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娟 孫亞男
兒童能否適應小學的環(huán)境、能否與師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否保持平和穩(wěn)定的情緒狀態(tài),是影響幼小銜接順利與否的關鍵。北京市大興區(qū)第十一幼兒園聚焦社會情緒能力的培養(yǎng),助力幼兒做好入學準備,順利過渡到小學生活。
聚焦生活,培養(yǎng)幼兒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是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的重要維度,有助于增強幼兒的獨立性。教師要學會利用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是設置“班級管理員”,做班級管理的小主人。“班級管理員”的角色能激發(fā)幼兒自主做事、服務自己、服務班級的積極性。當班級管理出現(xiàn)問題的時候,教師不是包辦代替,而是把問題拋給幼兒,鼓勵幼兒討論如何解決問題。比如,戶外活動的時候,室內(nèi)經(jīng)常出現(xiàn)不關燈的情況,通過討論,在班級里設立了“電燈管理員”。通過兒童會議,依據(jù)班級管理的需要,設置一系列管理崗位,比如洗手管理員、垃圾分類管理員等,通過集體討論,確定管理員的具體職責,并采用“輪流制”。
二是鼓勵幼兒爭做“勞動小能手”。教師可以與幼兒一起討論并整理一日生活中的勞動內(nèi)容,以及應該選擇什么樣的勞動工具。通過參與“全園大掃除”等勞動,幼兒不僅能夠自己整理物品,還養(yǎng)成了服務集體、服務他人的良好品質(zhì)。
家園攜手,培養(yǎng)幼兒情緒調(diào)控能力。一是引導幼兒學會面對上小學的擔憂。面對小學,幼兒不僅有向往和期待,還有隱隱的擔憂。于是,我們召開“關于小學,我想說……”的兒童會議,讓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擔憂:小學是不是有很多作業(yè)、小學老師會不會批評我……之后,我們組織“小記者招待會”,邀請畢業(yè)的哥哥姐姐回到幼兒園分享小學學習生活。聽完他們的講述,幼兒對一年級的學習生活越來越了解,擔憂也逐漸消除。
二是幫助幼兒學會恰當表達和調(diào)控情緒。教師借助《我變成一只噴火龍了》《生氣王子》等情緒繪本,與幼兒共讀,幫助幼兒深入了解情緒,比如情緒是用來干什么的、表達情緒有必要嗎等;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學會表達消極情緒。
三是在家庭中創(chuàng)設情緒角,形成接納和溝通的家庭氛圍。受年齡因素的影響,幼兒有時不知道如何處理強烈的情緒。于是,我們通過家長會、一對一溝通等方式,引導家長關注幼兒的情緒發(fā)展,積極回應幼兒的各種情緒,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鼓勵家長設立“情緒角”,為彼此提供一個消化情緒、宣泄情緒、平復情緒的獨立空間。幼兒和家長可以在平靜后講述不開心的事情和原因,分析如何更好地處理。
幼小聯(lián)動,支持幼兒負責任的決策。具有一定的任務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能夠反思并評估自己的行為,有利于幼兒較快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一是幫助幼兒建立任務意識,對學習負責。學前兒童處于感性認識階段,面對復雜的任務,幼兒容易退縮和放棄,教師要幫助幼兒掌握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習能力,這樣幼兒進入小學后才會更加主動、持久、投入地學習。教師應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等方式去學習,深度參與其中。比如,幼小聯(lián)合組織幼兒多次參訪小學。參觀前,幼兒利用思維地圖梳理并討論“參觀前的準備”“我的問題”兩方面內(nèi)容,分組制定出詳細的考察計劃。考察當天,幼兒帶著問題清單,了解小學的教室里都有什么、繪制樓道地圖……回到幼兒園后,教師引導幼兒匯總和分享記錄的內(nèi)容,并開展了小學場館搭建、制作小學模型等表征活動。從計劃到實地考察再到回顧反思,幼兒有著強烈的任務意識,并在一次次的實踐中體驗到專注和堅持帶來的快樂。
二是聚焦上課問題,培養(yǎng)幼兒的規(guī)則意識。小學采用的是集體授課制,這對于進入小學的一年級新生來說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基于現(xiàn)狀,教師通過多種方式聚焦上課問題,制定公約,培養(yǎng)幼兒上課的堅持性。為了讓幼兒將課堂公約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師設計了“一分鐘有多長”“我當小老師”等活動,讓幼兒在做中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校本研究專項課題“家·園·社協(xié)同培養(yǎng)幼兒社會情緒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CDBA2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