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婷婷

一、課前思考
學習數學重在學習數學思想。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認知特征看,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數學、形成數學思維、掌握數學思想的重要階段;數學思想也是解決數學問題和生活問題的“金鑰匙”。因此,教師要抓住這一重要階段,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
轉化思想的本質就是把一個問題轉化為另一個問題。在某種意義上講,這樣可以有效降低學生解決問題的難度,幫助學生自主構建新知,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學會探究新知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真正實現用數學思想解決一類問題的目標。
二、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拼一拼、擺一擺的活動,經歷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體驗轉化思想的重要性。
2.學生通過思考、分析、比較等方法,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3.學生能用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教學重點
學生理解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正確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四、教學難點
學生利用轉化思想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
五、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我們上一節課學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想一想,我們是怎么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的呢?
生:通過割補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然后利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再來研究多邊形王國里的另一個重要成員的面積——三角形的面積。
師:你們會求三角形的面積嗎?
(大部分學生表示不會。)
師:如果你會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我相信今天這節課你也能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學生露出詫異的表情。)
師:那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今天的新課,開啟探究三角形面積之旅,見證這一奇跡吧。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通過問題導入新課,旨在引導學生回顧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思路、方法和過程,為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奠定基礎。)
(二)合作探究,研究新知
1.學生四人一組,教師讓各小組同學從學具袋中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紙片,拼成一個學過的圖形。
要求:
(1)有幾種情況就拼出幾種情況。
(2)合理分工,有人說,有人拼,有人記錄。
2.教師課件出示思考題:
(1)拼成的是什么圖形?
(2)拼成的圖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
(3)三角形的面積和拼成的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4)怎樣計算三角形的面積?
師:拼好后,請各小組同學思考、討論這四個問題,然后匯報。
3.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后,派代表回答問題。
師:下面請各小組中心發言人匯報討論結果,可以針對某一問題進行匯報。
生1:我們組發現,拼成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當兩個三角形是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時,拼成的圖形就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我們組還試拼了兩個銳角三角形和兩個鈍角三角形,發現都可以拼成平行四邊形。總之,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師:你們組同學善于歸納,好樣的。
生2:我們組通過對比、分析發現,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分別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是對應相等的。
師:你們組同學善于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真厲害。
生3:三角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因為是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我們組是這樣認為的。
師:你們組同學善于用數學思維思考和分析問題,了不起。
生4:我們組發現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有關。
師:你們都有一雙善于發現的慧眼,你們的發現都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法寶”,老師為你們驕傲。
4.學生小組合作,嘗試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師:有了這些“法寶”,請各小組嘗試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看看哪個小組先推導出來。
教師邊巡視、邊提示輔導:
提示1:按照剛才你們的發現,理清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關系。
提示2:弄清楚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關系。
提示3:結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5.小組派代表匯報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
師:哪一組愿意說一說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及過程?力求說得嚴謹、完整一點。
生:我們組是這樣推導的:利用轉化思想,把三角形轉化為平行四邊形,根據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是三角形的2倍這一關系,直接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除以2就得到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師:說得非常好,其他小組都推導出來了嗎?
生:推導出來了(學生異口同聲地說)。
師:看來,同學們的學習能力還是非常強的,剛開始大家還在懷疑自己能不能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呢。現在,大家都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是可以的,親自見證了這一奇跡,這說明學習數學時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更關鍵的是在解決新問題時,大家要運用數學思想解決問題,尤其是轉化思想,把新問題轉化為可以用舊知識解決的問題。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讓學生根據探究提示,通過小組合作,在教師指導下,結合轉化思想,利用上一節課學習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的方法和過程,為探究三角形的面積巧設臺階,從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同時,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轉化思想在探究三角形面積公式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精選精練,及時鞏固
師:看到你們自信、開心的樣子,老師為你們高興,你們到底學得怎樣呢?下面我們通過幾個題目來檢測一下。請看:
1.自行畫一個三角形,然后分別量出它的底和對應底邊上的高,并計算出它的面積。(提示:如果你量出的底和高的長度不是整厘米,為了便于計算,可以“四舍五入”取整后再計算。)
教師展示學生畫的三角形,然后標出學生量的底和高,指名學生說說計算的方法、過程和結果。
根據學生的匯報,師生共同評價。
2.計算下面每個圖形的面積(見圖1)。
讓學生先說一說計算方法,然后再匯報計算過程和結果。
根據學生的匯報,師生共同評價。
3.有一塊長方形的紙板,長1.4米,寬是1.2米,若在這個長方形紙板上剪一個最大的三角形,則這個三角形紙板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教師提示學生可以借助畫圖幫助思考和計算。學生完成后,教師指名學生匯報方法和結果。
根據學生的匯報,師生共同評價。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旨在從“雙減”政策的角度出發,精心設計三道不同的有梯度的練習題,覆蓋所學知識,讓學生通過幾道精選題目,進一步鞏固和檢測三角形面積計算相關的知識,達到鞏固和檢測的雙重目的。)
(四)課堂小結,暢談收獲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獲和感受呢?
生1:我學會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會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三角形的面積了。
生2:當我不能直接解決新問題時,我就會想方設法把新問題轉化為用舊知識可以解決的問題,這樣就很容易解決了。
生3:我真切感受到了轉化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性,我發現轉化思想能夠解決很多數學問題,我還要繼續探究其他數學思想。
生4:我發現學數學不應只是學知識,而應該是學方法,這才是最重要的。
……
師:大家說得都太好了,我們學習數學重在學習方法,知識是很難學完的。在這一課中,我們體會到了數學轉化思想的重要性和搭設臺階的重要性,這些都是我們解決數學問題的法寶,希望每個同學都要牢牢掌握。
(設計意圖:教師采取讓學生說的方式,檢測學生獲得了什么,發展了什么,從而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和教師改進教學。)
六、教學反思
根據本課的教學實踐情況,我將“巧設臺階,轉化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的具體方法歸納為以下四點。
(一)創設動手操作環境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非常抽象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以直觀思維為主,雖然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的抽象思維在增強,但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仍以直觀思維為主。所以,教師要給學生創建動手操作的環境,這樣利于學生直觀思維的發揮,有利于增強學生主動探究的動力。
(二)利用轉化思想,幫助和指導學生搭設臺階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探究之需,幫助和指導學生搭設解決問題的臺階,利用正向遷移,把新問題轉化為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開始我讓學生回憶上一節課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的方法和過程,就是引導學生要利用轉換思想,把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作為解決三角形面積的臺階。第二個環節直接讓學生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就是幫助學生巧設一個臺階——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三)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增強主動建構新知的信心
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要相信學生的能力。當學生的能力不足以解決問題時,教師及時給予學生幫助和指導,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的全過程,主動建構新知。這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更透徹、遺忘會更慢,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會更快。
(四)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尤其是轉化思想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利用轉化思想,搭設了一個臺階,學生輕松地利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解決了三角形的面積這一問題。學生經歷了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體驗了學習獲得感和愉悅感,是一場非常難忘的學習經歷。更多學生體驗了此次學習經歷后發現自己也能學好數學,增強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