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琳

巴布亞新幾內亞恩加省穆利塔卡地區發生山體滑坡的區域。本文圖/視覺中國

5月29日,山體滑坡現場附近的居民。
山體滑坡沖擊南太平洋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巴新)北部高地地區,連日來聯合國機構和當地官員多次上調死亡人數預估,恐有上千人遇難。
當地時間5月24日凌晨3時,坐落在恩加省穆利塔卡地區的蒙加洛山發生嚴重崩塌,汽車大小的石塊、被連根拔起的樹木隨著土石流傾瀉而下,吞噬了數以百計的房屋。由于山崩來得特別突然,許多居民在睡夢中被掩埋。一些居民被巨響驚醒,但在逃生途中被滾落的巖石和樹木砸死。
“這是一次大規模山體滑坡,令人震驚。半夜時分,整座山竟然坍塌了,很多家庭被湮沒。”人道援助機構世界宣明會巴新國家主任克里斯·詹森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這里曾經是一個人口密集的地區,有住宅、商店、教堂和學校,現在這里已經完全被毀了,變成了月球表面,只剩下巖石。”恩加省省長桑迪斯·查卡對法新社表示。
自災難發生以來,對傷亡人數的估計差異很大。聯合國機構國際移民組織此前引述當地官員指出,死亡人數可能多達100人,后來被上調至670人。據當地官員排查,山體滑坡掩埋了150多棟房屋,據此估算出死亡人數。巴新國家災害中心5月27日致信聯合國稱,有2000多人在山體滑坡中被埋。但巴新政府得出這一數字的依據是什么尚不清楚。
遭山體滑坡侵襲的村莊位置偏遠,局勢不穩,而巴新也缺乏可靠的人口普查數據,因此很難確定災難的規模。具體的死亡人數可能需要數周才能得到確認。截至5月31日,救援人員只找到了7具遺體。如果巴新當局的估計準確,這次山體滑坡將是該國近年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
發生山體滑坡的地區海拔2000米,靠近紫金礦業持股的波格拉金礦。當地原先有近4000常住居民,但近期有大量逃離周邊部落沖突的人涌入,受影響的人數可能更多。此外,當地人口結構比較年輕,遇難者中可能很多是15歲以下的兒童。
由于事發地位置偏遠,交通受阻,在外部救援力量艱難抵達前,一些當地人充當了第一批搜救者。當地牧師史蒂文·楊格表示,人們使用鐵鍬、木棍或徒手移走石塊,以搜尋幸存者。但獲救者可能寥寥無幾,梳理近日來巴新媒體的報道,僅知有一對夫婦在被埋8小時后被鄰居從廢墟下解救出來。當地社區領袖米奧克·邁克爾說:“人們從第一天開始就一直在挖掘,但找不到尸體,因為尸體被巨大的巖石覆蓋,只有機器才能找到。”
災區的慘烈景象,讓趕來的救援組織感到震驚。坍方地帶寬約200米,長約500米,面積有三到四個足球場大小,深度有6至8米。受降雨影響,坍方在事發數日后仍在移動,巖石不斷掉落,地面承壓開裂,對救援隊和幸存者構成持續的威脅。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皮埃爾·羅尼翁對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表示,對于救援人員來說,在山體滑坡后搜尋幸存者特別具有挑戰性。羅尼翁說,坍方除了會把建筑物和人埋在數米深的廢墟之下,還可能把建筑物推到數百米外,因此沒有人能夠準確知道幸存者的方位,以及從哪里開始搜救。
后續重型機械陸續抵達現場,但遲遲未投入使用。巴新總理詹姆斯·馬拉佩5月31日視察災區時表示,地面仍很不穩定,啟用重型器械恐怕會引發事故。此外,國際移民組織官員阿克托普拉克表示,當地村民擔心重型器械會破壞親人的遺體,對于是否用重型機械清理廢墟意見不一。
據巴新《國家報》報道,當地土地所有者與波格拉金礦之間的經濟糾紛也影響了廢墟清理的進度。當地政治家表示,除非礦主滿足土地所有者的經濟要求,否則“山體滑坡地點將繼續成為亂葬坑,切斷通往礦區的道路”。
聯合國機構擔心,當地不安的局勢會危及人道主義救援物資的運輸和派發。近年來,巴新高地人口快速增長,對土地和資源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也加劇了部落之間的爭斗。災難發生前,通往災區的必經之路上,有兩個部落爆發暴力沖突,導致8人死亡,數十座房屋被燒毀。
“悲劇仍在上演。”恩加省省長桑迪斯·查卡稱,地方當局沒有資源和能力來應對這場災難。
這次山體滑坡發生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5月早些時候,山體滑坡發生地以西105公里處發生了4.5級地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地質學教授艾倫·柯林斯指出,雖然地震似乎不是這次山體滑坡的直接誘因,但板塊碰撞引起的頻繁地震可能會導致陡峭的斜坡和高山變得非常不穩定。
柯林斯也指出,事發地點是一個降雨量相當大的區域,降雨可能會改變組成基巖的礦物性質,削弱坡體。
巴新山體滑坡災害頻發,這次特大山體滑坡是近期災情最嚴重、最致命的一起。梳理巴新《國民報》《信使郵報》的報道,3月以來,受強降雨影響,該國發生了至少15起山體滑坡。這次災害之前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3月13日,在高地地區中部省份欽布省造成至少21人死亡。而今年早些時候,這次受災的地區就發生過一起較小規模的山體滑坡,當地社區領袖史蒂文·坎代說,自那時起村民們就一直擔驚受怕,但“他們無處可去”。
英國赫爾大學地質學家戴夫·佩特利指出,之所以山體滑坡會如此頻繁地侵襲巴新,當地的地形地質和氣候條件是主要原因。巴新是多山地形,風化嚴重,且地處熱帶,降水量大,極易引發滑坡。此外,該國處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構造非常活躍,地震頻發,削弱了山體斜坡的穩定性。
佩特利指出,人類活動也是巴新經常發生山體滑坡的一個主要因素。巴新資源豐富,不合理的礦石和天然氣采掘,以及大面積濫砍濫伐,惡化了自然環境。“這是一片本應植樹造林的地貌,而森林卻被移走了。”
美國南加州大學地質學家約書亞·韋斯特曾撰文指出自然災害死亡人數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與許多自然災害一樣,山體滑坡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尤為嚴重。在欠發達地區,基建落后、應急反應不力、醫療保健服務匱乏以及缺乏預警系統,都會加大自然災害的破壞力。
韋斯特還提到,發展模式會影響人口分布,這也是貧窮國家自然災難傷亡人數大的原因之一。巴新城市化程度極低,八成人口居住在農村。近來人口增長迅速,有山體滑坡風險的地區人口密度增加。一旦災害發生,應急服務也很難及時抵達這些區域。
還有研究人士指出,受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山體滑坡在某種程度上不可避免,但其破壞力是可以降低的。佩特利認為,發展巴新的地方經濟,重新造林,加強對礦產資源開采的管理,都有助于減少山體滑坡災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