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康 王琪



摘 要:梨葉斑蛾是世界性多寄主鱗翅目害蟲,是多種果樹的重要食葉害蟲,除了主要危害梨樹外,對蘋果、桃、杏、沙果、櫻桃和海棠等果樹的危害也日趨嚴重,關于其危害與防治的研究報道不斷,但卻缺乏一個較全面的總結。本文綜述了梨葉斑蛾的生物學特征、危害特點及防治方法,供果農朋友參考使用。
關鍵詞:梨葉斑蛾;果樹;發生規律;防治措施
梨葉斑蛾(Illiberis pruni Dyar)屬鱗翅目、斑蛾科、翅葉斑蛾屬,又名梨星毛蟲、餃子蟲、囊粘蟲等,是薔薇科果樹的主要食葉害蟲,同時也可取食果樹的芽和花,分布于東北亞及我國主要的梨產區,尤以我國西北地區的發生頻率更高。通過查詢中國知網,截至2023年12月共檢索到研究梨葉斑蛾的相關文獻71篇(圖1)。最早對梨星毛蟲防治進行報道的是1951年范存仁總結發表于《中國農業科學》上的“梨星毛蟲防治的初步經驗”[1],第2篇為1956年黃其林在《昆蟲學報》發表的《幾種斑蛾科幼蟲外形的比較》,對梨葉斑蛾幼蟲形態進行了研究[2],其后的研究多集中于甘肅和河北,河南直到2022年才見到楊偉民對駐馬店梨園“梨星毛蟲發生規律與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進行報道[3];關鍵詞互作分析(圖2)顯示,“梨產區”“梨葉斑蛾”“越冬幼蟲”“卷葉”“病蟲害防治”“滅幼脲”等互作性較強,較有特點,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了梨葉斑蛾的危害場地、危害部位及防治的最佳時期與常用的殺蟲劑。為使廣大果農朋友了解梨葉斑蛾的發生規律,做到科學精準防控,筆者綜述了梨葉斑蛾生物學特征、在果樹上的發生及防治情況,對今后梨葉斑蛾防控技術發展進行了展望。
1 生物學研究
1.1 形態特征
卵:白色,扁橢圓形;卵塊常數十粒至上百粒單層不規則排列在葉背[4](圖3)。
幼蟲:體白色至淺褐色,各節體背兩側各具1黑色斑點[3]。
蛹:淺黃色,腹部第3~9節背面前緣具1列短齒[3]。
成蟲:梨葉斑蛾成蟲體長9.0~13.0毫米,翅展20.0~26.0毫米。體黑色。觸角:雄性雙櫛狀,雌性鋸狀。前、后翅黑色,透明(圖3)[5]。
1.2 生活習性
一年一代,以低齡幼蟲在樹縫或土塊縫隙中結繭越冬;第二年梨樹發芽時,幼蟲出蟄,自繭內爬出,危害嫩芽、花芽及嫩葉,尤喜食花芽,蟲害發生嚴重時,可將嫩芽食光,使苗木二次發芽,導致新葉展開推遲月余。樹葉成型后,幼蟲自葉邊吐絲將樹葉卷向葉面,形成餃子狀(圖4),幼蟲于蟲苞中取食危害,吃完1片葉子后,可轉移到新的葉片上繼續綴葉危害,1個幼蟲危害7~8片葉,嚴重時全樹葉片均被食光,造成樹勢衰弱。幼蟲危害可持續到5月中下旬,成熟的幼蟲會在蟲苞中結繭化蛹。
蛹期10天左右,在6月的上、中旬羽化為成蟲。羽化的高峰期為早晨的4—8時。初羽化的成蟲中,雄蛾占20%,羽化盛期雌雄比例相近,羽化末期幾乎均為雌蛾,性比基本上為1∶1。成蟲羽化后的第2天即可進行交配,每天的早上6—9時及下午的5—7時進行交配活動,交配時,呈“一”字形交配狀態,一對成蟲交配次數最多可達6次,多次交配后首次產卵量最大,之后逐漸變少,平均產卵粒數123枚,最多可達360多枚。
2 防治措施
2.1 物理防治
一是手動抓蟲,因為梨葉斑蛾成蟲和幼蟲均在白天活動,且幼蟲的主色白色與成蟲的主色黑色均與梨葉的綠色呈明顯的對比,因此可以使用捕蟲網捕獲成蟲幼蟲,進行集中滅殺;二是根據梨葉斑蛾的味覺趨性,使用梨葉斑蛾的雌蛾性粗提物[6]或糖醋液進行誘集滅殺。此外,還可以在冬天和早春對梨樹樹皮進行清理涂白,并將清理下來的樹皮進行焚燒,減少蟲源數量。
2.2 化學防治
室內浸蟲法表明0.5%藜蘆堿和1%苦參堿對梨葉斑蛾的殺滅效果較強[7];大田應用表明在河南地區25%滅幼脲膠懸劑1000~1500倍液和50%辛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對害蟲的防治效果可達95%以上[3]。
2.3 生物防治
可以利用寄生性繭蜂、跳小蜂及捕食性的步甲、蜘蛛等天敵昆蟲,人工釋放寄生蜂,保護好梨園中的步甲、蜘蛛等,可以有效降低害蟲蟲口密度。昆蟲的多樣性通常與植物的多樣性呈正相關,為了改善天敵昆蟲的棲息環境,可以在梨園下間作草本植物,如白三葉草和桔梗等,白三葉草間作區可以看到捕食優勢種微小花蝽Orius minutus (Linnaeus),草間小黑蛛Erigonidium graminicola (Sundevall)、中華小步甲Tachys chinensis Jedlicka,桔梗間作區可以看到捕食優勢種梭形毒隱翅甲Paederus fuscipes Curtis,異色瓢蟲Harmonia axyridis (Pallas)、龜紋瓢蟲Propylea japonica (Thunberg)、黑帶食蚜蠅Episyrphus balteatus (De Geer)和草間小黑蛛E. graminicolum (Sundevall)等,實驗表明梨園間作白三葉草、桔梗一年后與生物藥劑SAVONA結合可替代50%化學農藥施用量[8]。
3 討 論
梨園害蟲除了梨葉斑蛾外,還有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 Yang & Li、梨黃粉蚜Aphanostigma jakusuiense Kishida、梨小食心蟲Grapholita molesta (Busck)、蘋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innaeus)、香梨優斑螟Euzophera pyriella Yang等[9]。梨葉斑蛾是梨樹的主要害蟲,此外,梨葉斑蛾還可以取食蘋果和山楂,鱗翅目昆蟲的中腸蛋白酶如絲氨酸蛋白酶在消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維持蛋白酶的平衡對昆蟲獲取其主要營養物質至關重要,但中腸蛋白酶實驗表明,取食梨葉的梨葉斑蛾中腸蛋白酶活性要高于取食蘋果和山楂葉的,據此可以通過梨園間作蘋果和山楂等形式來降低梨葉斑蛾蟲害對果園產量的影響[10]。
做好蟲害監測是進行有效預防殺滅的前提,人工巡視果園檢查蟲害工作量大,除了使用誘劑監測成蟲發生情況外,針對第2年開春后幼蟲取食成葉形成特異性的“餃子狀”蟲苞,還可以利用無人機高光雷達對餃子狀蟲苞進行智能巡邏—拍攝含地理坐標信息的圖像—圖像人工智能識別—梨葉斑蛾蟲苞定量統計,及時發現危害的幼蟲并即刻用物理法清除。
害蟲的滅殺,目前仍是以化學農藥殺蟲為主,廣譜化學試劑使用對果園中的步甲、草蛉、蜘蛛等益蟲具有同樣的殺傷作用,RNA農藥的開發給特異性殺害某種害蟲提供了機會,隨著基因組技術的發展,大量農林業害蟲的全基因組數據均被測序組裝出來,用于研究對農藥的適應性及其抗性的機制,同時,為挖掘到特異性基因用于開發針對性的RNA農藥提供了研究藍本,梨葉斑蛾的全基因組數據還未見發布,但出于對其進化生物學研究,Nan等對其線粒體基因組進行了研究[11],相信隨著測序成本的降低,很快梨葉斑蛾的全基因組數據也會發布出來,從而為加速梨葉斑蛾的RNA農藥的開發奠定基礎。RNA農藥在實際應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噴施后dsRNA暴露于環境中容易受到紫外線和空氣中的核酸酶影響而快速降解,或受困于昆蟲體壁的屏障作用,難以發揮良好的效果。高速發展的納米科學與RNA農藥研究的交叉融合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方法,納米載體通過增加dsRNA在空氣中的穩定性,能夠提升dsRNA的葉面保留時間;有的納米載體則能夠促進dsRNA在細胞內的擴散和攝取,提升RNAi的遞送效率。
隨著高新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在果園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果園病蟲害的防治將更加智能化、更具靶向性,未來有望針對不同時期的病蟲害發生規律采取更加科學綠色高效的防治策略組合。
參考文獻
[1] 范存仁. 梨星毛蟲防治的初步經驗[J]. 中國農業科學,1951,(3):22-23.
[2] 黃其林.幾種斑蛾科幼蟲外形的比較.[J]. 昆蟲學報,1956,(2):193-201.
[3] 楊偉民. 梨星毛蟲發生規律及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J]. 現代農村科技,2022,(11):38-39.
[4] 高素紅. 梨星毛蟲防治方法[J]. 農業知識,2010,(29):31.
[5] 李后魂,尤萬學.哈巴湖昆蟲[M]. 科學出版社,2021,382.
[6] 李玉鼎,陳一新. 梨星毛蟲誘蛾試驗初報[J]. 寧夏農業科技,1979,(6):38-39.
[7] 吳建霞,馬艷芳,朱惠英,等. 8種殺蟲劑對梨星毛蟲幼蟲的毒力測定[J]. 甘肅林業科技,2016,41(4):29-31.
[8] 何凱. 間作作物與生物藥劑對梨園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協同作用[D]. 安徽農業大學,2017.
[9] 牛韶奔. 趙縣梨園主要害蟲發生種類調查及防控技術研究[D]. 河北農業大學,2019.
[10] Dongbiao Lv,Xueying Liu,Yanlu Dong,et al. Larval midgut protease activity of Illiberis pruni (Lepidoptera:Zygaenidae) feeding on multiple characteristic hosts[J]. Phytoparasitica,2022,50.
[11] Yanbin Nan,Jingwen Peng,Kexing Cheng,et al.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Illiberis pruni Dyar,1905 (Lepidoptera:Zygaenidae)[J]. Mitochondrial Dna Part B,2022,7:1018-1020.
作者簡介:婁康,男,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昆蟲系統學與生態基因組學。
*通信作者:王琪,女,博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果樹學。E-mail:qiwang8803@z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