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雪
【導讀】洪邁的《夷堅志》收錄了多篇有關于科舉迷信的故事傳說,這些故事傳說雖然帶有一定的杜撰虛構色彩,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科舉成風的社會背景下士人們對科舉迷信的依賴。本文以《夷堅志》為研究對象,總結宋人有關于科舉的迷信行為,從科名前定提前預知考試結果以及人為干預改變考試結果兩方面歸納宋代有關科舉考試的迷信行為。并通過這些科舉迷信行為分析當時的士人風氣。
洪邁所著的《夷堅志》記載的都是作者本人親自聽到或看到的怪異鬼事或逸聞趣事,雖內容多為怪異奇聞,但仍具有一定的社會紀實價值。《夷堅志》的多篇作品都涉及古代士人科舉這一題材,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帶了些神秘的迷信色彩。士人或試圖通過迷信手段提前得知科舉結果,或嘗試通過迷信手段來改變科舉結果。
一、科名前定
張岱《夜航船》中記載,“唐人進士榜多以夜書,書必以淡墨。或曰名第者陰注陽受,以淡墨書,若鬼神之跡。”趙令畤《侯鯖記》中記載,“歐陽公知貢舉日,每遇考試卷,坐后常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后其文入格;不爾,則不復可考。始疑侍吏,及回視也,一無所見。因語其事于同列,為之三嘆。嘗有句云:‘唯愿朱衣一點頭。”從以上所列文獻中可以看出,古人常把科舉考試結果與鬼神聯系在一起,榜上有名或無名、中第幾名、中舉時間及年齡,都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的。在宋代,科舉考試的淘汰率居高不下,在科舉考試的過程中,“士子得失,固不偶爾”,也會出現一些難以解釋的偶然性因素,加之古代佛道、迷信思想的影響,“科名前定”說就應運而生。“科名前定”指封建士人所能取得的科名生來便已經由上天決定。在《夷堅志》中,士子們通過夢兆、巫卜看相、鬼怪異象等方式可提前得知自己的科舉結果。
第一,夢兆預示。古人迷信夢中出現的一些事情或者預言是現實生活的前兆,甚至將做夢當作神人溝通的渠道。在夢中出現的征兆叫作夢兆。宋代的科舉考試艱難,為了追求功名利祿,士子們日夜努力,但由于競爭激烈,結果往往不能盡如人意,這給士子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士子們的苦悶無法排遣,便企圖從夢兆中尋求心理安慰。《夷堅志》中有不少故事與夢兆有關。有神靈直接入夢告知士子科舉考試結果的,如《甲志卷第九·絢紡三夢》中神靈三次入夢告知絢紡的科舉情況,預示了絢紡科舉考中的年齡,最后應驗;有士子向神靈祈禱,并請求以托夢形式告知結果的,如《甲志卷第四·孫巨源官職》孫巨源拜謁東海廟,向神禱告,想知道將來自己的科舉及任職情況,體現了士子渴望中舉的急切心理。
除直接預知考試結果外,士子還可能從夢兆中獲得與科舉考試及結果相關的信息。《支景卷第五·伍相授賦》,李朝隱在夢中得到了文賦題目,而考試的考題正是該文章的前兩句;《乙志卷第十九·二相公廟》中,霍端友、胡獻可、柴天因三人到二相公廟祈求夢兆,都得了兩句詩。霍端友獲得的詩為:“正得新消息,臚傳占獨班。”柴天因獲得的詩為:“一擲得花王,春風萬里香。”胡獻可獲得的詩為:“黃傘亭亭天仗近,紅綃隱隱風鞘鳴。”果然,后來三人都考上了,霍端友中了狀元,胡、柴二人考中了進士。士子祈求神靈托夢,在夢中夢見了和自身科舉命運相關的讖語,這些讖語不僅涵蓋吉兆和兇兆,還包含科舉考試相關的具體情況,例如,科舉的名次、同榜人的名字以及未來的官職等。在科舉考試結束放榜之后,甚至是多年之后,夢兆中的讖語都一一應驗。
第二,巫卜看相預示。巫卜看相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人們普遍相信巫卜、看相與天、人之間存在著某種不可抗拒的神秘關系。《夷堅志》也寫了多篇有關通過巫卜、看相等方式來預示科舉命運的小說。科舉士人期待通過巫卜看相等方式來緩解焦慮或尋求心理安慰。《支景卷第十·婆惜響卜》寫何叔存聽聲占卜,后果在榜上名列前茅。何叔存在橋上聽到河畔一婦人叫道:“婆惜你得你得!”這句話本是江浙人在惱怒時用來互相打罵的言辭,當時人們稱之為“受記”,不是好兆頭。但是,何叔存卻認為這是預示他考上的吉兆,因為他連聽到四個“得字”并且他的小名也叫婆惜。由此可見當時科舉士人的荒謬心理。
有的士人則是被江湖上的道士、術士告知科舉命運。《甲志卷第九·俞翁相人》中,俞翁擅長看相占卜,看見了葉祖洽就說:“這個小郎君將來要當魁元,好好地鼓勵他,別讓他太玩耍。”后來,葉祖洽果然被選定為狀元。
第三,鬼怪異象預示。在應試前,士子身邊會出現鬼怪或者發生無法解釋的異常現象,這些鬼怪和異象往往能和科舉考試聯系在一起,象征吉兆或是兇兆。在《夷堅乙志卷八·詹林宗》中,詹林宗在第一次考試中,看見了小蛇,中了第五名。后來,在第二次考試中,他便祈禱大蛇給予征兆,果然,不知從哪里來的大蛇出現在他身邊。這一年考試,他考取了第一名。此外,《甲志卷第十·鬼呼學士》《丙志卷第三·黃花倀鬼》《支景卷第十·仕其如岡》等故事也屬于此類。
二、人為干預科舉結果
除勤懇讀書外,部分士子會通過迷信手段等外力因素來促成科舉考試的成功。例如,積德行善,相信因果報應,進行風水堪輿或改名等。這些行為猶如救命稻草一般,給科舉士人們帶來心理安慰,但同時也有消極影響。
第一,積德行善、因果報應。科舉迷信滲透并影響了宋人的日常生活以及行為規范。科舉士人的祖先或自身若行善事,便能積德,求得神靈保佑,進而順利考取科名。相反,如果士人做了危害社會的惡事,就會遭到報應,導致科舉的不順暢。《甲志卷第十二·林積陰德》中林積拾金不昧,不為錢財所動,將所拾得的珠寶盡數還給商人,商人為報答林積,去佛寺替他祈禱祝福。林積后來中了進士,官至中大夫。林積拾金不昧的品質使他得到福報,科舉考試榜上有名,在仕途上也有所成就。《夷堅志》中類似的人物還有《丙志卷第三·費道樞》中的費道樞,他不近女色,幫助婦人,以及《支庚卷第十·姚時可》中的姚時可,他竭力保護了無辜的人。
在《丁志卷第十七·劉堯舉》中,劉堯舉因為行為不端成為行善積德、因果報應的反面教材。劉堯舉因為貪戀女色,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天帝下了旨意,將他中舉推遲到下一屆,他因此過了三年才中。后來又參加進士考試,結果沒有考上便死去了。劉堯舉與費道樞的結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科考雖有成就,但成就不高,一個是科舉中榜,仕途順利。
第二,風水堪輿。堪輿,即風水,指住宅基地或墓地的形式。堪輿發展歷史悠久,堪輿術在宋代非常興盛,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底層百姓,無不信仰堪輿之術。王青指出:“宋朝是我國風水史上的高峰期,這期間,風水述——主要是陰宅風水……發展到了極盛點。”《夷堅志》中的姚祜是堪輿術的受益者。《支景卷第十·姚尚書》寫:“約既定客引姚縱觀而謂之曰,此地兩處皆有穴。就上穴,則二軍服闕后即登科,骎骎要津,特患壽數不能長。若就下穴,則奮發稍遲,至三十年后乃盛,可出執政。二者唯所擇。”在這個故事中,風水先生給了姚祜兩個選擇,在上穴建造墳墓會立刻金榜高中但陽壽不長,在下穴建造墳墓,中舉稍晚,但可以官至宰相。姚祜選擇把墳墓建造在上穴,雖然很快就高中了,但是陽壽也有所減損。堪輿之術雖然可以助力科舉,但士子急于求成,最后沒了性命。《支丁卷第四·楊九巡》中的楊九巡、《支庚卷第三·祝評事》中的傅秀才以及后世子孫也都因著堪輿之術獲取了功名。
第三,改名。在宋代,士子為科舉考試改名的現象也值得注意。在《夷堅志》中,有多篇關于士子改名后及第登科的故事。這些改名字的迷信行為常常通過做夢或者道人的暗示來實現。士子們深信改名就能改運。《甲志卷第六·李似之》寫:“李子約生六子,長彌性、次彌倫、彌大,皆預鄉貢未第。子約議更其名,以需申禮部乃得易,先改第四子彌遠曰正路。”《支景卷第八·黃顏兄弟》亦記載:“顏元名某,其父夢人告曰:‘汝子若以‘顏為名,必遂意。即從之。是歲或鄉薦,來春擢第。”此外,與科舉改名相關的故事還有《丁志卷第二·張注夢》《丁志卷第六·陳元輿》等。
三、從科舉迷信看當時的士人風氣
第一,當時士子對于考取功名的態度是熱衷與瘋狂的。在宋代,上至統治者,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視科舉,與科舉相關的政策、制度、禮俗、學校教育都在不斷發展完善。科舉逐漸成為士人入仕的最主要的途徑,同時也成為普通人跨越階層的途徑。在《甲志卷第六·史丞相夢賜器》中,史丞相在考上前的夢中夢見“殿上人傳呼,奉圣旨賜史某金器若干、銀器若干,凡四百七十件”。同時也如《支丁卷第八·陳堯咨夢》中所言:“有官便有妻,有妻便有錢,有錢便有田。”金錢、權力對士人有巨大的誘惑。所以,盡管當時的科舉競爭激烈,淘汰率高,但還是不斷有士人前赴后繼,渴望在榜上留下姓名。
《甲志卷第十五·方典薄命》方典考了幾次科舉也沒中,同縣人劉仲敏暗示方典不要去參加科舉考試當官,提醒他這樣做恐怕有損壽命,但方典不聽。后方典果真在考上并上任考官后在考院暴斃。《支乙卷第二·楊證知命》中楊證幼年時就努力讀書準備參加童子舉,后因為改名中了鄉貢。即使已經在夢得知中舉會斃命,他也仍執意赴考,最后在做官的幾個月后去世。以上兩例正是古代一部分科舉士人的縮影,有的科舉士人為追求功名,不惜斷送一生甚至是性命,由此可見當時士人對考取功名的熱衷與瘋狂。
第二,科舉迷信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積德行善的風氣。在士人或其先祖行善積德的故事中,其善舉多是拾金不昧、不近女色、行醫救人、救濟窮人等基本道德行為,這些都是符合道義的。雖然帶有迷信色彩,但是最后所促成的結果是好的。《夷堅志》中這類行善積德的故事堅持了好人有好報、因果報應的原則,帶有揚善的色彩。書中寫作善事對士人的正面回饋,鼓勵士子在埋頭苦讀的同時也要多多關注社會現實,幫助貧苦百姓,做一些有益社會的事情。同時,《夷堅志》中也有反面教材來警醒人們不要做惡事,否則會遭遇報應。
第三,當時的士子們將考取功名的希望寄托于迷信而無心進取。大量滋生的科舉迷信嚴重扭曲了士子的應試心態,一部分士子不再把勤奮苦讀視為科舉中榜的必要條件,轉而從迷信中獲得神秘力量的庇佑。但凡可以改變或影響應試結果的迷信手段均被士子加以利用,即便自身金榜題名無望,也要為子孫后代謀福。《夷堅志》中與科舉相關的篇目大都涉及迷信,敘述士人踏實、勤奮讀書的故事很少,由此可見當時迷信風氣的盛行。
參考文獻
[1] 洪邁. 夷堅志[M]. 北京:中華書局,1981.
[2] 何忠禮. 科舉與宋代社會[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3] 祝尚書. 宋代科舉與文學[M]. 北京:中華書局,2008.
[4] 張岱撰,劉耀林,校注. 夜航船[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5] 祝穆. 古今事文類聚[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 王青. 中國古代風水術[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7] 何忠禮. 略論宋代的科舉迷信及其對士人的影響[J].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
[8] 葉楚炎.“科名前定”觀念對明代小說的影響[J].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3).
[9] 張會. 民間信仰背景下宋代文言小說中的“科名前定”[J]. 科舉學論叢,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