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寧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演變歷史漫長復雜,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體現(xiàn)。提到講漢字的紀錄片,人們慣常會認為其風格嚴肅偏厚重感,配音深沉,鏡頭里滿是甲骨、字帖、碑刻、古籍等各種考古內(nèi)容。紀錄片《“字”從遇見你》卻打破了這種刻板印象,雖然內(nèi)容經(jīng)典、考據(jù)嚴謹,但形式靈動,每集5分鐘的時長也很符合當下小屏移動端的收視習慣,可謂老少皆宜。
有趣:托“畫”言字
我們熟悉的許多常用字,都是經(jīng)歷了幾千年的變化才有了目前的字形。在漫長的歲月里,字的本義、引申義常會發(fā)生變化,變化背后往往有著相關的典故。如果按照《說文解字》的學術風格來依次展示歷史典籍、書法作品、碑刻鼎文,也能講清楚這種漢字演變的脈絡,卻難免枯燥。《“字”從遇見你》精準把握中國漢字象形的特點,綜合運用黏土動畫、二維動畫、指偶、沙畫等表現(xiàn)手段,把字充分形象化,甚至變成動畫人物,極大地增加了趣味性。
以“友”字為例,其來歷與“手”相關。紀錄片便制作了兩個指偶小人當主角,形式跳脫,內(nèi)容卻緊緊圍繞著“手”在文明發(fā)展中的意義。兩個指偶小人從遠古語言“手勢”開始,經(jīng)歷了原始人的進化發(fā)展階段、冷兵器的互相毆斗階段,一直穿越到現(xiàn)代社會打工人的地鐵驚魂。在它們的“歷險”中,“手”字形原本抽象的演變過程不知不覺已被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出來,并且是以科學分析、文物鑒證等為依據(jù)。
以“口”字為例,這個字自身變化其實很少、看似簡單,卻是許多漢字的造字基礎。紀錄片展示“吃、喝、說、喘”情景時,就有不同的嘴巴在屏幕上忙著“本職工作”。這畫面實在讓人忍俊不禁,緊接著又來了一句“從功能上可謂有口皆碑”,更是讓人會心一笑。
再以“齒”字為例,其字形從古至今變化不大,引申的含義卻非常豐富。紀錄片于是制作了牙齒二維動畫小人兒,從牙齒排序引申到“并列”“排序”之義一一講述,又把古代“不齒”“幼齒”的內(nèi)涵、外延講得明明白白,中間還穿插了安祿山曾經(jīng)擔任過“互市牙郎”(古時互市交易的中間介紹人)這一職務的搞笑知識點。這些跨越了上千年還有點冷門的歷史人文知識,如果依靠拍攝典籍原文、還原歷史典故的形式呈現(xiàn),費時費力不說,也不見得好看。結(jié)合動畫和漫畫就能夠快速切換場景,實現(xiàn)幽默流暢的呈現(xiàn),讓漢字的歷史不再只是筆畫的緩慢改變,而是有著豐富情緒的戲劇變化,看起來形象又有趣。
有料:旁征博引
漢字作為世界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不僅對東亞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影響深刻,也是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以及與其他文明互相品鑒的重要工具。因此,《“字”從遇見你》在講漢字時不會受時空所限,有時甚至會把漢字的演變放到世界文明版圖中進行比照。這種旁征博引讓我們充分意識到:一個字形的演變,有可能涉及一個地域、一個民族的思維表達習慣。漢字的字形演變,其實一直是與中國的歷史、文化、風俗、倫理變遷并駕齊驅(qū)的。
以“川”字為例,紀錄片在講述“川”的字形演變這一集中,不僅把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的地形地貌講得十分透徹,還科普了許多水文知識,如都江堰的治水原理、中國古代水利的先進性等。更有意思的是,這一集中有不少成都街頭打麻將的市民出鏡,麻將牌上的九條、六條跟“川”字頗為神似。透過鏡頭,成都悠閑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我們借此得以一窺巴蜀風貌,也不由得生出這樣的感慨:中華大地上川流不息的大小江河,就如同“川”字的流變一樣,流過廣袤大地、流過百代千年,滋養(yǎng)了一方又一方的水土和一輩又一輩的人。
再以“自”字為例,其本來字形是個鼻子。在講述“自”的字形演變這一集中,紀錄片采用了大量西方名畫,包括莎士比亞等文化名人的肖像。畫中的西方人或拍著胸脯、或指著心臟,動作不一卻說明了一個現(xiàn)象:外國人指自己時往往是指著“頭以下的部分”。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慣中,指人卻通常是指著鼻子。電視劇《水滸傳》中,真李逵指著鼻子宣示正身;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曹操也是指著自己和劉備的鼻子來煮酒論英雄;京劇中,丑角會涂一個白鼻子。我們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鼻子這個面部最突出的器官一直是中國人心中自己的代言者。
有心:畫龍點睛
《“字”從遇見你》每集雖然只有5分鐘,涉及的漢字卻都能講透,仿佛觸碰了一個機關,齒輪旋轉(zhuǎn),轉(zhuǎn)出了科技史、地方志、風俗史一連串亮晶晶的彩蛋。短時間內(nèi)的密集輸出,需要精巧的結(jié)構(gòu)和精致的設計,許多背景、配樂上的小細節(jié)都體現(xiàn)了制作團隊的用心。每一集的開頭,都有一句很有代入感的問句:“哎喲,那個字怎么寫來著?”當標題出現(xiàn)時,細心的觀眾會發(fā)現(xiàn),“‘字從遇見你”5個字并非一字排開,而是錯落有致,字形也有變化。“字”是金屬活字字模,其他幾個字很像陰文和陽文交錯的印章。題目的背景最初是橫紋的“剛古紙”質(zhì)地,當幾片甲骨湊過來時,紙的質(zhì)地又變成了宣紙。一個不過十幾秒的片頭,卻下足了細密的功夫,糅合了中國古代造紙術、印刷術的細膩美感,即便一閃而過也讓人印象深刻。
紀錄片在配樂上也有許多點睛之筆,恰到好處的音效和配樂總能將氛圍感實時拉滿。“星”字一集的開頭,當象形字如同漫天星斗出現(xiàn),配樂就是《小星星》變奏曲;講述到日月星辰歷法時,配樂又從帶有哈利·波特童話色彩的打擊樂變成了氣勢恢宏的史詩交響樂;講述到司馬光選取“木星紀年”歷法時,配樂又瞬間變成了爵士風,與司馬光一絲不茍記錄天文活動的又“軸”又謹慎的作風形成了幽默反差。
作為人文歷史紀錄片,《“字”從遇見你》以內(nèi)容考據(jù)上的嚴謹來呈現(xiàn)歷史文化的深度之美,又以年輕化的表達方式寓教于樂,厚重而不失生動,輕松而不輕佻,讓觀眾在充滿松弛感的氛圍中對熟悉的漢字有了重新認識。從繁復到抽象,從“畫線條”到“方塊字”,我們在紀錄片中遇見漢字的源遠流長,也遇見了中華文明的獨特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