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印發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評估指南》)提出,“注重過程評估”“強化自我評估”“聚焦班級觀察”。這為提高幼兒園的辦園水平和保育教育質量指明了新方向。自《評估指南》出臺以來,筆者所在幼兒園積極響應,組織開展線下自學、線上共讀、年級組研討、全園交流分享等多種形式的教研活動,對《評估指南》進行了深入的研讀,并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力求將《評估指南》提出的要求真正落實到日常教學中。自2019年起,筆者所在幼兒園參與了由虞永平教授帶領的全國勞動教育課題項目研究,圍繞“生活自理勞動”進行了一系列園本課程探索,不僅鍛煉了幼兒的生活技能,還讓他們在勞動中體驗到成長的快樂。基于對《評估指南》的學習,筆者所在幼兒園教師在專業理念層面上實現了革新,更加注重從幼兒的視角看待問題,積極發現和支持幼兒有意義的學習。在未來的教育工作中,筆者所在幼兒園將繼續以《評估指南》為指引,不斷優化生活自理勞動教育方法和相關課程設計,真正落實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
一、且學:評估模式的園本探索
筆者所在幼兒園圍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所提出的教育目標,結合《評估指南》的指導精神,根據生活自理勞動的教育內容,梳理出12項考查要點和56個細化目標,自上而下構建了幼兒生活自理勞動教育目標體系,厘清各年齡段幼兒可達成的外顯行為和內化素養的目標,形成了生活自理勞動園本評估模式。同時,筆者所在幼兒園引入幼兒、教師、家長、教育管理人員等多元評估主體,運用多種評估方式,關注幼兒在真實勞動情境和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各種表現,深入了解每一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真實發展水平。下面,筆者將根據所在幼兒園的生活自理勞動園本評估模式,從班本實踐的角度出發,以大班“我是整理家”主題活動為例,談談如何以評估促進幼兒的發展。
二、且行:日常評估的班本實踐
(一)由上及下,在把握全局中錨定方向
升入大班的幼兒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自理勞動經驗,但他們的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基于日常的班級觀察,筆者和其他教師針對班級幼兒在大班學期初的表現進行研討,借助園本評估工具“生活自理勞動專項評估系列表格”,從穿著、飲食、整理·清潔、盥洗·如廁四個方面全方位評估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評估結果顯示,筆者所在班級幼兒在整理·清潔方面的勞動能力最為薄弱。在整理物品方面,部分幼兒有一定的整理意識,可以按類別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但大部分幼兒需要幫助。在使用勞動工具方面,少數幼兒會嘗試使用各種勞動工具,但不熟練,而大部分幼兒不知道如何使用勞動工具,且極少有幼兒能根據實際情況熟練地進行掃、拖、擦、洗等勞動。整體來看,大多數幼兒對如何勞動和如何使用勞動工具缺乏具體認識,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整理和清潔。
為了豐富幼兒的已有經驗,聚焦幼兒現階段的薄弱點,筆者為幼兒打造了一個集整理、清潔為一體的“真情境、實體驗”的家庭式生活區,將原本的生活區與電視機前的彈性區域、盥洗室等有機融合,拓展為一個大規模的生活區,以增加幼兒在整理、清潔方面的經驗。具體而言,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分類、收納等整理相關的勞動內容(引導幼兒收集各種各樣的封口袋,讓他們根據物件的大小、厚薄來選擇合適的封口袋進行保存);另一方面是掃、拖、擦、洗等清潔相關的勞動內容(讓幼兒在餐后對桌面、地面進行清潔)。
基于學期初的全班評估,筆者對幼兒的發展情況有了全局性的把握,在此基礎上創設了整體性的生活區環境,并隨著幼兒的發展變化進行動態調整。
(二)由點及面,在問題導向中各個擊破
《評估指南》強調,要改進評估方式,切實扭轉“重結果輕過程、重硬件輕內涵、重他評輕自評”等傾向。教師要突破“唯結果論”的導向,將教師評估與幼兒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將過程評估與改進有機結合,切實做到評估為幼兒園保育教育服務?;诎嗉売變旱男枨蠛驼w的發展情況,筆者開展了“我是整理家”主題活動,聚焦幼兒的能力薄弱點進行突破。接下來,筆者以其中的“整理床鋪”活動為例,談談具體做法。
筆者所在班級的許多幼兒能自主穿脫衣物并疊放整齊,但每天午休后,他們的床鋪還是亂糟糟的。筆者通過與幼兒交流得知,他們在鋪床方面有很多疑惑,包括“如何疊被子”“被子太厚了還要疊嗎”等。同時,筆者運用園本評估工具“幼兒個案跟蹤觀察記錄表”對幼兒進行個性化的觀察與指導,找出多張記錄表中反映出的共性問題,并采取了動作示范、同伴激勵、故事記錄、活動展示、家園合作等多種教育策略,以期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一是動作示范,展示“保育員疊被小妙招”。筆者所在幼兒園采取“一周一輪換”的疊被子機制,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練習疊被子。同時,筆者和保育員一起進行動作示范,教導幼兒疊被子的訣竅、薄被子和厚被子的不同疊放方法等。
二是同伴激勵,設計“幼兒疊被子步驟圖”。筆者通過使用動作示范、言語提醒、日常練習等方法,引導幼兒逐漸掌握正確疊被子的方法。此外,筆者將幼兒正確疊被子的場景拍攝下來,并將其制作成疊被子步驟圖張貼在午休室中,不僅增強了幼兒的自我成就感,還起到了同伴激勵的作用。
三是故事記錄,寫下“我和勞動的100件小事”。在教育實踐中,筆者對幼兒的發展情況進行常態化跟蹤,并發揮一對一指導的力量,從幼兒的視角審視他們的勞動故事。具體來說,筆者注重引導幼兒開展自我評估,讓他們自制“勞動故事書”,將自己每天的勞動過程記錄下來,包括新學會的勞動技能、勞動中發現的問題、勞動工具使用情況、勞動的感受和心情等。
四是活動展示,讓班級“一閃一閃亮星星”。為了發揮幼兒的互評作用,促進幼兒互相學習,筆者在班級搭建“擂臺”,開展整理床鋪現場展示活動,并評選“每月之星”,這使得幼兒興致高漲?,F場展示活動直觀展現了幼兒的階段性學習成果,這對評選為“每月之星”的幼兒而言是一種表揚和肯定,對其他幼兒來說也是一種示范和激勵,他們遇到困難時會自發地請教這些“勞動小能手”。
五是家園合作,開展“在家,我是這樣做的”活動。筆者積極與家長合作,引導家長在家中為幼兒提供自主擺放碗筷、疊放被子的練習機會。在課堂上,筆者還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家長所記錄的幼兒在家整理、清潔的照片,從而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勞動興趣。
“整理床鋪”活動是班本生活自理勞動教育的一個縮影,實際上生活自理勞動實踐貫穿幼兒學習的各個階段。例如,在“小小書包柜”活動中,幼兒共同討論書包柜的大小、構造、用途,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整理自己的書包柜,并自主制訂整理計劃,貼在柜子中,方便后續整理自己的物品;在“用餐好習慣”活動中,幼兒遷移已有的飲食自理勞動經驗,進行餐前、餐后整理,在用餐時努力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潔。
除此之外,筆者還靈活運用空間,進行區域聯動,將整理與清潔教學滲透在日常生活環節。具體來說,在語言區,筆者投放了關于勞動的繪本,張貼了記錄幼兒勞動故事的照片,并與幼兒共同討論了整理和清潔的小妙招,總結了勞動經驗并制定了班級整理公約;在建構區,筆者引導幼兒給不同的材料貼上標簽,幫助他們養成分類、整理、收納的習慣;在運動區,筆者設置了“運動道具休息站”,讓幼兒自主取放、收納運動道具。筆者還充分利用零散的角落空間,在轉角處創設了“小小勞動角”,投放了各式各樣的勞動工具,讓幼兒找一找、用一用,嘗試開動腦筋獨立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總體來說,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評估發現問題,不斷調整、優化生活區環境,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記錄、實踐,在動態調整中支持幼兒與環境進行高質量的互動,從而增強教學效果。
(三)由始至終,在統籌回顧中展望未來
在大班第一個學期末,筆者對班級幼兒進行再次評估,并對評估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和鍛煉,班級幼兒在整理、清潔等方面的能力顯著提高。在整理物品方面,大多數幼兒學會了按類別整理自己的物品并擺放整齊,能夠自主整理書包柜和床鋪。在使用勞動工具方面,幼兒普遍愿意嘗試使用各種勞動工具,如掃帚、拖把、抹布、噴水壺等,但他們在使用時還不夠熟練,需進一步加強?;诖耍P者將繼續創設更豐富、更自主的勞動活動情境,給予幼兒探索勞動工具的機會,不斷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幫助幼兒逐漸養成良好的整理和清潔習慣。通過學期末的全班評估,筆者回顧了整個學期的教學過程,對如何提高幼兒的整理、清潔自理能力有了系統性的思考,從而明確接下來的發展方向。
(四)由表及里,讓幼兒在生活中生長
生活中處處有勞動,筆者遵循“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無論是午睡起床疊被子,還是用餐后的整理清潔環節,都鼓勵幼兒在做好自我服務的基礎上服務他人、照顧班級環境等。筆者認為每種物品的整理方式都是多樣的,應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物品的特點進行合理的整理,在一次次的勞動實踐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整理方式,使幼兒學會生活,樂享生活。
三、且思:兒童為本的自我反思
《評估指南》強調,堅持兒童為本。“兒童為本”已成為學前教育界的廣泛共識,教師要明確“為了兒童”的教育目標,善用“基于兒童”的教育智慧,讓幼兒得到提升。評估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科學選擇評估手段、合理運用評估結果,才能真正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教師要回答好“何為評估、為何評估、怎樣評估”這些關鍵問題,把握好評估、環境創設和幼兒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上述案例中,筆者通過多元評估把握幼兒的現有水平,發現幼兒存在的真實問題和真實需求,借助評估逐步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進而選擇適宜的教育策略,構建幼兒現有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之間的橋梁,用真實、客觀的評估支持幼兒的成長。結合這一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教師要從觀察幼兒到理解幼兒,在“依托評估發現問題—巧用策略解決問題—多元共促兒童發展”的過程中推動幼兒經驗的螺旋式成長。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新馨花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