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日活動”的價值訴求和問題分析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劉焱2021年在全國兩會上提出:“我國傳統教育歷來重視文化傳承。當前,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教育的實踐環節普遍薄弱,‘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意識普遍缺乏,適合幼兒認知特點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稀缺,‘經典誦讀’等不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做法亟待糾正?!蓖瑫r,她提出:“在幼兒園推進文化育人,必須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貼近幼兒生活經驗,適合幼兒的認知理解水平,融入幼兒園原有課程。”因此,將傳統“節文化”融入學前教育對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節日作為一種綜合性的文化現象,深刻反映了先人遵循自然時序、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如果教師對傳統節日文化的理解不夠深刻,僅根據個人經驗、網絡信息及書籍等參考資料設計教學活動,就會導致學生對節日文化內涵的探索停留于表層。
兒童立場本質上是對兒童哲學觀的體現,兒童既是文化傳承者,又是文化創造者。然而,在節日活動中,兒童往往被定位為“表演者”,其主觀能動性容易受到忽視,他們的既有經驗與節日文化活動相脫節。這類活動無法真正稱之為專屬于兒童的節日活動。
二、兒童立場下“節日活動”走向的思考
(一)“節文化”傳遞了生活流轉的意義
中華傳統“節文化”涵蓋二十四節氣文化和具有深厚民族精神的節日文化?!蛾P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應“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豐富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形成新的節日習俗”。2021年3月,在全國兩會上,劉焱提出了從幼兒階段開始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建議。中華傳統“節文化”具有多樣化的表現形式和深遠的教育內涵。因此,幼兒園應充分利用傳統“節文化”資源,積極推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二)“生活化”詮釋了基本的學習路徑
“一日活動皆課程”,教育與生活的聯結是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幼兒園教師要關注幼兒當下的生活,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獲得知識和成長,啟發幼兒對生活目的和意義的思考,激發其對生活的熱愛?!敖逃貧w生活”不僅是我國基礎教育所倡導的理念,還是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性的需求。只有在生活的實踐中,幼兒才能獲得身心的自然成長。
三、文化育人視域下幼兒園“節文化”活動樣態構建途徑
教師可以充分挖掘“節文化”中的精神價值,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現代文化教育及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開展“節律探玩”“節俗趣玩”“節慶賞玩”等活動(圖1)。

(一)“童眼觀”歷自然:融“啟思尚美”經驗的節律探玩
教師應致力于為幼兒創設自然環境,使自然教育自然而然地展開。例如,教師可以立足幼兒對自然的經驗和興趣,設計節律探玩項目,以時間為軸,按二十四節氣劃分周期,使幼兒在觀察過程中有所領悟、于探究之中獲得啟示。
1.“童眼觀”歷自然的活動理念?!?~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應親近自然,喜歡探究。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圍繞日常的自然環境或事物,引導幼兒開展自然體驗學習,培養幼兒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良好的理解力。自然界的變化能夠讓幼兒領略到節律之美,例如,春華秋實,風雨過后天空慢慢變得明朗,枯葉堆里逐漸萌發新芽,等等。這些經驗構成了幼兒最原始的生命體驗,也是開展審美啟蒙教育的重要基石。
2.“童眼觀”歷自然的載體創新——“時光尋蹤園”。首先,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幼兒園的地理優勢,每半月(兩周)開展一次公園尋蹤活動,如無目的的休閑漫步或有計劃的游覽,讓幼兒在持續的探索中領悟自然生命的意義,切實體驗節律物候的變遷。其次,教師可以在班級設立氣象資源庫,指導幼兒搜集并展示“氣候”數據。例如,通過觀察天氣、濕度計讀數及體感等方式,幼兒可完成線性氣象統計圖,直觀地揭示一段時間內氣溫的走向、氣象的分布態勢等。最后,教師可以開辟生態農耕園,引導幼兒體驗自然、傳統和現代的種植方式。例如,教師可以創設果林區和糧食種植區,讓幼兒親身參與播種、施肥、澆水、拔草等農耕活動,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3.“童眼觀”歷自然的活動流程。首先是觀察和觀測。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以個人或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跟蹤觀察和記錄,如觀察落葉過程、每日天氣及溫濕度變化、耕種園內農作物生長變化等。其次是表達和表征。教師可以在觀察、觀測的基礎上,指導幼兒結合自己的情緒情感和生活體驗,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將所見、所聞、所觸轉化為個人經驗。最后是遐思和審美。教師要對幼兒進行審美啟蒙教育,讓幼兒認識到在自然中開展的游戲活動會帶領他們進入“美”的世界,從而逐漸開闊幼兒的視野,提高幼兒的共情能力。
4.“童眼觀”歷自然的支持策略。一是傾聽和對話。教師要扮演好傾聽者的角色,在與幼兒對話和互動的過程中把握時機。對話本質上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心靈溝通的過程。在對話中,教師往往會提出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幼兒整合原本零散的經驗,推動活動的進行。二是留白和驅動。留白即預留空間,創造出探索的可能性和神秘感,旨在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它可以通過環境布置、材料選擇、策略運用等多種方式實現。例如,教師可以提供一些開放式的表格讓幼兒自行填寫內容,或者讓他們自己設計表格。這樣的留白和驅動能激勵幼兒思考活動的內容和方式。
(二)“童身行”歷文化:融“啟慧尚勇”經驗的節俗趣玩
教師可以創造性地設計節俗趣玩項目,讓幼兒在參與節俗游戲的過程中體驗民俗智慧、享受鄉土風情,從而感受“節文化”的內涵與力量,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1.“童身行”歷文化的活動理念。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他強調“生活即教育”。傳統節日文化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密切相關,教師應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開展節俗體驗活動,引導幼兒感知文化的多樣性。例如:清明草木吐綠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迎著春風放紙鳶;立夏節氣,教師可以開展其樂無窮的斗蛋游戲。
2.“童身行”歷文化的載體創新——“流金嬉戲場”。首先是開展庭院小游戲。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內設置節俗主題專區,根據幼兒的興趣點,以游戲化的思維聯系傳統文化與幼兒的生活,在鍛煉幼兒身體的同時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是開展長廊賞食會。教師可以遵循時令開展活動,如在立春享用春餅、在清明品嘗青團等,引導幼兒了解節俗的“食文化”,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教師還可以利用園區內的環形長廊,為幼兒提供了解食材、品味美食、感悟健康文化的平臺,促進班級之間的交流,增強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最后是開展圖書館游學。例如,每學期由圖書館和幼兒園共同組織節俗專題活動,通過親子游學、節俗講堂等形式,讓家長、幼兒、教師浸潤在文學的殿堂。
3.“童身行”歷文化的活動流程。首先,教師應將傳統文化與幼兒的生活有機結合,以游戲精神為導向,引導幼兒探索節俗文化,促使幼兒在調查、訪談和參觀的過程中尋找文化根源。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模仿居家生活風俗禮儀、參與各類節慶小游戲,不斷豐富活動內容,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與思想內涵。最后,教師可以挖掘具有趣味性、聯系性、生長性的傳統文化資源,通過創設環境和情境、拓展途徑等方法,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多樣化的活動,在實踐中強身健體、勇于探索,并享受與同伴、教師及家人共同活動的樂趣。
4.“童身行”歷文化的支持策略。一是環境暗示。在“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可以運用節慶習俗的場景和素材營造濃厚的節慶氛圍,使幼兒充分融入當前的文化環境。教師還可以使用低結構和開放性的材料,加強幼兒與素材的互動,促進幼兒游戲的發展和新內容的生成。二是記錄回顧。行動記錄是理解幼兒行為最為重要的判斷依據。教師可以采用文字、照片、視頻等方式記錄游戲過程,進而在討論、回顧及多元解讀的過程中協助幼兒總結經驗,為下一輪活動提供支持依據。
(三)“童心潤”歷情感:融“啟德尚情”經驗的節慶賞玩
教師可以創造性地開展節慶賞玩項目,讓幼兒在參與節慶活動的策劃、親身體驗節慶儀式、感受社會風尚的過程中,實踐美德、滋養心靈、培養高尚情操。
1.“童心潤”歷情感的活動理念?!?~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了“運用幼兒喜聞樂見和能夠理解的方式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的要求。節慶活動作為民族文化認同與歸屬的一種體現形式,能夠充實幼兒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對家鄉和祖國的認同與熱愛。此外,《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傳統節日蘊含著真善美的精神信仰,傳達了尊重生命、尊老敬祖、禮儀安邦等價值理念。
2.“童心潤”歷情感的載體創新——“夢想暢游會”。首先是設置慶典孵化組。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經驗開展慶典活動,通過討論、表述、調查、展示等形式,引導幼兒深入探析節慶主題,并鼓勵他們一起設計慶典方案,布置環境、烘托氛圍,做好慶典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其次是設置節慶賞游日。確定項目組慶典方案、完成環境創設后,教師可以開啟“賞游日”,通過慶典儀式、打卡闖關游戲等方式豐富幼兒的項目學習經驗。最后是設置運河共享站。教師應充分利用幼兒園與運河文化中心毗鄰的優勢,利用社區的節慶資源,讓幼兒園節慶活動成為社區慶典活動的一環,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角。
3.“童心潤”歷情感的活動流程。首先是多方對話。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與同伴、自我、教師對話,將幼兒的想法、收集到的信息等融匯成項目小組的資源庫,從而完成慶典活動的方案。其次是協同整合。在布置慶典和參與儀式的過程中,教師應以傳統節日文化引領實踐活動,通過合作、互助、共享等方式,讓幼兒重組、再構已有經驗,從而生成新經驗。最后是融陶共情。教師應將“情感”的主線植入活動全程,引導幼兒規劃節慶活動、打造游戲空間、制定活動規則等,加深幼兒對主題的理解,使幼兒在實踐中陶冶情操。
4.“童身行”歷情感的支持策略。一是重組再構。教師應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使幼兒在園本節慶活動中重組和再構已有經驗,引導幼兒發現新問題、新信息與新事物,拓展認知,豐富情感體驗,形成愛祖國、愛家鄉、愛生活的情感。二是資源融通。教師應立足于當地傳統節日資源,搭建與運河文化中心的共享平臺,使節慶活動形式及內容以多元化方式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使幼兒園的節慶氛圍與社會節慶氛圍相互交融,使幼兒感受生活之美。
(作者單位:嘉興市秀洲區秀清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