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想,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中心助理研究員,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在《揚子江文學評論》《南方文壇》《小說評論》《中國當代文學評論》《文藝論壇》《媒介批評》《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和文藝評論六十余篇。曾獲中國文聯第三屆『網絡文藝評論優選匯·優秀評論文章獎』。
(主持人語)
這一期,我們的話題是“小紅書上的文藝生活”。
康春華在《在“場景”里過一種數字文藝生活》中認為,小紅書這塊文藝地皮上開展的是一場基于互聯網、大數據及各類新媒體應用的“電子基建”。而“電子基建”所依賴的勞動,是一種分享、互助的“情感勞動”。霍艷的文章《小紅書上的“文學場”》,從“文學場”特別是“閱讀場”的角度切入,認為小紅書的“閱讀場”更具情境性、場景化、儀式感,更標榜“共讀”帶來的情感聯結。翟傳鵬、謝玉洋在《小紅書與作為偽裝的藝術》中著重分析了小紅書“KOL”和“她經濟”的商業模式,以及將“日常生活審美化”的基本運營理念。
這一組文章直面小紅書這一新興的媒介,抽絲剝繭,新見迭出,相信對研究者和從業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啟發。我略微作一點補充:可以將小紅書上新興的文藝,放在文學和文化從冷媒介向熱媒介遷徙的歷史中看待;把廣闊的賽博空間視為新大陸,在文化資本轉移和擴張的層面,去理解這一場新一輪的“文化圈地運動”;對小紅書上的語言形式、話語形式進行更多分析;在新媒介的范疇內,對小紅書獨特的“虛擬勞動”給予更多探討。
如果說,知乎、豆瓣當中更多是“觀念勞動者”和“知識勞動者”,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上更多是“情緒勞動者”,那么,小紅書上更多的就是“情感勞動者”。情感的生產、傳播與增值在當下為何如此重要?算法機制的革新對文化形態的影響是怎樣的?都是可以繼續深入討論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