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強 董雯欣
《鷹之戀》是劉文金先生創作的第一首竹笛協奏曲,創作問世30多年來深受竹笛愛好者喜愛。作品充分運用塔吉克族音樂元素,極富新疆少數民族韻味,主要運用小降b調梆笛和C調曲笛。本文對竹笛協奏曲《鷹之戀》的音樂形態與演奏技巧進行分析與研究,從塔吉克族音樂元素、曲式結構、演奏技法等多個層面來進行分析,并就實際演奏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力求使竹笛愛好者對本曲的音樂形態和實際演奏層面有更為準確的把握。
一、竹笛協奏曲《鷹之戀》作品概述
(一)創作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音樂急速發展,國內引進了很多西方先進優秀文化,在音樂方面,有志于中國民族音樂創作和改革的音樂家們深入研究西方專業的音樂理論體系,并嘗試將西方作曲技法和本民族音樂元素相結合,不局限于傳統的音樂創作結構與樂器表現形式,創作全新的作品。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中,中國民族音樂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逐漸從簡單、單調轉變為發展和創新。這些新的民族音樂為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20世紀后半葉,竹笛南北流派的壁壘逐漸被打破,“南北兩派”出現融合,并且有更注重抒情性的“新派”出現。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專業作曲家都開始嘗試將西方的音樂技巧與中國的文化內涵結合起來。劉文金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的第一首竹笛協奏曲作品《鷹之戀》就誕生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這首曲子吸收了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并嘗試使用西方的作曲技巧和體裁來創作。作品極具少數民族韻味及時代氣息。
(二)劉文金及其作品
劉文金,出生于河北唐山,是新中國成立后民族音樂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一生熱愛中國民族音樂,對中國民族吹奏樂器十分了解,其創作的作品十分豐富,作品體裁涵括獨奏曲目、民族管弦樂曲、交響曲以及協奏曲等。劉文金的作品是在傳統音樂文化基礎上對西方音樂進行吸收與借鑒,繼而在新的歷史時期中繼續探索中西音樂文化交融,為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了偉大貢獻。
1990年,劉文金為笛子演奏家王次恒先生專場獨奏音樂會創作竹笛協奏曲《鷹之戀》。該部作品是劉文金創作的第一部竹笛協奏曲作品,作品取材塔吉克風格的音樂元素,極具新疆音樂風格。整首作品自由展開,節奏對比鮮明,它由四個部分組成:自由寬廣的廣板、歡快跳躍的快板、如歌的慢板和廣板再現。劉文金先生用小降b梆笛高亢明亮的音色描繪了新疆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情和新疆民族民間的地域風貌,勾勒了一只雄鷹在空中翱翔搏擊的畫面,展示出新疆人民堅韌不拔、開朗樂觀的精神以及對自由的向往。作者也通過這首作品鼓勵當下年輕人要有積極進取,不斷拼搏向前的精神。
(三)塔吉克族音樂文化
塔吉克族是一個擁有豐富文化和藝術才華的民族,塔吉克族音樂是新疆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塔吉克族音樂源遠流長,是一朵燦爛的花朵,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綻放。塔吉克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塔吉克族的樂器種類繁多,大多數的民族器樂被用于歌舞伴奏,“鷹笛”作為他們的最具代表性的吹管樂器,被廣泛使用來為他們的音樂作品增添色彩。在塔吉克族人民眼里,鷹是善良和吉祥的動物,是百鳥的統帥,是忠誠、勇敢的象征。“手鼓”也是塔吉克族音樂中不可缺少的打擊樂器。手鼓的音色低沉、渾厚,演奏技巧靈活多變,可以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
除了豐富樂器外,塔吉克族人民的舞蹈也是其民族的特色之一。“鷹舞”,“鷹的舞蹈”,是以雙人對舞為主即興表演并帶有競技性的舞蹈形式。作品《鷹之戀》的旋律、節奏節拍等音樂元素大多來源于此。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鷹”這個象征對于塔吉克民族來說意義非凡。竹笛協奏曲《鷹之戀》所表達的音樂意象十分明確,作品利用降b調小梆笛高亢的音色便能模仿鷹笛的音色,也更能渲染雄鷹盤旋于天空的自由壯美之感。
二、竹笛協奏曲《鷹之戀》音樂本體分析
(一)曲式分析
竹笛協奏曲《鷹之戀》是一首單樂章協奏曲,總共分為 5 個部分,作曲家融合了西方協奏曲的曲式結構。整首曲子由164個小節組成,包括引子、a段、b段、c段、d段和a段。

引子(1—6),以一種模糊的調性,將新疆的蒼茫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一只雄鷹在高空不斷盤旋,令人驚嘆。這一樂段以半音級進和增二度音程的手法,營造出一種迷離而又神秘的氛圍。
a段(7—30),自由寬廣的慢板,降B轉G角,4/4拍。引子部分營造了朦朧自由的氛圍,緊接著降b調小梆笛嘹亮高亢的音色出現,好似一只在高空盤旋的老鷹尋得時機向更高處騰飛的景象。樂曲整體節奏速度偏慢,似乎在娓娓動聽地訴說的故事,同時梆笛的音色又給人一種溫柔及力量之感。樂句使用連續級進的三連音,使人的情緒也隨之上下起伏,其旋律線條表現出雄鷹在高空中時而盤旋、時而上下飛翔的畫面。旋律出現增二度#5-4的增二度音程,進一步強調展現出塔吉克族音樂元素,富有濃厚的異域風情。21、27小節(譜例 1),連續的三連音和5連音則表現出雄鷹扇打著翅膀奮勇飛翔的狀態。
譜例 1? ?《鷹之戀》21、27小節

b段(31—75),歡快跳躍的小快板,G角,7/8轉6/8拍,7/8拍的節奏型代表了塔吉克民族音樂的一個特點,具有“鷹舞”的風格,演奏時會有手鼓加入,竹笛部分的旋律多以十六分音符為主,節奏歡快,舞蹈性極強,表現出塔吉克族男男女女隨著音樂節奏翩翩起舞的畫面。男人們吹鷹笛,女人們敲打手鼓,時而腳步輕盈,用手的動作模仿雄鷹飛翔;時而矯健靈活,雙肩雙臂上下顫動,盤旋俯仰如鷹起鷹落。47小節后,轉為6/8拍,旋律不像前半段的緊湊,相反更為舒展,重復兩遍,52-59小節(譜例 2),連續的半音級進,將情緒層層遞進,達到了本段的小高潮點。60—75小節竹笛的旋律是半音下行級進,與伴奏聲部旋律相同,一前一后形成呼應,音樂節奏也變得更加寬廣,力度一層層的下降,就像是一只飛翔的雄鷹緩緩離開,為接下來的 C調的快速增強氣氛打下基礎。
譜例 2? ? ?《鷹之戀》52—59小節

c段(76—115),如歌的慢板,G徵。由降b調小梆笛換成C調曲笛來演奏。C調曲笛的音色不同于梆笛,音色更加溫暖飽滿,本段也是全曲最抒情的部分。劉文金在本段的處理不同于以往的新疆風格的作品,選擇運用曲笛,增加樂曲音色的豐富性、對比性。本段雖然是長線條的節奏與節拍,但始終有手鼓和小鈴鼓的節奏型交織,演奏時,應該注意節奏的變化,并融入新疆音樂的獨特風格。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出舞蹈性的切分節奏。
d段(116—139),d段的節奏變得十分密集,由附點節奏轉為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125小節后,節奏轉為3/4拍,三十二分音符、重拍凸顯、力度增強(譜例 3),將情緒推到了最高潮,133小節后,力度逐漸減弱、節奏減慢,好像一切歸于平靜,為最后一段的情緒做鋪墊。
譜例 3? ? 《鷹之戀》125—128小節

縱觀全曲,筆者發現作曲家劉文金的創作進行了創新,將塔吉克族特殊的升Ⅲ級音所形成的增二度音程與西方作曲技法融合,同時加入7/8拍節拍等民族元素。為這首少數民族音樂作品注入了新鮮血液。
(二)新疆音樂元素分析
1.樂器
《鷹之戀》這首竹笛協奏曲采用了小降b調梆笛,以模仿塔吉克族"鷹笛"的聲響,完美地展現了少數民族的風情。鷹笛是用鷹翅膀的骨頭制成,長度約25厘米。塔吉克族民間的鷹笛樂隊,通常由四人組成,兩名男子吹鷹笛,兩名女子用手鼓伴奏,有時輪番演奏,有時一人負責主旋律,另一人進行加花。塔吉克族人民通常會把鷹笛作為傳統的象征,來歡度重要的節假日、舉行結親儀式。
2.增二度音程
增二度音程在很多傳統民樂作品、現代派作品中都有出現,但是在新疆塔吉克民族音樂中增二度音程的使用則更為的頻繁和普遍,例如二胡曲《葡萄熟了》、竹笛曲《帕米爾的春天》等。在作品《鷹之戀》中,快板的部分大量使用了增二度音程,以此增加少數民族音樂的特征,使得這首作品更具新疆風情。
三、竹笛協奏曲《鷹之戀》演奏技巧探究
(一)節拍
7/8拍是塔吉克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節拍之一,《鷹之戀》的快板部分就采用了7/8拍轉換6/8拍的方式。這種節拍結構需要掌握正確的節拍和音樂連貫性,才能夠達到完美的效果。7/8拍的組合形式為3/8+4/8,我們在演奏時要找到正確的律動。在本首作品里,需要在演奏過程中將4/8這個部分的第一個音作為重拍突出強調,很大程度上能穩住節拍。由于快板部分演奏速度較快,在平常訓練時可以先用手劃拍,嘴巴哼唱,再跟隨節拍器進行慢練,待熟練程度提高后加快速度。
(二)整體情感表達
《鷹之戀》作為一首具有少數民族風格的樂曲,我們在演繹作品時需要注意樂曲的情感表達和技巧使用要符合新疆音樂的特征。首先演奏前,我們需要分析樂曲、聆聽專業版本的演奏標注好演奏速度、裝飾音、氣口,再根據自身實際演奏時對樂曲的理解稍作調整。
當我們在演奏任何一首曲目時,引子部分尤為重要,它決定了演奏者能否在樂曲演奏初始就抓住聽眾的耳朵。《鷹之戀》的引子部分也是我們在練習時需要關注的一部分。引子部分的第一個音要干凈、高亢、悠長,帶領聽眾進入到新疆廣袤無際的大地上,營造出安靜悠遠的意境。隨后的三連音部分,氣息也要隨之變化,展現出雄鷹上下盤旋的起伏感。到35小節進入7/8快板部分后,演奏時可以想象周邊有塔吉克族男女老少在跳鷹舞,整體演奏需要靈巧,有跳躍感。
在用C調曲笛演奏慢板時,筆者遇到很多問題。起初在練習慢板片段時,會用演繹江南絲竹曲目的方式去詮釋該樂段,頻繁加入增音、疊音、點顫、疊音等技巧,實則起到“畫蛇添足”的效果,破壞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影響整首樂曲的情感表達。因此,在后期練習過程中,適當摒棄一些技巧運用,更多地用氣息去推動情感的表達。從整體上講,要讓笛子的音色通透,突出曲笛的渾厚,且富有歌唱性。
(三)演奏心得
1.梆笛演奏部分
“鷹笛”是一種新疆塔吉克族的傳統吹管樂器,它的音色非常高亢而清晰,并且擁有九度的音域,深受塔吉克民族人們的喜愛。在竹笛協奏曲《鷹之戀》中使用小降b梆笛去模仿“鷹笛”的音色和音高,使得整首作品的風格更加符合塔吉克民族的音樂特點。在實際演奏中要將梆笛明亮的音色展示出來,同時在廣板部分要讓音樂在高亢明亮的色彩上更兼具歌唱性。我們在日常練習時注意高音音區的音色質量,放松身體、嘴唇收緊、氣息下沉、腹部用力,讓每個高音都能通透有力。在《鷹之戀》6-9小節(譜例 4)中,出現逆波音、順波音和連續下行的三連音,對手指和氣息的要求比較高,演奏三連音時要讓音符向“乒乓球做自由落體”一樣,“乓乓乓乓......”富有彈性以及律動。
譜例 4? ? 《鷹之戀》6—9小節

對于許多竹笛演奏者而言,演奏半音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由于塔吉克風格的竹笛作品經常使用增音程,因此準確演奏半音非常重要。然而,小降 b調梆笛的指孔間距過近,指孔又太小,再加上音樂的旋律變化迅速,這無疑會使演奏者面臨更高的挑戰。當演奏《鷹之戀》17—19小節(譜例 5)時,演奏者需要通過按壓半孔進行演奏,這就需要提升手指的靈活性,對按孔的熟悉程度,對音準的準確把控。在基本功練習時,可以先練習半音音階,對著校音器逐音練習,待音準準確后,進行上下行半音音階的慢速跑動訓練,以此增加熟練度,隨后再提升速度,形成手指的肌肉記憶。除此以外,我們應當加強視唱練耳的能力,通過聽覺聽辨演奏出的音高,并及時進行氣息大小、口風或者手指半開程度的調整。
譜例 5? ?《鷹之戀》17—19小節

2.曲笛演奏部分
塔吉克風格作品中常有連續十六分音符吐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連音,且音高處于高位置,因此,在實際演奏中經常會出現吐音模糊、節奏忽快忽慢、音準偏差等狀況。《鷹之戀》116—128小節(譜例 6),用C調曲笛演奏大量的快板部分,在平時練習時嘴唇要保持放松狀態,確保曲笛音色的飽滿圓潤,演奏吐音時要清楚,具有一定的顆粒感,突出音頭。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針對性練習高音音區的吐音,面對節奏速度復雜的樂句,要根據個人演奏實際情況放慢速度練習。
譜例 6? ?《鷹之戀》116—128小節

四、結語
劉文金先生一生都在致力于發展民族音樂。劉文金的創作具有民族性、創新性和審美性,為大眾提供了精神支撐。竹笛協奏曲的誕生對竹笛演奏者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音準、氣息、技巧、與樂隊的配合、音樂感覺等方面需要演奏者花費更多的時間與精力。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音樂的要求越來越高。想要完美呈現出一首作品,演奏者不僅要了解本民族的音樂,還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音樂素養。
竹笛協奏曲《鷹之戀》將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同西方作曲技法相結合,是一首具有創新性的作品,筆者期望日后會有更多的作品與少數民族音樂、與現代風格的音樂相融合,既能豐富竹笛的曲目,又能進一步推動竹笛藝術的發展,讓中國最古老的樂器在世界留下屬于它的聲音。筆者本人致力于通過對《鷹之戀》的深入研究,為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發展和傳承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彭麗:《〈豫北敘事曲〉與〈三門峽暢想曲〉的誕生》,《人民音樂》2006年第5期。
[2]夏木西卡麥爾·阿布都熱依木:《多元一體的我國塔吉克民族樂器》,《中國文藝家》2020年第8期。
沈雷強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音樂系教授
董雯欣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音樂系在讀研究生
(責任編輯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