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鑫?杜會森

劉震鑫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杜會森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國際外空軍控起源于20世紀空間技術的發展和美蘇冷戰核恐怖對峙,從早期的“太空禁核”逐漸演變為當前的“太空禁武”,主要目的在于增強國家安全或國際安全。2018年起,美國視太空為“作戰域”,組建獨立太空軍并重組太空司令部,加快太空軍事力量改革調整步伐。自那以后,國際社會新一輪外空軍事競爭格局逐漸形成,主要國家軍事航天預算不斷增長,推動太空軍備競賽風險持續升高,國際社會對于不斷加大的太空武器化、戰場化風險高度關注,外空軍控議題博弈越發激烈。
今年4月25日,美日等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共提了“禁止研發以及在外空部署核武器或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決議草案,13國贊成,一國棄權,被俄羅斯一票否決,而中俄共提的關于全面防止太空武器化決議修正案也未獲通過。5月20日,俄等國又共提了有關防止在外空部署武器的決議草案,七票支持、七票反對、一票棄權,同樣未獲安理會通過。這種僵持局面進一步凸顯了國際外空軍控斗爭激烈、舉步維艱的整體態勢。
目前,國際外空軍控博弈集中表現為中俄主張的全面綜合“能力控+行為控”路徑與美西方倡導的單方面“行為控”路徑之間的博弈,核心在于是否推動達成防止外空武器化的國際條約,從而徹底彌補《外空條約》的結構性不足,從根本上消除外空軍備競賽風險,避免外空逐步演變為戰場。各方以聯合國“負責任外空行為”開放式工作組、聯合國“防止外空軍備競賽”政府專家組為主要平臺,開展了激烈博弈。
“負責任外空行為準則”是近年來美西方在外空軍控領域主推的進程,涉及一個開放式工作組、三個相關的聯大決議和一個政治承諾,核心是抵消中俄提出的“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對外空物體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條約”草案(PPWT)之對美政治道義壓制,企圖主導形成維護美西方立場要求的軍控規則。有關工作組根據聯大第76/52號決議成立,2022年、2023年共召開了四次會議。其間,美西方系統性提出“負責任行為”界定標準、停止地基動能武器試驗倡議,加大在軌抵近操作信息通報、戰略預警和通信衛星受到特殊保護、不得干擾導航衛星、武裝沖突法適用太空等核心主張。由于俄方極力反對,2023年9月的工作組第四次會議未能以協商一致方式通過報告。2023年12月,在美西方推動下,第78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再次設立“負責任外空行為準則”開放式工作組,繼續就相關準則開展討論。
2017年,中俄在聯大一委成立聯合國“防止外空軍備競賽”政府專家組(GGE),就包括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等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的實質內容進行審議并提出建議,該小組分別在2018年、2019年召開兩次會議,最后因美方獨家反對,未能形成一致報告。2022年10月中俄再次推動設立聯合國“防止外空軍備競賽”政府專家組,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德國、巴西、印度、巴基斯坦等25國政府專家參加。2023年11月,“防止外空軍備競賽”政府專家組在日內瓦召開第一次會議,與會專家圍繞現行法律體系、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防止外空軍備競賽一般原則、軍民兩用性、外空武器定義、武器核查、透明與建立信任措施以及負責任行為等外空軍控熱點問題展開激烈交鋒,根本分歧在于是否形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外空軍控國際條約,美西方推動制定不具約束力的政治倡議、準則指南,中俄等國則支持簽訂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
外層空間是全人類共同財富,與人類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維護外空持久和平和各國平等發展權益是國際社會絕大多數成員共同訴求。目前國際外空軍控困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美國將主導外空國際規則制定作為維護其全球霸權的重要途徑,極力推動“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始終堅持自身利益優先,不愿自身力量發展和運用受到制約,但又意圖對他國行動進行限制,以保持自身軍事優勢,服務于美國的全球霸權戰略。
在外空治理體系變革進程中,國際社會應加強團結合作,共同應對外空安全挑戰,以國際法為基礎切實推動外空軍控進程,積極達成防止外空軍備競賽國際法律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