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推進和中國在世界舞臺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其在當下的發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在中國社會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始終是中國美術的焦點。20世紀的李斛先生堅持中國畫改革,走中西畫法融合道路,探索從古典到寫實的語言轉變,創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時代風貌和文化新意的作品。本文旨在分析李斛的藝術創作,結合所學的中國美術史的知識探討中國畫的創新策略,以及反思日后更好地學習中國美術史的方法。
【關鍵詞】中國畫;發展;李斛繪畫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5—207—03
引言
(一)中國畫的歷史與特性
中國畫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之一,其源遠流長,擁有著幾千年的歷史。自新石器時代的洞穴壁畫,到秦漢的墓室壁畫和畫像磚,再到唐宋時期的山水花鳥,中國畫的發展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變遷和文化進步。中國畫的特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1)筆墨特色:在中國畫中,筆和墨不僅僅是繪畫的工具,更是表達情感和情緒的媒介。中國畫家通過精細的筆觸和墨色的深淺變化,來描繪物體的形態和質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2)形神兼備:中國畫追求的是形似而非寫實,畫面不追求精確地描繪出物體的形態,而是注重表現出物體的精神內涵。畫家通過對自然的理解和感悟,以及對自己情感的表達,來描繪出畫面的“神韻”。
(3)留白藝術:中國畫講究“虛實之間,有意味之境”,即通過留白的技巧,讓觀眾在欣賞畫作時能夠融入自己的想象,從而達到畫面和觀眾心靈的互動。
(4)寓意深遠:中國畫常常運用象征的手法,使畫面寓含著豐富的深遠的哲理。例如,竹子象征堅韌不屈,梅花象征高潔的品質,蓮花象征清潔自潔,山水則象征著畫家的道德境界和人生哲學。
中國畫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歷經千年仍然被人們所珍愛。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畫具有重要的藝術和文化價值,值得我們繼續研究和發揚光大。
(二)當代中國畫的背景與挑戰
在當今社會各種文化更加交融,中國畫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這為中國畫的國際傳播提供了新的機遇。科技的發展,尤其是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進步,為中國畫的創作、傳播和教學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臺。例如,數字化技術可以使中國畫的創作更加豐富多元,網絡技術可以使中國畫的教學和傳播更加便捷。
當代中國畫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傳統與現代的沖突:中國畫的傳統技藝和理念在面對現代社會和西方藝術理念的沖擊時,如何保持其獨特性和生命力。市場問題:在藝術市場中,如何確定中國畫的價值,如何平衡商業利益和藝術創新。教育問題:如何在教育中傳承和發揚中國畫的傳統技藝,如何培養新一代的中國畫家。創新問題: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如何創新,如何使中國畫在形式和內容上更加豐富多元,更加符合現代審美。
一、李斛繪畫研究
(一)時代背景
在20世紀,中國社會從封建帝制向現代民族國家重大轉變,此時的中國正處在深重的歷史轉型期。對于國人而言,經歷了東西方文化的深度碰撞和融合,無論是在思想觀念還是生活方式上,都在經歷著從傳統向現代的劇烈轉變。這種變化也影響了中國的藝術領域,特別是傳統繪畫藝術。在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面的深度變革之下,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開始尋求轉型。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時期逐漸進入中國,這種來自西方的新藝術形式與傳統的中國繪畫產生碰撞,使得藝術家們開始重新審視和思考自己的藝術創作。不論是采用“中國筆墨,西洋畫法”,還是尋求“調和中西”,或者是在傳統筆墨基礎上的現代轉型,徐悲鴻、林風眠等藝術家的探索模式雖各有不同,但是總體上融入了素描與白描、水墨與水彩、科學透視與散點透視等元素。創作過程中也出現了以素描寫生為基礎的創作手法,這是中國繪畫現代轉型的重要標志之一,這種趨勢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李斛的藝術創作歷程在短短的56年人生里,一直緊密與社會革命和中國繪畫的現代轉型相聯系。
(二)畫家介紹
李斛(1919—1975年),原名李心源,號柏風,四川大竹人,20世紀中國著名畫家。1933年,李斛考入當時的四川省立成都師范學校,1942年至1946年就讀于重慶的中央大學藝術系,師從徐悲鴻、黃顯之、呂斯百、傅抱石、謝稚柳、李瑞年等先生,因造型功底扎實,深得徐悲鴻賞識。1944年,徐悲鴻從中央大學藝術系油畫專業和國畫專業各選出一名優秀的學生進行中西合璧的實踐,分別是油畫專業的李斛和國畫專業的宗其香。1946年,當李斛在重慶舉辦個人畫展的時候,徐悲鴻為他題詞:“以中國紙墨用西洋畫法寫生,自中大藝術系遷蜀后始創之,李斛仁弟為其最成功者。”這段話足以說明,李斛是徐悲鴻眼中,成功實踐中西合璧的“最成功者”。1948年底,李斛應徐悲鴻之邀,從重慶來到北平,先在清華大學營建系任教。其創作的視野隨著南北地域的遷移和新中國的成立發生較大變化。1951年,李斛從清華大學調至中央美術學院任講師,1962年擔任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人物科主任。李斛常帶病完成創作任務,1973年病情惡化時題寫“胸懷遠志,不畏近難”自勉, 1975年病逝于北京。李斛在中國繪畫現代轉型的過程中,以其獨特的藝術才華,成功地將中國的傳統筆墨與西洋的畫法相融合,實踐了中西合璧的創作理念,他的藝術成就,代表了中國繪畫在20世紀的現代轉型過程中的一種重要趨勢。
(三)作品分析——探索中國畫的創新發展途徑
1.整合傳統白描與西方素描
中國畫中完全用線條來表現物象的畫法稱之為“白描”。中國畫白描作品是以單純的線條勾勒作為造型手段,其實無論是工筆畫還是寫意畫,花鳥或是人物,他們都是以線構成,借線的粗細、長短、曲直方圓、輕重緩急、虛實疏密、頓挫剛柔、濃淡干濕在造型上生動運用和有機結合,表現形體的質量感、體積感、動態感,是在對自然物象深刻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觀創造,從而達到抒情表意目的,它是神與物游、物我兩忘的主客觀結合的產物,區別于西方以色彩、明暗來表現物體的方法。如李公麟正是在這藝術浪尖上的弄潮兒,他使白描技法成為后人學畫所遵從的樣板典范,“猶如群龍之首”千百年來代代相傳。
20世紀在徐悲鴻的倡導下,“素描是一切造型藝術的基礎”李斛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他認為素描的“形”不僅要表現外形還要展現生活狀況和人生態度。這種認知與傳統人物畫的“形神論”極為相似。《印度婦女》以墨為主,生動表現了面部、濃發和衣服的體積感和質感,特別是面頰的陰影,自然而微妙。細節處用線來刻畫,披肩的長布就是用線條勾勒出層次感。李斛先生將西方素描的要求精確,不排斥明暗等表現因素與中國的白描相結合,通過利用素描解決形和結構的方法增強墨的表現力。
《關漢卿像》是一幅表現歷史人物的肖像畫杰作。1957年10月,世界和平理事會推出次年要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名單,我國戲劇大師關漢卿位列其中。美協秘書華君武找到李斛,請他用“引西潤中”的手法創作一副適合全世界人欣賞的畫作。李斛先生從素描入手,嚴謹遵從人體結構、光影、透視等科學知識,探索如何在中國畫中表現關漢卿的神與形。這張畫在造型上減少了光影的因素,在衣服和其他次要部分完全舍棄明暗的處理。運用傳統線描時,亦力求簡練精純,使人物的形象和神氣更明確,成功地刻畫了這位偉大的戲劇家關漢卿的性格,神態達到了“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受到世界人們的喜愛和贊揚。
《印度婦女像》和《關漢卿》是李斛根據不同的對象特點,運用兩種不同的筆法采取了不同的表現方法。可以看到李斛在吸收外來的技法,不是生硬的抄襲或者是勉強的結合。由此可見所謂學習西畫法并不是單純以傳統中國繪畫工具畫西方題材而是融合西方繪畫中寫實、注重陰影表現立體的理念。
2.豐富傳統中國畫題材
中國畫的“畫分三科”,人物、山水、花鳥,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表現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山水畫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花鳥畫表現大自然各種生命與人類的和諧。在近代,當傳統藝術遇到了現代城市題材,如何用以往的藝術表現手法表現現代城市?現代城市沒有古代建筑那么精致,但有其特有的人類科技與工業的宏偉,震撼的特點。石景山鋼廠在李斛先生的筆下被表現得十分瑰麗,引人入勝。整幅畫的透視采用了中國畫的深遠和平遠法,使工業區前的廠房盡收眼底,背景中無窮延伸的鋼爐煙筒給人無限遐想。中間的公路將人們帶入廣闊的工業區,達到了“曲徑通幽”的效果。他巧妙地用墨搭配留白染出鋼廠天空的煙火和湖中的倒影,用細筆勾勒出廠房和煙囪還有公路甚至卡車。李斛先生用傳統中國畫的藝術表現手法讓鋼廠中單調冰冷的廠房、高爐和工業設備富有獨特的現代工業化意境,蘊含著東方式藝術魅力。徐慶平贊嘆道:“中國藝術絕不是不能往前走了,與絕對不是前人們已經把我們的技巧全部創造盡了,中國畫家還有可以充分展施自己才華的空間。”
革命主題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藝術創作的一大題材之一,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都圍繞這個主題創作了振奮人心的作品。作為新中國成立后的新事物,革命歷史畫一般以油畫為主。戴澤先生用油畫記述重大歷史事件真實地表現著社會與時代的變遷。如《義和團廊坊大捷》《太平軍大敗洋槍隊》等革命和歷史題材作品。李斛的《廣州起義》可視為長期處于被動地位的中國畫投入革命歷史畫作潮流的經典個例。《廣州起義》對起義軍服飾、配備的武器、革命的紅巾、紅旗,以及建筑和街道都是符合這段歷史的。畫中不少持長毛、斧子、棍棒的起義者,是當時參加起義的工人赤衛隊真實的武裝情況,他們是廣州起義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用中國筆墨進行創作時,李斛遵從傳統表現人物的手法。并沒有細致地著力刻畫每個起義者的形象,而是摒棄具體細節,注重人物的神態和整體的組合關系以及整體的表現效果。展現了革命隊伍視死如歸的精神風貌和悲壯的氣氛,而非個人英雄主義的表達。在構圖上,學習了西方用構圖表現畫面的技巧。人物整體構成斜三角形,從右而左,身體一個比一個前傾,聚焦在前方手拿駁殼槍的革命者身上。這種安排增強了隊伍向前沖殺的氣勢,展現沖鋒的快節奏,形成一種勢不可擋的革命力量。
3.創新傳統技法
在中國古代傳統繪畫中,對于夜景的表現并未形成專門的題材,在描繪夜晚的景色時往往用象征的手法,試圖表達出夜的意境。如南宋李嵩的《月夜看潮圖》,描繪了南宋時臨安中秋夜觀錢塘江潮的景致,在畫面上方繪有一輪圓月,以示夜幕之下錢塘江與近處樓閣之景。”如果要具體表現夜景同時還要表現很復雜的燈光效果,就必須用新的技法來描繪。李斛先生對夜景的表現不同于傳統繪畫中意象的象征手法夜景山水畫。他的革新在于融西畫表現光影之長、體現透視關系,并與傳統水墨的意境相結合。他運用西畫的素描光影表現到水墨領域,中西繪畫技法相結合展現復雜多變的光感效果,使得原本很難在水墨領域表現的夜景成為可能,一改傳統水墨難以表現夜景之不足。《三峽夜航》這幅作品以氣勢磅磺的構圖震撼著觀眾,視覺沖擊力極強。畫面兩岸用高遠法表現的山石高聳,嶙峋陡哨的石壁占據了畫面大部分。夔門如斧劈開,江面上一客輪逆江而上。他用干墨皺出山石結構及樹叢,又用濕墨暈染,使之堅實而豐富。江水中山石的倒影用干筆擦出,左岸邊停泊著的小船燈光倒影空出一條條亮線,頗具形式美感。遠方朦朧的山色給人以豐富的聯想,群山后還有一輪明月,使整個畫面產生深邃厚重的效果。中國畫山水畫傳統技法的三遠法、皴法和西方色彩表現技巧與透視法都表現在了這幅畫中,是西方寫實與東方意境相結合的典范。
《長江大橋鉆探工程》表現的是橋墩鉆探挑燈夜戰的場景。他大膽突破中國筆墨難以再現燈光夜景的局面,描繪了建設者們在夜幕下熱火朝天地加緊施工,同時又用皴法表現了江岸邊靜可聽音的逐波浪花,形成光明與黑暗、喧鬧與安靜的鮮明對照,成為中國畫燈光夜景畫的經典,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拋卻傳統中國畫計白當黑的表現手法,用淡墨來暈染夜晚的黑,用幾筆濃墨化作云朵點綴天空。以人眼的真實感受為基礎,通過黑白、冷暖對比描繪出夜色下的景物在各種光線的照射、折射、反射下相映生輝的效果,使工業建設在熠熠光影與湖面的倒影中蘊含著一種與自然和諧同意的美感。
融西方水彩畫技法于水墨山水創作中,重光影運用,不忌諱傳統的“陰影”與黑,巧妙運用倒影塑造夜晚的空間感和層次感。這種新的筆墨技法豐富了中國繪畫的表現力,可謂“筆墨當隨時代”使李斛的作品在新中國的中國畫壇上“耳目一新”。
參考文獻:
[1]潘汝,薛曉西.當代中國畫創作發展中傳承與創新關系探析[J].藝術教育,2019(4).
[2]李慧民.中國畫繼承與發展的關系[J].現代交際,2015(9).
[3]王俊杰.當代中國畫的水墨化探研[J].藝術教育,2013(12).
作者簡介:李鯤(2004—),男,漢族,山西人,本科,研究方向為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