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2023年度校級重點科研項目(SZYZD202302)
作者簡介:李怡(1995—),女,浙江瑞安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鄉村振興與職業教育。
摘 要:農文旅融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運用個案研究法,對浙江省安吉縣溪南村進行田野調查,指出溪南村農文旅融合發展整體呈良好態勢,同時存在旅游景點集中度較低、格局分散,特色標識不夠突出、品牌傳播力較弱等問題。提出需要進一步明確一項升級目標,推動雙層底層引擎,搭建三步價值階梯,以期為促進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文旅融合;鄉村振興;實踐路徑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充分發揮文化賦能作用,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將農文旅產業功能同鄉村原有的農業生產生活功能有機結合起來,這對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相較于地緣位置鄰近的日本、韓國等國家,我國在農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起步較晚。20世紀70年代,日、韓國家通過“新村運動”“一村一品”等鄉村發展戰略,加強策劃和運營,深入挖掘特色農產品,結合當地傳統文化,打造鄉村旅游體驗區,以此為契機,打開了鄉村發展新局面。伴隨著國內農文旅與鄉村振興相關研究的深入,葉興慶(2021)認為要通過觀光采摘、農耕文化體驗、垂釣、市民菜園等新型服務業,大力促進農業多元價值。傅才武(2020)認為要激發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費熱情,拓寬農業農村生產功能,以農文旅融合深入發展鄉村經濟。同時,也有不少學者以典型個案形式進行深入探討,如武陵山片區、安徽歙縣、貴州省等農文旅融合實踐案例。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國內學者更多傾向于單一產業帶動農業農村發展的效用研究或農旅、文旅促進鄉村振興的融合研究,如方世敏(2019)提出農旅融合發展對于推進“三農”政策落地,轉變農業、旅游業單一發展路徑等具有顯著作用。張朝枝(2020)對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形式內涵、面臨的挑戰及實施路徑進行了闡述。
總的來看,學界目前對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領域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浙江省作為農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先行示范區與共同富裕示范區,其實踐路徑及探索經驗對全國農文旅融合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但對于浙江省農文旅融合的個案研究相對較少。鑒于此,結合浙江省農文旅發展省情和現有研究的不足,以溪南村個案為切入點,探究農文旅融合賦能浙江省鄉村振興的影響機理,以期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參考。
一、研究區域概況與研究過程
(一)研究區域概況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溪南村位于西苕溪主流之一的南溪下游,村域面積11.6平方公里,東連上墅鄉,南接橫柏村,西鄰下湯村,北靠潴口溪村,橫柏溪、清德溪兩條溪流穿村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近年來,該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稟賦和白茶苗木主導產業,走“旅游+”的產業路子,先后獲得省2A級景區村莊、省善治示范村、省級森林康養基地、省森林人家、湖州市森林村莊、美麗鄉村等榮譽稱號,以“一心五區十景”規劃布局打造康養旅游勝地。現與浙江云麒龍翔公司合作導入睡蓮產業,建設蓮博園、睡蓮科普館等,深入挖掘睡蓮文化,并被縣科協授予睡蓮科普教育實踐基地。同時,與鄰近村抱團發展,成立安吉縣五谷豐登實業有限公司,以蓮逸谷為特色,建設五村田園綜合體。
(二)研究方法
根據共生理論,農村農文旅融合系統的共生單元應為參與生產消費活動的主體,包含政府、企業、村民和消費者。為深入了解溪南村的實際情況,本項目于2023年7月開展了實地調研,進行觀察、記錄和收集數據,走訪了村委會、睡蓮博物館、共富農業園、小而美露營基地等調研點;對村支部書記及村“兩委”工作人員、入駐企業負責人及工作人員、當地村民、游客20余人進行了深入訪談。同時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設計和分發問卷來獲取被調查者的意見、觀點和行為信息,此次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共317份。
(三)調查結論
第一,溪南村農文旅融合發展整體呈良好態勢。一是當地具備發展基礎,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與產業發展資源較好,且目前已初步形成特色睡蓮產業,開發睡蓮休閑露營、特色農業觀光區等景點,并與潴口溪村共同開發了南溪水資源;當地鄉土文化孝文化、廉文化也得到初步挖掘。二是政策扶持力度較大,已成功引進浙江潔澄水業,并與杭州首度健康管理有限公司等合作;引領鄰近村抱團發展,形成優勢互補的良好局面。問卷調查也顯示,80.44%的被調查者愿意到當地旅游消費。
第二,農文旅融合發展仍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村莊知名度仍然較低,旅游設施服務較為單一,如缺乏游客接待服務中心且交通旅游路線單一。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7%的被調查者了解過該村,大多數人僅聽說過。二是旅游景點集中度低,格局分散。溪南村觀光和體驗點設計相對有限,休閑旅游景點分散,村莊空間資源有效利用率和閑置土地的資源轉化率有待進一步提高。三是特色標識不突出,品牌傳播力弱。目前,農文旅融合規劃還未得到有效落實,未能形成溪南特色品牌、營銷推廣輻射范圍較小、文創設計力度不夠。如未打造形成溪南村相關主題產品,品牌設計有待加強,缺少文化傳播及鄉村引流,有待進一步挖掘村莊特色,規劃未來鄉村發展方向。
因此,在深入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根據康養勝地的整體村莊定位,以睡蓮文化為特色,結合村莊現有資源提出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方案。
二、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路徑
通過對浙江安吉的個案研究,本研究對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進行探索,并設計出如下優化路徑,其主體內容包括一項升級目標:形成特色化的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方案;雙層底層引擎:促進鄉村資源配置的制度創新和形式創新;三步價值階梯:提升土地生產價值、鄉村生態價值和鄉村生活價值。
(一)一項升級目標:形成特色化的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方案
農文旅融合是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發展的新模式,是實現農業、文化、旅游三個產業領域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的新手段,旨在整合各自資源優勢,創新產業形態,拓寬發展空間,提升綜合效益,從而促進鄉村地區的全面發展與振興。
以溪南村為例,農文旅融合發展可以“和美鄉村”的大環境營造為背景,依托區域“一心五區十景”的規劃布局和康養勝地的整體定位,以及位于五谷豐登區總部的核心發展位置,突出以睡蓮產業為特色的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道路,整體規劃未來休閑鄉村。打造以“自然、農業、睡蓮”為主題的休閑鄉村,強調親近自然和感受田園生活,逐步形成集生產、加工、銷售、休閑觀光農業、網絡購物于一體的主題休閑鄉村,農業各個環節與旅游產品無縫融合,形成密切關聯的農旅產業鏈,同時又體現出村莊孝文化、廉文化等文化傳承。
(二)雙層底層引擎:促進鄉村資源配置的制度創新和形式創新
第一,鄉村資源配置的制度創新。在推進農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發展道路上,由政府主導,可采用“兩項經營”管理機制,即村企合作、村村抱團。該機制通過將村莊土地、資金進行統一管理,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例如,在土地使用方面,實行統一規劃、集中開發的方式,與企業合作建設產業園,有效避免土地閑置和浪費;在資金使用方面,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農村創業和發展農業產業。通過制度創新,將廢棄的草場、豬棚及管理用房改建提升為農文旅融合的農業園區,與學校、旅行社等開展研學合作,或以村股份合作社為股東成立公司,承接民宿區物業管理、流轉閑置土地和閑置農房等項目,以不斷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增加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這不僅有助于提高鄉村閑置資源的利用效率,還能為鄉村帶來更多的經濟活力和就業機會。
第二,鄉村資源配置的形式創新。溪南村通過與中國青年旅行社的深入合作,以“五谷豐登·花園驛站”為主題,設計出花千谷、蓮逸谷、蔬鮮谷、紅豆谷、竹悅谷五個各具特色的發展方案,以推動建設五村田園綜合體,共同打造南溪休閑旅游開發。相較于政府主導的制度創新,推動形式創新的主體則是企業。市場化的運行方式使得鄉村運營更具競爭力、創造性和適應性,通過建立雙創基地、產銷聯盟、共享農場等組織架構,創新農文旅融合發展形式。另外,充分發揮鄉賢的作用,出臺相關政策扶持鄉賢領頭創業,挖掘鄉村特色文化及農文旅融合產品,如投資興辦精品民宿、農家樂,拓寬電商平臺銷售渠道等。
(三)三步價值階梯:提升鄉村生產、生態、生活價值
第一,以技術提升鄉村生產價值。可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統,運用傳感器、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實現對農作物生長環境的實時監測和控制。這些措施可以提高農作物的生長效率和質量,增加土地的生產價值。同時,利用人工智能等手段進行智能化生態養殖,運用數據分析制定更科學的喂養計劃。將鄉村的農業生產與其他產業相結合,延伸產業鏈條,形成附加值更高的產品和服務。以溪南村為例,可打通睡蓮產業上下游鏈條,從研發到加工再到銷售開拓新的市場,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將全株蓮花精深加工成香蓮干花茶、香蓮手工皂、香蓮純露、香蓮原香液、蓮沁保濕精華水、蓮沁保濕睡眠面膜等高附加值的產品,創造更大的利潤空間。
第二,以品牌提升鄉村生態價值。打造特色品牌,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知名度。在當今市場經濟環境下,品牌已成為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個有品牌效應的產品可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并獲得更高的市場占有率。如在發展特色睡蓮產業過程中,可將蓮文化與睡蓮產品品牌相結合,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為溪南村的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通過對內挖潛力,對外引動能,打造以睡蓮、苗木果蔬觀光為主要載體的特色農業觀光區和休閑睡蓮露營區,以睡蓮景區村莊的品牌定位走“旅游+”的產業路子。同時,品牌建設也可以為鄉村帶來更多的商業機會和發展空間。隨著品牌影響力的擴大,越來越多的商家會選擇入駐鄉村,發展鄉村經濟,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并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加優質的生態產品和服務。
第三,以融合提升鄉村生活價值。以溪南村為例,以傳統白茶文化為基礎,發展茶產業;以孝文化為底蘊,推廣當地孝米;將蓮產業與旅游業相結合,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農家樂和民宿。此外,通過建設睡蓮博物館、小而美咖啡館等文化配套設施,發展鄉村旅游觀光和休閑農業。依托白茶、稻米、睡蓮等農業生產基礎,開發當地的鄉村農耕文明,深入挖掘白茶文化、孝文化、廉潔文化的價值,以文創作品形式提升農產品和衍生產品的價值定位,同時以鄉村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旅游體驗,如采茶、采摘睡蓮、漂流等引人入村,帶來資本進村,改善鄉村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葉興慶.邁向2035年的中國鄉村:愿景、挑戰與策略[J].管理世界,2021,37(4):98-112.
[2]傅才武.論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內在邏輯[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73(2):89-100.
[3]楊玉歡,賀建雄,張新紅,等.中國農文旅耦合協調發展空間分異特征及影響肌理[J].干旱區地理,2023,46(3):448-459.
[4]王秀偉.從交互到共生:文旅融合的結構維度、演進邏輯和發展趨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42(5):29-36.
[5]方世敏,王海艷.農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系統演化機制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3(2):63-68.
[6]張朝枝,朱敏敏.文化和旅游融合:多層次關系內涵、挑戰與踐行路徑[J].旅游學刊,2020,35(3):62-71.
[7]雷明,王鈺晴.交融與共生:鄉村農文旅產業融合的運營機制與模式:基于三個典型村莊的田野調查[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9(6):20-36.
[8]李怡,唐麗萍.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民的終結與新生:以上海為例[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19(4):461-466.
[責任編輯: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