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曹瑾璇(2000.5.9—),女,漢族,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陶瓷藝術。
課題名稱: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渭北陶瓷技藝傳承與創新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3HZ1491。
摘 要:隨著社會不斷發展創新,現代陶藝已不再滿足于單一的陶瓷材料,而是更加注重觀念表達以及材料的選取上,綜合材料與陶藝創作的結合便應運而生。本文采用理論闡述和案例分析法對木材、金屬、玻璃等綜合材料介入現代陶藝創作中的運用與特征進行了論述,從材料的語言特點出發探究現代陶藝創作中綜合材料的重要作用,使現代陶藝創作更有利于人們的審美多元化的需求滿足,更能增添藝術作品的形式語言美,使現代陶藝的發展更加廣闊。
關鍵詞:現代陶藝;綜合材料;特征;運用
1現代陶藝中的綜合材料
1.1 現代陶藝的基本概念
現代陶藝是指與傳統陶藝相比,受當代美術的影響,脫離了傳統陶藝,并得到了蓬勃發展。現代陶藝始于1940年,羅丹,畢加索,高更等大師的介入為陶藝創作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極大地推動了現代陶藝的發展。到了90年代,藝術家們開始關注個性和個人風格問題以及社會環境對陶藝創作的影響,現代陶藝的春天也由此開始。
美國和日本作為現代陶藝大國,在現代陶藝的發展長河中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美國的陶藝作品極具激情并且敢于創新。日本更加注重傳統,在陶藝的創新上不斷堅守傳統的精髓。
中國的現代陶藝是1980年末期發展起來的,起初還留有西方陶藝的影子,但隨著對陶藝的認識與認識的加深,逐步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陶藝。中國的現代陶藝更多的是在精神層面上的拓展和表現,這使得它具有象征和羅曼蒂克的特點。它以泥、火、釉料等為載體,表現現代審美的藝術精神,其本質的內涵是對物質和物質屬性的追求,并被現代人賦予了新的審美意趣。
1.2 綜合材料的基本概念
“綜合材料”的概念首先出現在20世紀的歐洲,最早是被用來指代工業和建筑的材料運用。在西方,這樣的綜合媒材、現成品的使用既有藝術理念的變化,也有近代工業的迅速發展所造成的人類對自然的親近與向往。比如畢加索1912年所創作的《有藤椅的靜物》中,藝術家將報紙碎片和藤編圖案與油畫結合在一起,將原本應由油畫顏料繪制的圖案用現成品代替,這就是所謂的“拼貼”手法。
“綜合材料”在現代藝術中的作用,除物質的綜合之外,還包含著技術的整合、藝術形式的整合、思想的整合。這種融合,不但為現代藝術的表達方式提供了新的表達方式,也為現代藝術注入了新的生機。
不同材質具有不同的特性,能創造出不同的形態美,并能給人帶來不同的精神體驗。目前應用于陶瓷藝術中的綜合材料主要有自然物質與人造材料兩種。
自然物質是指自然存在的物質,但不經過人工處理。比如木頭、竹子、石頭、皮毛、根、莖、葉等等。自然物質具有自然生成的特征,例如由地殼運動、風沙沖刷所產生的自然物質,不但具有堅固的內在構造,還有木質的樸實、竹子的清新、毛皮的華麗、優雅,這些都是大自然的影響和自然演化出來的,而陶器的材質則是從大自然中汲取的,自然而簡單。與其它合成材料相比,能更好地與其它天然物質結合。
人造物質是以自然物質為原料,通過人為加工、提煉、加工而成。目前應用于陶瓷藝術的材料有無機非金屬材料、金屬材料、有機聚合物材料等。如玻璃、水泥、金、銀、銅、鐵及其合金、塑料、合成纖維和合成橡膠等。這些材料是從自然材料中提煉出來的,它們在物理和化學加工的基礎上,結合自然的特性,形成了一種人工加工的自然的一面。正是因為它的雙重屬性,才讓人有了更多的想象力。在陶瓷材料的主體地位下,在感受自然之聲的同時,也能體會到現代之美的魅力。
2.綜合材料在現代陶藝創作中的運用
對于現代陶藝而言,材料是關鍵。中國的《考工記》曰 :“材有美,工有巧”[1],日本學者柳宗悅在《工藝文化》一書中指出:“材質是一種自然的美,它凝聚了人類無法預測的神秘元素。”[2]
21世紀以來,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運用新的材料、新技術。陶藝家在掌握了陶瓷基本語言之后,探索新材料、挖掘新工藝,從而擴展陶瓷語言。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陶藝的文字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各種材料的應用和裝置的出現,已經突破了人們所熟悉的陶瓷藝術的傳統觀念。陶藝的裝飾從人們習以為常的形體到今天的抽象、半抽象的、多種與現代工業和科技相結合的綜合材料,它的語言和手法被人們充分地利用,陶藝的語言前所未有的豐富,創造了一個新的時代。
2.1陶藝創作中的木質材料語言
喬阿諾說:“木頭經常把自己變成了一種充滿活力、矛盾、嘈雜的東西,它的細膩、柔軟、新鮮的木頭香氣,讓人忍不住想要靠近,仿佛他天生就有一種強烈的親和力。”木器和陶器的結合,可以說是二者的文化融合,每一種都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作為一種古老而又環保的材質,它本身就帶有一種天然的美和紋理,把它放到藝術品里,會讓人感受到一種溫馨的氣息。
中國陶藝家陸斌則是一位較為成功的陶藝藝術家,他的《磚木結構》系列以木質為載體,傳達了其作品的意蘊。1988年,陸斌開始《磚木結構》的創作,他的作品以涂脂土、火槍處理表面、多次燒成,著重于火燒的痕跡,在刻意的控制與意外中不斷地嘗試。但“磚木”僅僅是表面現象,陸斌老師所要尋求和表達的重點在于其語言與結構。《磚木結構》系列取材于中國傳統居民建筑形式,以木塊和磚頭為最基本的構成元素,并且借用榫卯結構作為語言表達,將陶瓷與木塊以藝術的形式重新拼接在一起,組成圓錐形、鏟形等形式。這一系列的作品充滿了滄桑、古樸的氣息,而木頭則是一種必不可少的元素,它與陶瓷的完美融合,讓人聯想到了傳統的文化。
2.2陶藝創作中金屬材質語言
金屬堅硬沉重,具有很好的穩定性,金屬本身的光澤為其增添了一絲冷漠,與溫柔的陶瓷結合更能增加作品的審美對比。目前,國內外最常見的綜合材料與陶瓷的結合方式就是將金屬與陶瓷相結合,特別是不銹鋼與陶瓷的結合。不銹鋼的光澤和粗糙的陶瓷紋理,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馮澍的《后昆蟲時代》系列作品,給人以一種細膩、生動、寧靜的感覺,作品的一大特色,是運用抽象概念化的現實主義手法,將動物的軀干部位進行抽象化,然后在傳統的琉璃彩繪中加以點綴,其設計精細,最終采用不銹鋼焊接工藝制造腿部等輔助零件。作者為了強調不銹鋼和陶瓷的結合,在展示的過程中,采用了透鏡作為襯底,進一步凸顯了作品的藝術性。馮澍老師的作品細膩精美,看似只是單純的仿生創作,實則散發著強烈的人文情懷。
2.3陶藝創作中玻璃材質語言
玻璃的無瑕和神秘,它也是藝術家的創作手段之一。玻璃和陶瓷都屬于硅酸鹽材料,在許多方面也有著相同的屬性,并且兩者形態相似,成型工藝也幾乎無異。玻璃的純凈無瑕、冰清玉潔也為陶瓷的質樸增添了一份靈性。
美國克里絲蒂娜·波絲維 (Christina Bothwell)的作品《當你入睡》,就是將鑄造玻璃與樂燒泥結合在一起,她被出生、死亡和新生的過程以及隱藏在表面之下的東西所吸引,通過試圖捕捉那些“不可見”的特質來表達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驚奇感。她的作品是用各種材質將角色和角色融合在一起,每個玻璃角色都會有一個透過玻璃的鏡面觀看的更小的角色。她把那些殘片看成是自己的靈魂,它們在滋養著自己的潛力,在成長著新的、更好的自己。玻璃材質和陶瓷的組合,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感覺,使欣賞者對作品的主題產生了無限的聯想。
3.現代陶藝創作中綜合材料的作用
現代陶藝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綜合材料的介入給現代陶藝創作帶來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綜合材料能夠豐富陶瓷語言美感;其次,綜合材料能夠提升現代陶藝觀念與內涵的語言表達張力;最后,綜合材料能夠充分發揮多種材質語言特性為藝術創作服務。
3.1豐富陶瓷語言美感
現代陶藝通過與不同的綜合材料結合,將其優勢性更好地發揮出來,改變了傳統陶瓷材質上的單一性,擴展了陶瓷語言藝術,并在滿足人們審美多元化需求的同時,更充分展現綜合材料運用的優勢。澳洲藝術家托尼·沃伯頓利用黃銅釘子將古時候的陶瓷碎片縫合在一起,而綜合材料的使用貫穿藝術家的作品之中,打破一種既定的范式,便能誕生一種新的模樣。
3.2 提升陶瓷的語言表達張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藝術家們開始重視對藝術作品觀念與內涵的表達。綜合材料的結合使得材料自身的藝術特征得到強化,使得作品產生新的審美特征,展現作品的更多內涵。美國藝術家瓦爾特·麥康科納爾的《修建》,將沒有燒制的陶泥放置于圓柱形的塑料薄膜內,并在薄膜上方安裝烤燈對陶泥長時間照射,隨著溫度的升高,陶泥中潮濕的部分水分蒸發依附于薄膜上,使塑料壁上產生霧氣,而凝聚的水珠形成水流又重新回到泥土之中。作品是藝術家關于人和過程之間的一種思考和憂慮,引發人們的深思與反省。
3.3發揮多種材料語言特性
現當代陶瓷藝術家們大膽地運用了多種材料,使得現代陶瓷藝術語言呈現出開放、多元、自由、個性、互動、前衛的特點。有人喜歡用木材與陶泥結合,表現出一種樸素而又平靜的氣息;有人喜歡用金屬與陶泥結合,用冷酷的金屬和陶土的溫暖形成了一種神奇的效果;有人經常用樹脂與陶泥結合,運用雕塑的手法,展現了一種虛幻的、穿越時空的藝術特征;這些材料的介入都遵循著與陶瓷材料互補的原則,才能使得陶瓷藝術作品更加熠熠生輝。
4結 語
綜合材料在現代陶藝創作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創作方式大大豐富作品的外觀質感,并且為藝術家提供更多的創作可能性。材料與材料的“結合”,也能為陶藝作品增添創作的獨特性,同時跨越陶瓷材料本身的一些限制,提升現代陶藝觀念與內涵的語言表達,充分發揮多種材質的語言特性為藝術創作而服務。
參考文獻
[1] 呂智強:《中國當代藝術中綜合材料現象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
[2] 楊龍:《陶瓷藝術在環境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南昌大學,2013年
[3] 陸斌 :步履蹣跚的進步--論中國當代陶藝的創作[J].中國陶藝家,2006(03):60-64
[4] 白明:關于中國現、當代陶藝的思考[J],2003(01):124-130
[5] 呂品昌:發展中國陶藝文化的建設性姿態—寫在《中國當代陶藝巡回展》之前[J].中國陶瓷工業,1997(04):39-40
[6] 呂品昌,西逸:陶藝特質論[J].文藝研究,1993(03):141-148
[7] 聞人軍:考工記導讀[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年版
[8] [日]柳宗悅著,徐藝乙譯:工藝文化[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