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星星
【導讀】《論語》中所記載孔子的人性論思想,是其仁學思想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爸迸c“愚”作為人之智性的不同方面,呈現出辯證統一的關系,并統歸于“仁”這一倫理道德范疇?!墩撜Z》中的“知愚之辯”展示出了孔子思想深層的通達氣象,對后世具有重要的意義。
后世學人就“通變”思想發論者甚多,而論孔子的通變觀的很少。學者大多看到了孔子思想的矛盾性,但鮮少關注到孔子思想的通變性?!墩撜Z》中含有大量孔子關于人性的討論,“知”與“愚”作為人性的重要范疇也被關注。通過探討“知”與“愚”的內涵辨義及交互關系,可以看出孔子思想的通變性,這種通變性有助于我們深入了解孔子人格的魅力及其思想的價值。
一、“知”“愚”之辯
“知”和“愚”都是人之學識、睿智的體現。“知”作為一種普遍概念在《論語》中多有提及,但在不同語境中含義也有所不同,包含知道、智慧、領悟等多層含義。與“知”相對的概念——“愚”,也被孔子賦予了豐富的含義,并補充了“知”的內涵。
許慎《說文·矢部》釋為:“知,詞也。從口,從矢?!倍斡癫米ⅲ骸啊~也之上當有‘識字?!奔础爸笔悄軌蜃R何種詞的能力,故此處的“知”應有“智”義?!爸焙汀爸恰惫帕x相通,《集韻·置韻》:“智,或作知?!鼻迦诵鞛疄椤墩f文解字注》作箋:“知,智慧即知識之引申,故古祇作知?!倍偈妗洞呵锓甭丁分袑Α爸边M行了闡釋:“何謂之知?先言而后當?!鋭又袀悾溲援攧铡H缡钦咧^之智?!倍偈嫠v“知”不僅包含了對事物的認識,也涵蓋了對德性與智慧的追求。釋為“知道、了解”的“聞見之知”,是指通過學習和實踐獲得對事物的客觀認識。“知”作名詞使用時,讀去聲,與“智”相通?!墩撜Z》中常有“知(智)者”這一概念,此“知(智)”是一種人所具備的能力、境界以及個體德性的呈現。《論語·衛靈公》載:“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敝钦呤紫瘸尸F出來的品德是說話做事適宜、明理、有分寸,高度的識人能力和自制能力是智者必備的素養。《論語》中的“知”還可以引申為“領悟、覺解”的含義,這一層面的“知”體現了孔子對生命與世界深刻的認識,是孔子知識觀與智慧觀的統一體現。《中庸》云:“仲尼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譬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贝搜钥鬃拥滦心芎咸?、不負天命,原因是其知天命。故孔子言“知我者其天乎”,意為天心與己心相通,正是由于孔子有對生命以及世界極其深刻的認識,才發出這樣的感嘆。
“愚”在《論語》中也多被提及,和人之性情有關,與“知”形成辯證統一的關系?!墩f文解字·心部》:“愚,戇也?!薄坝蕖痹凇墩撜Z》篇章中也代表一種佯愚的處世方式,具有明顯的褒義。《論語·公冶長》載:“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毙虝m疏此章:“若遇邦國有道,則顯其智謀;若遇無道,則韜藏其知而佯愚?!敝祆湟苍u價寧武子:“凡其所處,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濟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此“愚”釋為“佯愚”,是孔子贊嘆寧武子忠之可貴。寧武子能在國家無道時堅持自己的原則,韜光養晦以濟國,實為外存其身、內保其志的智者之行?!蹲髠鳌べ夜四辍酚涊d寧武子在衛國即將覆滅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這正是儒家所稱贊的忠貞之臣。孔子之所以評之“愚不可及”,實則是在贊嘆寧武子能于千鈞之際挽救危局,同時還能脫乎亂世、保身自全的智慧。與子路結纓而死、難得善終的悲劇命運相比,孔子更贊揚寧武子的睿智。因此寧武子佯愚的處世之方是符合孔子的道義標準的,也是其通權達變之智的表現。智者正如世間萬物一樣,各有其姿,而邦無道時“佯愚”的處世方式正是“知”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在特殊情況下“變”與“不變”的統一??鬃釉凇墩撜Z·陽貨》篇還申發了“愚”的含義:“古之愚也直?!币虼恕坝蕖边€有“敦厚”之意?!墩撜Z·先進篇》記載:“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此篇是孔子對弟子性情的評價。刑昺《論語注疏》中解釋“愚”謂“愚直”之意;朱子《集注》認為:“愚者,知不足而厚有余?!被寿﹦t引用王弼“愚”為“好仁過也”?!犊鬃蛹艺Z·弟子行》曾言及高柴之行:“自見孔子,出入于戶,未嘗越履。往來過之,足不履影。啟蟄不殺,方長不折。執親之喪,未嘗見齒。是高柴之行也?!庇纱丝梢姡卟裰坝蕖睂崬槎睾駥嵲?,非蠢笨之意。高柴曾在魯、衛多次出仕為官,為人至孝好禮、清廉正直、執法公平,有仁愛之心,深得民眾贊許。其愚在今天看來或許不符合時代的發展趨勢,但這種品質與儒家仁道觀念相符合,可謂是大智若愚之“愚”。
由此可知,“愚”和“智”并非截然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程瑤田在《論學小記》中談及對“知—愚”關系的見解:“人之氣有清濁,故有智愚。然人之智,固不同于犬牛之智,人之愚,亦不同于犬牛之愚。犬牛之愚,無仁義禮智之端,人之愚,未嘗無仁義禮智之端。是故智者正其衣冠矣,愚者亦未嘗不欲正其衣冠也。”在其看來,“愚”者也可以做到仁義禮智,亦可正其衣冠?!坝蕖痹谝欢ǔ潭壬涎a充了“知”的內涵,兩者在相互作用下架起了覺“仁”的橋梁??鬃訉Α爸拗q”的論述,最終統歸于“仁”。
二、“知”“愚”歸統于“仁”
孔子將“仁”放于自己思想體系之中的核心位置,并把“仁”看作是成為一個君子最高的道德標準,《論語》中孔子對“知”與“愚”的態度最終都可歸于“仁”這一道德范疇。
孔子認為“知”是成“仁”必備的基本要素。“仁”對人的行為起著重要的定向作用,使之朝著善的方向發展;“知”則通過對事物的客觀認識,對已被仁限定的行為方向加以規范,使其恰好符合客觀實際。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仁”:“仁者,親也,從人從二?!倍斡癫迷凇墩f文解字》中進一步注解:“親者,密至也。”“仁者,人也?!薄叭省笔窃趥€體反思后得出的人總的特性,是君子修身達到的最高標準,而“為仁”之方則是“知”。董仲舒認為:“仁而不智,則愛而不別也;智而不仁,則知而不為也。故仁者所以愛人類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倍偈嬖诖藢ⅰ爸迸c儒家道德理想相聯系,強調需在道德實踐中達到君子“仁”之品格。仁而無智易被“善良”蒙蔽,有智則不愚,不愚才可杜絕德的流弊,才可做到真正的愛人。在《論語》中,孔子論及“智”與“仁”的關系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薄安蝗收卟豢梢跃锰幖s,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人立身、行事處以仁道,將“仁”看作美德,能審處富貴、安守貧賤,則可稱謂“智”?!叭省笔蔷拥滦械幕A與核心,孔子認為:“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比绻弥侵\得到了所求之物,但沒有仁作為基礎,最終也會失去它?!吨芤住は缔o傳》亦載:“何以守位?曰仁?!笔ッ鞯木鯐谩叭省眮硎刈∶裥模S護自己的統治??鬃又阅艹蔀槭ト?,孟子認為其同時具備了“仁”和“智”這兩種品格:“仁且智,夫子既圣矣。”朱熹也曾闡發過“仁”與“智”的關系,他認為“仁”是人性內在之德,要使其發乎于外,必須經過后天的“知”?!爸笨墒谷烁形蚱湫?,從而“知天命”;也正是由于“知”,才可以使人內心不斷澄明,不為外物所惑。因此成為仁者的前提是需要成為一個智者,只有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可以推己及人。
“愚者”之“知”是“仁”的另一種表現方式,高柴的敦厚之愚和寧武子佯愚的處世方式正是孔子“仁”的思想在個人與社會兩個層面的體現。高柴的敦厚之“愚”符合孔子“仁”學思想中提倡的個體美好品德?!稌x書·王祥傳》云:“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謂之愚。閔子除喪出見,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謂之孝。”高柴侍奉雙親可謂至孝,在喪禮上不僅按照周禮行事,而且在守孝的三年中從未有過笑顏,可謂難得?!墩撜Z·學而》中孔子講:“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認為,“孝”是“仁”之起點,“孝悌”是仁學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關鍵所在。高柴之“愚”正是“仁”的表現?!叭省辈粌H是個體美好品德的體現,也是一種社會倫理道德觀念。寧武子能夠在國家危難之際盡心竭力、以身開路并能保全自身,他將個人的倫理修養提升到了國家和社會層面上來,把“仁”由內向外擴展??鬃诱J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碑斄x命不能兩全時,君子應舍生而取義,殺身成仁。但在義命可以兼顧的多數情況下,君子應該做的是推行禮義之道,不立巖墻之下,避開危難之地,直至老死。這正是孔子所說的:“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睂幬渥又拚恰叭省钡捏w現。
《中庸》言:“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笨鬃訉⒅?、仁、勇看作是君子所必備的基本品德。朱熹對其內涵做了闡釋,并認為三者既有區分,又互相關聯。朱熹認為“知、仁、勇”三者有先后次序上的區分,孔子將“知”放在首位,可見“知”是最要緊的?!爸庇謿w于“仁”:“‘舜其大知,知而不過,兼行說,‘仁在其中矣?!薄叭省弊鳛榈轮诵模侨寮宜枷氲膬r值之源,而要達到“仁”,則必須有“知”之德。因此,孔子對于“知”與“愚”的論述是以“仁”為旨歸的。
三、“知愚之辯”的重要意義
“通”是事物發展的聯系,表現為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變”是事物具體表現形態的變化和發展。人的心智之性受先天因素的制約,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也可在后天努力之下發生改變,能夠變化與發展?!靶浴笔翘焓谷徽?,“習”則是人為之者,后天的“習”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先天的“性”,即所謂“養性者,習也;常性者,道也”??鬃又詫⑷酥切赃M行區分,目的就在于激勵人努力學習知識,提升自我道德修養。
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行仁道,提升個體的修養,并將其應用于社會治理中,以實現自我人生理想價值。春秋末期,禮崩樂壞,諸侯混戰,國家迫切需要重建新的社會秩序。孔子對社會現實狀況求“知”后作出深刻的反思,通過整理文化典籍、傳授知識,向世人傳達自己的人生信念。孔子雖早已頗具盛名,但他一直都致力于努力求學,認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鬃右宰陨斫洑v告訴我們,想要獲得知識就必須努力學習?!白釉唬喝陮W,不至于谷,不易得也?!笨装矅⒋苏乱惨鉃榭鬃觿袢饲趯W,強調“學”是一個矢志不渝的過程。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知”與“學”具有內在統一性。只有將“知”和“學”相結合才可以達到人的理想自覺,不至于落入蕩然、縹緲的境地?!皩W而知之”不僅可以使我們獲得對自然外物的客觀認識,也可以觀照我們的心靈與生命價值,“愚”通過“習”而可通于“知”??鬃诱J為人格的提升需要發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自我價值,而這正是孔子“知”的思想之體現。他倡導通過“知”以達“仁”,從而彰顯德性本體,希望達于“圣”??梢哉f,孔子對于圣與仁的追求是“知愚之辯”的核心所在。對理想道德人格的追求,不斷促使著君子向善、進取,提高自我修養。這種精神最終成為后世儒家的精神支柱,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
孔子關于“知愚之辯”的論述在后世的闡發中變得愈加豐富,其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貫通著孔子“仁”這一思想核心??鬃雨P于心智之性的相關言論,為施教于民提供了必要的理論依據。教育的社會功能在于開發國民智力,改善國民性情,提高國民素質。從這個意義來說,無論道德教化還是儒學教育,對于提高國民心智和維持統治秩序都是很有幫助的。心智之性是孔子人性論思想中極具實際運用價值的部分。它也規范著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在理論方面對我國現今建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公共道德觀等具有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M]. 北京:中華書局影印,2002.
[2] 董仲舒. 春秋繁露[M]. 凌曙,注. 北京:中華書局,1975.
[3] 劉寶楠. 論語正義[M]. 北京:中華書局,1982.
[4]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M]. 北京:中華書局,1983.
[5] 宦懋庸. 論語稽[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6] 王肅. 孔子家語[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 十三經注疏[M]. 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80.
[8] 錢穆. 論語新解[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9] 荀況. 荀子校釋[M]. 王天海,校釋.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0] 禮記[M]. 胡平生,張萌,譯注. 北京:中華書局,2022.
[11] 李澤厚.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12] 孟子. 孟子[M]. 北京:中華書局,2010.
[13] 郝大維,安樂哲. 通過孔子而思[M]. 何金俐,譯. 北京:中華書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