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航 余碧林
[摘? 要]? 數字勞動教育是數字技術與勞動教育耦合的產物,是新時代勞動教育發展的特殊形式。數字勞動教育作為數字勞動者培養的重要渠道,亟須進一步廓清是什么、有何用、如何開展等一系列本體問題。文章以“勞動”—“勞動教育”—“數字”—“數字勞動教育”的分析邏輯闡釋新時代數字勞動教育的含義,剖析數字技術內容、學科性數字勞動內容、生產性數字勞動內容和服務性數字勞動內容等數字勞動教育主要內容。相較于傳統勞動教育的生活技能特點,數字勞動教育彰顯了智能性、便捷性、發展性和整合性的特點。數字勞動教育具有三重價值:社會價值在于開展數字勞動教育是發展數字生產力的有效舉措,育人價值在于是促進數字主體實現自我發展的基本路徑,實踐價值在于賦予勞動教育交互相融的多元樣態。實施數字勞動教育的策略包括:堅持以人為本的數字勞動教育理念,防止技術成癮傾向;樹立產出導向的數字勞動教育目的,提高人才數字素養;構建數字生活化的數字勞動教育內容,營造健康的數字生活;重視多主體協同育人的數字勞動教育方法,提升數字勞動教育質量;采用多元的數字勞動教育評價方式,檢驗數字勞動教育質量。
[關鍵詞]? 勞動教育;數字勞動教育;數字勞動素養;數字技術;數字人才
[中圖分類號]? G40-0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4-6120(2024)07-0001-17
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催生了數字時代的來臨,形塑了新的教育形態——數字教育。數字教育是“數字技術+教育”的耦合表征,它既遵循教育自身規律也適應社會工具更新的要求。勞動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剝離于數字時代的影響之外,蓋因勞動教育本就具有典型的時代性,即勞動教育如果離開了當前或未來社會發展所需的技術技能要求,則培養的勞動者因缺失當下或未來社會所需的勞動素養而失去生存競爭力。鑒于此,勞動教育與數字技術相融互滲是數字時代和數字教育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具體而言,勞動教育除培養個體的基本勞動品質和勞動精神外,還要培育個體的勞動技能,本質上這兩者具
收稿日期:2023-09-11;修回日期:2023-10-24
*基金項目:貴州省202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貴州中小學教師數字素養提升路徑研究”(編號:23GZYB120)。
作者簡介:吳金航,男,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余碧林,女,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引用格式:吳金航,余碧林.數字勞動教育:意涵、價值與策略[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4(7):1-16.
Citation format:WU Jinhang,YU Bilin.Digital Labor Education:Meaning,Value and Strategy[J].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2024(7):1-16.第7期2024年7月????? 吳金航? 余碧林:數字勞動教育:意涵、價值與策略No.7Jul.2024有互相促進、相互融合之關系——勞動品質或精神的培育需要憑借一定的勞動技能為載體,而勞動技能的培養離不開勞動品質和精神的形塑?;诖?,數字勞動教育應運而生。數字勞動教育是數字化技術與勞動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勞動教育發展的特殊形式。有關數字勞動教育的研究,當前處于起步階段,從現有文獻觀之,多數研究傾向于探究數字勞動教育的風險[1]、現實應對[2]、革新與實踐[3]等,但對數字勞動教育是什么、有何用、如何開展等一系列本體問題缺乏深入探究,致使數字勞動教育的本體問題不明,實踐操作模棱兩可?;诖耍巾毶钊腙U釋數字勞動教育的意涵、價值及實施策略,進一步廓清數字勞動教育的基本問題,助力數字勞動教育研究的縱深推進。
一、數字勞動教育的意涵
(一)數字勞動教育的含義
數字勞動教育是一個集合概念。形式上,數字勞動教育由“數字”“勞動”“教育”等詞組構而成。實質上,它是數字化技術與勞動教育的耦合物,“數字化是勞動的特定時代特征”[4]59。鑒于此,探討數字勞動教育的內涵有必要遵循“勞動”—“勞動教育”—“數字”—“數字勞動教育”的認知邏輯,方能精準把握其內核。
何為勞動?從詞源來看,中文語境中“勞”的甲骨文是一個會意字;金文中“勞”上面像酒器,下面像一雙手,雙手舉起一盞酒有著向有功之人進行慰勞之意;篆文“勞”中的禿寶蓋表示在家中進行勞動,并以“力”代替金文中“勞”字的下半部分,強調體力活動的艱辛;在經過隸變后逐步簡化寫作“勞”。從“勞”的字形來看,它與火、力、心三者密切聯系,彰顯了體力與精神的融合。西方語境中“勞動”的拉丁語為cultura,英語為labor,均有勞動耕作之意,其中cultura還有文化之意,足以印證勞動既是勞力也是勞心[5]。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定義——“人和自然之間的交換過程,是以人自身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的過程”[6],以及阿克塞爾·霍耐特(Axel Honneth)和王卓群的“勞動必須有改造實物的特征,目的是生產可銷售的商品或消費品”[7]51的命題而言,勞動具有勞動對象和勞動結果的實物性特征。由此,需要追問一個關鍵問題,即數字勞動的對象和結果是否具有實物性特點?事實上,就數字勞動對象而言,數字勞動本質上是對數據或信息的生產性勞動,是人加工、改造物質或非物質資料的數字勞動過程。因此,數字勞動仍是傳統勞動在數字時代變遷的表征和具象。但兩者存在一定差異,即傳統勞動主要是以實在物為勞動中介和勞動結果的活動,勞動主要以人的身體和實物為工具,以此達成生產、傳遞和消費的功能與價值,表現為生產性勞動;數字勞動重在以數字技術為勞動媒介,改變了勞動者的勞動方式或手段,以自然界存在的物質資料與非物質資料(情感、情緒等)事物為直接勞動對象,通過技術工具實現數字勞動主體對數字勞動對象(數據、信息等)的加工或創造,以數字產品為勞動結果(有時借助于紙張或其他實物而實物化),其勞動對象、勞動工具及勞動結果具有虛擬化和實物化的特點?;诖?,數字勞動“涉及數字媒體技術生產和內容生產中的所有活動”[8]458,是人使用技術工具對社會實踐中的物質或非物質資料進行的腦力與體力勞動的有機統一,是“人類實踐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多指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9]82。
何為勞動教育?勞動教育是指在多樣的實踐活動中習得有關勞動的知識或技能,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和勞動素養的教育活動。從目的上看,“勞動教育是以培養人為目的、以勞動實踐為途徑的一種教育領域的活動”[10]52,是“為了勞動者教育”[11]9;教育形式上是“在勞動中進行教育”[11]12,教育內容涵蓋了“‘為了勞動的教育和 ‘為了教育的勞動兩個方面,融合了‘五育各項內容作為學校組織的生產性勞動教育”[12]4。因此,勞動教育是教育者在多元的教育環境中通過對教育資源的綜合選擇與使用,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掌握勞動技能、獲得勞動經驗、形塑勞動理念和提升勞動素養的教育活動。
何為數字?這里的“數字”是數字化進程中數字化技術賦能其他事物所形成的信息,與傳統數學上的數字符號表示的數量關系意義有所不同。通常所用的數字指的是阿拉伯數字,是在學科教學或生活實際中運用四則運算時所使用的數字,以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服務于生活。在數字化進程中,數字化雖然由程序化的數字符號組成,但它使用的數字符號在計算機中只有“0”和“1”,代表的是一種二進制數值轉換,是使用數值將其編織成一個虛擬數據網。通過大數據、互聯網、信息化等技術生成龐大的可度量的數字或數據,以此建立相應的數字化模型,納入計算機之類的電子媒介中生成二進制代碼。數字與數字化是密不可分的關系,數字促進數字化的發展,數字化的發展賦予數字新的時代內涵。
何為數字勞動教育?對數字勞動教育的探討首先要明確什么是數字勞動,不同學科視角下的數字勞動界定不同。從經濟學視角看,蒂奇亞納·泰拉諾瓦(Tiziana Terranova)在《免費勞動:為數字經濟生產文化》(Free Labor:Prodcuing Culture for the Digital Economy)一文中最早提出“數字勞動”概念,他將其視為一種免費勞動[13],具體表現為“用戶在互聯網中軟件編程、發送郵件、參與游戲等自愿、無償的行為都是在進行免費勞動”[14]53??死锼沟侔病じ?怂梗–hristian Fuchs)在系統辨析了馬克思關于“勞動”和“工作”關系的基礎上,提出“數字工作和數字勞動是廣義的范疇,涉及數字媒體技術生產和內容生產中的所有活動”[8]459。李弦認為數字勞動包含非物質勞動與物質勞動[15]。從傳播學視角來看,數字勞動是指“互聯網用戶在以數字技術支撐的互聯網(尤其是對等協作的P2P和社交網站)中生產、交流、分配和消費主體的情感、認知、經歷等,并生成相關內容的活動”[16]84-85。綜上,數字勞動具有受眾群體廣泛、勞動形式靈活和勞動結果虛實共生的特點。
由此可判斷,數字勞動是主體能動地運用勞動工具對客觀的物質或非物質對象進行加工、修飾與改造,最終創造出物質或非物質勞動結果的活動過程。
基于數字化進程中勞動教育的發展來看,數字勞動教育本質上就是數字技術與勞動教育相結合的產物。??怂乖跀底謩趧咏逃拍罱缍〞r并沒有將其視為一個狹義的職業概念,而是關注整個行業的數字勞動。由此可知,數字勞動教育存在廣義與狹義之別,本文著重探討學校場域中的數字勞動教育,即狹義層面的數字勞動教育。基于對“勞動”—“勞動教育”—“數字”—“數字勞動教育”的分析發現,數字勞動教育實質上是數字技術與勞動教育融合發展的復合型產物,廣義上的數字勞動教育是在遵循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上,以數字人才培養為導向,以數字技術為載體,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習者使用數字工具加工勞動對象而形成物質或非物質性數字勞動成果,進而提高學習者數字勞動素養的教育活動。狹義上的數字勞動教育即學校數字勞動教育,是教師以數字勞動教育內容為載體,采用數字化教學方式與手段,通過數字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字勞動意識、知識和技能,提升學生的數字勞動素養的教育活動。
(二)數字勞動教育的內容
“智能化轉型和技術變革對人的高階勞動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要求不斷升級,工作性質的變革促使社會需要大量創新型、知識型、復合型的新型勞動者?!保郏保罚?01數字勞動教育作為新型勞動者培養的一種渠道,需要適宜的數字勞動教育內容作為育人載體。根據數字勞動教育的內涵可知,數字勞動教育通常是以數字技術為載體、以一般生產生活勞動為源泉、以學校“五育”活動為途徑而展開的教育活動。由此可判斷,數字勞動教育內容一般包含數字技術的習得、一般生產生活性數字勞動及蘊含于“五育”中的學科性數字勞動等。進而言之,其主要涵蓋數字技術內容、學科性數字勞動內容、生產性數字勞動內容和服務性數字勞動內容。
一是數字技術內容。數字性是數字勞動教育的關鍵特征。數字性是以數字技術為外在表征。數字技術內容仍是數字勞動教育的首要內容。因此,加強數字技術學習是實施數字勞動教育的前提條件,引導學生習得與數字勞動教育高度相關的數字技術成為數字勞動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
二是學科性數字勞動內容。各學科融合與融通成為新教育現象[18]65,跨學科式教育內容則成為新的取向。學科性數字勞動內容能夠聯結不同課程需求,實現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的融合與實踐。將數字問題帶入勞動實踐,感受數字優化問題與勞動教育融合,讓學生了解數字學習和學科學習的便利性,增強跨學科融合,重在實現數字勞動教育的整體性。強調數字勞動教育的內容融合意味著數字勞動不應該局限在純粹的勞動教育領域,應從學習主體發展結構出發,關注勞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相融合,關注數字勞動教育內容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等方面相互融合,實現數字勞動教育內容的生活化和社會化,為數字人才培養提供切實的育人載體,成為推動數字社會發展的重要勢能。
三是生產性數字勞動內容。數字勞動教育在內容選取上應著重關注“信息加工”“再創造”內容,充分挖掘學生的數字潛能[19]。中小學生產性勞動的四大任務群中強調教師組織學習者積極參與數字技術應用與體驗過程,數字技術作為服務勞動實踐的重要工具。內容上:一方面要教會學生認識數字技術是什么,這是實施數字勞動實踐的重要前提;另一方面要教會學生學會如何使用數字技術工具,提升學生正確使用數字技術工具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運用數字技術能夠創造美好生活的情感。學生正是在掌握基本的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對作為勞動內容的文本、視頻、圖片等進行編輯、修剪、調整后,完成對勞動作品的再創造,產生新的數字勞動成果。
四是服務性數字勞動內容。通過參與多種類型的公益性或利他性的服務型勞動,學生使用工具或設備幫助他人或集體完成服務內容,形塑自身的勞動服務意識,獲取勞動的幸福感與成就感。
(三)數字勞動教育的特點
相較于傳統勞動教育的生活技能性特點,數字勞動教育彰顯了智能性、便捷性、發展性和整合性的特點。
一是智能性。智能性是數字勞動教育的主要表征?!吧a力要素的智能化增強必將成為具有新奠基性地位的技術基礎,這是人工智能崛起下當代生產力發生新變化的首要表現。”[20]3數字勞動教育的智能性以勞動為核心,在人工智能終端將人工智能與現有勞動力、生產力相結合,并根據工作環境變遷、不同任務性質、工作程度等進行虛實結合。一方面是勞動知識教育內容的智能化。單從學校教學來看,教育領域也逐步將AR、觸控、PC一體化等技術吸納到課堂教學全過程中。另一方面是勞動工具的智能化。數字勞動教育是通過教育渠道讓數字勞動者認識到由數字化聯結起來的數字平臺帶動“互聯網+教育”方式,它打破以往傳統勞動教育時空桎梏,開展跨時空交互性活動,強調的是一種精神性勞動和腦力勞動結合體的彰顯[21]?!啊ヂ摼W+已經成為勞動教育教學的重要工具,尤其是綜合性的、數字化的勞動教育平臺和富媒體勞動教育教材的運用,降低了勞動教育成本,豐富的在線資源增加了勞動教育的樂趣,實時的在線課堂檢測和多方評價提高了勞動教育的效能”[22]45,充分發揮了數字媒介的智能性,耦合了互聯網教育的優勢,拓展了勞動教育的新形式,增強了混合式教學的效率。
二是便捷性。便捷性是新時代數字勞動教育的新變化。首先,打造虛實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方式,打破單一勞動教學場景的限制性?;旌鲜浇虒W模式的實施標志著傳統課堂教學從現實性固定場所走向具有“數智”屬性的虛實結合式教學,能夠滿足教學時間和空間上的即時性、延遲性和高度的靈活性,能夠助力新的勞動教育內容和形式走進學生學習視野,催生學生的數字勞動認知。其次,構建勞動教育學習資源數據平臺,增強數字勞動教育資源的可獲取性?!皵抵腔彬寗痈鲗W習資源平臺的建構,不同主體與類型的勞動學習資源庫的建設呈現出渠道豐富、種類多樣化樣態,但在供給上仍表現出不均衡且老舊單一的現狀[23]。借助平臺聯結學生與教師、教師與學校、學校與其他學校形成區塊鏈式的數字勞動教育合作,利用慕課、紀錄片、音視頻等不同類型的教育資源,為有勞動教育需求的學校、教師和學生提供便于自主獲取的資源,增強學習主體對學習資源的可獲取性,讓更多的優質勞動資源惠及廣大的學習者。最后,開展數字勞動教育云評價,推進數字勞動教育的質量監測。構建云評價系統,教師能夠“借助動態化的數據優勢,全程追蹤并記錄學生的學習環節,將學生學習情況匯總分析并生成量化數據與質性評價,幫助教師及時調整教學計劃供師生參考”[24]39,時刻掌握學生靜態與動態的學習過程,及時調整教學計劃。
三是發展性。發展性是新時代數字勞動教育的核心理念。首先,人的全面發展是數字勞動教育的目的,“全面發展也被看作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途徑”[25]59。其次,從個人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角度出發,數字勞動教育的發展性特征是實現個體自我教育的最終教育旨歸,強調個體發展在實現路徑上需整合各類元素從而實現根本性的數字勞動教育變革。發展性特征是數字時代下啟迪學習者不斷加強數字勞動教育綜合素養,進而實現自我發展的過程,實現自我發展層級遞增的進程也就是數字勞動者不斷提升數字勞動素養的過程。最后,數字勞動教育發展性目的是引導個體具備數字勞動素養。何為數字勞動素養?數字技術將事物轉換為“數據”,“數據”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信息”,因此數字勞動教育素養在內涵方面包括信息素養和勞動素養。信息素養需要數字勞動者具備信息意識、運用信息能力、收集信息知識和遵守信息道德四個核心要素[26]。發展個體數字勞動素養體現在數字時代數字勞動者積極主動適應社會變遷,不斷增加自身勞動競爭力,并能動地運用創造性、創新性思維改造數字生活的能力。
四是整合性。整合性是新時代數字勞動教育的核心要求。一方面,勞動教育是“五育”整合的重要維度。從學習者整體數字素質結構上融合了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囊括了綜合性教育發展的精髓。我國綜合教育改革的步伐已迎來“五育融合的新時代,突破傳統的教學范式發展模式,全面地向一種新的形態轉變,是這個新的歷史時期的總的特點”[25]58。數字化的加持是新時代“五育”融合發展、協同育人的新表現,不僅能加快大眾數字素養的提升,還能運用獨特的見解、創造性的思維促進個體自我學習、自我發展與自我超越。教師制作的教學PPT耗費了人力、物力、體力,就“美”而言,內容構建的畫面美、文本創作的語言美、情感交流的感情美,都與實時交流的學習者產生交互影響,而這些若有若無的影響實質上就是實現“育”的過程。另一方面,整合零散的數字勞動資源能夠解決勞動資源分散不均的難題。信息資源整合的目標旨在將形式各樣的載體資源、信息資源、數據資源、文獻資源等通過個體需求能夠便捷快速獲取信息并自行排列、加工或組合[27]。信息資源,除了感官系統能看到、摸到、聽到的物質信息資源,還包括非物質形式的信息資源,例如精神層面的思想交流所產生的信息,這類意識層面的信息溝通同樣也可為人類所利用,將這些思想信息資源通過數字媒介上傳、分享等方式傳播,體現資源整合中共同自發勞動,強調信息資源整合與交流,從而形成立體性、更加有價值意義的資源,最終服務勞動本身。
二、數字勞動教育的三重價值
“數字化+勞動教育”的融合為勞動教育提供了一種新形式。開展數字勞動教育能夠發展數字生產力為社會服務、賦予勞動教育新的實踐樣態和促進學習者自我教育。
(一)社會價值:開展數字勞動教育是發展數字生產力的有效舉措
數字勞動教育作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特殊形式和內容,旨在培養學習者的數字勞動觀念、技能和態度等,是發展數字生產力的重要舉措。數字勞動教育通過發展學習者的勞動認知、勞動技能,達成數字勞動者培養目標,數字勞動者反作用于數字技術發展,進而助力數字生產力的提升。
其一,數字勞動教育是促進數字勞動技術傳播與創新的關鍵環節。數字勞動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存在融入學校,促進勞動教育設施智能化、教育任務數字化、教育評價數據化、教育方式網絡化,在數字化教育活動中加速學生對數字勞動技術的認知、理解與內化。在此過程中,學習者習得數字勞動技術的相關知識、技能與態度,其本質是數字勞動技術的傳承過程。同時,與數字勞動技術相互體認的過程也會催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對數字勞動技術的新認知與探索,從而實現數字勞動技術的創新。
其二,勞動者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起著主要的推動作用。一方面,數字勞動教育培養新時代的數字學習者、勞動者和建設者,并伴隨勞動生產、勞動工具、勞動形式等的變化創生新的勞動內容反作用于勞動教育。另一方面,生產力得到一定發展能夠影響人才培養規模、人才培育質量和學校專業設置[28]。只有社會生產力的水平得到提高,才能保障其他領域得到充分發展,才能讓教育領域有充足的物質與技術支撐,促進教育的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
(二)育人價值:促進數字主體實現自我發展的基本路徑
學習者的自我發展是數字勞動教育最根本的價值旨歸。數字勞動教育涵蓋“數字勞動者”“數字勞動對象”與“數字勞動工具”的教育,其中數字勞動者是核心要素,因為數字勞動對象和數字勞動工具的教育最終是為數字勞動者素養提升做準備。此外,數字勞動對象和數字勞動工具的有效性受制于數字勞動者的素養程度。鑒于此,數字勞動教育的顯著價值之一在于培養學習者的數字勞動素養。自我發展是個體綜合素養中的關鍵素養,是個體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因此,數字勞動教育不僅培養學習者認知數字勞動工具和對象,養成數字勞動技能和數字勞動習慣等,而且核心在于引導學習者實現自我發展,成為自主發展的個體。
其一,數字勞動主體、數字勞動對象和數字勞動工具是數字勞動教育的主要構件。數字勞動工具包括硬件設備、軟件工具和數字資源,是數字勞動教育的重要媒介。數字勞動工具的先進性影響數字勞動教育過程的效率與水平,培育學習者高質量使用數字技術是發揮數字主體數字勞動能力、加工與創造數字勞動內容、提升數字勞動效率的重要方式。數字勞動對象是數字勞動教育的核心構成要素,核心數據資產是主要表征。數字勞動對象從傳統的物質性生產資料轉變為物質性與非物質性生產資料的結合。數字勞動主體是數字勞動教育的核心要素,關涉教師、學生和教育管理者。數字勞動教育的三要素中數字勞動對象和數字勞動工具是數字勞動教育實施的物質條件、必要載體和基本保障,數字勞動主體則是關鍵要素,皆因數字勞動對象和數字勞動工具作為數字勞動運行的載體是由數字勞動主體開發和使用的,以服務于勞動主體的數字素養發展為本真追求?;诖?,數字勞動教育的核心要素是人。
其二,自我發展是數字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數字勞動教育突破傳統的以實物為主要勞動對象的單一形式,拓展了勞動教育的時空維度,讓學習者可以在數字空間里實現勞動精神與勞動技能的融合發展。但這一理想樣態不是有了數字勞動技術即可達成的,它有賴于學習者的自覺行為,即自我發展的意識和追求。以此觀之,數字勞動教育不止于培育學習者的數字勞動意識和勞動技能,而重在引導學習者主動開展數字勞動的意愿和素養。
(三)實踐價值:賦予勞動教育交互相融的多元樣態
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滲透,必然推進勞動教育的理念、內容、方式、途徑和評價等方面的變化。在數字技術的影響下,學校勞動教育有必要重新思考為何教、如何選、怎么教、在哪教和如何評等問題。
其一,數字技術促進勞動教育的理念變革。將數字技術與勞動教育相融合是當前改革的著力點,也是勞動教育適應技術變遷的必然趨勢。部分學校開始數字勞動教育的新探索,如使用VR技術將農耕文化融入到課堂教學和勞動實踐中,讓學生在使用科技載體的形式中習得勞動技能。
其二,數字勞動課程建設可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勞動需求。數字化勞動課程建設的校本化和本地化,有助于幫助學校融合地域特色開展特色化、品牌化勞動教育,規避勞動教育的同質化問題。開設多樣化的勞動課程、吸納區域性特色文化資源、開發勞動課程構建混合式平臺課程資源,以滿足多主體、多樣化、多類型的勞動需求。
其三,線上與線下結合豐富了數字勞動教育新途徑。教師利用數字技術平臺的優勢,將可視化的勞動教育內容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段呈現給學生,豐富的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習渠道,學習者可實現自主學習。
其四,云評價創新勞動教育評價方式。將可視化的勞動內容通過數據分析清晰地表現出來,實現勞動教育的過程性和結果性相結合的可視化評價。
數字勞動教育是在“數字化+智育+勞育”三維融合驅動下的多種方式交融、多重技術保障、多位主體并進、多項育人并行,著眼于學習者創造思維發展,點撥智慧創新新路子、培養創新能力、增長實踐操作技能、凝聚創新意識、淬煉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自身數字素養,創造“數”“智”“勞”三維共同體下更加多元的新樣態。
三、數字勞動教育的實施策略
數字勞動教育是數字技術賦予勞動教育新的時代形態。數字技術背景下“勞動教育被置于智能化時空下,勞動教育的本質、形態都會隨之發生變化”[29]9。為此,實施數字勞動教育,理念上堅持以人為中心、目標上以產出為導向、內容上聯結社會生活、方法上踐行全過程育人和采取多元評價。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數字勞動教育理念,防止技術成癮傾向
數字勞動教育是一個新興的教育產物,數字勞動教育同傳統勞動教育的融合與發展也需要進一步地探索與學習,既不能過度夸大數字勞動教育的作用,盲目學習,也不能置之不理,聽之任之。2017年歐盟頒布教師數字勝任力框架,希望借助此框架在各成員國的實行,提升教師的數字素養。教師數字勝任力框架自引入中國進行本土化解讀后,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有效地推動了教師數字發展實踐[30]。
其一,數字技術僅為勞動教育提供輔助性工具,人的發展才是勞動教育的本真追求。數字化可以突破傳統勞動教育中時空和物質的束縛,讓師生跨時空及在虛實共存的物質世界中開展勞動教育,但要謹防數字技術的過度依賴,畢竟人的勞動素養是在數字技術操作過程中才得以發展。對一些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反復簡單操作的教育工作,使用數字工具的幫助可以更高效地完成瑣碎的工作內容,讓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與學生的思想交流中。而學生在完成教師布置的在線作業時可借助智能終端、電子媒介更好地搜集學習資料,完成學習任務,實現自我教育的過程,不是單純地“拍照搜題”而過度地依賴技術。這種自主學習立足自我而實現的碎片化教育,與現時強調的“終身教育”有共通之處,一切都是為了以人為中心,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做出的教育選擇。
其二,規避快節奏數字經濟中錯誤勞動價值觀念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旃澴嗟陌l展速度讓學習者漸漸在智能設施帶來的便捷、快速、智能化中迷失自我,表現出自媒體經濟體自主產銷見效快、效益高、影響廣的線上家教和自媒體教育者等,數字勞動職業引起了廣泛討論。對于知識付費平臺的快速崛起,正面的、積極的視頻內容會引起廣大學習者的情感共鳴,而負面的、消極的視頻內容所傳達的不良勞動價值觀會影響青少年一代的健康。不少青少年兒童長期處于刷短視頻的網絡環境中,其價值觀受到“網紅”的影響,受益多、關注度高、點贊數多、不勞而獲等成為評判勞動成果的標準。這與社會所需要的勞動教育價值觀背道而馳,數字勞動教育不僅僅指技能的學習,更應該“培育學生尊重勞動的價值觀,培育受教育者對于勞動的內在熱情與勞動創造的積極性等勞動素養”[31]45,強調的是勞動過后的延時滿足而并非即時滿足。
(二)樹立產出導向的數字勞動教育目的,提高人才數字素養
強調產出導向的數字勞動教育目的是新時代數字勞動教育培養未來社會“供給端—需求端”的數字人才“輸入—輸出”的數字素養。學校既獨立承擔也聯合家庭、社會一起共同承擔著培養學習者數字勞動素養的責任,學校教育針對數字勞動領域不斷完善“產出導向”的教育目的培養體系,切實推動理論與實踐合一的實踐引領,增強未來勞動者的數字勞動素養。以“導向”促“產出”、以“產出”促“導向”是要將教育先行與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培養先于時代發展的優質人才,讓教育先行的步伐大于實際社會發展的步伐,表現在“三個統一”:首先,導向教育實際與教育未來的統一。了解數字時代未來社會各領域發展的行業趨勢,滿足供給端與需求端的和諧統一。未來社會勞動市場需要勞動者具備什么樣的勞動素養,數字時代就培養數字勞動者具備什么樣的數字勞動素養,只有建立起一對一的產業導向鏈,才能為數字勞動教育提供育人指引,促使數字勞動教育的反思與實踐。其次,導向數字技術與精神教育的統一。強調數字勞動教育發展,并不是一味機械追求數字技術,而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面對數字社會產業結構多重升級,不斷適應結構變革需求,滿足多樣化人才品質要求。以人為本的數字勞動教育理念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培養數字人才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雙向融合。數字勞動教育的變革與價值的最終精神旨歸在于發展人的價值,強調的是“數字化+精神產出”的智慧型價值,蘊含豐富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產出,培養造就全面發展的數字學習者,以適應新時代數字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需要[32]。最后,導向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統一。數字技術從工具屬性上創造或賦予人們社會生存的新能力,數字技術賦予社會生存與發展便利的同時,更要注重數字工具背后隱匿的人文取向?!皠趧咏逃娜蝿帐冀K是關于人、依靠人、促進人,人是勞動教育發展的中心和重心?!保?]32脫離人文取向的勞動教育是漠視勞動創造幸福生活的錯誤取向,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的思想指引,加快推進數字勞動教育的新探尋與建設,才能順應數字社會要求的人才品質,形塑新時代的勞動價值觀,具備應有的勞動素養,更好地適應職業需求,從而為學習者進入社會夯實基礎,有效提升職業變革中人才數字素養的供給能力,更好地滿足經濟和市場需求,推動勞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三)構建數字生活化的數字勞動教育內容,營造健康的數字生活
數字教育趨勢下的勞動內容從單一勞動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轉移到對線上線下雙線勞動資源的整合,借助數據的支撐,對數字勞動資源進行分析、記錄、整合與利用,目的在于激發勞動者的勞動價值,擴展勞動內容[33]。基于數字化發展的理念和《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日常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三個模塊的內容,可設置十個任務群,共同構建數字勞動教育內容。
其一,以數字化日常勞動促進學習者掌握基本生活知識與技能。這里涉及兩方面重要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從正規教育上來說,學校教育的綜合實踐課程、道德與法律課程、科學課程等涵蓋有關日常生活的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歸納、生活電器使用與維護、烹飪與營養四個任務群的教育內容,這些數字化生活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與教學,能夠規訓學生日常的生活技能與習慣,養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另一方面,從非正規教育上來說,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場域實施的碎片化式勞動教育理應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形式之一,可通過手機、平板或電腦等電子媒體設置相關的勞動信息,學習者自主搜集勞動信息并完成有關的勞動任務,從而提升學習者的勞動素養。
其二,以數字化生產性勞動銜接學習者直接或間接創造勞動成果的過程。數字勞動教育的旨歸是在物質或非物質性場域中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展,數字勞動教育需要在立足現有的勞動教育基礎上融合未來勞動發展趨勢,對勞動者進行數字勞動觀念、數字勞動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勞動應用、數字勞動社會責任和數字勞動專業發展五大模塊進行思考。勞動過程從簡單勞動轉變到復雜勞動且具有數字屬性。學習者完成教師布置的電子作業時,意識上具備基本的數字技能與素養,操作方式上運用數字工具,操作對象是編輯的數字信息,勞動成果是通過電子產品進行信息化加工的產物。
其三,以數字化服務性勞動強調學習者勞動的公益性,破除勞動教育的功利屬性?!敖逃瘍A向隱藏于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教育實踐背后,把教育的工具功能擴大化、極端化,把工具理性置于價值理性之上,致使人們的觀念和行為偏離教育的客觀規律、忽視育人的本質?!保郏?]5一方面,凸顯勞動育人的目的在于重新讓勞動素養回歸學習者的學習。物質激勵是手段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當學生為了分數或物質獎勵去進行志愿勞動或公益性勞動時,勞動教育便脫離了育人之軌,數字勞動教育也就忽視了教育的利他性和公共性。另一方面,數字勞動服務目的重申勞動教育的德育情懷,體現在學習者利用數字知識、技能、工具等載體為他人提供具有服務性的勞動行為,學習者借此領悟到勞動的社會感與責任感,恪守數字公德,拒絕數字霸凌。
綜上,“數智時代背景下學校勞動教育的核心要義就是基于數字化、智能化的時代語境,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培育受教育者的健全勞動人格,增強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以及重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乃至人與機器的關系,而這恰恰適切于數智時代勞動形態變革對勞動者及勞動教育提出的新挑戰”[35]109。
(四)重視多主體協同育人的數字勞動教育方法,提升數字勞動教育質量
多主體共同賦能數字勞動教育寓教于勞的教育方法,主要強調的是實行數字勞動教育需要各教育主體共同聚合教育優勢,連接各主體發揮整體育人功能,切實保障與推進數字勞動教育的高質量發展。關于教育主體問題的已有研究,“集中關注教育系統內部的主體性問題,致力于教育個體主體和學校主體的生成與建構”[36]16。事實上,教育是內外相關主體協同治理的產物,既需要教育系統內部主體的內生發力,也離不開教育系統外部主體的系列支持。
于此而言,數字勞動教育的實施有賴于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協同發力。首先,政府重視引領。各地區重視并領導組織有關數字勞動教育的實施,調動社會資源,統籌規劃,讓“家校社”參與到育人的過程中來,其中“政府是勞動教育的主導,要充分發揮積極引導和監督管理的功能”[37]70。其次,學校重視培養。加強課程設計的銜接性,打造特色化與綜合化兼容、專業化與規范化并存的數字勞動課程,創新融智能化教學設施與傳統型教育方法于一體的教育方式,提高數字勞動教育實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再次,家庭重視引導。家長引導孩子樹立“愛勞動”的意識,借助互聯網的教育優勢輔助孩子實行“自我教育”?;ヂ摼W的發展打破傳統教學課堂固定場所的桎梏,“教育+互聯網”深度融合是數字教育發展的重要衍生之一,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慕課等線上學習的多模態教學場域的變換為學習者拓展了學習空間,基于線上課堂交互性的特點,網絡聯結了全國、全世界的人共享同一課堂,擴大了學習交流的范圍,實現“名師走下來”。最后,社會加強宣傳。形塑良好勞動氛圍,避免網絡空間傳遞錯誤的勞動觀念,積極宣傳正確的、積極的數字勞動價值觀。
(五)采用多元的數字勞動教育評價方式,檢驗數字勞動教育質量
“根據勞動素養評價指標特性和學生發展特點選取合理的評價方式,是保障評價工作有效開展和落實的重要方面?!保?8]146“無論是以鑒定與選拔為目的的結果性評價、側重于診斷與改進功能的過程性評價,還是意在導向與激勵功能的增值性評價,作為單一的評價手段,如果不能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形成協同效應,必然不會取得應有的效果?!保?9]39對數字勞動教育實施過程采取多元化評價方式或方法更能保障評價結果的客觀性與科學性,具體而言,要著重關注評價對象的過程性與終結性相融合、評價標準與角度多元相并重、評價情境與主體思維發展相協調的評價方式。
一是重視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作為學習階段的整體評價,過程性評價作為終結性評價的重要補充,強調數字勞動教育過程中人的切實性體驗,以發展的視角觀測被評價對象的實際變化。在數字勞動教育評價中,只有將兩者結合才能更為精準地對數字勞動教育結果或效能進行價值判斷。在實施過程中,一方面,要重視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技術融合。要盡可能利用數字技術聚合評價優勢進行量化分析,更能精準、快速地實現數字評價,提高評價的精確性,避免單向度評價取向導致評價失真問題的產生。另一方面,采用勞動過程監控達成精準評價。學生的數字勞動過程兼具共性與差異性,實施勞動過程監控有利于準確記錄不同學生的勞動內容、勞動態度、勞動成果,據此判斷學生的數字勞動成效與不足,進而改進教育內容和方法,因材施教,蓋因“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特別是學校勞動教育中,要加強勞動教育實施的過程監控,作為調整、診斷和改進勞動教育效果的一種手段”[39]38。因此,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能夠彌合單向度評價方式帶來的片面性評價的鴻溝。
二是重視評價標準和評價視角多元相結合。一方面,數字勞動教育是以人的數字勞動素養發展為評價尺度。數字勞動教育評價標準不是單純使用評價工具所進行的價值選擇與判定,而是主要側重于人在數字勞動教育過程中獲得的數字勞動素養。數字技術賦能勞動教育不是被數字邏輯與運算遮蔽的虛擬結構,而是真實指向人的數字勞動素養發展。另一方面,落實多向度的數字勞動教育評價視角。數字勞動教育并非孤立的教育,在育人價值上,不同程度上蘊含著德育、美育、智育及體育;從育人目標觀之,數字勞動教育既關注學生的數字勞動教育知識及技術的掌握,也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字勞動情感和價值觀念;就技術需求而言,數字勞動教育需要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支撐?;诖?,單一視角不足以客觀地判斷學生的數字勞動教育發展樣態,運用多視角能克服單一視域導致的評價片面化。要實現上述原則,教師是關鍵。教育數字化快速發展背景下,其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外在的數字資源,更需要數字技術人才,而數字技術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數字教學”[40]95,“教師作為技術與勞動教育中的關鍵連接點,是人機協同、虛實互動系統運行的‘把關人,肩負著教育者的初心和使命”[1]32。
三是重視評價情境與主體思維發展相協調。數字勞動教育回歸育人本質,注重評價的真實情境性是著眼于學習者認知層次的任務,這里的真實情境性不僅指的是勞動者直面社會生產實踐,也包括學習者將自己的勞動思維、勞動認知與勞動技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新問題情境。“設計勞動情境時,應盡可能具體、真實,能激發學生的勞動動機和職業興趣,增加學生真實的勞動體驗”[41]61,激發學習者對社會勞動實踐的問題意識與思維能力;同時,注重評價的真實情境性也有助于幫助學生早早樹立要學會解決生活問題的技能的觀念,將教育從“教室教、網絡教”轉移到“生活教、問題教”,打破“家校社”互不聯系的育人壁壘,讓勞動問題從生活中來,再讓學生帶著問題到生活勞動中去思考、探究并解決問題??傮w來說,就是注重數字勞動教育評價的真實情境,鋪墊問題意識,解決真實疑難,獲取勞動經驗,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通過真實情境解決問題的評價方式還需要根據各情境變化進行靈活評價,確保評價具體、真實且有效反饋教育效果。
四、結語
數字化轉型進程中需要更多的數字學習者共同投身于數字中國的建設中,以數字技術突破數字壁壘、加快產業升級、賦能數字教育、推動數字貿易、助長數字經濟,增強數字勞動教育深度融合,凸顯數字化進程中教育創新的活力,對破解數字經濟發展難題、教育發展難題具有切實性的推動作用。數字勞動教育讓學習者在數字技術使用中掌握數字工具、形塑數字勞動理念、養成數字勞動素養?;诖耍瑪底謩趧咏逃P乎國家教育數字化發展進程、數字人才培養效率。實施數字勞動教育是對新一代數字人才提出合乎社會發展、時代前沿的數字素養要求,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數字勞動教育理念,堅守匠人初心的勞動精神,用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數字勞動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崔中良,王夢鈺.數字勞動教育的新生態、風險及發展路向[J].教育與職業,2023(10):28-34.
[2]楊小青.智能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內蘊、可能困境及現實應對[J].高校輔導員,2023(1):25-28.
[3]王豪杰,李怡.數字勞動教育:革新、風險與實踐[J].重慶高教研究,2023(2):43-51.
[4]豆瑩瑩,張文喜.數字勞動的內涵界定、雙重維度及異化機制[J].北京社會科學,2022(4):58-66.
[5]黨珊珊.勞動教育:“勞動”的應然審視[J].教育評論,2022(8):50-57.
[6]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7-208.
[7]霍耐特 A,王卓群.勞動:一個現代概念的簡史[J].國外理論動態,2022(6):50-59.
[8]??怂?C.數字勞動與卡爾·馬克思[M].周延云,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9]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9(2):82-84.
[10]張馨予,楊兆山.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內涵與實施方略[J].教育評論,2021(8):52-59.
[11]柳夕浪.全面準確地把握勞動教育內涵[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9(4):9-13.
[12]孫振東.關于勞動教育的若干理論問題[J].教育評論,2021(4):3-11.
[13]TERRANOVA T.Free Labor:Producing Culture for the Digital Economy[J].Social Text,2000(2):33-58.
[14]泰拉諾瓦 T,楊嶸均,曹秀娟.免費勞動:為數字經濟生產文化[J].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23(1):53-69.
[15]李弦.數字勞動的研究前沿:基于國內外學界的研究述評[J].經濟學家,2020(9):117-128.
[16]謝芳芳,燕連福.“數字勞動”內涵探析:基于與受眾勞動、非物質勞動、物質勞動的關系[J].教學與研究,2017(12):84-92.
[17]樂曉蓉,樊熙奇.智能時代勞動變革與勞動教育的實踐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2023(1):99-105.
[18]趙渭絨.跨界與融通:數字人文背景下比較文學的學科困境及應對策略[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64-71.
[19]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2.
[20]賈淑品.人工智能背景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再審視[J].廣西社會科學,2021(6):1-7.
[21]朱敬,蔡建東.從“互聯網+教育”到“教育+互聯網”:互聯網文化基因視域下的審思[J].中國教育學刊,2022(6):22-28.
[22]詹青龍,孫欣,李銀玲.混合式勞動教育:數字時代的勞動教育新形態[J].中國電化教育,2022(8):41-50.
[23]陳明選,來智玲,蔡慧英.我國基礎教育數字資源及服務:現狀、問題與對策[J].中國遠程教育,2022(6):11-20,76.
[24]吳金航,何玉蘭.智慧課堂視域下學生學習:特征、問題與發展[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2(1):37-46.
[25]金志遠,王鑫藝,楊志茹.分離與融合:“五育融合”教學研究范式的構建[J].教育科學研究,2022(11):57-63.
[26]孫旭,丁喬.數字經濟時代“新服務工人”數字勞動信息素養培育研究[J].情報科學,2022(5):27-35.
[27]李廣建.整合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J].圖書情報工作,2005(10):6-10.
[28]王慶海,張春江.試論教育與生產力及經濟發展的關系[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60-61.
[29]周美云.當勞動技術教育遇到人工智能:審視與超越[J].上海教育科研,2020(2):9-13.
[30]REDECKER C.European Framework for the Digital Competence of Educators:DigCompEdu[R].Seville:Joint Research Centre,2017.
[31]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本質在于培養勞動價值觀[J].人民教育,2017(9):45-48.
[32]姚姿如,楊兆山.“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意蘊[J].教育研究,2011(3):17-20.
[33]胡淑云.數字勞動主導下的大學生勞動教育創新發展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3(5):20-22.
[34]崔保師,鄧友超,萬作芳,等.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J].教育研究,2020(8):4-17.
[35]代以平,馮珊珊.數智時代勞動的新形態與新挑戰:兼論學校勞動教育的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2023(3):104-111.
[36]李松林.主體教育研究:視野、論域與方法[J].教育研究,2005(8):16-20.
[37]張慧.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高職勞動教育推進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23(14):65-70.
[38]王暉,劉霞,劉金夢,等.中小學生勞動素養評價的國際經驗及啟示[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142-149.
[39]韓光耀,石佳佳.勞動教育評價改革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及實踐路徑[J].教育評論,2021(3):35-39.
[40]吳金航,譚濤.教師數字教學能力:價值意蘊、結構要素及培育路徑[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3(7):92-104.
[41]董澤華,蔣永貴.指向勞動素養的表現性評價[J].人民教育,2022(19):60-62.
(責任編輯:李文玉)
Digital Labor Education:Meaning,Value and Strategy
WU Jinhang? YU Bili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Digital labor education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upling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labor education,representing a distinctive form of lab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A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training of digital laborers,it is urgent to further clarify a series of ontological issues such as what is digital labor education,what is its use and how to carry out it.The article employs an analytical logic of ″labor″-″labor education″-″digital″-″digital labor education″ to expound the significance of digital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dissecting the contents of digital labor education mainly including digital technology education,disciplinary digital labor education,productive digital labor education and service-oriented digital labor education.Compared to the life skills emphasized in traditional labor education,digital labor education highlights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igence,convenience,developmental aspects,and integration.Digital labor education holds threefold value:its societal value lies in being an effective measure for advancing digital productivity;its educational value lies in being a fundamental path to foster the self-development of digital entities;and its practical value lies in endowing labor education with diverse modes of interactive integration.The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digital labor education include:adhering to a people-centered philosophy in digital labor education to prevent a tendency toward technological addiction;establishing output-oriented goals for digital labor education to enhance talents′ digital literacy;constructing digital lifestyle content for digital labor education to foster a healthy digital life;emphasizing the method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with multiple subjects in digital labor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gital labor education;adopting diverse evaluation methods for digital labor education to assess its quality.
Key words:labor education;digital labor education;digital labor literacy;digital technology;digital tal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