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實施旨在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仍然存在學生課業壓力過大、教學效率過低、學生思維僵化、師生互動不足、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如何在“雙減”政策下高效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成為當前初中語文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诖?,筆者探討了“雙減”政策下開展初中語文教學的意義,分析了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策略,以供參考。
一、“雙減”政策下開展初中語文教學的意義
(一)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在“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活動設計,更加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減少課堂內外機械性、重復性的訓練,革除“題海戰術”的教學弊端,構建高質量的雙向互動課堂,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結合新課標和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并采用多元化教學方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成效。從課堂互動效果來看,教師注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情感需求,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況,并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指導,能夠顯著提高教學效率。
(三)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雙減”政策下,初中語文教師會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致力于探索創新教學模式,將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相結合,如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以及紅色文化遺址等,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豐富學習體驗。同時,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如詩歌朗誦會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才華,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真正實現了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的教學目標。
(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多媒體教學、電子白板等,并為學生選擇相應的課外閱讀材料,能夠豐富教學形式,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認知特點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學習內容,有助于學生體會語文課程中蘊含的人文內涵和情感價值,加深對知識的了解,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量過多
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問題之一是作業量過多。部分教師傾向于布置大量的書面作業,其中不乏重復性的內容。這些作業內容包括大量的閱讀、寫作和背誦任務,教師設計這些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反復練習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但由于作業量過多,部分學生會出現無法按時完成作業的情況,即使有的學生能夠按時完成,也會消耗他們大量的課余時間。長期的學業壓力擠占了學生的休息和娛樂時間,還可能使學生出現睡眠不足、情緒波動、焦慮、抑郁等問題,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教學方法單一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仍存在教學方法過于單一的問題。這一問題不僅限制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也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有負面影響。
其具體表現為,部分教師只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缺少自主探索和理解知識的機會,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長此以往,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不愿意嘗試新的思考方式,出現思維固化的問題,進而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此外,學生的學習風格和偏好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不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師生互動不足
互動頻次是師生互動最直觀的數據體現。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頻次較低,通常采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簡單模式,互動形式不夠多元,導致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久而久之,面對教師的互動,部分學生往往會采取消極被動的態度,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四)評價方式單一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部分教師在評價時以結果為導向,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成果,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缺乏多樣性和靈活性,無法準確、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此外,在實際教學中,評價考核大都集中在期中和期末,部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未能及時給予學生有效的反饋,導致學生無法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這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雙減”政策下開展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合理規劃教學環節
在“雙減”政策下,為了提高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紀念白求恩》一文為例。教師在教學中需要明確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在知識與技能方面,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鼓勵學生合作學習或探究學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了解白求恩的生平事跡和貢獻,激發學生對白求恩精神的崇敬之情。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合理規劃相應的教學環節,讓教學過程有條不紊地開展。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與白求恩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在朗讀與理解環節,教師可以逐段講解文章內容,幫助學生了解白求恩的事跡和精神。在拓展延伸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白求恩的精神,并將其融入現實生活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總結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學習內容,鼓勵學生積極表達對白求恩精神的理解。由此可見,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合理規劃教學環節,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豐富教學方法,開闊學生視野
在“雙減”政策下,為了提高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要豐富教學方法,如運用情景教學法、開展跨學科教學等,以開闊學生的視野。
所謂情景教學法,是指教師通過創設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內容。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皇帝的新裝》一文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戲劇表演,鼓勵學生分組排練,并讓學生積極創編課文內容,如編寫皇帝知道自己受騙,沒有穿衣服之后的故事等。在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相互評價,讓學生了解自身的不足之處。最后,由教師總結評價,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開展跨學科教學,以打破學科界限,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石壕吏》一文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這首詩歌的創作背景,并講述杜甫在經過石壕村時,曾目睹官吏強征兵民的凄慘場景。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情境下,學生能夠深刻體會到詩人對底層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關心國家命運的情懷。
(三)堅持以學生為本,加強師生互動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和興趣愛好,確保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學習生活,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進行預習、復習,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同時,教師要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以平等、民主的態度對待學生,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營造和諧、民主、輕松的課堂氛圍,從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孫權勸學》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出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假設你是孫權,你會如何勸呂蒙學習?”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并對學生的回答予以肯定。這不僅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能增強教學效果。
(四)優化作業設計,減輕學生負擔
在“雙減”政策下,教師在設計初中語文課程作業時要調整作業數量,優化作業設計,減輕學生負擔,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首先,教師要精準把控作業數量,減少重復性的課后作業,給予學生充足的課余時間,提高學生作業完成的質量。其次,教師要向學生了解每天完成作業所用時間的情況,并及時調整作業的內容和數量。最后,教師要創新作業形式,豐富作業內容,并在作業中融入多種元素,設計具有實踐性、開放性的作業,以滿足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
例如,在教授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我愛這土地》一文后,教師可以設計朗誦這篇課文并錄制音頻或視頻的作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借助互聯網手段,觀看關于這篇課文的精彩朗誦視頻,從中獲得相應的經驗。教師也可以設計寫作作業,如撰寫一篇簡短的賞析文章,讓學生分析《我愛這土地》一文的意境、情感和語言特點。
(五)量化評價指標,實現多元評價
構建多元評價體系,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既是“雙減”政策的要求,也是實現高效教學的必然選擇。因此,教師要構建多元評價體系,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量化評價指標,實現多元評價。多元評價是指教師在設置評價內容時,不應只以結果為導向,而是要融入知識與技能掌握、學習態度、情感體驗、實踐與創新能力等多方面內容。評價的主體也不應僅以教師為主,而是要引入學生互評、家長評價等,讓多主體參與評價,以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此外,教師應根據綜合評價結果,為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反饋和建議,全面評估學生的語文學習情況,進而更好地調整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結語
“雙減”政策下,減負增效是當前深化教育改革的趨勢,同時也是推動語文教學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不斷優化初中語文教學方法,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需求,以增強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
賓州鎮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