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娜
近年來,與育兒接軌的共享類服務成為社會服務行業新的“出圈”點。“出圈”的秘訣,在于它營造了離育兒友好型社會更近一步的感覺。那么,新生代育兒過程中出現的此類共享服務會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怎樣的影響?這種模式還存在哪些有待解決的問題?據此,我們邀請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工作學會兒童專委會理事盧瑋發表見解,希望能對家庭育兒及相關社會服務的發展有所啟發。
沒有哪種市場化服務會一直免費
《教育家》:隨著社會的發展,個性化育兒服務愈來愈多。無論是作為噱頭出現、引起網友熱議的“共享爸爸”,還是解決了不少寶媽帶娃難問題的“租賃爸爸”,家長在育兒路上的多樣化需求一直是被關注的重點。為什么會出現此類共享服務?是哪些因素在影響社會服務的演進與變化?
盧瑋:第一,家庭功能的異化。當前所提到的此類共享服務,本質上與前些年出現的“租個男/女友回家過年”相似,是家庭基本功能的市場化。我國的家庭功能大致可分為經濟功能、情感功能、教育功能等,不難發現,現如今許多家庭不再將經濟功能放在首位,而更多地追求情感功能,與此同時,其他的功能也在漸漸流失或被忽視。實際上,家庭內部的這種變遷,與外部整個社會的市場運作方式和文化傳播影響有關。我們常看到一些寶媽博主,她們因分享生活中的育兒經驗而獲得關注,但寶媽共享育兒經驗沒有“租賃爸爸”這么有沖擊力,因為“租賃爸爸”更像是對家庭基本育兒功能的維護或補充,受眾有種補償心理。
第二,商業運作機制的存在。無論是付費還是免費,此類服務背后都有一定的商業邏輯,可以看作商家市場營銷的手段。像我們提到的洗浴中心這樣男女必須分開享用服務的公共場所,從商家放出的廣告牌來看,他們推出的是單項的“租賃爸爸”或“租賃媽媽”服務,而不是完整的供某類(如男孩身高已超過1米等)家庭使用的單間服務,這背后也存在商業運營的考量。
當然,推動此類共享服務的發展,離不開公眾的支持。當前,不少家庭內部分工不大明確,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外部力量稍加作用,就會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使用“租賃爸爸”服務的人數遠超過使用“租賃媽媽”服務的人數,這是必然的,商家敏銳地觀察到近些年互聯網上提到的“喪偶式育兒”“父愛缺位”等刺激點,用“租賃爸爸”這樣吸人眼球、直擊痛點的詞語刺激消費,抓住了正處于此類困境中的寶媽的心。
我認為在市場化的過程當中,沒有哪種服務是永遠免費的。就像一些軟件,起初都有免費的試用期,但要繼續使用必須開通會員;育兒博主每日直播,我們在觀看時的確無須花錢,但這并不代表一場用心分享育兒經驗的直播就是免費的,其背后大多存在一定的利益鏈。就算僅是靠不收費來培養我們的用戶習慣,也有利于商家開展新的商業行為。其實,許多社會服務也是如此。比如社工服務,老年人無需出門就可享用由社工上門提供的服務。此時,老年人是無需付費的,因為政府已經為此服務撥出過預算,這背后存在行政邏輯,是政府實行施政職能的表現。當然,政府是為了全心全意為民眾做好事,解決大家的燃眉之急,我相信一些良心商家也是出于這樣的考量,想讓社會服務更加多元化,滿足更多人的多樣化需求。
發揮傳統美德對于家庭的作用能讓社會更美好
《教育家》:“談租賃色變”在網絡上由來已久。日本在二十多年前就已推出各類租賃服務,起初是讓負擔不起房貸的年輕人和沒有后代贍養的老年人組成新家庭,后來發展成只要愿意支付一定費用,就能找到心儀的“家人”和“朋友”,哪怕真實的他們還在身邊。在您看來,我國當下出現的此類共享服務可能對現代城市文化和教育產生哪些影響?
盧瑋:一是可能出現家長外包育兒責任等現象。現代社會中,人們面臨各種壓力和競爭,有時不得不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這使得一些家長無力同時承擔工作和育兒責任,進而尋求外部幫助。此時出現共享類服務,他們可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將育兒責任外包給專業人士或身邊的他人,以減輕自己的負擔。同時,科技的進步也為社會化共享服務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家長可以通過在線平臺和應用程序等,在最短時間內找到育兒輔助人員,這使外包變得更加容易。
二是對公眾價值觀產生沖擊,傳統文化的傳承可能受到阻礙。這些共享服務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現代性的一種體現。但我們向來注重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家庭關系,強調“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這是千年來人們銘記于心的傳統美德,如果連家庭成員都可以租賃和共享,那么多年來形成的家文化及其傳統就會受到沖擊。將傳統美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發揮其對于家庭的作用,讓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從公眾教育的角度來看,若市場就會迅速侵占大眾教育領域,公民社會中應有的責任感就可能會被侵蝕。比如,當見到需要幫助的寶媽,我們可能會想她為何不去付費請一個“共享爸爸”?她沒有申請共享服務,旁人又有什么義務要幫助她?再如,鄰里遇到困難時,大家原本會自然地伸出援助之手,但當價值觀被持續沖擊,可能會覺得對方直接“租賃”人員來解決困難即可,不會再產生想要助人一臂之力的想法。若情況加劇,可能會導致近鄰社區逐漸消失。
“職業”勝任力提升是推行服務的重要保障
《教育家》:當前出現的這些涉及育兒的共享服務存在哪些需要引起關注的潛在風險?管理和監管機制應怎么做才能確保服務質量和安全性,為育兒創造更好的環境,助力走向育兒友好型社會?
盧瑋:我認為存在兩方面的風險。一是人們可能不再思考家庭為什么需要存在,弱化了家庭的育兒功能,減少他們對育兒的參與度。就像此前我提到的,如果異化后的家庭功能被“鞏固”,可能會導致人們的主流價值觀發生偏差,甚至認為連家庭都是可隨時自由組織、自主替換的。二是勞動力市場被擾亂,增加安全隱患,甚至可能會出現違法現象。在大力推行此類共享服務之前,務必建立好相關審查機制和篩選標準,不然可能會讓不法分子鉆空子。
要優化服務,為育兒創造更好的條件,可參考以下兩點建議。一是接入現有機制,將其納入規范化管理之中。如洗浴中心推出的“租賃爸爸”服務,相關部門可將其接入管轄范圍,在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同時優化服務,去除安全隱患,創造更好的育兒環境。二是開展相關培訓,這是在嚴格考察該服務,并確定要廣泛推行此類服務后需要做的事情。此時,需要有專業人士介入,開展相關培訓以提升勞動者的職業素養。管理學有一個概念是“勝任力”,可以從職業崗位角度出發,讓從業者具備能夠勝任此項工作的能力。這是一個職業化的過程,是推行此類服務的重要前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