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躍鑫
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白云路分校,始建于1960年,學校在6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可持續發展教育特色,以“愛與尊重同行”為教育理念,以“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中國人”為育人目標,以“育人為本、尊重揚長、和諧發展”為實施路徑,倡導師生做“最好的自己”,形成了學校核心價值理念體系。
一、落實“雙減”政策中,學校的主要舉措和特色工作
(一)不斷學習,提高認識與站位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校領導班子經歷了一個認識逐漸提升的過程。通過不斷學習,我們認識到嚴控學生作業總量,是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廣闊、更健康的成長空間,提高作業的有效性與科學性,使學生的自主探究、社會實踐更加豐富,為學生更好地發現興趣、發展特長,提供個性化的成長平臺,是黨中央、國務院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戰略高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克服教育功利化、短視化的行為,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保障每個兒童健康成長做出的重大決策。
面對“三多三少”的客觀存在,學校結合小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及現實情況,將育人目標表述為“有愛心”“有責任”“會學習”“會交往”,學校德育處每學期將圍繞德育工作主線,開展相關的主題教育活動,力求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深化對“兩有·兩會”育人目標的理解,潛移默化中將目標內化為行為。
例如,上學期全校開展了“我是白云志愿者”志愿服務系列活動。低年級的小學生從倡導“課間三不”(即不傷害自己、不打擾別人、不破壞環境)入手,著重培養學生的愛心和責任心;三年級結合本年級學生交往中的問題,開展了“與友同行,為同伴喝彩”活動,引導學生文明交往、友善待人;四、五年級各班依托“班級志愿服務崗”,量身定制了班級建設中的各崗位職責,引導學生自主選崗,定期評價,促進責任心提升的同時,增強了班級文化建設。
六年級學生作為學校的最高年級,在志愿服務系列活動中,相繼開展了給低年級的弟弟、妹妹講隊史、教禮儀、整理班級圖書等活動,承包校園“衛生責任區”、維護學校墻報等多項實踐活動,學生在積極參與各種校園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中,逐漸學會友愛他人、友善交往,增強了責任意識。
近年來,學校每學期都會以年級為依托,圍繞育人目標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為學生實現發展目標提供條件和機會,使學生在一次次活動中,不斷地激勵、引領自己做具有“兩有·兩會”能力的有志白云少年。
(二)課題導向,引領教師做勤思善研的有智人
1998年以來,學校持續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研究,始終堅持以課題為導向,在課題研究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教育研究的閉環。
2020年,學校申請并通過立項了中國教育學會子課題——《學做融合,開展實施勞動教育課程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中,我們以勞動教育為切入點,以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開展、設計勞動類體驗活動為途徑,促進學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參與社會實踐,提升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正確的勞動態度和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品質。
例如,課題組精心籌劃了學科綜合實踐“紅薯種植”活動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活動前,課題組的教師依托學科教學背景,多次開展了多學科聯動教研,從活動中挖掘、拓展本學科綜合實踐內容,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數學教師帶領學生查閱紅薯種植方法,根據壟長和人數、株距等條件,引導學生計算出所需的苗數;科學教師帶領學生探究多種種植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每種方法的優勢和局限;語文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種植過程,為言之有序的表達做好準備;美術教師則引導學生觀察苗株的形態,通過合理布局描繪出勞動的場面。
當師生帶著各種設想走進真實的種植環境,深刻地感受了學習的意義和價值,書本知識只有與現實生活相對接,才能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有的教師在活動后感嘆:“這樣的課題研究使得師生不再是課題研究的被動客體,而真正成了研究的主人,體驗到了課題研究帶給自身的專業成長。”
這次活動讓我們再次理解了什么是“多學科聯動”教研,引導我們從單一到多元,從只關注本學科到融入其他學科,大家集思廣益,在思維和實踐方法上得到拓展。
近年來,在常態教研中,學校倡導以學科組為單位,開展“跟進式”研究活動。即:各學科教研組以所教學生中存在的真實問題為研究依據,將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以一點窮追的方式,對問題進行“跟進式”的教研,不斷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例如,英語教研組開展的“跟進式”教研,較充分地體現了研究過程。
首先,聚焦“研什么”。英語組教師結合上一學期學生期末筆測的情況,聚焦研究專題——“中年級學生思維靈活性的培養”。
其次,聚焦“怎么研”。“跟進式”研究的最大魅力在于每位教師可以依托自身的專業強項進行實踐,而后面的教師又是在前面教師的基礎上進行的再實踐、再探索。大家的研不是孤立的,而是“鏈”式發展。
最后,聚焦“研的結果”。經過多次的實踐,教師收獲的不只是一個完美的課例,更是有效教學的規律,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提升師生的學科素養。
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我校逐漸形成了“樂學·會學·善學”的學風,以及“樂教·會教·善教”的教風。我們認為,“樂”是基礎,“會”是方法,“善”是運用,從而進入更高層級的“樂”,進而實現師生的可持續發展,做智慧型人才。
依照《西城區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課程建設指導意見》的總要求,學校依托現有資源,尊重學生發展需求,努力拓展校外資源,構建了“1+3+N”課后服務課程體系。
其中,“1”是學業鞏固類課程,由各年級的語文、數學、英語任課教師擔任輔導教師,依托學情,進行培優補差、答疑輔導,解答學生在學習中的困惑與問題。“3”是學科拓展、體育活動、勞動教育類課程。
“學科拓展”課程由各年級的語文、數學、英語教師承擔,要求依據本學期、本年級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拓展與補充,教學處審核通過后,方可實施,滿足學生學足、學好的發展需求。
體育類課程由體育活動和體育小組組成。體育活動是當天沒有體育課的學生,須在校參加40分鐘的體育活動,完成每天戶外鍛煉1小時的鍛煉要求;體育興趣小組有籃球組、足球組、花式跳繩組、健美操組、體適能組、武術組等興趣小組構成,學生可根據自身興趣,自主報名參加。
勞動類課程由班主任承擔,每周需安排一次班級環境清掃或班級責任區維護,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勞動能力。
“N”是指美育、科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等內容。由學校的藝術、科技教師及外聘資源教師擔任。目前,學校設有管樂、合唱、舞蹈、京劇、兒童畫、創意搭建、樂高、探秘氣象、“小記者”“國學”“紙文化”“水文化”“筆文化”“讀城”等課程,以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
豐富多樣的課程供給在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同時,也逐漸消除了家長心中的疑慮,日參與率達到90%以上。
(三)課程導向,追求學校高品質發展
近年來,學校在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的引領下,經過不斷實踐與提煉,逐漸梳理出了清晰的發展理念體系。與此同時,為將理念落地,學校根據實際構建了可持續發展的課程體系。即我們以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中國人”為總目標,以扎實實施國家課程為主渠道,依托學校發展優勢,開發了“紙文化”“水文化”“筆文化”“讀城”等校本課程,借助“雙減”政策的契機,努力構建課內、課后一體化課程,夯實課程內容,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例如,六年級數學教師在教學“立體圖形”這一單元時,以往更多地采用“觀察+想象”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樣的方法對于空間感較弱的學生而言,學習起來困難重重。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教師按照課內、課后一體化設計的總要求,借助學校“紙文化”校本課程特色,設計了“折紙中的數學”的學習方式,作為教材知識的拓展與補充,為學生學好、學會知識點打牢基礎。
實踐中,教師結合教材中“圓柱與圓錐平面展開圖”的內容,設計了用紙制作圓柱平面展開圖的數學實踐活動。學生在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清晰地感受到了圓柱側面與底面的關系,從死記硬背計算公式到理解各部分圖形之間的聯系,為深入理解圓柱體夯實基礎。
(四)精細管理,確保課程有效落地
教學方式的改變使教師感到,在“雙減”政策下,教師更有條件將教學設想轉變為具體實踐,精致的設計只有精細的管理去實施,才能確保設計的有效性。在課后服務課程精準落地的過程中,精細化管理為其保駕護航。
首先,值班行政干部3人一組,負責每天的課后服務,全程管理。學校要求干部管理中做到“三巡視”:巡人員位置;巡班級秩序;巡課程實施。巡視后,須填寫當天的《課后課程情況記錄表》。其次,課程結束后,上課教師需按要求填寫《教師課后服務情況記錄單》。最后,值班行政要關注延時托管的學生,每天做好登記與管理,直至家長到校,“手遞手”交給家長,做到無縫銜接。
二、學校管理變革成效與反思
1.“雙減”政策提出“減負提質”,關鍵在“提質增效”
不論教育發展的趨勢如何變化,始終要幫助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體驗到克服困難后的成功感和滿足感,以及不斷努力后的學習幸福感。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習興趣,讓我校每名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提高學習能力之外的非智力因素成為必備的關鍵素養。學習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未來發展的高度和廣度;對學習有興趣,可以驅使人主動地學習,對自己的學業負責。
2.對作業設計和布置“減負提質”
從作業情況看,要減去簡單、機械、重復性的作業,而要提質,就必須一邊做“減法”,同時做“加法”。
從上學期的作業設計和布置看,我們現有的作業形式,仍以傳統的作業形式為主,在凸顯作業的綜合性、學科融合性、開放性、創新性等方面有欠缺。
3.加強學業鞏固,夯實學習基礎
學業鞏固類課程是課業輔導的升級,學校會通過這類課程,培養學生的習慣和學習能力。
本學期,學生除在校參加課后興趣小組活動外,語文、數學和英語教師會按照制訂的計劃,利用學業鞏固課程時間,每天分學科、分內容,對學生進行課業(作業)輔導,答疑解惑,充分利用在校時間,根據課內學習內容,針對學生當天學習中的問題,或解答,或提問,進行學業鞏固、深化。
在校完成作業,學生身邊有學習伙伴,教室里有學習氛圍,教師還會適時啟發,具體指導,發揮學業鞏固課程學習的優勢。
新學期,學校特別提示教師要求每名學生建立一個“錯題本”,學生都養成了這個好習慣。集錯本的目的是收集、整理個人學習中的典型錯誤,然后方便自己針對個別問題進行鞏固和強化。
4.盡力滿足發展需求,拓展學習空間
上學期的“雙減”課后服務,學校結合場地、師資條件,課后服務時段,開設了體育、科技、藝術類的多個社團和興趣小組。本學期,為進一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盤活校內外資源,新增樂高、科技創智造、美術、武術、體適能、探秘氣象、國學精講等課程,豐富“N”的課程供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