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堂 陳海源 魏文良
作者簡介:劉樹堂,教授,農學博士,山東省農業農村專家顧問團玉米分團成員,主要從事植物營養與施肥技術、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研究。
摘 要:針對夏玉米生產上盲目施肥、過量施肥、養分供給與作物需求不同步、肥料利用率低等問題,基于高產抗逆新品種“立原296”,研究提出了新品種“立原296”配套栽培技術,該技術提高了夏玉米肥料利用效率以及全程輕簡機械化作業。與傳統施肥方式相比,增產1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8%~10%,實現了減肥、增產、增效。
關鍵詞:夏玉米新品種;抗逆;立原296;栽培技術
1 品種特性
“立原296”雜交種品種特性表現如下。黃淮海夏播100天,比對照“鄭單958”早熟2天。幼苗葉鞘紫色,葉片深綠色,花藥淺紫色,株型緊湊,株高271cm,穗位99cm,穗軸白色,籽粒黃色,硬粒,百粒重36.1g。接種鑒定,中抗灰斑病、莖腐病、穗腐病,抗小斑病、南方銹病。籽粒容重747g/L。粗蛋白含量10.78%,粗脂肪含量3.92%,粗淀粉含量74.42%,賴氨酸含量0.33%。2019年申請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保護,公告號:CNA025298E;2019年山東省審定,審定編號:魯審玉20190011;2020年東華北中晚熟區國家審定,審定編號:國審玉20200253;2021年黃淮海夏播區國家審定,審定編號:國審玉20210075。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于“2021年度水稻小麥玉米新品種核心展示結果發布”,“立原296”綜合表現優良,品種綜合評價為“高產抗倒抗病”。
2 栽培技術要點
2.1 麥茬處理
小麥收獲時,采用帶秸稈切碎(粉碎)和拋撒功能的聯合收獲機,留茬高度≤15cm,秸稈切碎(粉碎)長度≤10cm,秸稈切碎(粉碎)合格率≥90%,并均勻拋撒。田間作業質量符合NY/T 500的要求。
2.2 機械化播種
選用集播種、施肥于一體的播種機進行播種,播深5~6cm為宜。可采用等行或大小行播種,等行距一般為60cm,大小行時,大行距為80cm,小行距為40cm。采用精量單粒播種,播種密度易為4500~5000株/畝。
2.3 水肥管理
2.3.1 水分管理
自然降雨與補水灌溉相結合,玉米生長前期要控水,中期適當增加灌水量。灌水次數與灌水量依據玉米需水規律、灌前土壤墑情及降雨情況確定。灌溉水質應符合GB 5084-2005 規定,在足墑播種的情況下,苗期一般不需澆水,控上促下,如遇干旱必須進行灌溉,苗期—拔節、拔節—揚花、揚花—灌漿中期、灌漿后期各階段田間相對含水量分別保證60%、70%、75%和60%以上。如果遇澇災應及時排澇。玉米前期淹水時間不應超過0.5d。生長中后期對澇漬敏感性降低,淹水不得超過1d。
2.3.2 肥料管理
肥料使用必須根據玉米生長發育的營養特點和需肥規律,依據農田和玉米植株養分診斷結果,堅持安全優質、持續發展的原則。根據氣候、土壤、管理水平等生產條件確定產量,以產定肥,在保障玉米營養有效供給的基礎上兼顧營養元素平衡、適量減少化肥用量,有機肥料與無機肥料相結合、保持或提高農田土壤肥力,兼顧全程機械化生產。
選用有機肥應符合NY 525的規定,作用于土壤能夠培肥地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促進作物產量和品質提升的含碳有機物料,一般源于植物殘體和(或)動物排泄物。包括堆肥、漚肥、廄肥、沼氣肥、作物秸稈肥等。選用微生物肥料應符合微生物肥標準NY 227的規定,能夠增加土壤肥力、調節作物生長、提高作物抗逆性的含有特定微生物活體的生物性肥料,包括復合微生物肥料、松土生根微生物肥料等。選用復混肥應符合復混肥標準CCGF 501.1的規定,由化學方法和(或)摻混方法制成的標明氮、磷、鉀三種養分中至少兩種的復混肥料和有機—無機復混肥料,有機肥做基肥施用。選用水溶性肥料或液體肥料應符合NY 1107-2010、NY 1428-2010、NY 2266-2012、NY/T 496-2010相關規定。
施肥量按照養分平衡法計算,按每生產100kg籽粒吸收氮(N)2.2 kg,磷(P2O5)1.0kg,鉀(K2O)2.0kg計算,施肥量(kg/畝)=(作物單位產量養分吸收量×目標產量-土壤測定值×0.15×土壤有效養分校正系數)/(肥料養分含量×肥料利用率)。播種期、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吐絲期施肥比例:氮肥為40%、20%、40%;磷肥為 35%、25%、40%;鉀肥為 60%、25%、15%。
2.3.3 滴灌施肥
使用水肥一體化設施,施肥量計算同(2.3.2)小節所述內容一致,滴灌前,先滴清水20~30min,待滴灌管得到充分清洗,土壤濕潤后開始施肥,灌水及施肥均勻系數達到0.8以上;施肥時,將配比好的可溶性化肥溶于施肥罐中,隨水施入作物根部。施肥期間及時檢查,確保滴水正常;施肥結束后,繼續滴清水20~30min,將管道中殘留的肥液沖凈。建議大喇叭口期滴灌追施 ZnSO4·7H20 1.0~1.5kg/畝;灌漿期滴灌追施硼酸1.0~1.5kg/畝。
3 病蟲草害防治
3.1 防治原則
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合理使用化學防治。在選用抗病品種的基礎上,注意保護天敵,消滅田間雜草,加強病蟲測報;合理使用化學防治,農藥的使用應符合GB 4285的要求,田間防治作業要符合GB/T 17997的規定。
3.2 防治機械
根據當地種植方式和條件選擇病蟲草害防治機械。在玉米生育前期,宜采用懸掛式噴桿噴霧機均勻噴霧,中后期宜采用自走高架噴桿噴霧機或飛防。所選機械作業質量應符合GB 10395.6和GB/T 25415要求。
3.3 化學除草
出苗前防治,可在播種時同步均勻噴施960g/L精異丙甲草胺乳油0.10~0.17kg/畝,或40%異丙草·莠懸浮劑0.20~0.25L/畝對水30~45 L,在地表形成一層藥膜。出苗后防治,在玉米幼苗3~5葉期,一年生雜草可噴施4%煙嘧磺隆懸浮劑0.10L/畝對水50L定向噴霧處理;闊葉雜草噴施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0.05~0.07L/畝對水30~45L定向噴霧處理。
3.4 防治病蟲害
3.4.1 生物防治
在7月至8月中旬,玉米螟第二代和第三代成蟲盛發期,釋放赤眼蜂,分兩次釋放,每次0.67萬頭/畝,間隔5天釋放第2次。或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白僵菌與細土混合后撒入玉米心葉,可有效防治玉米螟。
3.4.2 物理防治
在有條件的地方,可在田間放置頻振式殺蟲燈2~3盞/畝,害蟲成蟲發生高峰期定時開燈,可有效防治鱗翅目害蟲成蟲,或使用性誘劑(水盆誘捕器4個/畝)監測二點委夜蛾、玉米螟、桃蛀螟、棉鈴蟲、草地貪夜蛾等蟲害。
3.4.3 化學防治
用25%滅幼脲3號懸浮劑噴霧防治黏蟲、棉鈴蟲。每畝用15~20 mL,或200g/L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8~10mL,對水45L噴霧,防治玉米穗蟲。注意防治紅蜘蛛、葉蟬、蚜蟲等干旱條件下易發生的蟲害。
4 適期收獲
根據玉米成熟度適時進行機械收獲作業,提倡適當晚收,即籽粒乳線基本消失、基部黑層出現時收獲,收獲后及時晾曬。
4.1 收獲方式
玉米籽粒含水量>27%時,選用玉米聯合收割機收獲果穗,收獲果穗后及時晾曬、脫粒、烘干;玉米籽粒含水量≤27%時,選用玉米籽粒收獲機收獲籽粒,收獲后及時晾曬或烘干,待籽粒含水量≤14%時,入倉儲藏。籽粒儲藏符合DB37/T 2934的要求。
4.2 秸稈還田
玉米收獲后,嚴禁焚燒秸稈,應及時秸稈還田,還田作業應符合NY/T 1355的規定。秸稈粉碎長度≤10cm,切碎合格率≥90%,留茬高度≤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