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寧
5月30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紐約州“封口費案”中被陪審團12名成員一致判定34項指控全部有罪。該案事實相對簡單,檢方前期準備充足,故能在四起針對特朗普的刑事訴訟中一馬當先,出臺實質結果?!胺饪谫M案”對特朗普的羞辱效果遠大于刑責威脅,使特朗普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被刑事起訴的前總統”和“首位被判有罪的前總統”,還有可能給他背上更多恥辱標簽。
“封口費案”庭審歷時近七周,陪審團裁定“有罪”的影響堪稱史無前例。目前訴訟程序仍在進展中,法官將于7月11日宣布量刑結果,即便屆時宣判“有罪”,也仍并非終審判決。該案指控特朗普的34項“一級偽造商業記錄罪”均為紐約州E類重罪,即“最輕一等重罪”。法官可對每項指控各判處最高四年監禁,合并可處最高20年監禁。特朗普系首次被指控犯罪且年邁,這類“白領犯罪”通常不會被判入獄服刑。但是,本案因與2024年大選交織而有特殊性。特朗普在庭審期間屢次公開質疑司法公正,挑釁法官權威,使得法官更有可能運用自由裁量權對他判處實刑。即便只判處短期入獄,也將創造新的“史無先例”,對特朗普造成更嚴重的名譽貶損。
法官量刑后,特朗普方面勢必提起上訴。刑事上訴程序將持續數月,基本不可能在2024年大選結束前形成上訴審裁判結果。即使被判處實刑,特朗普仍能在上訴期間獲準暫緩入獄服刑。換言之,雖然被判有罪且法官有可能從重量刑,特朗普在2024年大選結果出來之前基本沒有入獄之憂。
特朗普團隊的目標是利用上訴程序造成案件判罰懸而未決的局面,對沖初審判決對選情的負面影響。特朗普團隊此前通過總統司法豁免抗辯,有效遲滯了“干預大選案”等程序進展,最高法院已于4月25日開庭辯論。結合既有判例推測,最高法院有較大可能于6月做出對特朗普不利的裁決,否定總統享有絕對刑事司法豁免權。但在訴訟程序與大選交織的“時機”方面,特朗普已經得到最高法院助力?!胺饪谫M案”之外的另外三起針對特朗普的刑事訴訟都無法在大選前做出實質性裁決,其程序推進反而將取決于2024年大選結果。
觀察“封口費案”,應把它放在美國兩黨司法博弈的“長鏡頭”中加以審視。美國兩黨在司法層面的積怨并非一日之寒。2016年大選中,希拉里·克林頓的“郵件門”丑聞意外曝光,其應對之術給她招來“擾亂選情”的司法調查。特朗普在競選造勢中落井下石,頻頻揚言要將希拉里“關進監獄”。2020年發生了美國白人警察粗暴執法導致黑人青年死亡的“弗洛伊德事件”,引發全美抗議浪潮,特朗普指責民主黨“煽動暴亂”,強調“法律與秩序”。
特朗普上臺不久,就在司法問題上遭遇“回旋鏢效應”,因“通俄門”丑聞受到特別檢察官的調查,2019年又因稅務問題被紐約州檢察官萬斯展開刑事調查。特朗普團隊隨即對萬斯發起反訴。2020年,最高法院就“特朗普訴萬斯案”作出裁決,判決特朗普敗訴,明確指出總統對于州一級的刑事傳訊不享有絕對豁免權。該案為當下的紐約州“封口費案”和訴至最高法院的總統司法豁免權爭議埋下關鍵伏筆。
2017年2月,特朗普上臺僅一周,便頒布針對乍得、伊朗、利比亞、朝鮮、敘利亞、也門和索馬里等七國公民及委內瑞拉部分官員的旅行禁令,以樹立自己火速兌現競選承諾的形象,卻遭到聯邦法院阻擊,該禁令險些折戟于最高法院。新冠疫情期間,美國各級法院接到了眾多“防疫政策訴訟”,聯邦和地方不同層面的政策分歧盡顯,加劇了治理亂象。司法層面頻繁掣肘給特朗普造成挫敗感,使其下決心改造司法體系。特朗普執政期間,利用共和黨在國會參議院的席位優勢,任命了占額定總人數近三成的聯邦法官,并毫不掩飾地以“意識形態一致性”作為法官選任標準,使政治極化現象向司法體系蔓延。最高法院在特朗普任內完成“右轉”,變得愈發保守,在他卸任后繼續顛覆民主黨推動的墮胎權、平權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等重大政治議程。
2016年,奧巴馬總統提名梅里克·加蘭填補最高法院因斯卡利亞大法官去世而產生的缺位,這一提名卻被掌控參議院多數席位的共和黨人擱置。數年后,加蘭出任拜登政府司法部長,成為對特朗普“司法清算”的主導性人物之一。如今特朗普在憲法訴訟中化險為夷,在刑事訴訟中總體上應對有效,卻在“封口費案”中失守,同時面臨民事責任累加的壓力。納瓦羅、班農等多名原特朗普團隊成員已經或即將入獄。
拜登自己手中也有本“難念的經”——其子亨特·拜登面臨兩起刑事訴訟。2023年9月14日,亨特·拜登因涉嫌在購買槍支時隱瞞吸毒史及非法持有槍支而受到三項聯邦重罪指控。今年6月3日,即特朗普在“封口費案”中被判有罪后四天,針對亨特·拜登非法購槍持槍的刑事案件開庭。6月11日,亨特·拜登被判三項指控罪名成立。此前的2023年12月7日,他還因涉嫌九項稅務犯罪被起訴,有關案件計劃于今年9月開庭。兩案檢察官均是司法部特別檢察官韋斯,系特朗普執政期間任命。拜登有權作為總統赦免其獨子,但面對虎視眈眈的共和黨人,已聲明不會這樣做。
特朗普被陪審團認定有罪后,不斷強調這樣受政治目的驅動的訴訟本不該發生,指責拜登將司法系統“武器化”,還在新聞發布會上稱“所有人都可能面臨相同遭遇”,力圖將自己塑造成“受迫害者”甚至“政治殉道者”。民主黨方面認為特朗普的抱怨恰恰證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拜登表態稱,說特朗普的審判受到操縱是魯莽、危險和不負責任的。兩黨在“封口費案”陪審團判決后毫不松懈,摩拳擦掌準備迎戰大選這場真正決定勝敗的“季后賽”。
美國憲法并未禁止罪犯競選和當選總統,但投票給一名罪犯會考驗部分選民的心態?!胺饪谫M案”庭審期間的高密度報道和有罪判決帶來的恥辱標簽,甚至會改變一些壓根不關注新聞的選民態度。不過,根據美國公共廣播協會5月下旬的民調,約有67%的受訪選民表示“封口費案”的判決不會改變其投票傾向,獨立選民中約有74%持此看法;認為“封口費案”有罪判決會影響自己投票傾向的選民約占32%,但表示“更可能投票給特朗普”與“不太可能投票給特朗普”的受訪者相差不多,各占15%和17%。盡管這一數據未必全面,但顯然沒有達到民主黨預期,說明選情依然膠著,原因或在于針對特朗普訴訟的黨爭因素難以回避。兩黨圍繞“封口費案”推進各自競選動員,關鍵目標是塑造選民對該案是法治問題還是政治問題的認知。一些難以回避的假設問題是,如果拜登在2024年大選中的競爭對手不是特朗普,特朗普是否還會像今天這般官司纏身?諸如在7月15日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前四天宣布量刑結果這樣的時間巧合,難道不是為了牽制特朗普選情?若民主黨回答不好這些問題,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

2024年5月31日,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被紐約地方法院陪審團裁定在“封口費”案中有罪。圖為次日美國各大報紙頭版相關報道。
在美國復雜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特朗普團隊利用有罪判決反向進行競選動員和催票的效果不應被低估,有罪判決后的募款井噴便是例證。法新社等媒體報道,陪審團宣布特朗普“有罪”后幾個小時,特朗普支持者大量涌入共和黨官方捐款平臺WinRed,以至于網站一度發生崩潰。在被判有罪后的24小時內,特朗普競選團隊收到高達5280萬美元的在線捐款。
美國大選過程各種議題交織,選民關注焦點容易發生漂移。目前距大選日尚有四個多月,“封口費案”話題熱度能否延續至大選前夕并有效影響選民投票傾向存在不確定性。美國親民主黨媒體不斷圍繞特朗普被判有罪“編段子”。有媒體將特朗普稱作“首席重罪犯”(“felon in chief”),諷刺稱“紐約州不允許重罪犯持有槍支,美國怎能允許重罪犯掌控核武器”。除了“玩?!?,渲染恐懼也是延長話題熱度的方式之一。特朗普前律師科恩在訪談中警告若不能阻止特朗普勝選,民主黨政府要員、國會議員、檢察官、法官、陪審員、媒體等都將面臨特朗普卷土重來后的政治報復。此外,提前引爆“十月驚奇”,炒作其他國內外熱點事件也能轉移或沖淡選民對特朗普被判有罪的關注。計劃在9月開庭的針對拜登之子的稅務犯罪案件牽涉其多項私德污點,庭審過程或將向公眾進一步揭露其奢靡腐化、沉湎酒色。雖然該案不直接針對拜登,但也會成為共和黨人及親共和黨媒體攻擊“第一家庭”的重要題材。特朗普團隊還可能通過炒作邊境與非法移民問題、涉華議題等稀釋他被判有罪的議題所占權重,爭取美國社會“沉默大多數”的支持。
(作者為四川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