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項岳 高兆明 劉帥 時興杰
作者簡介:李項岳,工程師,中國科學院,碩士,主要從事水產健康養殖技術研究、指導與推廣工作,研究方向:水產健康養殖、水生動物疫病監測防控及水產品質量安全。
摘 要:寬體金線蛭是養殖最為廣泛的特種水產藥用動物之一,養殖效益顯著,近年來在魯北地區推廣已近千畝,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當地地域環境的親蛭培育與苗種繁育技術。本文基于工作實踐和深入調查,對寬體金線蛭親蛭培育和苗種繁育技術及養殖效益進行了系統總結與探討,旨在為養殖者提供科學、實用的技術參考。
關鍵詞:魯北地區;寬體金線蛭;親蛭培育;苗種繁育
寬體金線蛭,俗稱螞蟥或水蛭,在我國分布廣泛。其干燥全體可入藥,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方面具有顯著療效,是養殖最為廣泛的特種水產藥用動物之一。自2020年起,濱州市從外地引進寬體金線蛭并進行本土培育,目前全市養殖面積已近千畝。親蛭培育和苗種繁育是寬體金線蛭養殖產量增加和質量提升的關鍵,對擴大養殖規模、促進產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親蛭的引種
1.1 親蛭的選擇
親蛭宜選擇單體重20~30g,體相健壯,體節明顯,體表色澤鮮艷、黏液分泌較多,觸動后可快速蜷縮成團、活力較好的一冬齡成蛭。
1.2 引種季節
4月上中旬,平均水溫10℃~15℃時進行親蛭引進,此時溫度適宜,運輸成活率高,且不影響水蛭生長活力。
2 親蛭的培育
2.1 建設日光溫室
建設鋼結構種蛭繁育日光溫室,東西長40~50m,南北跨度10~15m,上覆無滴塑膜及可卷放的稻草苫,以便于溫室保溫。在溫室大棚內建土埂,寬度為1.2~1.5m,深度為0.4~0.5m,作為親蛭培育池。相鄰土埂之間相隔1~1.2m,土埂底部和四周設置防逃網,其中四周防逃網高1~1.5m,防逃網邊緣延伸出0.2m防逃邊。
2.2 親蛭池進水準備
為殺滅敵害生物和病原菌,引種前10天用100g/m3的生石灰漿液對親蛭池進行全池潑灑。消毒后,投入經過發酵腐熟的牛糞有機肥進行肥水,投入量為0.2~0.25kg/m3水體,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繁殖,待水色轉為健康的黃褐色或黃綠色,水質肥爽,pH降為7左右時,即可引入親蛭。
2.3 創造適宜生態環境
寬體金線蛭取食以攝取螺螄、河蚌等軟體動物的血液為主,可按照100g/m3的放養密度一次性放養螺螄進行餌料自然繁殖,建立親蛭培育池塘養殖生態體系。
2.4 入池前親蛭處理
親蛭入池前應先用20g/m3的高錳酸鉀化溶液浸洗15分鐘進行體表消毒。引種時,運輸容器與親蛭池溫差應小于3℃。為防止親蛭發生應激反應,可先打開引種運輸容器蓋,使池水徐徐灌入容器,稍停片刻,待容器內的水溫與池水溫度接近后再緩慢倒入親蛭池。
放養時可根據親蛭池邊的產卵平臺面積大小計算放養量,每平方米產卵平臺放養親蛭1.5kg(以20g/條計,約75條)。為避免親蛭間相互擠壓,減少機械損傷,每畝溫室大棚養殖種蛭宜控制在300~400kg范圍內。
2.5 親蛭投喂
為促進親蛭成熟、提高產卵率,應定時定點投喂補充充足、營養的餌料。一般情況下,親蛭入池1~2天后即可開始投喂,每隔5d補充投喂鮮活螺螄餌料一次。投喂量應根據池內螺螄自然繁殖數量和水面上浮的螺殼數量來確定。
根據寬體金線蛭生物習性和養殖經驗,投喂宜選在夜間。餌料投喂前應進行清洗和消毒,投喂地點可選在水深30cm以下底質平實、淤泥較少的池邊。
2.6 水質調節
為保持親蛭池水質,需每7天沖水1次、更換約1/3的池水,每天應及時清理料臺殘餌和螺殼,確保水體溶氧量保持3mg/L以上,透明度20~30cm。
3 產卵孵化
3.1 產卵基質
親蛭產卵、孵化的基質應為質地松軟、透氣性好、腐殖質豐富的泥層。本研究以土壤基料、魚塘底泥、牛糞、青草(或玉米秸稈)、河砂按照2∶2∶2∶3∶1的混合比例制作產卵基質。
制作過程如下:土壤基料和魚塘底泥去除碎石、結塊、塑料垃圾物等雜質,曬干至含水率≤20%后均勻粉碎,青草(或玉米秸稈)粉碎成長度≤2cm,河沙沖洗干凈后曬干過篩至粒徑≤0.5mm。將處理后土壤基料、魚塘底泥、青草(或玉米秸稈)、河沙與牛糞均勻混合后堆成圓堆,進行發酵腐熟處理。發酵處理時間為25~30天,基質含水率宜為30%~40%,總孔隙度50%~70%,pH宜為7左右,過高時可用0.01%~1%(重量比)的醋酸,過低時可用0.01%~0.5%的磷酸氫二銨作為緩沖劑進行酸堿調節。
3.2 產卵
種蛭親體交配后爬入土埂產卵基質土層,應視產卵基質土層干濕情況不定期灑水,保持設定的濕度產卵基質濕潤。通常情況下,溫室內培育1個月,至5月初即可收獲卵繭。親蛭將卵繭產于產卵基質中,卵繭呈卵圓形,離地面5cm左右。根據生產經驗,1冬齡成蛭可產卵繭1~2次,每次產卵繭2~3粒。在種蛭產卵繭期間,定期檢查溫室大棚是否有破損,防止漏雨和棚內溫度劇烈變化而使親蛭應激,同時應保持產卵平臺環境安靜,防止種蛭受驚,造成空繭。
3.3 采繭
將土埂產卵基質的土層翻開后人工收集卵繭。采取卵繭過程中應注意輕拿輕放,避免破壞卵繭。采集的繭卵迅速放入側壁帶有空氣孔保溫箱中,保溫箱底放一層厚度為2~3cm的保濕產卵基質材料,繭卵放在保濕土層上,再在繭卵苫蓋麻布后覆蓋一層約2cm厚度的產卵基質后放入孵化池中,保持溫度20℃~30℃、濕度40%~50%進行孵化育苗。
3.4 幼蛭初孵
幼蛭初孵2~3天內,靠自身卵黃維持生活,3天后可自由采食螺螄、河蚌等的血及汁液。暫養期間一般可按照每千條水蛭投放20kg的飼料進行投喂,15天后幼蛭長到體長1.5cm以上時即可分池飼養。
4 繁殖期管理
為加強親蛭培育和苗種繁殖期的管理,要做好以下工作。
4.1 做好養殖記錄
每天早、晚巡池,觀察親蛭的攝食和活動情況,做好養殖記錄以分析和總結提升產卵率和孵化率,防逃設施損壞時應及時修補。為保持池內衛生清潔,池面的螺殼和殘餌等漂浮物應每日清理,之后再投入新的餌料。
4.2 注意控溫和調濕護理
產卵基質的溫度、濕度對親蛭卵繭孵化和仔蛭發育有較大影響,要做好產卵平臺的控溫和調濕護理,平臺土層溫度宜保持為20℃~30℃,相對濕度保持在30%~40%,土層太硬時應及時調濕疏松。平時可覆蓋一層草席或水草,當基質表層失水干燥時,應及時使用噴壺等噴水加濕。
4.3 保持環境安靜
要保持產卵場環境安靜,避免在岸邊走動和震動,盡量少攪動池水和翻動岸邊木板。在孵化期間,盡量不要在產卵平臺上走動,避免踩破卵繭。
4.4 預防病害
要定期進行水體消毒,周期以7~10天為宜,每立方米水體可用生石灰10g或漂白粉1g全池干撒。此外,可結合養殖水體實際情況定期施用符合漁用投入品標準的水質改良劑、改底劑及微生態制劑等進行水質調控,保持水質健康。發病水蛭要及時隔離治療,以免相互傳染。發現水蛇、老鼠、水蜈蚣等天敵,應及時殺滅或清除。
5 養殖效益分析
5.1 產值分析
根據生產統計,親蛭產卵平臺平均收獲卵繭200kg/畝,單枚卵繭重約1.8g。經孵化、暫養后平均收獲半月蛭苗336kg/畝,以0.12g/尾計,平均每尾親蛭可收獲蛭苗56尾。按照當地半月蛭苗均價0.20元/尾的市場行情計算,總產值可達52萬元/畝。
5.2 成本分析
育苗期間,餌料成本約20萬元,消毒劑、水質調節劑等投入品使用成本1.0萬元,水、電及人工費約3萬元,溫室及育苗設施建設維護費6萬元,親蛭減重損失約1.5萬元,成本總計約31.5萬元/畝。
5.3 利潤分析
經核算,魯北地區溫室寬體金線蛭苗種繁育凈利潤可達20萬元/畝以上,當地寬體金線蛭成品養殖平均利潤的6.0萬元/畝,高出約14萬余元,苗種繁育的經濟效益更為顯著。
6 小結
在魯北地區,開展寬體金線蛭的溫室親蛭培育和苗種繁育項目雖然高投入,但也高收益。為進一步提升養殖效益并降低潛在風險,建議養殖者重視并實施以下策略。首先,加強親本篩選與管理,以提升產卵率和卵繭品質。其次,優化養殖環境,確保孵化率和幼蛭成活率的提升。同時,積極探索和開發新的餌料來源,以控制養殖成本。此外,緊密關注市場需求變化,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品種結構。最后,積極尋求與其他養殖行業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寬體金線蛭養殖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