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佳 唐彥林
摘 ? ? ?要: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內在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為了使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內在遵循著一定的原則,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遵循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原則,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遵循效率與公平相統一的原則,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手段遵循重點發展與整體推進相統一的原則,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內在價值追求遵循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統一的原則。
關 ?鍵 ?詞:共同富裕;內在原則;黨性與人民性;效率與公平;重點與整體;個人與集體
中圖分類號:D61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7-8207(2024)06-0040-12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為了使促進共同富裕的步伐邁得更扎實,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從多個角度對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相關問題進行了部署和安排。2021年8月17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對促進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則、總體思路以及一些具體舉措進行了整體策劃和安排;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對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進行了分析和指示。[1]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從中國式現代化、改善民生和分配制度的角度對促進共同富裕的問題進行了強調。[2]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再次從改善民生的角度強調了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問題。[3]探究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內在遵循的基本原則,一方面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領會黨中央關于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理論的內涵和精神,另一方面可以使我們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實踐中既保持原則性又具有靈活性,在遵循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結合具體情況因時因地施策。因此,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內在原則遵循是一個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然而,目前國內學界卻鮮有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黨的十九大以來,多數學者主要集中于研究共同富裕的內涵、發展邏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以及促進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意義等方面的問題。[4]換言之,目前學界主要熱衷于從某一具體角度研究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一些理論或實踐問題,而未能從宏觀上歸納和總結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內在遵循的原則是什么。鑒于此,筆者通過學習研究習近平關于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部署的調研,對其進行了歸納和總結,概括了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內在遵循的四條基本原則。
一、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
習近平在論述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總思路時指出,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5],這充分體現了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內在原則。所謂黨性是指一個政黨所固有的本質特性,是其所代表的階級屬性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其黨性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堅持黨性原則就是指堅守黨的性質。人民性是指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是中國共產黨政治立場的集中表達,堅持人民性原則就是指堅持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原則,可以使我國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進程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在我國,黨性與人民性是一致的、統一的,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既是堅持黨性原則的體現亦是堅持人民性原則的體現,是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一)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盵6]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是堅持黨性與人民性內在統一的生動體現。人民群眾從質上看是指一切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人,從量上看是指社會人口中的大多數。作為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在不同的時期包含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但其中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始終堅持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和智慧,這鮮明地體現了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內在原則。首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勤勞奮斗創造出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人民群眾作為社會物質資料生產的創造者,創造出了巨大的社會物質財富,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勞動群眾也通過傳播生產經驗和發明生產工具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并且隨著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越來越強,知識分子在創造社會財富中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黨和政府全力激發蘊藏在廣大人民群眾中的強大動能,依靠全國人民群眾的勤勞奮斗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豐厚的物質基礎。其次,從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和概括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黨和政府充分尊重人民群眾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將人民群眾的意見集中起來制定出最符合實際情況和人民意愿的方案,并在人民群眾的具體實踐中不斷地加以修正和完善,從而加快共同富裕的實現進程。最后,從人民群眾中不斷汲取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智慧和力量?!澳苡帽娭?,則無畏于圣人矣?!保ā度龂尽菚侵鱾鳌罚h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自覺拜人民為師,虛心向能者求教,積極借鑒人民群眾創造的有益經驗,與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與人民群眾的團結奮斗中不斷提升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工作的領導能力,從而夯實黨的執政根基。以上這些舉措都說明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始終遵循著黨性與人民性內在統一的原則。
(二)在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始終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堅持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相統一的又一鮮明體現?!爸袊伯a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7]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增進民生福祉。所以,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始終把人民的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從而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使人民群眾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享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比如,進入新時代,人們期盼接受更好的教育、擁有更穩定的工作,獲得更滿意的收入,享有更好的醫療衛生服務,擁有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可靠的社會保障等。對此,黨和政府積極回應人民訴求,為人民接受更好的教育、獲得更好的發展創造了更加普惠公平的教育和發展條件;為人民獲得更穩定的工作和更滿意的收入舉辦了職業技能培訓,提升了全社會人力資本水平,提高了人民的就業創業能力,增強了人民的致富本領;為人民享有更舒適的居住條件完善了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加強了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為人民享有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發展和完善了公共文化事業和文化服務體系;為確保人民享有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加強了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等民生保障建設。這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措施都充分說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努力發展的方向。換言之,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所做的一切工作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讓人民生活的更幸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8],是堅持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相統一的內在要求。
(三)把人民作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工作成效的“評卷人”
習近平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盵9]黨和政府堅持把人民作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工作成效的“評卷人”,既是堅持黨性原則的體現,亦是堅持人民性原則的體現,是堅持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的統一。要實現的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所以黨和政府在設立共同富裕工作成效的評價依據時,主要從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維度來考慮。從物質生活的角度看,黨把是否增進民生福祉作為評判物質生活富裕發展成效的依據。從人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以及關心的民生問題出發,把居民收入和實際消費水平差距是否縮小,人民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醫療、養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問題是否解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可及化水平是否提高等作為衡量指標。這說明我國要實現的物質生活富裕是以人民的生活是否改善為尺度的富裕。從精神生活的角度看,黨把是否滿足了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評價精神生活富裕發展成效的依據。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在精神和社會生活方面有了更多的需求。比如,人民希望享有更廣泛的民主權利、期盼社會更加公平正義、享有更加和諧的人際關系、更加美麗的生態環境等。因此,黨和政府把是否促進了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否實現了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綜合素質等作為衡量扎實推動精神生活富裕工作成效的標準。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促進物質生活富裕還是促進精神生活富裕,黨和政府始終將人民作為價值目標主體,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衡量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工作成效的標準,始終將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這是堅持黨性原則與人民性原則相統一的另一重要體現。
二、堅持效率與公平相統一
習近平提出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要“堅持基本經濟制度”[10],這充分體現了其秉持效率與公平相統一的原則。所謂效率,在與公平關系的語境下,主要是指經濟學范疇的效率,指的是經濟資源的有效使用與有效配置;所謂公平,在與效率的關系中主要是指經濟領域的公平和分配結果的公平,二者既對立又統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11]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堅持以“兩個毫不動搖”為核心的所有制經濟結構、堅持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分配制度安排、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不斷構建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些制度安排都是黨和政府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踐行效率與公平相統一原則的重要體現。
(一)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習近平指出,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12]?!皟蓚€毫不動搖”是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制度的重要內容,是發展生產力不可缺少的所有制形式,是黨和政府在所有制結構上兼顧效率與公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集中體現。一方面,共同富裕的目標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13]。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我國現階段發展生產力不可或缺的所有制經濟形式,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主體,具有提高勞動生產率、激發市場活力,進一步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能夠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巨大的物質財富。所以,基于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黨和政府毫不動搖地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追求的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只能產生貧富兩極分化,所以,我們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依靠公有制經濟來解決富而不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從而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由于我國仍處于生產力不夠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且要實現的是共同富裕,所以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同時發揮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猶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為在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所有制經濟結構保證。
(二)構建協調配套的分配制度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盵14]這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兼顧效率與公平在分配領域的集中體現。由于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在促進共同富裕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所以通過構建協調配套的分配制度體系來使其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實現分配領域的效率與公平相統一。首先,初次分配在各次分配中處于基礎性地位,它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中可以有效避免平均主義,允許一部分人通過各種生產要素分配先富起來。具體來講,初次分配是指按土地、資本、勞動、數據等各種生產要素的貢獻進行分配的過程。在初次分配中,市場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它能夠使各種生產要素得到合理配置,從而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提高效率,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地“做大”蛋糕,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基本前提。在此基礎上,通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促進機會公平等措施可以在效率優先的基礎上兼顧公平,從而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有利條件。其次,再分配在各次分配中處于關鍵性地位,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中扮演著調節收入差距、促進社會整體公平的功能。再分配是指政府通過稅收和非稅收收入,在各收入主體之間進行的收入再分配過程。與初次分配不同,再分配更加強調公平,具有強制性、保障性特點。最后,第三次分配在各次分配中處于一個配套和輔助補充的地位,能夠發揮縮小收入差距、彌合潛在利益矛盾與沖突的作用。第三次分配是指企業、社會組織、家庭和個人等基于自愿原則以慈善公益的方式對財富進行分配的行為,具有較強的公益性和自愿性特點,是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通過構建以上三次協調配套的制度安排,充分發揮各次分配的功能和作用,能夠使“做大”的“蛋糕”進一步得到科學合理的有效分配,使分配的作用在效率與公平的統一中得到充分發揮。
(三)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是黨和政府在經濟體制方面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兼顧效率與公平的集中體現。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問題,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又能夠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豐富的物質基礎。所以,能否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問題對于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十分重要。政府和市場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兩大核心主體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有效市場通過決定資源的配置,能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與收益;有為政府通過為市場經濟主體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能夠促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最終在二者的更好結合下,可以構建一個高標準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在經濟體制方面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供有效保障。然而,當前我國的市場體制還存在著市場體系的基礎制度不健全、要素市場發展滯后、市場競爭環境不完善、市場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市場監管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等問題。[15]對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作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改革部署,并且為落實這一部署,從基礎制度、要素市場、環境質量、市場開放、市場監管五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舉措。在基礎制度方面,進一步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公平競爭制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等措施。在要素市場方面,進一步推動經營性土地要素、勞動力要素、知識、技術和數據等要素資源的市場化高效配置。在環境質量方面,通過完善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消費者權益、提升商品和服務質量等手段來改善和提升市場環境質量。在市場開放方面,通過有序擴大服務業市場開放、推動規則等制度型開放手段來提高市場開放水平。在市場監管方面,通過加強重點領域監管、推進綜合協同監管、健全依法誠信機制和監管機制等手段來不斷完善現代化市場監管機制。以上這些措施既可以高效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又可以使政府更好地發揮作用,從而能夠為促進共同富裕提供一個充滿活力、兼顧效率與公平的經濟體制保障。
三、堅持重點發展與整體推進相統一
為實現全體人民、全部地區共同富裕,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手段。這些策略手段體現了重點發展與整體推進相統一的原則。目前,我國實現共同富裕主要面臨城鄉區域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問題。為了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黨和政府堅持以農村地區發展為重點,推動城鄉共同富裕;為了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堅持以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為重點,與此同時推動全部地區因地制宜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為了解決不同收入群體分配差距拉大的問題,堅持以幫扶和保障低收入人群為重點,同時通過調節過高收入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等手段,推動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
(一)以農村地區發展為重點,推動城鄉共同富裕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盵16]因此,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采取了以“農村地區發展”為重點推動城鄉共同富裕的戰略措施。首先,建立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鏈接的體制機制。脫貧攻堅雖然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但是已脫貧地區仍然存在脫貧基礎不穩定、脫貧成效難以持續的問題。所以,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舉措。比如,建立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常態化監測,對已脫貧地區和人口繼續實施幫扶政策;重新優化調整現有幫扶政策,資源逐步由重點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傾斜。其次,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想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必須激發農村內在潛生動能,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對此,黨和政府采取了如下舉措:一是發展多元化鄉村產業,拓展產業鏈、推動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走質量興農之路;二是加快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壯大鄉村振興人才隊伍;三是加強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尚,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四是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讓生態振興助推鄉村振興;五是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鄉村治理水平;六是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習近平指出:“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盵17]因此,為了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共同富裕,堅持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并對此采取了一系列具體舉措。比如,建立了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雙向自由流動、發展縣域經濟等。
(二)以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為重點,全方位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習近平指出:“要抓好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鼓勵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徑,總結經驗,逐步推開?!盵18]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采取了以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為重點,與此同時鼓勵其他地區同步推動共同富裕的策略手段。黨和政府對浙江省高質量共同富裕示范區進行重點建設主要表現在:首先,給予了政策支持和改革授權,對其進行規劃和部署,致力于將其打造成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先行區、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引領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試驗區和文明和諧美麗家園展示區。其次,對浙江省建設高質量共同富裕示范區的許多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和推廣。比如,在縮小地區差距方面,總結和推廣麗水采取的“生態經濟,經濟生態”模式和嘉興平湖的“飛地抱團,山海協作”模式;在縮小城鄉差距方面,總結和推廣金華義烏采取的宅基地權能“雙向開放”模式和湖州的“無差別城鄉”模式;在縮小收入差距方面,總結和推廣金華磐安采取的“我們的幸福計劃”促增收模式和溫州鹿城的“大愛鹿城”慈善品牌模式;在優質公共服務共享方面,總結和推廣“提升人的全生命周期服務優質共享”的杭州富陽模式和“構建數字化智慧型‘養、育共富體系”的溫州甌海模式;在基層治理和精神文明發展方面,總結和推廣“黨建引領,四治融合”的嘉興桐鄉模式和“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亮麗之窗”的紹興諸暨模式。[19]這些實踐經驗為我們探索實現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徑提供了有益借鑒。最后,在重點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外,黨和政府還對其他地區因地制宜采取了許多發展戰略。比如,實施了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這些戰略促使其他地區加快發展,一起向共同富裕邁進。
(三)以幫扶和保障低收入人群為重點,推動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
“低收入群體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點幫扶保障人群。”[20]因此,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采取以扶持低收入人群為重點,同時通過調節過高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等手段推動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低收入群體并沒有法律確定的明確標準,但在我國大體上主要包括三類人群:一是農村的農民,二是進城務工的農民,三是從事簡單勞動的城市居民或市民。實現這些低收入人群的共同富裕就是使其生活得更美好。因此,黨和政府在重點幫扶和保障這些低收入群體實現共同富裕上,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提高收入。黨和政府對他們精準施策,采取了不同措施,促使其致富。對于第一類低收入群體,黨和政府通過發展鄉村產業、新集體經濟、農村“三權分置”改革,加大對農民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等手段提高他們的收入;對于第二類低收入群體,黨和政府通過提高他們的就業創業能力,給他們創造就業機會等方式來提高他們的收入;對于第三類低收入群體,主要通過職業技能培訓提升他們的人力資本和專業技能等方式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是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盡力讓低收入群體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從而使其生活得更美好。黨和政府通過加大普惠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了低收入群體家庭子女的致富本領;通過“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逐步縮小職工與居民、城市與農村的籌資和保障待遇差距,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水平”[21]等措施,使低收入群體老有所養、病有所醫;通過完善兜底救助體系、織密保障網等手段,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通過完善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減輕居住在城市中的低收入群體的住房壓力。此外,在重點幫扶和保障低收入人群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上,黨和政府還通過加強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校畢業生、加大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為中小企業主和個體工商戶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和減免稅費等措施來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通過完善個人所得稅、擴大消費稅征收范圍和加強慈善事業管理等措施調節過高收入??傊?,黨和政府通過以上措施努力在我國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結構,扎實推動全民實現共同富裕。
四、堅持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統一
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將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個人層面的價值追求,體現了維護個人利益的原則。所謂個人利益是指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各種需要的總和,維護個人利益是指維護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各種權利;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追求,體現了維護集體利益的原則,“集體利益反映的是一種社會關系,一種實現和協調個人利益以增強集體凝聚力的關系”[22],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利于實現和協調各個階層的利益從而來更好地增強社會整體的凝聚力;堅持走高質量發展道路,實現個人層面和社會層面價值追求的統一,體現了遵循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統一的原則。
(一)將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個人層面的價值追求
習近平在多個場合強調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最終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里的“人”從個人層面的角度講就是指“每個人”,將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個人層面的價值追求,這充分體現了維護個人利益的原則。所謂每個人的全面發展是指每個人的活動、需要、能力和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將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個人層面的根本價值追求,具體體現在:首先,將促進每個人需要的全面發展作為價值追求?!按龠M共同富裕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的多重需要”[23],從個人層面的角度講就是指滿足“每個人”的多重需要。為了滿足每個人的多重需要,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不僅注重提高每個人的物質生活質量,還注重豐富每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而這正是每個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結合體,滿足其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全面發展,防止現代化進程中人的異化的內在要求。[24]其次,將促進每個人活動和能力的全面發展作為價值目標。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為每個人創造的更加普惠公平的受教育條件和發展機會,暢通的向上流動渠道,創造更加公平的就業競爭環境,就是為了使每個人有更多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與不同層次的人進行社會交往和聯系,參加多種生產活動的機會,從而希望促進每個人活動和能力的全面發展。最后,將促進每個人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作為重要價值旨向。每個人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主要是指每個人與自然、社會、其他人以及每個人自身身心關系的全面發展。[25]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強調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全面發展;強調構建個人與社會共生共進的關系,促進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全面發展;強調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全面發展;強調要關注人的心理健康、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身心關系的全面發展。這些舉措從個人層面的角度來講,都證明了黨和政府始終將促進每個人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作為重要價值追求。由上可知,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始終將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個人層面的價值引領,這充分體現了維護個人利益的原則。
(二)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追求
黨和政府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在社會層面的價值追求,體現了遵循集體利益的原則。社會公平正義從權利的角度看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權利公平、規則公平和機會公平。所謂權利公平主要是指每個社會成員都平等擁有憲法法律賦予的基本權利;規則公平是指任何社會成員都平等享有規則約束和保護,在規則面前一律平等;機會公平是指每個社會成員都平等享有參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活動的機會。[26]這“三個公平”作為一個有機整體貫穿于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活動的各個領域和方面,是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著眼點和突破口。具體來講,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建立了以“三個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市場制度體系,從而保證每個市場主體都有權利和機會參與市場競爭并平等地享受市場規則帶來的保護和發展紅利;逐步建立并健全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就業、醫療、養老等福利保障體系,從而使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民生,使人民群眾過上更好、更加滿意的美好生活;進一步構建了三次分配之間協調配套的分配制度體系,以此來使發展成果更好地實現分配正義;黨和政府還進一步完善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體系和社會管理體系,以期為實現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秩序。以上這些舉措都說明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始終將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這鮮明地體現了其遵循集體利益的原則。
(三)堅持走高質量發展道路
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堅持走高質量發展道路體現了遵循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統一的原則。所謂高質量發展道路是指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發展道路。[27]在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既能夠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維護個人利益,又能夠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集體利益,是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達至統一的重要現實路徑。首先,高質量發展能夠為我國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在此基礎上我國會加大力度解決與每個人休戚相關的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等民生方面的問題,從而能夠進一步滿足每個人日益增長的、更高質量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諧社會建設、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會獲得進一步發展,每個人會有更廣泛的民主政治權利,獲得更加和諧、文明、美麗的生活環境,從而能夠進一步滿足每個人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傊?,高質量發展會滿足每個人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多方面的需要,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對個人利益的維護。其次,高質量發展是以共享理念為指導的發展。所謂共享是指全民、全面、共建、漸進共享,共享注重解決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28]堅持以共享理念為指導的高質量發展,能夠使全體人民獲得實現共同富裕的權利和機會、共同享有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的發展成果,從而能夠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集體利益。最后,高質量發展是以協調理念為指導的發展,“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29]。堅持以協調理念為指導的高質量發展既可以使每個人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協調發展,從而能夠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維護個人利益,又可以協調好人與人之間共建和共享的關系,從而能夠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集體利益,最終通過協調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達至二者的平衡和統一。
總之,深刻認識和把握黨和政府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時遵循的內在原則不僅有利于進一步深刻領會和學習黨和政府關于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理論和政策的要義,也有助于在進行具體實踐時將客觀條件與價值追求統一起來。這既是促進共同富裕目標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5][6][10][12][16][18][20][2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09,144,54,
143,143,146,143,145,145.
[2][14]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9、39,146.
[3][8]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3-12-27(02).
[4]于萍.十九大以來關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問題研究綜述[J].理論視野,2022(9):96-102.
[7][27-29]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68,143,140,140.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19.
[11]黃有璋.改革開放以來效率與公平關系演變的歷史考察及啟示[J].廣西社會科學,2017(10):171-175.
[13]李海艦,杜爽.發展不平衡問題和發展不充分問題研究[J].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22(5):72-81.
[15]馬琣.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中國的探索與理論創新[J].學術研究,2022(11):109-115.
[17]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習近平經濟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學習出版社,2022:100.
[19]黃祖輝,傅琳琳.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實踐探索與模式解析[J].改革,2022(5):21-33.
[22]顧書桂.集體利益的經濟學原理與政策含義[J].云南社會科學,2008(1):104-108.
[23]趙笑蕾.在推動共同富裕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J].蘭州學刊,2023(2):5-13.
[24]郭晗,任保平.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共同富裕:實踐歷程與路徑選擇[J].改革,2022(7):16-25.
[25]郝立新.中國式現代化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4):15-22.
[26]黃有璋.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公平正義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12):30-36+89.
Firmly Follow the Inherent Principle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Zhang Jiajia, Tang Yanlin
Abstract: Solidly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adapting to the changes in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facing Chinese society, for meeting the peoples ever-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f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for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make more significant and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common prosperity,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follow certain principles in the relevant work of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Adhering to the fundamental position of people centered goes with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party spirit and people;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unifying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comes with taking the socialist basic economic system as a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the series of strategic measures adopted to solidly promote common prosperity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integrating key development with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the pursuit of the intrinsic value of solidly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acts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unity of individual interests and collective interests.
Key words: common prosperity; internal principle; party spirit and people;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key and whol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責任編輯:馬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