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四個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天津在“港產城融合發展行動”中應秉持“大港口、大開放、大循環”理念,推動港口、產業、城市深度融合、整體發展。當前,依托港口優勢,以產業發展為抓手,以城市發展為依托,促業興城、港產城相互賦能,成為關系濱海新區長遠發展的關鍵問題,也是濱海新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
一、全面把握濱海新區港產城融合發展的歷史脈絡
港—產—城聯動關系具有多變性,核心在于城市經濟和港口經濟的良性互動,即“港城聯動”。一般而言,港口城市具有二重屬性,即城市經濟系統和港口經濟系統,二者相互帶動、相互支撐、相互制約,但是發展方向必然是城市經濟系統比重的加大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港口經濟是港口城市起步的重要手段,但卻不是港口城市發展的唯一路徑。按照發展規律,港口城市的港產城融合發展過程一般分為據港立城、以港聚產、以產興城、以城帶港四個基本階段。
一是據港立城階段。這一階段以港口經濟為主,港口是唯一可利用的資源。城市通過港口的興盛帶來充足的貨物流、人流和資金流,之后開始發展臨港產業。1951年,當時的中央政務院決定修建塘沽新港,拉開了我國自力更生建設港口的序幕。到1979年,天津港新建改建深水泊位25個,由此奠定了中國北方主樞紐港的地位。但天津港到天津市中心城區距離約50公里,在天津推進“工業戰略東移”和建設濱海新區前,城市產業發展與港口發展處于相對分離的狀態,港口與城市之間的互動一直缺乏力度與熱度。二是以港聚產階段。這一階段城市經濟效應開始顯現,臨港產業不斷擴散,開始發展傳統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城市功能也得到不斷完善和優化。1994年,天津提出以天津港、開發區、保稅區為骨架,形成一個以新興產業外向型為主導,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功能齊全的現代化經濟新區。自此,濱海新區的港產關系密切度有所提升,港城互動明顯增強,并初步建立了產業體系的分工。三是以產興城階段。這一階段通過城市功能的提升來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城市發展動力多元化,港口的引擎作用不斷弱化。2005年,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由區域發展戰略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濱海新區依托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金字招牌,外向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四是以城帶港階段。這一階段港口正式成為城市經濟系統的重要一極,達到真正的“港產城融合”。進入新時代,濱海新區圍繞構建港口全要素產業鏈的港產城深度融合目標,大幅提高城市服務港口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促進港產城功能有機融合、良性互動,形成業態豐富、產業適配、要素集聚的港產城發展新格局。
二、濱海新區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的現狀分析
隨著濱海新區的城區和港口同時向外擴張,港城矛盾凸顯并加深。著力化解港城矛盾,真正實現港產城共榮局面是濱海新區應重點解決的問題。確定濱海新區港產城發展的融合程度,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提。經過對濱海新區港產城聯動發展水平分析發現,當前濱海新區港產城融合狀況正處于“以產興城”并向“以城帶港”的過渡階段。
從港—城均衡情況bPdXcZ9ATOLtC1apCuMnJQ==看,自2016年以來,受京津冀一體化、共建“一帶一路”、持續深化改革等一系列利好因素影響,天津港通過不斷挖掘優質港口資源使其核心港口地位不斷鞏固,濱海新區的產業實力不斷提升。但與此同時,受唐山、秦皇島和滄州在散貨吞吐領域的沖擊,濱海新區作為區域唯一出海口的地位正在受到挑戰。從整體情況看,濱海新區的城市經濟比重不斷上升,港口經濟比重不斷下降,城市經濟虹吸效應越來越明顯,未來有望擺脫港口城市的標簽。原因在于,一方面濱海新區的城市功能正逐步完善;另一方面第三產業占比逐年提高,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標志的新興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可見,通過自身經濟溢出帶動城市發展已經成為這個海濱城市的鮮明特色。
從產—城聯動情況看,創新能力和城市市民綜合服務水平是制約濱海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作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區,近年來濱海新區的創新能力穩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濱海新區擁有市級以上研發機構575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累計超4600,有效發明專利數2.19萬件,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為3.8%,這為濱海新區建設先進制造研發基地、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國家創新型城區和科技創新領航區提供了強有力的知識支撐,為新區順利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但是必須承認,濱海新區新舊動能轉換之路依然漫長,創新還沒成為發展的第一推動力。以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例,盡管濱海新區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49件,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3.2%,但是與浦東新區每萬人平均55件以上的水平相比,差距依然存在。
三、關于推進濱海新區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港口、產業、城市如同三角形的三條邊,既相互獨立又高度互動。濱海新區推動港產城深度融合應聚焦“城市”和“創新”兩個關鍵詞,以產興城、以城帶港,構建“港口為依托、產業為支撐、城市為根本”的港產城共生共榮、融合發展的城市發展新生態。
1.著力打造現代產業體系振“業興”,充分發揮產業競爭力。首先,做強做大濱海新區先進制造業優勢。按照各開發區和街鎮功能定位,合理布局臨空產業、汽車和裝備制造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石化產業等重點產業,加快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其次,圍繞海洋資源,做好“海洋文章”。以中心漁港為重點區域,大力發展冷鏈產業,完善冷藏集裝箱堆場、插座等港口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建立相關產業上下游產業鏈,把冷鏈物流市場打造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滿足人們對優質、新鮮食材的需求。最后,增強片區聯動,激活發展內生動力。以“于響”地區為依托,大力發展航運總部經濟和航運金融、商業保理等高端港航服務業;以中新生態城、東疆保稅港區、北塘地區為重點,充分利用各類優勢資源,大力發展融資租賃、OTC交易、智慧科技產業、海洋文旅產業等。同時,積極爭取迪士尼、山姆超市等大型娛樂、商超項目入駐濱海新區,聚攏人氣、刺激消費。
2.著力打造“四宜”美麗“濱城”助“城強”,提高城市競爭力。首先,加大力度落實各項政策支持。為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天津市政府辦公廳制定出臺了《天津市促進港產城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從做大港口航運規模、做強港口關聯產業、做優城市航運服務功能等方面出臺了24項支持政策。此外,還要圍繞對接國家戰略需求,積極爭取國家層面政策支持,全面提升港產城融合發展的政策含金量,更好地吸引集聚高端產業、高端人才、重大項目等。推進港產城深度融合發展,要研究制定專項政策,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加強人流聚集,有效解決人才流出和人口減少問題。其次,嚴格確定港城邊界。堅持安全第一,嚴格控制邊界周邊開發建設,保持港城合理間隔。優化港口—城區—工業園區交通體系,有效延伸城市地鐵、高鐵、公交線路至港區接駁方案。加強港城水、電、氣、暖、通信基站、雨污排放、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和對接,高水平規劃建設公用管廊通道、公園綠地等。再次,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和城市功能。把“于響”地區重點打造成為濱海新區未來城市標桿,把中新生態城建設成為全國性生態城市樣板區和海洋文化旅游示范區,中部新城比照中新生態城高標準規劃建設港產城融合示范區,注重地標性建筑和夜間城市燈光打造,加大優質教育、醫療、文娛資源引進力度,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樂的“四宜”美麗“濱城”。最后,以舉辦特色高端論壇、展會等活動,吸引集聚優勢資源。可借鑒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和廣交會、進博會等重要活動安排,精心籌辦具有天津特色、有利于推進港產城深度融合的高端論壇或產業展會,采用“高端論壇+產業展覽”的聯動模式,更加高效地整合各方平臺的優勢資源,匯聚行業專家及頭部企業代表。
3.著力打造北方國際航運中心促“智港”,充分提升港口競爭力。首先,優化港口資源配置,提升綜合服務功能。科學界定各港區功能定位,優化港口資源配置,統籌天津濱海國際機場空港功能,形成海陸空一體、快慢結合、客貨兼具的綜合性港口物流體系、產業體系、功能體系。注重強化港口對濱海新區南北兩翼、農村腹地的帶動作用。暢通港口運輸通道,推進港城分離、港產分離、客貨分離,加強路鐵聯運,打造形成南進南出、北進北出、南北封閉的集疏港專用通道體系。規劃建設疏港快速公交通道(DPBRT)。其次,把握國際規則,更好滿足海內外客戶需求。要積極對接大型國際樞紐港口,努力開辟更多海外航線和海外市場。要全面走訪國內尤其是“三北”地區各省市及其工業園區廠礦項目,充分了解其資源交易物流需求,爭取更多客戶資源,建設更多無水港區。要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政策優勢和智慧港口特色,深入推進港口貿易便利化,合并、簡化各類審批程序,為企業最大程度提供“單一窗口”服務和一次性審批便利,使企業享受進口貨物“船邊直提”和出口貨物“抵港直裝”等改革成效,以及保稅、減稅、返稅等政策優惠。推廣關港集疏港智慧平臺應用,支持企業優先選擇直提直裝通關模式,進一步深化邊檢查驗“零等待、零延時、零接觸”工作機制,持續提升天津口岸通關效率。最后,整合區域港口資源,形成發展合力。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長三角港口群而言,我國北方港口包括天津港、青島港、唐山港、日照港等雖個體實力較強,但協同發展較差。天津可以通過建立區域航運聯合交易中心、實施“渤海灣一港通”等項目,下出港口協同發展“關鍵棋”,有效破解渤海灣港口群同質化發展矛盾,實現航運服務資源跨境跨區域集聚整合和高效配置,助力港口群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斷提升北方港口群總體服務能級和競爭力,提升我國在全球航運市場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執筆人:李 霞 婁 玉 張薇平
責任編輯:張 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