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玥

艾美獎、格萊美獎、奧斯卡獎、托尼獎四大獎獲得者(EGOT winner) ①艾倫·曼肯(Alan Menken),也正是《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小美人魚》(The Little Mermaid)等百老匯魔幻音樂劇的作曲家,目前正在慶祝他的另一部作品《阿拉丁》(Aladdin)在百老匯“夢想成真”上演十周年。他有一個令人震驚的秘密——“我一點也不喜歡為孩子們創作,這不在我的擅長領域里。”
對此,他有理有據。他兩個女兒中的一個因為生日聚會沒有如預期般的成功而情緒低落,這讓曼肯也感到非常沮喪。作為一位國際知名的作曲家,曼肯決定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來讓女兒振奮起來:一首發自內心的原創歌曲。“我為她寫了一首歌,名叫《生活很艱難》(Life is Hard),”曼肯回憶道,“我認為這是我寫過的最感人的東西,可家里的每個人都笑得前仰后合。正如你從標題中所讀到的,它的曲調是如此讓人難以置信和燒腦。這已經成了我們家的一個笑話。”
然而,曼肯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通過經典的迪士尼動畫電影呈現給觀眾們的,這些電影的目標正是那些孩子們,曼肯所不擅長的受眾群體。曼肯說,這類作品成功的秘訣實際上是不要直接為孩子們而創作。這是他從自己的第一個主要合作者、已故的霍華德·阿什曼(Howard Ashman)那里學到的。

“霍華德有能力為我們所有人的孩子寫點東西,但這與專門為兒童寫作截然不同,”曼肯分享道。兩人開始合作時,編寫過外百老匯音樂劇《上帝保佑你,羅斯瓦特先生》(God Bless You, Mr. Rosewater)和《恐怖小店》(Little Shop of Horrors)。后者成了一部超級熱門作品,引起了迪士尼高管的注意,他們將兩人帶到了加利福尼亞。當時迪士尼動畫正準備掀起復興運動——可以說,這場復興正是由曼肯和阿什曼領導的,他們將百老匯音樂劇的風格帶回到迪士尼動畫。
但是,曼肯和阿什曼沒有什么專門寫給年輕觀眾的作品——或者更準確地說,寫那些他們認為年輕觀眾可能會喜歡的東西——他們的創作雖然適合年輕觀眾,但主要是讓他們自己開心。碰巧的是,這些作品為大眾所喜聞樂見。大多數年輕人可能不知道《美女與野獸》中的《做我們的客人》(Be Our Guest)是以20世紀初的法國藝人莫里斯·謝瓦利埃(Maurice Chevalier)為原型而創作的,也不知道《阿拉丁》中的《像我一樣的朋友》(Friend Like Me)是模仿20世紀20年代的爵士鋼琴家費茲·華勒(Fats Waller)創作的,但是人們都喜歡這些橋段。曼肯說,這些參考點有助于幫他和阿什曼找到切入點,為他們的工作奠定基礎,從而使最終的作品變得格外與眾不同。

同樣的方法也延伸到了兩人講故事的方式上。“霍華德熱衷于添加細節,讓故事變得絕對真實和成熟,”曼肯說。像《小美人魚》中的《你的世界的一部分》(Part of Your World)這樣的歌曲,其魅力在于,這首歌唱的不僅僅是關于一個孩子想要什么,而是關于每個人都想要追求的東西,每個人在這首歌中都可以找到一種歸屬感。畢竟,這首歌沿用了他們早期著名的作品《恐怖小店》中《綠色的某處》(Somewhere Thats Green)的結構,后者的受眾明顯是那些不太年輕的觀眾——眾所周知,曼肯開玩笑地把小美人魚愛麗兒的主題曲稱為《潮濕的某處》(Somewhere Thats Wet)。
這些電影對年輕觀眾的尊重是其擁有持久吸引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為什么他們傾向于和年齡超過主要受眾人群的人保持聯系的一個主要原因。1992年,這些孩子們的父母帶著他們去電影院看《阿拉丁》,而現在,這些當年的孩子們長大了,又會帶著自己的孩子去百老匯的新阿姆斯特丹劇院(New Amsterdam Theatre)看音樂劇《阿拉丁》。
《阿拉丁》這部作品對曼肯來說尤其令人心酸,因為它的銀幕之路崎嶇不平。當阿什曼死于艾滋病時,曼肯和阿什曼才完成了他們這一版本的電影歌曲的創作——《阿里王子》(Prince Ali)實際上是在阿什曼的病床上完成的,曼肯在一個小機械鍵盤前協助他。阿什曼于1991年去世,而《阿拉丁》仍處于剛起步的階段。



迪士尼的高管們最終為《阿拉丁》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方向,這一決定使阿什曼的大部分成稿歌曲被放進剪輯室里束之高閣。幾十年后,當這部電影打算開始搬上舞臺時,曼肯看到了一個機會。“我的主要目的是想盡可能多的還原我們最初創作的歌曲,”他回憶道。如果你看過這部劇,《為你的男孩而驕傲》(Proud of Your Boy)、《巴巴卡、奧瑪、阿拉丁、卡西姆》(Babkak, Omar, Aladdin, Kassim)和《極限冒險》(High Adventure)都是從這個項目早期創作的版本中恢復出來的。
這也意味著要恢復電影的原始概念。《阿拉丁》講述的一直是一個伙伴故事,但阿什曼和曼肯最初的設想是要向1940年代的公路電影致敬,因此他們采用了爵士樂的概念,可以說是一部比動畫電影更浪漫、更華麗的音樂劇。換言之,這是將《阿拉丁》這部深受老少喜愛的電影帶到百老匯的理想方式——這也意味著阿什曼的遺產會更加璀璨。
百老匯版的《阿拉丁》上映十年后,艾倫·曼肯這位EGOT大滿貫獲得者對自己的巨大成功仍保持著謙遜之心——艾倫·曼肯的音樂劇作品幾乎不間斷地在百老匯上演了30年。事實上,他說這就是他享受如此成功的職業生涯的原因。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這位詞曲作者繼續為百老匯帶來各類作品(加上他和阿什曼的《恐怖小店》在百老匯的熱演),包括《修女也瘋狂》(Sister Act)、《報童傳奇》(Newsies)、《天降神跡》(Leap of Faith)和《布朗克斯的故事》(A Bronx Tale The Musical)。還有許多新作即將上映,包括迪士尼的舞臺劇《大力神》(Hercules)和改編自1994年電影《超級保姆》(Corrina)的同名音樂劇。曼肯是最多產的音樂劇作曲家之一——但讓他躋身頂級作曲家階層的并不是作品的數量,而是作品的質量。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曼肯的絕大多數音樂劇作品都很受歡迎。

“我認為你越不把過去的成績視若珍寶,或者說越不‘重視你的成功,你就越有可能繼續成功,”曼肯分享道。至于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現在還沒有定論。盡管大批粉絲不斷告訴曼肯,是他創造了他們的童年。但這句口頭禪延續到他的創作上,也很適用。正如曼肯所說,他從阿什曼那里學到的,從不羞于詆毀一首不起作用的歌,不管它有多美。“我經常告訴人們,在創作或合作中無私是你能做得最自私的事情——因為這樣效果更好。”
《阿拉丁》正是曼肯的這種世界觀的化身。畢竟,阿什曼和曼肯1990年代在原創歌曲上的慘痛損失,最終為百老匯留下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門。
① 譯者注:EGOT,分別取艾美獎(Emmy)、格萊美獎(Grammy)、奧斯卡獎(Oscar)、托尼獎(Tony)這美國演藝界四大獎項的首字母,代表著美國演藝界電視、音樂、電影和戲劇四大領域的最高榮譽;能夠獲得這四項獎項的人代表了他們跨領域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