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發表重要講話,要求江蘇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化科技、教育、人才體制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而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關鍵在體制機制。體制機制問題仍然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關節點。黨的二十大明確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推動教育鏈、創新鏈、人才鏈和產業鏈的有機銜接。但在具體推進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被稱為“最后一公里”的堵點卡點。
高校是科技創新的策源地,是教育、科技、人才通達融合的樞紐,是孕育未來技術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源頭活水,理應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展現更大作為。達成這一目標,核心指標是兩個:“質量”和“貢獻”。首先是質量。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高校只有努力建設一流學科、培育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才有能力更好地服務社會。總的來看,我國高等教育雖然規模大,但發展不平衡。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不足、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不強,整體水平有待提升。要持續加大投入和建設力度,主動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集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資源和創新要素。其次是貢獻。新時代對高校的要求,不僅看其質量和水平,而且要看其對社會的貢獻。貢獻度也越來越成為學科評估的重要指標。高校不能滿足于自身的辦學指標,而要堅持開放辦學、加強與產業界的協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展現新作為,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現代化作出新貢獻,主要在于抓好以下四個方面。
1.建立學科更新機制,打造一流學科。學科建設在高校各項事業中居于龍頭地位,是一所高校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標志。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如果學科更新無法緊跟人類科技進步與知識更新的腳步,就無法在未來科技與產業競爭中占得先機、贏得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蘇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全國經濟大省、制造大省、科教大省,江蘇高校擁有一大批傳統優勢學科,其中包括48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如何圍繞培育新質生產力抓學科建設、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關鍵是大力推進學科更新。比如,電動汽車、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其實這些科研領域許多年前就有,之所以現在成為產業“風口”,是因為在理論、材料和工藝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高校建設一流學科,不能因循守舊、故步自封,更不能新瓶裝舊酒。一是要著眼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強化前瞻性布局。緊緊圍繞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迫切需求,緊盯國際科技前沿,吸納各領域科技革命和產業創新的最新成果,找準戰略突破口,積極搶占量子技術、生物制造、氫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成為引領產業科技創新先導者和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二是要構建完善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學科矩陣。打造一流學科為引領,高峰學科和基礎學科為支撐,特色學科協調發展的新型學科群,打破學科壁壘和利益藩籬,大力培育社會急需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邊緣學科,使之成為發展未來技術和未來產業的基石。三是要因地制宜、因校施策推進學科更新。教育主管部門要優化不同類型高校學科更新、布局的分類管理機制,擴大高校學科調整自主權和靈活性,引導高校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區域產業發展需求,及時調整學科布局、推動學科更新,促進不同類型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的多元化和個性化,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質化布局。近年來,南京師范大學緊密圍繞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先后成立了海洋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與制藥工程學院、人工智能學院等新興戰略型工科學院,建設合成生物學、深時數字地球等交叉學科,積極打造戰略學科力量,形成了多學科協同發展、融合發展的良好態勢。
2.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引育一流人才。人是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性意義的因素,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高校既是培養人才的主陣地,也是人才集聚的蓄水池。培育新質生產力,高校的第一貢獻是人才。首先是加大自主選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力度,有的放矢培養緊缺人才。更加重視科學精神、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優化調整專業結構和招生計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把培養青年科技人才作為長期的戰略性工作,加快培養一批青年科學家、卓越工程師和技術技能人才,壯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人才力量。其次是加大推進海外引才力度,積極搶抓窗口期,發揮高校特有的科研平臺和科研組織優勢,吸引一大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或來華創新創業。再次是多措并舉用好各類人才。針對當前高校科研和人才管理領域“人浮于事”“效率不高”等突出問題,建立行之有效的組織和激勵機制,搭建平臺、組建團隊,讓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噴涌奔流。近年來,南京師范大學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發布“人才工作十大行動計劃”,2023年引培國家級人才和海外博士后39人,1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功引進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加盟,擔任國際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形成了創新源泉充分涌流、人才活力競相迸發的良好局面。
3.創新科研組織機制,產出一流成果。當前,大多數高校內部仍然存在教學科研組織僵化、條塊分割等問題。要緊密圍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建設需要,改革組織和運行機制,靈活設立新型科研組織,設立學科特區、人才特區和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學科交叉、科教融匯和產教融合。一是要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經驗,在基礎研究等領域,摒棄急功近利的項目化投入和考核,鼓勵和支持科學家自由探索,鼓勵長周期的科學研究,鼓勵科技人才啃“硬骨頭”。二是要結合高校的特點,圍繞重點方向、重點課題,靈活設置科研機構,促進資源共享、人員合作、科研協同。三是要支持建立開放合作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推進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激活地方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力量,建立跨學科、跨學校、跨地區的重點實驗室或聯合研發中心,圍繞國家戰略性科技選題“同題共答”“揭榜掛帥”。
4.健全產學研合作的共贏機制,做出一流貢獻。教育、科技、人才在整個社會大系統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要素,決定著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水平和效率。高校作為社會的子系統,是教育、科技、人才等要素高度集聚的場所。這里集聚了一大批頂尖科學家、學術骨干和富有活力的青年師生,擁有眾多的相互交融的學科和一流的科研創新平臺。這些要素需要靈活有效地組織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系統思維。高校是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與其他子系統相互聯結、相互影響。依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任何系統只有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才能維持系統有序運轉。封閉式系統最終只會走向混亂和無序。高校系統只有更大力度開放辦學,才能保持高校自身的有序與活力。一是要樹立“跳出教育看教育,打開大門辦大學”的理念,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聚焦重點領域,深入開展校地、校企、校校、校所和國際化合作,大力推進“政產研學用”深度融合,通過打造教育改革“先行區”,構建科技創新“聯合體”,建設人才集聚“新高地”,努力推動高等教育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雙向奔赴、雙向賦能、雙向成就。二是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城市或創新園區為載體,搭建協同平臺、構建協作網絡、培育創新生態,推進產、教、才深度融合。三是要加強系統設計,有序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等不同環節上的建鏈、補鏈、強鏈。四是要健全合作共贏的利益機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斷提高合作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合作的效率、效益、效能。南京師范大學努力推動高等教育事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雙向賦能、雙向奔赴,深度開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所合作和國際化合作等“五大合作”。積極參與昆山“深時數字地球國際大科學計劃”;與鹽城合作建設江蘇海洋經濟技術研究院;與常州、南京等地緊密合作,大力培育合成生物等未來產業,在常州落戶創新項目20多個,撬動20億元地方投資,成為助推江蘇合成生物產業投資熱點的重要推動力,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服務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貢獻了南師力量。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江蘇省人才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責任編輯" 楊國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