、VR/3D虛擬導航5小項。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在16所市級公共圖書館開展的23項空間服務項目中,圖書報刊閱讀空間、地方文獻閱讀空間、自習空間、尼山書院、兒童閱讀空間、數字閱讀平臺等空間服務項目在16所市級圖書館已普及,滿足市民學習及文化交流需求。而新型公共閱讀空間、研究空間、低幼閱讀空間、老年人閱讀空間、智慧閱讀體驗空間、VR/3D虛擬導航等服務項目占比較低,如表1所示,僅有6所圖書館具備新型公共閱讀空間,提供休閑、文創、交流等功能的便民新型閱讀空間,滿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3所圖書館提供研討環境,滿足市民學習交流需求;4所圖書館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閱讀空間,豐富其晚年文化生活;聊城市圖書館以新技術、新媒介、新資源、新形式結合智慧圖書館理念打造集傳統數字閱讀、AR體驗閱讀、人工智能體驗、國學文化體驗式學習等綜合性智慧性新閱讀體驗項目,滿足新時代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品質追求;4所圖書館通過VR/3D虛擬導航實現3D實景導航,使讀者精準規劃閱讀體驗路線。未來,市級圖書館應重視占比較低的服務項目,以推動圖書館的文化服務真正融入城鄉居民生活。另外,由于各市圖書館對各個服務項目的重視程度不同,雖然多個服務項目已普及,但服務質量差距明顯,如16所圖書館網站均設有空間布局導航,但3D實景布局導航項目有很大的創新空間。
3 市級公共圖書館空間服務的掣肘因素
3.1 公共閱讀空間服務網絡建設不足
完善的圖書館公共閱讀空間服務網絡可以實現總館、分館、流動站、城市書房及各基層服務點的空間資源共享、文化服務聯動和館員統一培訓。而目前新型閱讀空間服務僅實現了總分館與聯盟館之間、流動車與館內的通借通還,沒有完全實現所有服務點資源共享的便民服務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圖書館文化服務功能。
3.2 空間差異化服務缺乏多樣性
讀者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核心對象,由于區域發展不協調、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齡層次差別等,公共圖書館面對的讀者群體構成十分復雜,這就要求公共圖書館針對不同的讀者提供差異化服務,尤其對特殊群體的個性化差異化服務,是體現人文關懷的圖書館精神的重要方面[5]。目前,調研的公共圖書館中大部分開展了針對少年兒童、視障人群專門的空間服務,而針對低幼及老年人開展的專門空間較少,從而限制了公共文化服務與教育融合發展。
3.3 智能技術應用水平較低
在智慧理念的推動下,圖書館空間建設利用5G、AI與大數據技術等智能技術,對圖書館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結構進行改造[6],節省出大量空間供圖書館重新規劃利用,形成多樣化、功能化及個性化的智慧化空間。調研的地市級公共圖書館中不同程度均在建設智慧化空間,但由于存在新技術設備數量有限、類型少、利用率低等智能技術應用水平較低的問題,因此,空間智慧化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無法滿足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閱讀需求。
3.4 網絡虛擬空間運營不規范、智慧化水平偏低
部分圖書館網站多年不更新,服務模塊內容陳舊,有些內容顯示不全且圖書館概況、館內布局、服務指南、新聞報道、新型閱讀空間等嵌入不同模塊中,運營不規范,從而導致讀者很難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體驗感、閱讀感比較差。設置VR/3D虛擬導航服務模塊薄弱,圖片、文字介紹仍然是大部分圖書館導航的主要呈現形式,智慧化水平偏低,服務效果大打折扣。
4 市級公共圖書館空間服務創新策略
4.1 建設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公共服務網絡
公共閱讀空間服務網絡建設不僅要設置總館、分館、流動站、基層服務點,而且要聯合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非遺館、學校、企業、社區等,搭建統一的計算機網絡服務管理平臺,建立服務、建設、資源、優勢等聯動機制,實現各館資源共享、活動聯動及統一培訓等功能融合,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綜合效益。如在市文化和旅游局、教育局的指導和支持下,圖書館聯合省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區(縣)圖書館、自助圖書館、流動車、城市書房及社區分館等搭建了市文獻信息資源保障服務共同體,即城市圖書館聯盟,形成市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圖書館服務網絡。另外,圖書館也可以聯合產業基地、創客空間、城鄉書店、輕食餐飲、藝術展覽及文化沙龍等新型文化產業,采用“圖書館+產業基地+創客空間+書店+休閑+藝術+沙龍”等資源協同模式,搭建公共學習、休閑閱讀、社會交流、藝術創意等規模適當、布局科學、業態多元、特色鮮明的公共圖書館的“第三空間”,營造小而美的公共文化、產業文化、書店文化、休閑文化相融合的公共閱讀和藝術空間,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強大公共閱讀空間服務網絡。
4.2 構建老年讀者畫像,加強老年創意空間服務
公共圖書館是沒有圍墻的大學,在促進公眾終身學習、提升城市居民的文明素養上有不可推卸的責任。PADIS-INT人口預測中的方案顯示,老年人口規模將從2021年的1.95億人上升為2050年的4億人,年均增加近700萬人[7]。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老齡化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老年人也將成為公共圖書館讀者的主流。因此,公共圖書館應充分挖掘老年讀者的社會優勢,努力將優勢最大化,促進我國的經濟、文化穩步持續地發展。調研發現山東省16地市圖書館尚有75%暫未開展針對老年讀者的空間服務,因此,需加強老年創意空間服務。圖書館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參與式觀察及借閱信息,深層次調研不同身份的老年讀者需求,精準定位其身份、識別其靜態與動態需求,并借助用戶畫像技術構建老年讀者畫像,挖掘其個性化與群體化的多層次需求,從而實現精準把控老年讀者的空間服務設計與服務內容,有效提升空間服務質量。如:由于老年讀者身體機能退化所衍生的特殊需求,可以將老年讀者使用的區域從公共閱覽區中獨立出來,引進樂齡輔具及設備,為老年讀者量身設計科技知識、健康養生、休閑娛樂等適合其參加的創意課程,增進其自我成長,體驗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公共圖書館也可以組建老年志愿服務社團,創新老年族“黃金智慧”,既可使老年讀者透過圖書館滿足其退休后的人生新規劃,也可以減緩勞動力供給缺口,銜接產業斷層,活絡本地經濟、繁榮本地文化,帶動地區發展。
4.3 利用智能技術驅動新閱讀,推動空間服務智慧化
閱讀推廣是公共圖書館創新服務的永恒主題[8],目前讀者閱讀方式主要是通過紙質圖書、電子圖書、“聽書”等形式閱讀圖書,但這些閱讀方式無法讓讀者身臨其境去感受圖書中的內容,制約著閱讀推廣的發展。因此,圖書館可以開辟一個獨立的閱讀體驗空間,引進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等先進智能技術,利用動畫或實景、圖像視頻、文字旁白、音效等,配上合適的人物設計,全方位將圖書內容場景虛擬化,讀者可以更加直觀,甚至選擇一個角色來閱讀圖書,使其沉浸在圖書虛擬環境中,開啟新型閱讀模式,達到提升圖書館智慧空間服務質量。另外,在智慧化空間服務過程中,圖書館結合地方特色、名人事跡、紅色文化等,打造品牌空間。如聊城市圖書館以“城市客廳”“知識服務”的理念,利用AR、5D、VR等智能技術,以讀者體驗服務為核心,驅動了紅色文化、文旅教育、心理科普、藝術視聽、國學文化等新型閱讀模式,更好地滿足讀者多層次多樣化的閱讀需求。
4.4 加強網絡虛擬空間服務運營團隊建設
大數據、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使讀者閱讀行為趨于數字化,吸引和留住圖書館讀者成為公共圖書館在“十四五”期間高質量發展的推動力,也對圖書館空間延伸服務、價值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圖書館運營本質就是找到目標讀者,并用內容、方式、體感等吸引和留住讀者,建立信任后進行服務轉化,但目前的困難是如何吸引并留住讀者。圖書館虛擬空間是讀者獲取信息、實現虛擬閱讀學習的重要場所[9]。通過調研發現,目前山東省地市級圖書館開展的網絡虛擬空間主要是數字資源閱讀平臺、移動圖書館等,而VR/3D虛擬導航、虛擬朗讀空間、機器人智能客服務等虛擬空間服務相對薄弱。因此,網絡虛擬空間建設需充分結合目前服務現狀,組建網絡虛擬空間服務運營隊伍,將其分為內容策劃、社群運營及平臺技術3個職能小組,各個工作內容由專人、專崗來負責打理[10]。內容策劃團隊負責虛擬服務場景、視頻、音頻等多元信息內容及文案的策劃與設計。社群運營團隊負責流量池的關鍵環節,圖書館網站、微信、微博及抖音號等新媒體、個人號的運營及與讀者之間的互動。平臺技術團隊負責圖書館網絡虛擬平臺運營和數據分析,根據不同的平臺組建相對應的運營小組,將運營團隊每一個環節都高度精細化和量化。運營團隊組建原則首先要找適合公共圖書館發展和價值觀的負責人,優選綜合性、有實踐經驗的人才。其次,團隊建設和工作開展要依據新媒體矩陣,匹配相對應數量的新媒體人員,分階段、分步驟、分目標推進。最后,團隊成員敢于創新嘗試、善于學習,具備一崗多能、對新媒體傳播效果和數據具有分析能力,實現優化服務質量,延伸服務空間,提升服務效能及價值。
5 結語
“十四五”規劃時期,圖書館發展建設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市公共圖書館應加強場景空間、虛構空間、社會空間等網絡虛擬空間的完善與發展,使讀者不再受實體空間、時空的限制,自主選擇時間、地點、方式、內容及場景閱讀,成為真正的空間主導者,體驗沉浸在浩瀚信息中的網上沖浪,必然對公共圖書館空間服務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李芬林,王小林,尹瓊.公共圖書館讀者工作[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3.
[2]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EB/OL].(2021-03-08)[2024-02-1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02033.htm.
[3]董紅麗,黃麗霞.公共圖書館移動創客空間服務的SWOT分析[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6):101-107.
[4]鐘偉.中外公共圖書館空間再造理念與實踐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3(9):72-78.
[5]徐璐.論新形勢下國內公共圖書館的職能塑造和社會責任[J].參花(下),2022(2):125-127.
[6]陳利東.利用智能技術擴大圖書館物理可用空間研究[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4):26-29.
[7]趙玉峰,楊宜勇.我國中長期人口發展趨勢及潛在風險[J].宏觀經濟管理,2019(8):11-17.
[8]楊婷.“十四五”初期我國公共圖書館研究熱點總結及展望[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23(1):56-61.
[9]喬華.圖書館虛擬空間的架構描述及創新服務研究[J].圖書與情報,2021(3):121-124.
[10]王海濤.鍛造高效專業的新媒體運營團隊[J].中外玩具制造,2020(8):28-30.
(編輯 姚 鑫)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novation strategies of the reading space services of the public libraries:taking 16 municipal public librar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as examples
GUO? Hongliang
(Library,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network and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ading space services of 16 municipal public librar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view of the constrain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services at presen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innov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improving the public service network with sharing resource and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constructing portraits of elderly readers and strengthening creative space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utilizi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to drive new reading and promoting intelligent spatial services, strengthening the network virtual space service operation team,help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services in municipal public libraries.
Key words: public library; space service; municipality city
作者簡介:郭虹良(1977—),女,副研究館員,碩士;研究方向:情報分析,學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