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天
2024年5月1日開始,原創京味兒大戲《永定門里》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上演了。然而和往常人藝排演的“京味兒現實主義戲劇”相比,這是一出有些不一樣的原創作品。
話劇《永定門里》的作者是寫出《神荼郁壘》《阮玲玉》《狗兒爺涅槃》等名作的人藝編劇錦云。錦云曾擔任人藝的院長,也十分擅長寫作以農村為背景的人物戲。《永定門里》的創作可以說從錦云擔任北京人藝第二任院長時就開始醞釀了,在張和平、任鳴擔任院長期間都在創作和修改劇本,終于在馮遠征擔任院長的任內上演了這部劇目。作為人藝的新作,這部劇目也被安排在了《正紅旗下》之后率先上演,可以說從編劇、表演和導演層面都展現了人藝的新面貌。
《永定門里》作為一部戲劇,其故事的題材價值可以說是彌足珍貴的。戲劇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永定門里,一所戲劇學校,幾戶人家,派出所所長肖大力和文化教員馮靜波比鄰而居。馮靜波實為特務,肖大力從一開始便懷疑這一點,從此,雙方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較量與角力,堅守與蛻變。從時間段上來說,這部戲寫的也是1949年至1980年代的生活。從表面上看,似乎寫的是兩位陣營不同的個人之間的爭斗,或者說是時代的變遷。實際上在筆者看來,這部戲劇寫的是肖大力和馮靜波作為個人,為了活下去而經歷的種種故事。正如同劇中戲樓上的匾額所寫:“戲如人生”。其實編劇想通過這句梨園的行話,說出“人生如戲”的道理。在時間的沖刷下,馮靜波和肖大力經歷了截然不同的命運沉浮......
張策的小說《無悔追蹤》以及由史建全擔任編劇的同名電視劇是《永定門里》的素材來源。實際上,原小說最大的價值在于提供了馮和肖的人物關系,以及獨特的主題表達——為了找出特務,肖大力竟然堅持了三十多年,以至于妻子離世,自己一貧如洗,家庭發生了重大的變故。為了掩埋自己的身份,特務馮靜波安分做人,成為了街坊口中的好鄰居,年過半百,竟然發現自己成為了被人拋棄的棋子,唏噓不已。
筆者之所以說話劇《永定門里》的表達獨特,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方面。首先這要得益于小說和電視劇的原素材提供給讀者、觀眾進入這個故事的別樣角度。因為從一開始,作者就揭示了答案的謎底:馮靜波是特務,整個故事就以他如何隱藏身份、被共產黨感召、發生蛻變為前提,最終完成了這個人物的升華,也就是說,觀眾在某種程度上進入了馮靜波的人物視角,帶著緊張感來看故事。這和希區柯克的“炸彈理論”不謀而合——在故事的開端就揭示人物的真實身份,從而用人物的命運走向來緊緊地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作為一部具有諜戰和懸疑元素的話劇,《永定門里》和其他的藝術作品,如電影《風聲》《懸崖之上》都共用了這種提前設置懸念的敘事方式。
《永定門里》之所以能夠在近年來人藝原創劇目中顯現出自己的風格,還來源于導演和編劇對于戲劇媒介性的運用。在電視劇《無悔追蹤》里,編導運用了十分大的篇幅來展現馮靜波和妻子劉亞琴之間的感情糾葛,然而在舞臺上,導演運用的是橫截面式的處理方式來展現馮靜波的人生。在筆者看來,《永定門里》之所以被稱為一部平民史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敘事并非時代性的、以多個人物為視點,而是聚焦在以馮、肖為首的這組特別的人物關系上。老舍先生的《茶館》同樣展現了從戊戌變法到新中國成立前的時代變遷,但從某種角度來說,這部劇從三個時間段來展現了王掌柜為了應對生存而采取的辦法。也就是說,從故事的時代性中提取出了一條人物主線,來反襯時代中人物的心理圖景。《永定門里》的舞臺上多次出現了追光,除了主角所在之處,其余都是黑暗,這突出了人物的內心獨白感,也讓人想起錦云之前的《阮玲玉》和《狗兒爺涅槃》中的人物獨白。
《永定門里》成為一部立得住的人藝戲的第三點,在于其以人物為焦點的呈現方式。即便經歷了多次修改,觀眾仍然能夠從馮靜波的身上感受到他對信仰的迷失,能夠從肖大力身上感受到共產黨員的堅定。不過在劇目的結尾,導演和編劇同樣對堅守和迷失的主題保留了疑問的空間:為了信仰,我們可以不管家庭和他人的目光嗎?坐在劇場中的觀眾同樣在社會上有著各種身份和面目,當劇中的角色向自己的內心發出質問時,實際也在拷問著觀眾,我們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保留自己真實的面貌,又把多少心靈的部分留給了良心?我想這是《永定門里》留給觀眾最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