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賢嬌
摘 要:在提質培優背景下,“深化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建設300個左右具有輻射引領作用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1]的新時期,在職業教育領域,校企協同共建實體化運行的示范性實訓基地,旨在打造能有效促進產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務高效對接、支撐產業發展的高質量產教融合樣板。基于該校建設成熟的實體化運行實訓基地,本文將從校企共建實體化運行實訓基地運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黨建引領創新“產教融合共同體”合作機制、“四鏈”融合發展創新打破校企“共建共享共育”壁壘、項目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等四個方面,闡釋校企協同共建實體化實訓基地運行現狀及堵點,梳理該校創新實踐的具體做法和經驗,提出校企協同共建實體化運行實訓基地效益提升的策略。
關鍵詞:提質培優 實體化運行 實訓基地 效益提升
1 校企共建實體化運行實訓基地運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校企共建實體化運行實訓基地在職業教育辦學實踐中已有一定的經驗積累,但在理論研究和現實實踐中仍有不少“空白”地帶,并且實體化運作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新問題。
1.1 校企合作程度不深
學校育人為主與企業效益為導向的立場差異,導致學校和企業出發點不同、交流不夠深入。從短期來看,學校致力于通過固定學時的教育和培訓,批量培養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學生。而企業,希望招募具有成熟、精尖技術的員工,為企業快速創造利潤和價值。目前的校企合作,大多基于這樣的短期利益邏輯形成,校企雙方合作缺乏基于人才培養與應用的長期發展戰略性協作,因而實訓基地建成后的機制支撐、規范管理、長效運行、自身造血等均存在較大短板。
1.2 企業主動性不高
從成本核算上看,共建實體化運行實訓基地對企業而言,必然要額外支出人力、物力、財力。為規避成本壓力,大部分企業更傾向于通過招聘機制,篩選符合企業價值及技能需求的畢業生。事實上,經驗、方法、理論的形成,需要長期的積累,學校理論和技能教育不可避免存在滯后性,因此,學校培養學生百分之百與企業人才需求適配的學生必然不存在。對此缺少認識,導致企業參與實體化運行實訓基地共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現實面前大大削弱。
針對現階段出現的校企合作存在的不足,企業在合作中趨“利”的價值需求,而學校肩負人才培養的大“義”,雙方在合作培養中必然產生利益分歧,在保障實現校企雙贏的良好局面,現依托柳州市技工學校和豐興汽車修理部校企合作為例,展開對提質培優背景下校企協同共建實體化運行的示范性實訓基地的研究,提出一個優化的合作機制,形成可操作性、科學性、規范性、有效性的效益提升策略。
2 黨建引領創新“產教融合共同體”合作機制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各類企業、社會資本均可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均可享受到國家產教融合政策釋放的“紅利”,為全國各地的校企共建實體化運行實訓基地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該校作為傳統技工學校,主動適應新形勢,與企業在黨的建設、人才培養、技術合作、課程開發、就業創業等方面開展深度產教融合合作,推動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2]。
在提質培優政策背景下,推進校企協同共建實體化運行的示范性實訓基地的研究過程中,該校與校內實體化運行的特約服務站基層黨支部結對共建五星級黨支部。為了充分發揮校企雙方優勢,整合校企資源,校企圍繞組織建設互促、黨員干部互動、工作載體互用等方面實施黨建合作,在黨的建設、技術合作、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構建雙向交流機制,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推動黨建和業務共同提升[3]。形成校企“共建”實體化運行實訓基地,“共創”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共育”社會和企業急需緊缺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產教融合共同體”合作機制。
3 “四鏈”融合發展,打破校企“共建共享共育”壁壘
3.1 共創模式構建體系,打通“教育鏈”
在“校企協同共建實體化運行的示范性實訓基地”的探索實踐中,該校與本地多家汽車品牌特約服務站簽訂《“校企共育、產教融合”合作協議書》,將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汽車維修專業納入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專業,以典型工作任務或典型產品為載體重組課程內容,將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明確任務、制定計劃、做出決策、實施計劃、質量控制、評價反饋的過程中了解未來的職業工作,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有效完成工作任務,促進綜合職業能力的發展。校企協同完成一體化課程建設和實訓場地設計,共同探索出一套教學計劃,共同開發工學一體化教材,引入企業真實工作場景和企業管理模式,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生產崗位上進行教學活動,使用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設備,接觸行業的新工藝、新技術,實現學生與工人角色的有效銜接,形成特色鮮明的“資源共建”“集備共研”“課堂共評”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推進“校企共育”的課程體系,打通“教育鏈”。
3.2 拓路徑建體系,踐行人才鏈提質增效
近三年,該校深入貫徹實施“師資隊伍建設一體化工程,開拓“多元聯動”培養路徑(即虛心“外學”、踐行“內化”,積極推進校企共育),構建“五位融動”管理體系(即組織到位、制度到位、經費到位、考核評價到位、獎勵到位)。其次,教學部門通過《五年“雙師”培養計劃》,圍繞精品課程創建、優質課堂建設、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職業技能競賽、專業技能提升培訓等進行全面細致的方法論培訓。通過分專業分批次送培與內訓相結合開展專項師培30期,培訓達1000人次,培育了優質的師資隊伍。截至目前,學校共培育有省級一體化教師36人,其中二級一體化教師5人,三級一體化教師31人,3人獲得省級教師職業能力大賽三等獎。與此同時,該校充分發揮“產教融合共同體”合作機制,采取“師資互通”,每年邀請企業工匠進校園做新技術培訓,遴選專業骨干進企業參與企業技改項目,實現效益最大化。目前,該校專業教師共128人,期中高級技師21人、技師20人、高級工62人,“雙師”占比高達80%的優質師資隊伍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得到了企業的高度認可。
3.3 校企“共建共育”,“共享”人才培養效益
該校的做法是以校企共建的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和實體化運行的汽車特約服務站為基礎共建的“產教融合共同體”,校企雙方協同辦公推動具體工作實施,在實體化運行實訓基地內增設“師資實踐基地”和“工學交替培訓中心”,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做到真正的工學結合,促進產教布局高度匹配。如在新能源汽車技術、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汽車電器、汽車鈑金等多門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中,該校與維修站合作按工作過程系統化設計并開發項目化教學方案,在認知實習、現代學徒制教學以及日常實踐教學環節中,學生由教師帶領深入企業觀摩學習并實踐,提高解決問題能力[3]。
該校對符合條件的優秀畢業生優先推薦至企業就業,據統計,該校與企業共建的實體化運行實訓基地(豐興汽車修理部)現有職工36人,其中23人為該校汽車類專業畢業生,占比60%以上,工作經驗豐富且技術過硬的優秀校友會受邀參與該校汽車類專業課程建設。這充分說明校企共建實體化運行的示范性實訓基地在實踐過程中真正做到深度的校企融合,并在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3.4 技改創收,激活校企雙向合作“創新鏈”
課題研究期間,以汽車維修專業技能大師(課題組成員)與豐興汽車修理部售后服務技師(課題組成員)為首組建的技改團隊,開展專項技改課題。技改小組首先對企業經營過程中常見的技術難題進行篩選分析最終確定了“降低宏光PLUS更換ECU數量”的技術改造目標。技改團隊經過大量的故障件分析,確認市場報修車輛的故障情況并進行問題定義,再進行各項數據分析確認要因,最后制定對策并實施,直到達成效果并將成果推廣,為企業創造百萬元經濟效益。在企業技改項目中,學校專業教師深入參與了企業的技術攻關,技術技能和教學能力得到了質的提升,而企業不僅提高市場競爭力還提升了經濟效益,真正實現校企合作的雙贏,激活了雙向合作創新鏈。
3.5 送培下鄉,以專業建設優勢縱深服務“產業鏈”
國家鼓勵支持辦好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強化校地合作、育訓結合,加快培養鄉村振興人才,鼓勵更多農民、返鄉農民工接受職業教育[4]。該校依靠師資、技術和設備優勢,借助校企共建的實體化運行實訓基地、產教聯合體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平臺,以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電子商務重點建設專業為龍頭,為企業開展多層次員工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服務,近三年,學校累計開展職業培訓與評價數達15834人次,其中高級工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訓達1695人次,員工培訓層次及培訓量名列地區各院校前列。
在當地人社部門大力支持下,近年該校充分發揮專業建設優勢與地區區縣共同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創業孵化基地”,開展免費培訓班,更好地落實送培下鄉工作,促進產教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實現開放辦學、校企協同、合作育人的戰略突破,為鄉村振興貢獻實實在在的助力。
4 項目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價值
4.1 有助于深化產教融合,實現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新局面
互利共贏是校企雙方達成合作的最終目標。通過該項目研究,推動校企協同共建實訓基地的合作模式創新,有效提升校企協同共建實體化運行實訓基地的效益,激發學校和企業雙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有助于實現校、企、學生三贏。
4.2有助于校企“師資互聘”,保障雙方團隊先進性
通過校內實體化運行的汽車特約服務站實現了引企入校,以“共研技改項目課題”引師入企,形成產教融合共同體,雙方合作大大增強主人翁意識。教師通過深入企業實踐、承擔企業技改項目,切實提高了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創新實踐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也得到提高,對企業的技術要求和素養需求更為熟悉。相應的,教學針對性更強,教學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升。在企業方面,實踐專家理論基礎不夠扎實,通過學校技能大師引領,企業參與學校專業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大大提高學校與企業的產教對接,同時通過“技改課題共研”,提高其研究能力,成果質量和數量大幅提升,保障了企業的經濟效益,實現了成果共享。
4.3 有助于培養適合本地所需的技能人才
在提質培優大背景下,校企共建共享實訓基地能夠有效推動企業與學校深度融合,共同建成一個集產、學、研、訓于一體產教融合綜合服務實訓基地,從而推動學校開展專業內涵建設,為其他院校提供示范作用,同時能夠為本地汽車行業提供急需、緊缺高素質技能人才和技術支持[5]。學校辦學特色突出、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獲得企業社會認可,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和社會認可度大幅提高,有效支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5 結束語
該校在提質培優政策背景下,校企協同共建實體化運行的示范性實訓基地,為深化校企合作提供了獨具特色的職教產教融合樣板,是職業教育領域的創新之舉,也是職業院校師生展示自我,加強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2023年,該校受邀加入廣西(柳州)汽車產教聯合體、柳州市現代裝備制造產教聯合體,該聯合體以廣西柳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為依托,以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為牽頭企業,以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為牽頭學校,旨在聚集統籌優質資源,推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打造能有效促進產教布局高度匹配、服務高效對接、支撐產業發展的高質量產教融合樣板,該校為此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校企共建實體化運行的示范性實訓基地”實踐經驗。
該校將以實體化運行實訓基地為基石,一如既往地研究和踐行“共建”實訓基地,“共創”人才培養模式,“共育”高技能人才的“產教融合共同體”合作機制,持續孵化課題研究成果,爭取更大的成績。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GXZZJG2022B216)+《提質培優背景下校企協同共建實體化運行的示范性實訓基地研究—以柳州市技工學校豐興汽車修理部為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的通知[R].教職成〔2020〕7號.
[2]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R].國發〔2019〕4號.
[3]朱麗娜,何德鋒,郝文友,提質培優背景下黨建引領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究 ——以錫林郭勒職業學院為例[J].大學,2020(33).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R].國發[2021]號.
[5]覃京翎,產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協同共建共享實訓基地策略研究[J].教育觀察,202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