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芳


2023年9月9日,“棟梁——一代建筑宗師梁思成學術文獻展(沈陽)”在遼寧美術館舉行,展出了梁思成、林徽因在沈陽工作、生活時的珍貴照片、手稿、設計稿,很多珍貴文獻均為首次公開展出。通過這些照片,我們可以看到梁思成、林徽因在沈陽度過了一段非常快樂的時光,每一張照片都意氣風發。
梁思成、林徽因夫妻二人與沈陽有著非常特殊的淵源。沈陽是梁思成、林徽因學成回國后事業開始的第一站,梁思成在這里的東北大學創建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筑系,任系主任,林徽因任教員,夫妻二人先后在沈陽工作生活了3年。
比翼齊飛
梁思成作為我國著名的建筑學家、中國建筑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為中國的建筑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影響深遠。其夫人林徽因是著名的作家,同時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梁啟超長子,生于日本東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隨父母從日本回國。1915年,入北平(今北京)清華學校,1923年畢業于清華學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筑系學習,1927年連續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后,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筑史,研究中國古代建筑(肄業)。梁思成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是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師,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筑之父”。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父親林長民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叔叔林覺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曾寫下過著名的絕筆信《與妻書》。1916年,林長民因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林徽因進入英國教會興辦的北京培華女中讀書。1920年4月,林徽因隨父親游歷歐洲,見識異域文化風情。在倫敦,16歲的她受到女建筑設計師的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筑學的不凡志向。其間,她還結識了父親的學生、詩人徐志摩,由此對新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散文、詩歌、小說、劇本等作品。但林徽因最看重的是建筑學家這個身份。
留學美國
1924年6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讀預科班。康奈爾大學位于美國紐約州湯普金斯縣伊薩卡市東北部,是一所私立綜合類研究型大學。該校是美國大學協會的十四所創始院校之一,著名的八所常春藤聯盟成員校之一。
1925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同時考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簡稱“賓大”,位于賓夕法尼亞州最大的城市費城,創建于1740年,是美國第五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也是美國第一所從事科學技術和人文教育的現代高等學校。該校的創建者是美利堅合眾國著名開國元勛之一的本杰明·富蘭克林。梁思成和林徽因均從三年級課程讀起。梁思成在美術學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便注冊在美術系,但是她仍選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課程,實現了自己的志愿。
梁啟超給梁思成郵寄了一套建筑技術書籍《營造法式》,隨書附信“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為吾族文化之光寵也。朱桂辛校印莆竣贈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寶之”。
《營造法式》是北宋著名建筑學家李誡在兩浙工匠喻皓《木經》的基礎上編成的一本建筑學著作,是北宋官方頒布的一部建筑設計、施工的規范書,梁思成稱之為中國古代建筑的“語法”。這本書影響梁林二人終身。后來,梁思成在遺囑中把這本書留給了清華大學建筑系。
建筑師的職業是什么?梁思成給出的答案是:“直接地說是建筑物之創造,為社會解決衣食住三者中住的問題。間接地說,是文化的記錄者,是歷史之反照鏡。”
設計校徽
1926年,遠在美國讀美術系的林徽因,得知張學良在沈陽籌建東北大學,正在征集校徽的消息,便應征設計了東北大學校徽。林徽因設計的“狼熊覬覦白山黑水”校徽被張學良選中,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一舉奪魁。在這個設計中,林徽因將《易經》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她解釋圖案的主題是“被列強圍繞、形勢逼迫仍然巍然聳立的皚皚白山和奔騰不息的滔滔黑水”,期冀東北大學肩負保衛、開發、建設祖國東北和警惕帝國主義侵略的神圣使命。
校徽為圓形,由內、外兩個圓構成,契合了中國傳統的“天圓地方”理念,布局上采用對稱格局。外圓的正上方是校名“東北大學”4個鐘鼎文字;右側的“東北”和左側的“大學”之間,是《易經》八卦中的艮卦符號,代表東北方位,又代表山,表示東北大學在中國的東北方向。正下方中間位置是“白山黑水”組成的圖案,表示長白山與黑龍江,泛指中國東北地區;左右兩側分別盤踞著熊和狼,就像隔著長白山對視,意謂列強環伺,形勢危急;白山之下是波濤洶涌的滔滔黑水,喻指時局險惡、動蕩不定,警示莘莘學子居安思危、團結一致,報效祖國。內圓是校訓“知行合一”4個古體字,采用隋唐時期寶相(佛像的尊稱)紋樣的藝術裝飾,襯以四瓣蓮花圖符,顯得穩重莊嚴、典雅肅穆。
白山、黑水這典型的東北地貌特征,一直是東北大學校徽的標志,雖然后來歷經變化,但至今仍保持著林徽因最初的設計思路。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與林徽因在美國結婚,林徽因給自己設計了一套東方風情的結婚禮服,被當地報紙報道后,引起一陣轟動。
受聘東大
東北大學舊址位于沈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45號。1923年開始籌建,至1930年陸續建成。東北大學舊址建筑采用中西結合的建筑形式,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928年,接替父親張作霖主持東北軍政的張學良兼任東北大學第三任校長。他先后捐出約180萬銀元,用于擴建校舍、高薪禮聘著名學者、購置國外先進實驗設備、出資送優秀學生出國等。當時,章士釗、梁漱溟等一批名師陸續受聘執教東大。
1927年,梁思成獲得美國賓大建筑學碩士學位后,曾于次年參觀了希臘、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地,親眼看到國外的古建筑受到了妥善的保護。而自己的祖國,卻是滿目瘡痍,千年文物流落異邦,大批古建筑岌岌可危。而且,歐洲各國對本國古建筑已有系統的整理和研究,唯獨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建筑史。梁思成下定決心:回到中國去,研究自己國家的建筑,寫出中國的建筑史。
1928年8月,梁思成夫妻相攜回國,受聘于東北大學,兩人共同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建筑系,一個是系主任,一個是教員。東大建筑系首期招了15名學生,沒有教材,就自己編寫。與現在的大學老師只教一門課程不同,林徽因同時教授美學、建筑設計、雕塑史、英語等多門課程,剩下的課程由梁思成教授。
林徽因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到沈陽故宮大政殿、八旗亭、昭陵、福陵等古建筑場所,現場講解建筑美學。由此可見林徽因對建筑的癡迷程度以及對學生的良苦用心。
1929年8月,梁思成夫婦的長女在沈陽出生。二人為紀念剛剛故去的梁啟超,以其號“飲冰室主人”為女兒取名再冰。梁再冰長大后成為新華社記者。
在繁重的教學任務之外,梁思成夫婦又與幾位在美國讀書時的校友一起成立了“營造事務所”,為交通大學在錦州設立了一所分校。
被稱為“中國最文藝、最美麗”的火車站吉林西站也是由林徽因設計、梁思成審定的,建成于1928年,是吉林省第一條中國人自建鐵路——吉海鐵路的總站。作為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它既富含中國傳統建筑的底蘊,又有西方現代建筑的風格,堪稱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杰作之一。
1930年,梁思成夫婦撰寫了《中國雕塑史》,首次采用斷代方法,把上古至元明清的中國雕塑史劃分為13個部分。這是中國人最早寫成的一部中國雕塑史書,堪稱中國建筑史上的豐碑。
離開沈陽
1930年冬天,林徽因被診斷出肺病。沈陽的冬天,天氣寒冷,不利于身體的康復,林徽因先離開了沈陽,到北平醫治,從此,她再也沒有回來過。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東北大學停課,梁思成也離開了東北大學,回到北平。梁思成、林徽因與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開始對中國古建筑展開系統的考察與研究,歷經10余年時間,累計考察了全國200多個市、縣的2000多座唐、宋、遼、金、元、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并對其中大多數建筑進行了精細測繪、拍攝,完成測繪圖稿近1900張,由此奠定了中國古代建筑史和建筑理論的研究范式,并開創了一個新的學科。其時,古建筑這個領域在我國學術界幾乎還是未經開拓的荒原。國外幾部關于中國建筑史的書,還是日本學者的作品,且語焉不詳。然而,梁林夫婦二人在留學期間學習到的西方學者對于歐洲古建筑的透徹研究,對每一處實例的精確記錄、測繪,對于梁思成和林徽因來說,無疑是一種啟發和激勵。而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中國廣袤大地上無數土木結構的古建筑,隨時可能因戰火而毀滅。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北方一些著名學府、學術機構及教師為避戰火,南遷至中國西南邊陲,梁思成夫婦也在其中。他們先到長沙、昆明,后又搬遷到四川的李莊鎮,住在鄉村兩間低矮的陋室中。
在這種困窘的情況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的美國朋友費正清夫婦多次來信勸他們去美國治療、工作。面對老朋友的關心,梁思成和林徽因很是感激,然而他們給費正清夫婦的回信中說:“我們的祖國正在災難中,我們不能離開她,假如我們必須死在刺刀或炸彈下,我們要死在祖國的土地上。”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利用他們隨身攜帶的和在昆明等地的考察中留下的資料以及搶救出來的一部分資料,開始和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事一起,全面系統地總結整理他們的調查成果,著手撰寫《中國建筑史》。林徽因參與撰寫了第六章五代、宋、遼、金部分,并承擔全部書稿的校閱和補充工作。1944年,作為中國第一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學者,梁思成與夫人林徽因在李莊完成了轟動世界的《中國建筑史》。
這部《中國建筑史》系統梳理并總結了中國各個歷史階段的建筑成就、主要特征等,是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編寫的、公正權威的中國建筑史文獻。它的問世,糾正了西方人對中國建筑藝術的偏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除此之外,梁思成、林徽因還用英文撰寫并繪制了一部《圖像中國建筑史》,這是他們在留學美國時就埋在心底的夙愿。
1946年夏天,林徽因一家搬進了清華園新林院8號,梁思成擔任清華大學第一任建筑系主任。
再結情緣
1949年,清華大學聘請林徽因為一級教授,主講中國建筑史課程,并為研究生開設住宅概論專業課。林徽因再次投身到建筑事業中,每天像陀螺一樣忙個不停。
1950年,梁思成和林徽因領導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的工作。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著,最終全國政協會議通過了由林徽因等人主持設計的國徽圖案。
林徽因認為,中國的國徽必須具有最鮮明的民族特征,不僅要表現革命的內容,還要體現出中華文明古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避免像某些東歐國家一樣成為蘇聯國徽的翻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徽,應該象征著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四顆小五角星環繞一個大五角星,象征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大團結。
1951年5月1日,由林徽因等人設計、沈陽第一機器廠鑄造的直徑2米的大型國徽莊嚴地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2013年在中國上映的電影《國徽》,再現了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的設計、在沈陽制作的過程及其背后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1954年,林徽因在清華大學建筑系開設中國建筑史等課程,大半時間是躺在床上講授,學生走后她就發燒、咳嗽不止,這是她生命最后階段的常態。
1955年4月1日清晨,51歲的林徽因被時光帶走了。墓碑上,她的夫君梁思成保留了她最在意的一個身份——建筑師。2024年5月,在林徽因入學100周年之際,美國賓大向其追授建筑學學士學位。1972年1月9日,在林徽因離世17年后,梁思成病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