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林
摘 要:由于現代多元文化的交融,大部分學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逐漸減少,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融合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現階段主要的教學任務。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與工具性的主要特點,對弘揚我國傳統文化有著積極影響,可以深化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與了解。本文從初中語文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角度出發,旨在提高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語文 優秀傳統文化 融入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5.006
初中語文教材收錄的文章中包含了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教師可以將語文課堂作為教育載體,把教學內容與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深化其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了解,實現學生的全面成長。
一、初中語文融合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1.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涵蓋了文學、政治、哲學、宗教、歷史與藝術等方面的知識,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語文知識與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行融合,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強化自身的文化素養,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我國古代文化瑰寶的藝術魅力,并獲得較為豐富的情感體驗,從而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對傳統文化形成新的認識與理解;在閱讀名人傳記的過程中,可以了解到歷史上風云人物的生平、奮斗歷史與思想,深刻地感受到人類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豐富知識儲備。
2.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傳統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藝術內容,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是現代美育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依托。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融合,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中深厚的歷史積累,產生較為深刻的歷史感悟;讓學生的注意力可以集中在傳統文化上,觀察并發掘傳統文化內容中的審美價值。教師在課堂中可以為學生介紹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學作品,并發掘出其中的審美價值與相關元素。學生在閱讀古詩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相關文化元素,在學生的腦海中構建相應的意境,傳遞詩詞中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深化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從而提高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3.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強化其閱讀理解能力與文章的鑒賞能力,從而豐富學生的詞匯量,使其在交流過程中“有話可說”,進一步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與交流能力。當學生學習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理解,感受文章蘊含的意境同時,在課堂中表達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打開學生的思想格局,為之后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4.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
傳統文化是初中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語文教師在融合教學內容與優秀傳統文化時,通過弘揚優質文化,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了解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了解我國傳統在國外的傳播,正視傳統文化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有效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心,深化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有效傳播,能為社會提供更多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
二、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1.開發多元化課堂教學資源,使學生理解傳統文化
在信息技術發展日益快速的今天,互聯網為廣大師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助推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初中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將教學內容與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可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且直觀的學習材料。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視頻、音頻或圖片,讓學生仿佛身處在傳統文化與文章內容的構建的情境中,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使用視聽結合的情境教學法,以語文教材的內容為基礎,讓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進行適當想象,使學生的思維可以深入教學內容中。教師還需要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制作具有針對性的教學課件,讓學生在科學導入環節的引導下,對傳統文化內容產生充足的學習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固定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在運用網絡教學資源時,要堅持以語文教材為核心豐富教學內容的原則,拓寬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掘當地的文化資源,讓學生可以對身邊的傳統文化擁有基本了解。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有較強的民族性與地域性。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探索當地的傳統文化內容,讓學生擁有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任務。
比如學生在學習《〈論語〉十二章》這一課時,需要理解文章中包含的深刻哲理,并將學到的哲理在生活中付諸實踐。教師在課堂中,首先了解學生對孔子的了解情況,可以在網絡中搜索一些學生可能了解的《論語》名句,引導學生回答問題。完畢后,教師便可以在課堂中為學生簡單介紹孔子的生平。教師在課堂中播放與《論語》內容相關的視頻,讓學生站在現代文化的視角上,對傳統文化擁有基本了解。接下來學生根據視頻中的講解,嘗試梳理文章中的內容。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對逐步了解傳統文化,并對其產生充足的探究興趣。
2.提高語文教師的教育能力,教育課堂與生活融合
語文教師若想在授課過程中提高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的融合教學效率,便需要強化自身教育能力。教師在備課階段應當對傳統文化內容與教學內容擁有較為深刻的理解,才可以保證在教學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分享與理解。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需要改變自身的教育觀念,重視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才可以在備課過程中充分探索教學內容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并將這段內容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教師需要將自己變成傳統文化的傳播者,讓學生可以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理解。教師還需要強化自身的文化底蘊,初中語文知識點較為廣泛,包含的傳統文化內容較多,因此需要教師在課下認真探究語文教材,在發掘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進行拓展與了解,強化自身文化底蘊,在課堂中為學生講解更多的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其知識儲備。初中語文教師在融合教學內容與優秀傳統文化內容時,還可以嘗試將生活元素與教學課堂進行融合,初中語文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又回歸于生活,由此可以看出語文課堂與實際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引入生活元素,在課堂中為學生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在語文課堂與傳統文化之間搭建溝通的道路,便于學生快速理解傳統文化,提高其課堂學習效率。
比如學生在學習七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的《短文兩篇》(《陋室銘》和《愛蓮說》)這一課時,需要在文章的引導下,了解古人對“陋室”與“蓮花”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陋室銘》中,作者用“山不在高”與“水不在深”的觀點,表現自己陋室中擁有怡然自得的情緒;而《愛蓮說》中,作者將蓮花比作了高潔的君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回想兩者在現代文化中的意義,從而深化對古人思想境界的理解。
3.調整語文教學方案,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語文教師在融合教學內容與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應當制定科學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在理解傳統文化內容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效率。站在制定教學方案的角度上分析,在課堂中只依靠教師的口頭敘述,并不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內容,學生還需要在課后針對課堂中尚未理解的內容進行針對性復習與探索,保證傳統文化教育效果最大化。教師在制定課堂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應當根據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情況、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站在語文教材的基礎上,進行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的教學,規劃出科學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可以對傳統文化有基本的了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可以將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引入課堂中,并以此為教育媒介,向學生講述生活中傳統文化背后的故事,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教師在課堂中還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交流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和語文知識擁有更深層的認知與了解。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異質分組,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對傳統文化進行探討,教師為學生提供傳統文化的資料,比如傳統節日的民俗內涵、歷史變革等,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一步促進傳統文化和語文課堂的融合。
比如學生在學習八年級上冊教材的《三峽》這一課時,需要在熟讀文章的基礎上,通過想象感受三峽的壯麗風光。教師在課堂中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三峽的風光,讓學生受現代風景的引導,對過去的三峽風景進行探究,主動加入課堂學習中。教師將文章中的風景描寫進行整理,讓學生在課堂中想象三峽的風光,對古人的描寫手法進行深入理解。
4.教學內容中滲透傳統文化,改變課堂教學觀念
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特點,嘗試將經典文章引入教育課堂中,組成經典文章閱讀模塊,在課堂中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進行講解與分析,逐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豐富其知識儲備。語文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靈活應用經典文章的片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對傳統文化內容產生興趣后,對文章的理解深度、廣度會逐漸增大。為滿足學生現階段多元化的學習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應當保證學生擁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并在閱讀過程中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發展其思想情感。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相比更具有歷史內涵,可以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感受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差距。語文教學是漫長且煩瑣的工作,教師如果強硬地將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結合,不僅會進一步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阻礙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因此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現階段的學習特點與年齡情況,在課堂中使用趣味性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經典文學故事,在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還可以完善初中語文課堂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應當改變自身教育觀念,充分發揮出自身在教育課堂中的指導作用,以傳遞必要的文化知識為基本教育目標。教師在課堂中還需要與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交流與討論,并完善現階段的教育方案,為學生指出明確的學習方向,并搭建學習平臺,在無形中為學生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提高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比如學生在學習《桃花源記》這一課時,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深入分析漁翁再次進入桃源時,為什么再也找不到入口了。教師可以根據文章中講述的時代背景,為學生進行知識拓展,讓學生在感受歷史變遷的過程中,對桃花源有更深入的理解。這樣的方式可以在無形中推動學生理解傳統文化內容,有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5.潛移默化地培養文化素養,組織課堂實踐活動
語文教師若想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需要在課堂中進行科學引導,還需要篩選出合適的教學資源,這是教師在課堂中講解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之一,教師在其中添加一些趣味性的內容,可以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掘傳統文化教育素材,將教育素材和語文教材進行融合,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使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教師不僅需要使用多媒體等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講解傳統文化知識,還應當在課堂中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將語文知識以具象化的形象展示出來,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并使其在未來成為弘揚與繼承傳統文化的主體。初中語文作為重要的語言學科,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這些資源為課堂教學、人才培養帶來了積極影響,教師可以在授課過程中,將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融合,組織不同類型的實踐活動,保證學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對傳統文化內容擁有更深刻的了解,推動其綜合素質的提升。
總之,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開發多元化的教學資源,在強化教師授課能力的基礎上,將傳統文化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融合。教師要在改變自身教育觀念的基礎上,深入融合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內容,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組織科學的課堂實踐教學活動,保證學生可以在課堂中對傳統文化內容擁有基本了解,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教學優勢,提高學生想學習效率,最終實現學生文化素養與綜合素質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 陳輝《聞文化之味,賞文化之韻——淺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入策略》,《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年第8期。
[2] 李桂英《淺析初中語文教學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年第7期。
[3] 李淑霞《文化指引? 豐富心靈——初中語文教學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中國民族博覽》2023年第8期。
[4] 楊盼《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入探究》,《人生與伴侶》2023年第10期。
[5] 丁國鋒《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探析》,《考試周刊》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